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03: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文雄
研究生(外文):Wen-Hsiung Hsieh
論文名稱:水庫水位激烈變化下之水理水質模擬
論文名稱(外文):Hydrodynamics and Water Quality Simulation under Dramatic Variation of Water Level in Reservoir
指導教授:吳瑞賢吳瑞賢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水文所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地球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中文關鍵詞:水質敏感度分析CE-QUAL-W2水理
外文關鍵詞:CE-QUAL-W2hydrodynamicssensitivity analysiswater qual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6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本研究主要利用CE-QUAL-W2模式,模擬石門水庫遭受污染及水位激烈改變下之水理、水質變化情形。以民國90年之實測資料作為模式參數檢定的依據,而以民國91年之資料作驗證,並進行模式參數之敏感度分析。之後考慮水庫不同入流量及污染負荷情況下對水理及水質之影響,如此便可得知模式於石門水庫之適用性。

結果分析顯示,以CE-QUAL-W2模式模擬石門水庫之水位、水溫及流場等水理現象,其結果大致良好。在模擬各項水質項目中,以溶氧之模擬結果與實測值最接近,再來依次是總磷、氨氮、葉綠素a及硝酸氮,整體而言,模擬結果尚可。民國91年2〜6月為水庫水位急遽下降時期,其水質變化由模式模擬反映出:葉綠素a濃度有明顯上升的趨勢;總磷與硝酸氮因藻類吸收利用,使得濃度下降;溶氧隨著藻類劇增而有降低現象;氨氮主要因暴雨逕流而使水庫污染負荷增加。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以藻類飽和生長率(AG)、飽和日光強度(ASAT)、藻類呼吸率(AR)、光消減係數(EXH2O)及藻類沉降率(AS)此五個參數對模式輸出結果影響較為顯著,在模擬過程中應慎選使用。
Abstract
This research simulates Shin-Men Reservoir’s hydrodynamics and water quality under suffering polluting and dramatic variation of water level by applying CE-QUAL-W2 model. This study is performed by applying year 2001’s in-situ measurement to be the accordance of model’s parameter’s test, and using year 2002’s in-situ measurement to be the calibration of model’s parameter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Considering different inflow and pollutant loading’s effects to hydrodynamics and water quality to evaluate the suitability of the model in Shin-Men Reservoir.

The result is acceptable in the prediction of the water level, water temperature, fluid dynamics simulated by CE-QUAL-W2. Among the items of water quality simulated, the dissolved oxygen (DO) is the most adequate, and the phosphorous (TP), ammonium nitrogen (NH3-N), chlorophyll-a (Chl-a), and nitrate nitrogen (NO3--N) are at acceptable. During the dramatic decrement period of water level between year 2002 Feb. to Jun., the model’s result shows: Chl-a runs the obviously uptrend, TP and NO3--N become low concentration for the algal absorb, DO decreases by algal’s breeding, NH3-N increases due to the reservoir pollutant loading by storm and runoff. The result of sensitivity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algal saturation growth rate (AG), saturation light intensity (ASAT), algal respiration rate (AR), light extinction coefficient (EXH2O), and algal settling rate (AS) are notable to model simulation, should be selected cautiously.
目錄

摘要I
AbstractII
目錄III
圖目錄V
表目錄XI

第一章 導論1
1.1 研究緣起1
1.2 研究目的1
1.3 研究範圍及流程2
1.4 章節簡介3

第二章 文獻回顧5
2.1 水質模式5
2.2 國內外相關研究6
第三章 模式理論分析8
3.1 模式簡介8
3.2 水理模式基本控制方程式8
3.3 熱收支模式10
3.4 水庫之分層效應11
3.5 水質傳輸模式12
3.6 生化反應模式13
第四章 石門水庫水理及水質探討24
4.1 石門水庫簡介24
4.2 水庫水質優養評估方法25
4.3 水庫歷年資料分析30
4.4 模式於水庫之水理及水質模擬36
4.4.1 水庫之分段與分層36
4.4.2 模式之輸入資料37
4.4.3 模式之檢定與驗證44

第五章 模式參數之敏感度分析76
5.1 參數之描述76
5.2 敏感度分析之理論79
5.3 參數之敏感度分析80

第六章 模式之應用108
6.1 水庫入流量改變對水理及水質之影響108
6.2 水庫污染負荷改變對水質之影響116
6.2.1 污染源之簡述116
6.2.2 污染削減量分析116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122
7.1 結論122
7.2 建議125

參考文獻126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4
圖3.1 水的密度與溫度之關係20
圖3.2 水庫水溫之年分佈概略情況21
圖3.3 葉綠素a系統22
圖3.4 磷系統22
圖3.5 氮系統23
圖3.6 溶氧系統23
圖4.1(a) 石門水庫民國83-91年表水域總磷年實測平均值及標準偏差32
圖4.1(b) 石門水庫民國83-91年表水域葉綠素a年實測平均值及標準偏差32
圖4.1(c) 石門水庫民國83-91年表水域透明度年實測平均值及標準偏差32
圖4.2(a) 石門水庫民國83-91年表水域葉綠素a月實測平均值及標準偏差33
圖4.2(b) 石門水庫民國83-91年表水域總磷月實測平均值及標準偏差33
圖4.2(c) 石門水庫民國83-91年表水域氨氮月實測平均值及標準偏差33
圖4.2(d) 石門水庫民國83-91年表水域硝酸氮月實測平均值及標準偏差34
圖4.2(e) 石門水庫民國83-91年表水域溶氧月實測平均值及標準偏差34
圖4.3 石門水庫民國83-91年表水域之CTSI、MTSI及NCTSI指標35
圖4.4 石門水庫淤積之縱斷面39
圖4.5 石門水庫淤積測量之橫斷面位置40
圖4.6 石門水庫二維模擬網格之劃分41
圖4.7 石門水庫各支流流域面積分佈42
圖4.8 水庫及支流水質採樣點位置43
圖4.9(a) 石門水庫民國90年大壩站水位變化之實測與模擬比較(檢定)48
圖4.9(b) 石門水庫民國91年大壩站水位變化之實測與模擬比較(驗證)48
圖4.10(a) 石門水庫民國90年1-6月大壩站水溫之實測與模擬比較(檢定)49
圖4.10(b) 石門水庫民國90年7-12月大壩站水溫之實測與模擬比較(檢定)50
圖4.11(a) 石門水庫民國91年1-4月大壩站水溫之實測與模擬比較(驗證)51
圖4.11(b) 石門水庫民國91年5-12月大壩站水溫之模擬值52
圖4.11(b) 石門水庫民國91年5-12月大壩站水溫之模擬值(續)53
圖4.12(a) 石門水庫民國90年1-6月等溫線54
圖4.12(b) 石門水庫民國90年7-12月等溫線55
圖4.13(a) 石門水庫民國91年1-6月等溫線56
圖4.13(b) 石門水庫民國91年7-12月等溫線57
圖4.14(a) 石門水庫民國90年1-6月流場58
圖4.14(b) 石門水庫民國90年7-12月流場59
圖4.15(a) 石門水庫民國91年1-6月流場60
圖4.15(b) 石門水庫民國91年7-12月流場61
圖4.16 石門水庫民國90年大壩站葉綠素a之實測與模擬比較(檢定)66
圖4.17 石門水庫民國90年大壩站總磷之實測與模擬比較(檢定)67
圖4.18 石門水庫民國90年大壩站氨氮之實測與模擬比較(檢定)68
圖4.19 石門水庫民國90年大壩站硝酸氮之實測與模擬比較(檢定)69
圖4.20 石門水庫民國90年大壩站溶氧之實測與模擬比較(檢定)70
圖4.21 石門水庫民國91年大壩站葉綠素a之實測與模擬比較(驗證)71
圖4.22 石門水庫民國91年大壩站總磷之實測與模擬比較(驗證)71
圖4.23 石門水庫民國91年大壩站氨氮之實測與模擬比較(驗證)72
圖4.24 石門水庫民國91年大壩站硝酸氮之實測與模擬比較(驗證)72
圖4.25 石門水庫民國91年大壩站溶氧之實測與模擬比較(驗證)73
圖4.26 石門水庫民國90年之主、支流入流歷線74
圖4.27 石門水庫民國91年之主、支流入流歷線74
圖5.1(a) 光消減係數對葉綠素a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84
圖5.1(b) 光消減係數對總磷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84
圖5.1(c) 光消減係數對氨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84
圖5.1(d) 光消減係數對硝酸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85
圖5.1(e) 光消減係數對溶氧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85
圖5.2(a) 藻類飽和生長率對葉綠素a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86
圖5.2(b) 藻類飽和生長率對總磷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86
圖5.2(c) 藻類飽和生長率對氨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86
圖5.2(d) 藻類飽和生長率對硝酸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87
圖5.2(e) 藻類飽和生長率對溶氧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87
圖5.3(a) 藻類死亡率對葉綠素a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88
圖5.3(b) 藻類死亡率對總磷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88
圖5.3(c) 藻類死亡率對氨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88
圖5.3(d) 藻類死亡率對硝酸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89
圖5.3(e) 藻類死亡率對溶氧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89
圖5.4(a) 藻類代謝死亡率對葉綠素a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0
圖5.4(b) 藻類代謝死亡率對總磷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0
圖5.4(c) 藻類代謝死亡率對氨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0
圖5.4(d) 藻類代謝死亡率對硝酸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1
圖5.4(e) 藻類代謝死亡率對溶氧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1
圖5.5(a) 藻類呼吸率對葉綠素a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2
圖5.5(b) 藻類呼吸率對總磷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2
圖5.5(c) 藻類呼吸率對氨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2
圖5.5(d) 藻類呼吸率對硝酸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3
圖5.5(e) 藻類呼吸率對溶氧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3
圖5.6(a) 藻類沉降率對葉綠素a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4
圖5.6(b) 藻類沉降率對總磷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4
圖5.6(c) 藻類沉降率對氨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4
圖5.6(d) 藻類沉降率對硝酸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5
圖5.6(e) 藻類沉降率對溶氧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5
圖5.7(a) 飽和日光強度對葉綠素a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6
圖5.7(b) 飽和日光強度對總磷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6
圖5.7(c) 飽和日光強度對氨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6
圖5.7(d) 飽和日光強度對硝酸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7
圖5.7(e) 飽和日光強度對溶氧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7
圖5.8(a) 底泥磷釋放率對葉綠素a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8
圖5.8(b) 底泥磷釋放率對總磷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8
圖5.8(c) 底泥磷釋放率對氨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8
圖5.8(d) 底泥磷釋放率對硝酸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9
圖5.8(e) 底泥磷釋放率對溶氧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99
圖5.9(a) 磷半飽和常數對葉綠素a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100
圖5.9(b) 磷半飽和常數對總磷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100
圖5.9(c) 磷半飽和常數對氨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100
圖5.9(d) 磷半飽和常數對硝酸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101
圖5.9(e) 磷半飽和常數對溶氧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101
圖5.10(a) 氨氮遞減率對葉綠素a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102
圖5.10(b) 氨氮遞減率對總磷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102
圖5.10(c) 氨氮遞減率對氨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102
圖5.10(d) 氨氮遞減率對硝酸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103
圖5.10(e) 氨氮遞減率對溶氧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103
圖5.11(a) 氮半飽和常數對葉綠素a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104
圖5.11(b) 氮半飽和常數對總磷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104
圖5.11(c) 氮半飽和常數對氨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104
圖5.11(d) 氮半飽和常數對硝酸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105
圖5.11(e) 氮半飽和常數對溶氧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105
圖5.12(a) 硝酸氮遞減率對葉綠素a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106
圖5.12(b) 硝酸氮遞減率對總磷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106
圖5.12(c) 硝酸氮遞減率對氨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106
圖5.12(d) 硝酸氮遞減率對硝酸氮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107
圖5.12(e) 硝酸氮遞減率對溶氧之參數敏感度分析結果107
圖6.1 石門水庫民國91年2-6月原始入流量與改變入流量之比較111
圖6.2 石門水庫民國91年大壩站原始水位與改變水位之比較112
圖6.3 石門水庫民國91年5、6月大壩站原始水溫與改變水溫之比較112
圖6.4(a) 石門水庫民國91年5月之原始流場113
圖6.4(b) 石門水庫民國91年5月之改變流場113
圖6.5(a) 石門水庫民國91年6月之原始流場114
圖6.5(b) 石門水庫民國91年6月之改變流場114
圖6.6 石門水庫民國91年5、6月大壩站原始與改變葉綠素a之比較115
圖6.7 石門水庫民國91年5、6月大壩站原始與改變總磷之比較115
圖6.8(a) 石門水庫民國90年各種入流污染削減率之大壩處葉綠素a變化120
圖6.8(b) 石門水庫民國90年各種入流污染削減率之大壩處總磷變化120
圖6.9(a) 石門水庫民國91年各種入流污染削減率之大壩處葉綠素a變化121
圖6.9(b) 石門水庫民國91年各種入流污染削減率之大壩處總磷變化121

表目錄
表4.1 OECD單一參數判斷優養化之標準27
表4.2 Carlson單一參數判斷優養化之標準27
表4.3 US EPA單一參數判斷優養化之標準27
表4.4 石門水庫各支流控制之流域面積42
表4.5 水庫及支流水質採樣點編號43
表4.6 石門水庫生化反應參數檢定值47
表4.7 石門水庫民國90年大壩站水質實測與模擬結果之AME與RMSE值75
表4.8 石門水庫民國91年大壩站水質實測與模擬結果之AME與RMSE值75
表5.1 生化反應參數對水質模擬項目之敏感度分析83
表6.1 石門水庫民國90年之入流污染削減後之污染量119
表6.2 石門水庫民國91年之入流污染削減後之污染量119
參考文獻
1. 王啟人,「水庫集水區土地利用對水庫水質之影響─以明德水庫集水區為例」,1999年,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李志賢,「水庫涵容能力分析」,1992年,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李佳芳,「水庫水體中磷濃度的一維模擬」,1994年,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 余岱璟,「石門水庫水質模擬與水理探討」,2002年,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 吳先琪、王美雪、陳世裕,「甘泉計畫(Ι)水庫水質維護大型計畫─子計畫(三)水庫中磷的質量平衡及控制策略研究(第一年)」,1990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執行。
6. 吳建鋐,「德基水庫二維水理與水質之模擬」,1987年,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 林文隆,「水庫湖泊磷內部負荷模式推估程序之建立」,1994年,交通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 林高州,「水質模式應用於德基水庫水質模擬之研究」,2000年,逢甲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 林襟江、盧誠吉、洪銘堅、陳時仁,「德基水庫層化及優養化之研究」,1985年,74年度研究發展專題報告,水資會。
10. 范世億,「水庫淤積與操作對水質影響之研究」,1994年,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唐太山,「曾文水庫二維水理水質之模擬與風險分析」,2001年,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水庫及支流水質檢驗資料」,2000年9月
〜2002年4月。
13. 桃園縣環境保護局,「八十八年下半年及八十九年度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工作計畫期末報告」,2000年。
14. 桃園縣環境保護局,「桃園縣環境保護白皮書」,1998年。
15. 張怡塘等,環境微生物,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編印,頁335〜363,1999年1月。
16. 郭振泰、吳俊宗等,「台灣地區給水水源優養評估法之建立及其優養程度調查(一)、(二)」,1990、1991年,行政院環保署委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執行。
17. 郭振泰、駱尚廉等,「湖泊水庫水質改善及優養化評估法之建立和調查(三)、(四)」,1992、1993年,行政院環保署委託,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執行。
18. 郭振泰、陳樹群、龍梧生等,「台灣地區總量管制水質模式之建立與應用(三)」,1997年,行政院環保署委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執行。
19. 郭振泰、楊德良、何政儒,「德基水庫水質模擬與探討(一)、(二)、(三)」,1984、1985、1987年,水資會委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執行。
20. 郭振泰、龍梧生、楊州斌、羅浩文,「翡翠水庫水質模擬與應用(一)、(二)、(三)」,1998、1999、2000年,翡翠水庫管理局委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執行。
21. 郭振泰等,「鳳山水庫優養之探討與模擬(一)、(二)」,1989年4月、11月,省環保處及環保署委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執行。
22. 曾鈞敏,「水庫二維水理與水質模式之建立」,1991年,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馮纘華,「水庫之水質變化與特性」,1983年,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年會論
文集,Vol. 2,水資源工程、海洋工程、環境工程。
24. 斯克誠,「蒸汽注入法去除地下水中有機氯化物之研究」,2002年,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5. 經濟部水資源局,「德基水庫集水區第四期整體治理計畫─第四年水質監測與管理」,2001年。
26.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石門水庫水質調查監測及水質管理系統之研究(一)、(二)、(三)」,2000、2001、2002年。
27.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石門水庫多目標運用日報」,2001年1月〜2002年12月。
28.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石門水庫淤積狀況圖」,2001年。
29.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石門水庫水體水質檢測報告」,2002年5月〜12月。
30.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石門水庫集水區第三階段治理規劃」,2000年。
31.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水庫合理之入流水質及泥沙評估方法(二)」,2000年。
32.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石門水庫管理中心,「石門站平均氣溫年表、平均相對溼度年表、天氣、風向、風力記載表及霞雲站水位流量年表」,2001年1月〜2002年12月。
33. 趙美英,「德基水庫二維水理水質之模擬與風險分析」,2001年,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4. 蘇文瑞,「淤積與操作對德基水庫分層水質影響之研究」,1995年,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5. Bowie, G. L., et al., Rates, Constants, and Kinetics Formulations in Surface Water Quality Modeling, 2nd Edition,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aboratory, June, 1985.
36. Buchak, E. M. and J. E. Edinger, “User Guide for LARM2,” U.S. Army Engineer Waterways Experiment Station, Hydraulics Laboratory, Instruction Report E-82-3, 1982.
37. Chapra, S. C., “Total Phosphorous Model for Great Lakes,” J. Envir. Eng. Div., ASCE, Vol. 103, April, 1977.
38. Cole, T. M. and E. M. Buchak, CE-QUAL-W2: A Two-Dimensional, Laterally Averaged, Hydrodynamic and Water Quality Model, User Manual, Waterways Experiment Station, 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1993.
39. Gunduz, O., S. Soyupak, and C. Yurteri, “Development of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the Proposed Isikli Reservoir,”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37, No. 2, pp. 369-376, 1998. !!!!
40. Kuo, J. T. and R. V. Thomann, “Phytoplankton Modeling in the Embayments of Lakes,” Journal of Enviromental Engineering, ASCE, Vol. 109, No. 6, pp. 1311-1332, 1983.
41. Kuo, J. T., J. H. Wu, and W. S. Chu, “Water Quality Simulation of Te-Chi Reservoir Using Two Dimensional Models,”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30, No. 2, pp. 63-72, 1994.
42. Kurup, R. G., D. P. Hamilton, and R. L. Phillips, “Comparison of Two 2-Dimensional, Laterally Averaged Hydrodynamic Model Applications to the Swan River Estuary,”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Vol. 51, pp. 627-638, 2000.
43. Larsen, D. P., J. V. Sickle, K. W. Malueng, and P. D. Smith, “The Effect of Wastewater Phosphorous Removal on Shagawa Lake, Minnesoda: Phosphorous Supplies, Lake Phosphorous and Chlorophyll-a,” Water Research, Vol. 13, May, 1979.
44. Markofsky, M. and D. R. P. Harlemn, “Prediction of Water Quality in a Stratified Reservoir,” J. Hydr. Engineering, ASCE, May, 1973.
45. Martin, J. L., “Application of Two-Dimensional Water Quality Mode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 Vol. 114, No 2, pp. 317-336, 1988.
46. Orlob, G. T., Model For Stratified Impoundment, Chap. 8 in: Models for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A. K. Biswas(ed.),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 New York, 1981.
47. Reckhow, K. H. and S. C. Chapra, “Engineering Approaches for Lake Management: Empirical Models for Lake Trophic State Evaluation,” Vol. 1, 1983.
48. Steel, J. H., Primary Production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Notes on Some Theoretical Problem in Production Ecology,” C. R. Goldmen (ed.), Mem. Inst. Idrobiol.,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California, pp. 383-398, 18 Suppl. 1965.
49. Stein, S. M., N. Goulet, T. Kammer, D. Waye, and K. Saffarinia, “Occoquan Water Supply Protection Tool,”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98, ASCE, Vol. 2, pp. 1159-1164, 1998.
50. Thomann, R. V. and J. A. Mueller, Principles of Surface Water Quality Modeling and Control, Harper & Row, Publishers, New York, 1987.
51. Vollenweider R. A., “Input-Output Model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hosphorous Loading Concept in Limnology,” Hydrol. (Schweiz), 197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美玉(民85)。歷程檔案評量在建構教學之應用:一個科學的實徵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27,31-46。
2. 高新建(民89)。以基本能力及能力指標為本位發展統整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 33,12-18。
3. 王國華(民84)。建構與學習。建構與教學,1,2。
4. 徐新逸(民85)。情境學習在數學教學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13-22。
5. 林生傳(民86)。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
6. 江武雄(民84)。建構主義的教學策略—以「科學教育專題研究」為例。建構與教學,2。
7. 王鑫(民88)。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
8. 王千倖(民87)。Web-based網路教學管理系統。資訊與教育,67,3-12。
9. 方德隆(民9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4(2),1-24。
10. 張美玉(民89)。歷程檔案評量的理念與實施。科學教育(師大),231,58-63。
11. 張靜嚳(民84)。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2。
12. 莊嘉坤 (民86)。談國小科學教育與鄉土自然教學。屏師科學教育,6,48-54。
13. 楊龍立(民86)。建構主義教學的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8。
14. 盧雪梅 (民87)。實作評量的應部B難題和挑戰。教育資料與研究,20,1-5。
15. 顏榮泉(民85):全球資訊網在教學與學習上之應用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25,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