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汽車安全協會 (2001),臺灣汽車發展歷程,中華民國汽車安全協會。
中華民國職業訓練研究發展中心(2001)。汽車修護職類能力目錄。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王文科(1991)。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臺北:五南圖書。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出版社
王玉屏(1981)。國中低收入學生行為困擾、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克先(1992)。學習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P.258-260。
王信智、陳淑菁(1997)。建教教育合作方案的沿革。技術及職業教育,41。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李永吟(1995)。合作學習的技術層面。教育研究所集刊。35。
李素卿(1990)。當代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
李日順(2001)。國中地理科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成效之研究─以台中縣立順天國中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明興(2001)。高職工科專業科目應用合作學習教學法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大偉(1986)。技職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三民書局。
吳麗寬(2000)。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效果與同儕社會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浩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圖書。
林佩璿(1992)。台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法教學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
林寶山(2001)。教學原理與技巧。臺北:五南圖書。
林火丁 松(2001)。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現況與發展策略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64。
林建隆(2001)。合作學習的類比學習環對國中學生壓力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邵瑞珍、皮連生,(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
洪宜容(2002)。合作學習策略在國中生物實驗教學之效益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俊宏(1997)。合作學習對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高職機械科機械製圖課程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施信華(2001)。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唐璽惠(1988)。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態度、師生互動、親子關係與英語科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韋金龍、陳美玉(1994)。突破國中常態編班教學困境之途徑:合作學習。教育研究,35。
郭生玉(1991)。心理與教育測驗。中和市:精華書局。
郭生玉(1997)。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東華書局。
康自立(1985)。建教合作教育原理。臺北:全華書局。
黃政傑、林佩璿(2000)。合作學習。臺北:五南圖書。
黃政傑、林佩璿(1992)。合作學習教學法。教與愛,39。
黃元齡(1974)。心理及教育測驗的理論與方法。臺北:大中國圖書。
黃金益(1998)。合作學習對大學生專題製作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定邦(2002)。高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世澎(1994)。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生數學科學習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英豪、吳裕益(2001)。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圖書。
教育部(1999)。教育改革與教育政策。教育部長專案報告。
教育部(2003)。九十一學年度公私立高職學校一覽表。教育部統計處。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1998)。工業職業學校汽車科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準。
湯平治(2001)。小組合作學習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識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暨閱讀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玉玲(1993)。臺北市高智商低成就國中學生學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林清山(1975)。教育心理學。臺北:文景書局。
張春興(1976)。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圖書。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德銳(1986)。臺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次級文化與違規犯過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金淑(1990)。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士論文。程上修(1990)。運用合作學習及創造思考問題解決策略於高一氣象學習之成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明恭、鄭友超、蕭銘宏(2002)。車輛工程技術專業實務能力培育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90-2516-S-018-003-01),未出版。
溫世頌(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三民書局。P241-243。
路君約、盧欽銘、歐滄和(民86)。多因素性向測驗指導手冊。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葉淑真(1993)。高中音樂科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永巳(1997)。國二理化科試行合作學習之合作式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聖珠(1998)。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之成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趙居蓮(1997)。學習與教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廖文靖(1999)。影響高職機械科學生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錫禎(1998)。合作學習在電腦實驗教學的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燕饒(2001)。國民中學資優學生時間管理、學習態度、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臧俊維(2000)。高雄縣高一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對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賴振榮(2001)。合作學習教學法應用於高職進修學校電子科電子實習課程學習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龐偉智(1999)。合作學習與電腦實驗教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貳、英文部分
Bennett, G. N., Seashore, H . G., & Wesmen, A. G. (1959). Differential aptitude tests, 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 New York, Manual.
Gagn´e, R.M. (1996).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Psychological publishing Co., Ltd.
Garduno, E. L. H. (2001). The Influence of Cooperative Problem Solving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Achievement, Self-Efficacy, and Attitudes toward Mathematics in Gifted Student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45(4), 82-268.
Hinde, R.J., & Kovac, J. (2001). Student Active Learning Methods in Phys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78(1), 93-99.
Johnson. D. & Jonhson.R. (1994). The new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Boston:Allyn and Bacon.
Johnson, D., Johnson, R.,& Holubec, E. (1990). Circles of lea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3rd ed.), Edina, MN: Interaction.
Johnson, D., Johnson, R. & Holubec, E. (1990).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n. Edina, MN: International Book Company.
McLauchlan, D.(2001). Collaborative Creativity in a High School Drama Class. Youth Theatre Journal, 15, 42-58.
Napierkowski, H.(2001).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Sense of Audience in Two Computer-Mediated Discourse Communities.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nference on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52(27). Denver, CO.
Peklaj, C. & Vodopivec, B. (1999). Effects of Cooperative versus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on Cognitive, Affective, Meta cognitive and Social Processes in Stud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14(3), 359-73.
Phipps, M., Phipps, C., Kask, S., & Higgins, S. (2001). University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mplications for Administrators and Instructors.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4(1), 14-21.
Robbins, S.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obbins, S. P, & Coulter, M. (2002). Management, (7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Slavin, R.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 New York: KKY.
Slavin, R.E. & Stevens, R.J. (1993). The Cooperative Elementary School: Effects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Attitudes and Social Relations.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1993, 1.
Shumway, S., Saunders, W., Stewardson, G., & Reeve, E. (2001). A Comparison of Classroom Interpersonal Goal Structures and Their Effect on Group Problem-Solving Performance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Their Learn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 38(3), 6-24.
Sumsion, J., & Patterson, C. (2002). Collaborative Learning On-Line: Overcoming the Tyranny of Distance.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2002, 3.
Slavin, R., Kaiweit, N. (1979). An extended coopera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in elementary school. (ERIC Document. ED 183288).
Slavin, R. (1987). Cooperative learning:Student teams,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teacher. (ERIC Document, ED 282862).
Slavin, R. (1991).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48(5), 71-82.
Thomas, L. G. & Jere, B. (1980).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Longman publishers,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