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15: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梁鶴騰
論文名稱: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職汽車科建教生專業實務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n practical specialties of automobile learning apply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t students of cooperative program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指導教授:楊明恭楊明恭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合作學習汽車科建教生學習態度
外文關鍵詞:cooperative learningstudents of cooperative program in vocational educationlearning attitud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8
  • 點閱點閱:35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旨在探討合作學習教學法應用在高職汽車科建教生專業實務學習成效之影響。首先透過文獻探討與分析,以建立研究理論基礎。其次探討合作學習教學法之內涵及國內外實徵研究; 藉由合作學習之實驗教學模式以達成本研究目的。並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探討可能的原因,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高職汽車科專業科目課程設計與教學之參考。
本研究為準實驗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模式進行。以高職汽車科建教班三年級兩班70位學生為實驗對象。實驗班以合作學習教學法進行教學,控制班則維持一般傳統式的講述教學方法,進行為期十週的實驗教學。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包括「多因素性向測驗」及自編「先置學科基礎測驗」、「汽車實習術科測驗」、「汽車實習學科測驗」及「學生學習態度量表」等。研究資料以獨立樣本t考驗、 共變數分析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進行統計考驗。
主要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 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職汽車科建教生在汽車實習的實作技能表現上,優於傳統教學方法。
二、 無論採用合作學習或傳統教學方法,對高職汽車科建教生在汽車實習的專業知識表現上,並無不同。
三、 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職汽車科建教生在汽車實習的學習態度表現上,優於傳統教學方法。
四、 高職汽車科建教生在汽車實習的實作技能的表現上,與其對同儕及教師的態度有顯著正相關。
五、 不同「先置學科基礎測驗」分組學生,接受合作學習教學後,在汽車實習的實作技能方面,與「高分組」的表現一樣優秀。
六、 不同「多因素性向測驗」分組學生,接受合作學習教學後,在汽車實習的實作技能方面,與「高性向組」的表現一樣優秀。
七、 合作學習教學法,可提昇「先置學科基礎」測驗「中分組」學生,在汽車實習專業知識的表現。
八、 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職汽車科建教生在汽車專業實務能力中「一般能力」的表現上,優於傳統教學方法。
九、 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職汽車科建教生在汽車專業實務能力中「專業能力」的表現上,優於傳統教學方法。
十、 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職汽車科建教生在汽車專業實務能力的主動學習意願表現上,高於傳統教學方法。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to obtai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apply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practical specialties of automobile learning in automobile lab course in vocational continuing education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findings, the research aimed to figure out the effectiveness, thus made recommendations for suitable teaching approach in the vocational continuing education school. The research started from constructing the foundation of research by briefly describing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the meaning, characteristics, methodology, proc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then reviewed the results of practical studies of other researches.
The experiment was proceeded by quasi- experimental pretest-posttest design. The samples, consisted of two groups of grade 12 with 70 students in total, were from automobile department cooperative technicians of a vocational continuing education school.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operative learning approach and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respectively and the experiment last for 10 weeks.
The instruments of the research included “multifactor aptitude ”, “paper and pencil test in prerequisite achievement”, “paper and pencil test achievement in automobile lab course”, “work-sample test achievement in automobile lab course” and "the attitude of learning questionnaire". The analysis was based on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alysis of covariance, and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 The achievement of work-sample test in automobile lab cours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2. In the achievement of paper and pencil test in automobile lab course: both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ooperative learning approach and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osttest overall "learning attitudes "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4. There was a noticeabl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sample test achievement in automobile lab course" and dimensions of " attitude toward classmates " and " attitude toward teacher " in "learning attitudes ".
5. Different prerequisite achievement students who accepted cooperative learning approach instruction method,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work-sample test achievement in automobile lab course”.
6. Different multifactor aptitude students who accepted cooperative learning approach instruction method,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work-sample test achievement in automobile lab course”.
7. Students who get middle achievement in the prerequisite do perform well in the “paper and pencil test achievement in automobile lab course”, adop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pproach instruction method.
8. The common abilities of practical specialties of automob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9. The practical abilities of practical specialties of automob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10.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bout practical specialties of automob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目錄
頁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Ⅲ
目錄……………………………………………………….… Ⅵ
圖目錄……………………………………………………… Ⅸ
表目錄……………………………………………………… Ⅸ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七節 名詞解釋…………………………………..…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合作學習教學法………………………… 13
第二節 高職汽車科建教學生專業實務能力之內涵……………………………………………… 24
第三節 學習態度…………………………………..… 39
第四節 國內外之相關研究…………………………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3
第二節 教學設計……………………………………. 55
第三節 研究步驟………………………………….… 6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4
第五節 統計方法………………………………….… 86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統計……………………….…. 89
第一節 不同教學方法在汽車實習「術科測驗」及「學科測驗」之差異性分析…………… 89
第二節 不同教學方法在汽車實習課程學習態度之差異性分析…………………………… 95
第三節 不同教學方法對不同先備能力分組學生在專業知能之差異性分析………… 97
第四節 不同教學方法在「高職汽車專業實務能力」之差異性分析………………………… 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8
第二節 結論與討論……………………………….… 121
第三節 建議………………………………………..… 130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134
貳、英文部分………………………………………..… 140
附錄 頁次
附錄一、教學進度表………………………………….… 143
附錄二、小組工作單………………………………….… 143
附錄三、任務分配表………………………………….… 144
附錄四、技術報告作業單…………………………….… 145
附錄五、觀察記錄表………………………………….… 145
附錄六、實驗班教學流程設計(一)……………….. 146
附錄六、實驗班教學流程設計(二)……………….. 147
附錄六、實驗班教學流程設計(三)……………….. 148
附錄六、實驗班教學流程設計(四)…………….…. 149
附錄六、控制班教學流程設計(一)……………….. 150
附錄六、控制班教學流程設計(二)……………….. 151
附錄六、控制班教學流程設計(三)……………….. 152
附錄六、控制班教學流程設計(四)…………….…. 153
附錄七、先置學科基礎測驗卷(預試)………….… 154
附錄八、汽車實習學科測驗試卷(預試)……….… 159
附錄九、先置學科基礎測驗試卷(正式)……….… 164
附錄十、汽車實習學科測驗試卷(正式)……….… 167
附錄十一、汽車實習術科測驗卷(過程評分表)…
170
附錄十二、汽車實習術科測驗試卷紀錄表………… 172
附錄十三、「汽車實習」學生學習態度調查問卷(預試)……………………………..…….……… 174
附錄十四、「汽車實習」學生學習態度調查問卷(正式)…………………………….…….………
176
圖目錄 頁次
圖1-3-1研究流程圖…………………………………. 9
圖3-1-1研究架構圖…………………………………. 54
圖3-1-2實驗設計之模式圖…………………………. 55
表目錄 頁次
表2-1-1合作學習的四種基礎理論主要差異比較… 16
表2-1-2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比較(團體教學之規劃安排)………………………………….……… 22
表2-1-3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之比較(教學之實施) 23
表2-2-1高職汽車科教學科目課程編排表……….… 28
表2-2-2汽車底盤與引擎修護能力目錄(共同術科) 31
表2-2-3汽車底盤修護能力目錄…………………….…
32
表2-2-4汽車引擎修護能力目錄…………………….… 34
表2-2-5技職院校車輛工程(學)系專業實務能力指標(一般能力)…………………….………… 36
表2-2-6技職院校車輛工程(學)系專業實務能力指標(專業能力)…………………….………… 37
表2-2-7高職汽車科建教生汽車修護專業實務能力統計項目表…………………………………….… 39
表2-4-1合作學習的相關研究……………………….… 49
表3-1-1教學實驗依變項…………………………….…
55
表3-2-1受測學生之能力分組表…………………….… 57
表3-4-1先置學科基礎測驗(預試前)之雙向細目表… 69
表3-4-2汽車實習學科測驗(預試前)之雙向細目表… 69
表3-4-3試題的鑑別指數與優劣之評鑑………….…… 71
表3-4-5先置學科基礎測驗之預試試題分析………… 72
表3-4-6汽車實習學科測驗之預試試題分析………… 73
表3-4-7先置學科基礎測驗之雙向細目表……….…… 74
表3-4-8汽車實習學科測驗之雙向細目表…………… 74
表3-4-9學習態度預試量表之題目分配情形………… 79
表3-4-10學習態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80
表3-4-11學習態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81
表3-4-12學習態度正式量表之題目分配情形……… 83
表3-4-13「高職汽車專業實務能力」統計依據……… 84
表3-4-14「高職汽車專業實務能力」評分一致性Kendall等級相關分析表………………………
85
表4-1-1 不同教學方法先置學科基礎測驗t考驗摘要表………………………………………………… 90
表4-1-2 不同教學方法「多因素性向測驗」t考驗摘要表……………………………………………… 91
表4-1-3 「汽車實習術科測驗」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92
表4-1-4 「汽車實習術科測驗」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92
表4-1-5 「實作技能」測驗之平均數、標準差與調整後平均數………………………………………… 93
表4-1-6 「汽車實習學科測驗」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93
表4-1-7 「汽車實習學科測驗」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94
表4-1-8 「汽車實習學科測驗」之平均數、標準差與調整後平均數………………………………… 94
表4-2-1 「學習態度量表」各向度間與「術科測驗」及「學科測驗」Pearson相關分析摘要表… 96
表4-2-2 不同教學方法在「學習態度」之t考驗摘要表………………………………………………… 97
表4-3-1 不同分數組別之基礎專業知識測驗成績t考驗摘要表………………………………………… 98
表4-3-2 不同性向組別之先置學科基礎測驗成績t考驗摘要表………………………………………… 99
表4-3-3 Levene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99
表4-3-4不同「先置學科基礎」測驗分組在「術科測驗」成績之變異數分析……………………… 100
表4-3-5 不同「先置學科基礎」測驗分組對「術科測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0
表4-3-6 Levene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101
表4-3-7不同性向分組在「術科測驗」成績之變異數分析……………………………………………… 101
表4-3-8 不同「多因素性向」分組對後測「術科測驗」之成績分析摘要表……………………………
102
表4-3-9 Levene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102
表4-3-10不同「先置學科基礎」測驗分組在「學科測驗」成績之變異數分析…………………… 103
表4-3-11 不同「先置學科基礎」測驗分組對後測「學科測驗」之成績分析摘要表………………… 103
表4-3-12 Levene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104
表4-3-13不同性向分組在「學科測驗」成績之變異數分析…………………………………….…… 106
表4-3-14多因素性向測驗「機械推理」不同分組對後測「學科測驗」之成績分析摘要表…… 106
表4-3-15 不同多因素性向分組對後測「學科測驗」之成績分析摘要表……………….…………… 106
表4-4-1 汽車專業實務能力之「一般能力」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10
表4-4-2 汽車專業實務能力「一般能力」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10
表4-4-3汽車專業實務能力「一般能力」之平均數、標準差與調整後平均數……………………… 111
表4-4-4 汽車專業實務能力之「專業能力」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13
表4-4-5 汽車專業實務能力「專業能力」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13
表4-4-6汽車專業實務能力「專業能力」之平均數、標準差與調整後平均數…………….………… 114
表4-4-7 不同教學方法在汽車專業實務能力「主動學習意願」之t考驗摘要表…………………… 115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汽車安全協會 (2001),臺灣汽車發展歷程,中華民國汽車安全協會。
中華民國職業訓練研究發展中心(2001)。汽車修護職類能力目錄。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王文科(1991)。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臺北:五南圖書。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出版社
王玉屏(1981)。國中低收入學生行為困擾、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克先(1992)。學習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P.258-260。
王信智、陳淑菁(1997)。建教教育合作方案的沿革。技術及職業教育,41。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李永吟(1995)。合作學習的技術層面。教育研究所集刊。35。
李素卿(1990)。當代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
李日順(2001)。國中地理科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成效之研究─以台中縣立順天國中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興(2001)。高職工科專業科目應用合作學習教學法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大偉(1986)。技職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三民書局。
吳麗寬(2000)。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效果與同儕社會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浩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圖書。
林佩璿(1992)。台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法教學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
林寶山(2001)。教學原理與技巧。臺北:五南圖書。
林火丁 松(2001)。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現況與發展策略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64。
林建隆(2001)。合作學習的類比學習環對國中學生壓力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邵瑞珍、皮連生,(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
洪宜容(2002)。合作學習策略在國中生物實驗教學之效益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俊宏(1997)。合作學習對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高職機械科機械製圖課程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信華(2001)。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璽惠(1988)。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態度、師生互動、親子關係與英語科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韋金龍、陳美玉(1994)。突破國中常態編班教學困境之途徑:合作學習。教育研究,35。
郭生玉(1991)。心理與教育測驗。中和市:精華書局。
郭生玉(1997)。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東華書局。
康自立(1985)。建教合作教育原理。臺北:全華書局。
黃政傑、林佩璿(2000)。合作學習。臺北:五南圖書。
黃政傑、林佩璿(1992)。合作學習教學法。教與愛,39。
黃元齡(1974)。心理及教育測驗的理論與方法。臺北:大中國圖書。
黃金益(1998)。合作學習對大學生專題製作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定邦(2002)。高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澎(1994)。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生數學科學習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英豪、吳裕益(2001)。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圖書。
教育部(1999)。教育改革與教育政策。教育部長專案報告。
教育部(2003)。九十一學年度公私立高職學校一覽表。教育部統計處。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1998)。工業職業學校汽車科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準。
湯平治(2001)。小組合作學習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識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暨閱讀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玉玲(1993)。臺北市高智商低成就國中學生學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林清山(1975)。教育心理學。臺北:文景書局。
張春興(1976)。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圖書。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德銳(1986)。臺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次級文化與違規犯過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金淑(1990)。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士論文。
程上修(1990)。運用合作學習及創造思考問題解決策略於高一氣象學習之成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明恭、鄭友超、蕭銘宏(2002)。車輛工程技術專業實務能力培育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90-2516-S-018-003-01),未出版。
溫世頌(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三民書局。P241-243。
路君約、盧欽銘、歐滄和(民86)。多因素性向測驗指導手冊。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葉淑真(1993)。高中音樂科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永巳(1997)。國二理化科試行合作學習之合作式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聖珠(1998)。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之成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居蓮(1997)。學習與教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廖文靖(1999)。影響高職機械科學生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錫禎(1998)。合作學習在電腦實驗教學的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燕饒(2001)。國民中學資優學生時間管理、學習態度、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臧俊維(2000)。高雄縣高一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對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振榮(2001)。合作學習教學法應用於高職進修學校電子科電子實習課程學習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龐偉智(1999)。合作學習與電腦實驗教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英文部分
Bennett, G. N., Seashore, H . G., & Wesmen, A. G. (1959). Differential aptitude tests, 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 New York, Manual.
Gagn´e, R.M. (1996).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Psychological publishing Co., Ltd.
Garduno, E. L. H. (2001). The Influence of Cooperative Problem Solving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Achievement, Self-Efficacy, and Attitudes toward Mathematics in Gifted Student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45(4), 82-268.
Hinde, R.J., & Kovac, J. (2001). Student Active Learning Methods in Phys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78(1), 93-99.
Johnson. D. & Jonhson.R. (1994). The new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Boston:Allyn and Bacon.
Johnson, D., Johnson, R.,& Holubec, E. (1990). Circles of lea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3rd ed.), Edina, MN: Interaction.
Johnson, D., Johnson, R. & Holubec, E. (1990).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n. Edina, MN: International Book Company.
McLauchlan, D.(2001). Collaborative Creativity in a High School Drama Class. Youth Theatre Journal, 15, 42-58.
Napierkowski, H.(2001).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Sense of Audience in Two Computer-Mediated Discourse Communities.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nference on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52(27). Denver, CO.
Peklaj, C. & Vodopivec, B. (1999). Effects of Cooperative versus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on Cognitive, Affective, Meta cognitive and Social Processes in Stud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14(3), 359-73.
Phipps, M., Phipps, C., Kask, S., & Higgins, S. (2001). University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mplications for Administrators and Instructors.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4(1), 14-21.
Robbins, S.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obbins, S. P, & Coulter, M. (2002). Management, (7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Slavin, R.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 New York: KKY.
Slavin, R.E. & Stevens, R.J. (1993). The Cooperative Elementary School: Effects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Attitudes and Social Relations.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1993, 1.
Shumway, S., Saunders, W., Stewardson, G., & Reeve, E. (2001). A Comparison of Classroom Interpersonal Goal Structures and Their Effect on Group Problem-Solving Performance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Their Learn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 38(3), 6-24.
Sumsion, J., & Patterson, C. (2002). Collaborative Learning On-Line: Overcoming the Tyranny of Distance.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2002, 3.
Slavin, R., Kaiweit, N. (1979). An extended coopera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in elementary school. (ERIC Document. ED 183288).
Slavin, R. (1987). Cooperative learning:Student teams,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teacher. (ERIC Document, ED 282862).
Slavin, R. (1991).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48(5), 71-82.
Thomas, L. G. & Jere, B. (1980).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Longman publishers, USA.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