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71.15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2 03: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怡惠
論文名稱:顧炎武《詩經》學述評
指導教授:黃忠慎黃忠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顧炎武亭林先生詩經詩經學經世致用實學考據日知錄考文知音明清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顧炎武為清初大儒,被視為清代考據之學的開山祖師。顧炎武強調通過考文、知音,以求明經、明道,而後能經世救民。顧炎武兼採漢宋之學,對清代的影響極大。學術研究範圍的開展、研究舉證的方式,及「通經致用」、「明道救世」等觀點,對清代以考據為主的學風奠下基礎。然則對顧炎武的研究往往忽略其對經學的探討,此部份應可深入研究,俾對顧炎武的學術有更詳盡的了解。
從《日知錄》、《顧亭林文集》考察顧炎武對《詩經》的探討,可以發現:一、強調通經致用的觀點;二、重詩旨的探討勝於字詞辨析;三、對史實、地理詳加探究;四、重詩教正人心;五、舉政詳實。
顧炎武對《詩經》討論的篇章雖不多,對《詩經》基本問題的論述頗具特點。所論的篇章亦頗能啟發後人。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價值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
第二章 顧炎武與清代經學
第一節 生平
第二節 治經態度
第三節 論《詩經》音韻
第三章 顧氏對《詩經》學基本問題的論述
第一節 《詩》有入樂有不入樂之分
第二節 論「四詩」為南、豳、雅、頌
第三節 論孔子刪詩
第四節 論「邶鄘衛」為總名
第五節 論鄭風次於王風
第六節 論黎許、楚吳諸國無詩
第七節 論詩之正變
第八節 論頌之次序
第九節 論詩序
第四章 風
第一節 召南
論〈何彼穠矣〉非刺
第二節 邶
一釋〈泉水〉「諸姬」
二釋〈北門〉王事、政事之義
第三節 鄘
〈蝃蝀〉釋虹
第四節 王
一〈君子于役〉「君子不歸」見亂世
二〈大車〉論「有恥且格」
第五節 豳
〈七月〉公私之辨
第五章 雅
第一節 《小雅‧鹿鳴之什》和《南有嘉魚之什》
一〈鹿鳴〉談遠財之義
二〈天保〉得民心以事先王
三〈采薇〉論古之軍制
四〈六月〉考太原之地
第二節 《小雅‧節南山之什》和《谷風之什》、《甫田之什》
一〈正月〉為刺穢亂之詩
二〈十月之交〉論皇父不顧君臣之義
三〈小宛〉問卜何以用粟
四〈大東〉舉才與興衰
五〈賓之初筵〉聖王重特立以保邦
第三節 《大雅‧文王之什》和《生民之什》
一〈文王〉人倫有序
二〈民勞〉為諫王之辭
三〈板〉「夸毗」生亂
第四節 《大雅‧蕩之什》
一〈蕩〉流言傷國
二〈崧高〉與〈王風.揚之水〉之聯想
三〈烝民〉德易舉
四〈韓奕〉考「韓城」
五〈常武〉論陣法
六〈瞻卬〉國之不祥
第六章 頌
第一節 魯頌
一〈駉〉言僖公「務農重穀」
二〈閟宮〉侈言其功
第二節 商頌
一〈玄鳥〉史遷「簡狄吞燕卵而生契」為謬
二〈長發〉美湯之功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書目
毛詩傳箋通釋 【清】馬瑞辰撰 台北 廣文書局 1999
詩三家義集疏 【清】王先謙撰 台北 明文書局 1988
詩經通論 【清】姚際恆撰 台北 廣文書局 1993
詩經原始 【清】方玉潤撰 台北 藝文印書館 1981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 支偉成 長沙 岳麓書社 1998
顧炎武年譜 周可真 蘇州 蘇州大學出版社 1998
一代儒宗顧亭林 葛榮晉 魏長寶撰 台北 文津出版社 2000
顧炎武 盧興基 台北 萬卷樓 1993
顧炎武 沈嘉榮撰 江蘇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2
顧炎武論考 沈嘉榮撰 江蘇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4
顧亭林與王山史 趙儷生撰 山東 齊魯書社 198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寶貴、李真賢(民 76)。 聽覺障礙學生國語文能力之研究。教育學院學報,1期,1-49頁。
2. 林寶貴、李真賢(民 76)。 聽覺障礙學生國語文能力之研究。教育學院學報,1期,1-49頁。
3. 李新鄉、黃秀文、黃瓊儀(民 86)。 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後設認知能力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嘉義師院學報,11期,89-118頁。
4. 李新鄉、黃秀文、黃瓊儀(民 86)。 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後設認知能力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嘉義師院學報,11期,89-118頁。
5. 林寶貴、黃玉枝(民 86)。 聽障學生國語文能力及錯誤類型之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5期,109-129頁。
6. 林寶貴、黃玉枝(民 86)。 聽障學生國語文能力及錯誤類型之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5期,109-129頁。
7. 胡永崇(民 82)。 學習障礙者的閱讀理解補救教學策略。 特教園丁季刊,9(2),21-26頁。
8. 胡永崇(民 82)。 學習障礙者的閱讀理解補救教學策略。 特教園丁季刊,9(2),21-26頁。
9. 高令秋(民 85)。 聽覺障礙學生閱讀能力之探討。研習資訊,13(1),52-57頁。
10. 高令秋(民 85)。 聽覺障礙學生閱讀能力之探討。研習資訊,13(1),52-57頁。
11. 許淑玫(民 87)。 閱讀理解教學-交互教學法。國教輔導,37(6),31-39頁。
12. 許淑玫(民 87)。 閱讀理解教學-交互教學法。國教輔導,37(6),31-39頁。
13. 張蓓莉(民 76)。 回歸主流聽覺障礙學生之語言能力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期,119-134頁。
14. 張蓓莉(民 76)。 回歸主流聽覺障礙學生之語言能力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期,119-134頁。
15. 錡寶香(民 89)。 聽覺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分析。特殊教育學報,14期,155-1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