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71.15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2 03: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智修
研究生(外文):Chih-hsiu Chen
論文名稱:國中階段資賦優異學生的學校生活素質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Quality of School Life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張勝成張勝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eng-Cheng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1
中文關鍵詞:學校生活素質資賦優異學生國中學生
外文關鍵詞:Quality of School Life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22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資優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現況,及於不同心理背景變項(樂觀性格、學習動機)、不同學校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城鄉差距、資優類別、教育安置)、不同家庭背景變項(父母婚姻狀況、家庭氣氛)上之差異與預測情形。
研究對象為九十一學年度台灣地區(包含台北市、高雄市)國中一、二、三年級之資優學生,共計416名,以研究者自編之「資賦優異學生學校生活素質量表」作為資料收集的工具,並以描述性統計、理由歸納、集群分析、多(單)變量共變數分析、徑路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
(一) 國中資優學生所知覺的整體學校生活素質是正向且積極的,而各層面得分依序是同儕友誼、校園環境、自我成長、學習樂趣、師生關係。
(二)高學校生活素質得分組分成近乎完美滿足型、學習樂趣滿足型、同儕友誼滿足1型、同儕友誼滿足2型四集群;中得分組分成親同儕疏教師1型、親同儕疏教師2型、師友關係矛盾型三集群;低得分組分成教師關懷不滿型、學習樂趣不滿型、同儕友誼不滿型三集群。
(三) 不同樂觀性格、學習動機、性別、年級、資優類別的國中資優學生所知覺之整體學校生活素質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城鄉差距、教育安置、父母婚姻狀況、家庭氣氛的國中資優學生所知覺之整體學校生活素質無顯著差異。
(五)樂觀性格、學習動機共能解釋整體學校生活素質之47%;年級、資優類別、樂觀性格共能解釋校園環境層面之19%;資優類別、樂觀性格、學習動機共能解釋教師關懷層面之34%;性別、樂觀性格、學習動機共能解釋同儕友誼層面之20%;城鄉差距、資優類別、樂觀性格、學習動機共能解釋學習樂趣層面之26%;樂觀性格、學習動機共能解釋自我成長層面之40%。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結論與若干建議,以供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學校生活素質、資賦優異學生、國中學生
The purpose of this survey research was, first,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school life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at junior high school. Second,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and predictions in the quality of school life by three respects of the following variables: the psychological background (optimistic character,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school background (gender, grade, urbanization, G/T category, educational placement), the family background (marriage of parents, family climate).
Amount to 416 G/T students involved in the survey research. The survey instrument was self-administered named "The G/T Quality of School Life Scales". The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by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 qualitative reason categorization, cluster analysis, MANCOVA (ANCOVA) and path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quality of school life of G/T students at junior high school was positive.
2. The high score group of quality of school life could divided into four clusters, the middle score group divided into three, the low score group divided into three.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quality of school life between different optimistic character, learning motivation, gender, grade and G/T category.
4.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quality of school life between different urbanization, educational placement, marriage of parents and family climate.
5. The combination of optimistic character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accounted for total 47% of variance of overall quality of school life; grade, G/T category and optimistic character accounted for 19% of variance of school environment; G/T category, optimistic character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accounted for 34% of variance of teacher care; gender, optimistic character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accounted for 20% of variance of peer friendship; urbanization, G/T category, optimistic character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accounted for 26% of variance of learning enjoyment; optimistic character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accounted for total 40% of variance of self-growth.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 research propose conclusion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further research.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理念演變、研究重要性及概念性定義 13
第二節 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層面指標探討 25
第三節 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影響因素探討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5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研究程序 7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79
第一節 國中資優資優學生的學校生活素質相關現況描述 79
第二節 國中資優學生於學校生活素質之集群分析 103
第三節 不同心理背景變項學生的學校生活素質差異分析 121
第四節 不同學校背景變項學生的學校生活素質差異分析 139
第五節 不同家庭背景變項學生的學校生活素質差異分析 171
第六節 各背景變項對整體學校生活素質暨其各層面之預測模式徑路分析 1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17
第一節 本研究結論 218
第二節 教育實務建議 222
第三節 本研究限制及後續研究建議 224
參考書目 227
附錄 235
附錄一 資賦優異學生學校生活素質量表(預試版) 235
附錄二 資賦優異學生學校生活素質量表(正式版) 237
附錄三 致受試學校感謝狀 239
附錄四 施測建議說明 240
附錄五 教師協助施測意見單 241
附錄六 半開放式問卷相關理由歸納表 242
表次
表2-1-1 學生學校生活素質相關代表性定義 22
表2-2-1 Epstein & Mcpartland (1976)之指標內涵 26
表2-2-2 Williams (1981)之指標內涵 29
表2-2-3 Karatzias, Power & Swanson (2001)之指標內涵 30
表2-3-1 樂觀性格影響之研究文獻摘要 37
表2-3-2 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文獻摘要 37
表2-3-3 不同性別影響之研究文獻摘要 39
表2-3-4 不同年級影響之研究文獻摘要 40
表2-3-5 城鄉差距影響之研究文獻摘要 40
表2-3-6 學生類別影響之研究文獻摘要 41
表2-3-7 教育安置影響之研究文獻摘要 42
表2-3-8 家庭背景影響之研究文獻摘要 44
表3-2-1 台灣地區各類資優班學生人數分配表 50
表3-2-2 預試樣本取樣學生人數分配表 51
表3-2-3 正試樣本性別暨年級學生人數分配表 53
表3-2-4 正試樣本取樣學生人數分配表 54
表3-3-1 家庭氣氛預試量表試題分析摘要表 63
表3-3-2 家庭氣氛預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63
表3-3-3 家庭氣氛正試量表試題分析摘要表 64
表3-3-4 家庭氣氛正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64
表3-3-5 樂觀性格預試量表試題分析摘要表 65
表3-3-6 樂觀性格預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65
表3-3-7 樂觀性格正試量表試題分析摘要表 66
表3-3-8 樂觀性格正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66
表3-3-9 學習動機預試量表試題分析摘要表 67
表3-3-10 學習動機預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67
表3-3-11 學習動機正試量表試題分析摘要表 68
表3-3-12 學習動機正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68
表3-3-13 學校生活素質預試量表試題分析摘要表 70
表3-3-14 學校生活素質預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71
表3-3-15 學校生活素質正試量表試題分析摘要表 72
表3-3-16 學校生活素質正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73
表3-4-1 研究進度摘要表 77
表4-1-1 樂觀性格量表反應情形摘要表 80
表4-1-2 學習動機量表反應情形摘要表 81
表4-1-3 不同學校背景變項人數分佈比例摘要表 82
表4-1-4 不同家庭背景變項學生人數分佈比例摘要表 83
表4-1-5 家庭氣氛量表反應情形摘要表 84
表4-1-6 整體學校生活素質暨其各層面得分情形摘要表 85
表4-1-7 校園環境量表反應情形摘要表 87
表4-1-8 教師關懷量表反應情形摘要表 87
表4-1-9 同儕友誼量表反應情形摘要表 88
表4-1-10 學習樂趣量表反應情形摘要表 89
表4-1-11 自我成長量表反應情形摘要表 90
表4-1-12 半開放式問卷反應次數摘要表 91
表4-1-13 校園環境層面最滿意理由摘要表 92
表4-1-14 校園環境層面不滿意理由摘要表 93
表4-1-15 教師關懷層面最滿意理由摘要表 93
表4-1-16 教師關懷層面不滿意理由摘要表 94
表4-1-17 同儕友誼層面最滿意理由摘要表 95
表4-1-18 同儕友誼層面不滿意理由摘要表 95
表4-1-19 學習樂趣層面最滿意理由摘要表 96
表4-1-20 學習樂趣層面不滿意理由摘要表 97
表4-1-21 自我成長層面最滿意理由摘要表 98
表4-1-22 自我成長層面不滿意理由摘要表 98
表4-1-23 第四章第一節結果摘要表 99
表4-2-1 低得分組階層集群分析凝聚過程表 104
表4-2-2 低分組三集群於各指標比較摘要表 106
表4-2-3 低分組三集群命名程序摘要表 106
表4-2-4 中得分組階層集群分析凝聚過程表 109
表4-2-5 中分組三集群於各指標比較摘要表 110
表4-2-6 中分組三集群命名程序摘要表 111
表4-2-7 高得分組階層集群分析凝聚過程表 113
表4-2-8 高分組四集群於各指標比較摘要表 115
表4-2-9 高分組四集群命名程序摘要表 116
表4-2-10 第四章第二節結果摘要表 118
表4-3-1 不同樂觀性格組別之各變項平均數、標準差及MANCOVA檢定摘要表 122
表4-3-2 不同樂觀性格組別於學習動機之one-way ANOVA摘要表 123
表4-3-3 不同樂觀性格與學習動機組別於學校生活素質之two-way MANOVA摘要表 123
表4-3-4 不同學習動機下樂觀性格組別於學校生活素質之單純主要效果one-way MANOVA摘要表 125
表4-3-5 不同學習動機組別之各變項平均數、標準差及MANCOVA檢定摘要表 132
表4-3-6 不同學習動機組別於樂觀性格之one-way ANOVA摘要表 133
表4-3-7 不同學習動機組別於學校生活素質之one-way MANCOVA摘要表 134
表4-3-8 第四章第三節結果摘要表 137
表4-4-1 不同性別之平均數、標準差及共變數檢定摘要表 141
表4-4-2 不同性別於樂觀性格之one-way ANCOVA摘要表 142
表4-4-3 不同性別於學習動機之one-way ANCOVA摘要表 142
表4-4-4 性別與學習動機於學校生活素質之two-way MANCOVA摘要表 143
表4-4-5 不同年級之平均數、標準差及共變數檢定摘要表 147
表4-4-6 不同年級於樂觀性格之one-way ANCOVA摘要表 148
表4-4-7 不同年級於學習動機之one-way ANCOVA摘要表 148
表4-4-8年級與學習動機於學校生活素質之two-way MANCOVA摘要表 149
表4-4-9 不同城鄉差距之平均數、標準差及共變數檢定摘要表 153
表4-4-10 不同城鄉差距於樂觀性格之one-way ANCOVA摘要表 154
表4-4-11 不同城鄉差距於學習動機之one-way ANCOVA摘要表 154
表4-4-12 城鄉差距與樂觀性格於學校生活素質之two-way MANCOVA摘要表 155
表4-4-13 不同樂觀性格下城鄉差距組別於學習樂趣層面之單純主要效果one-way ANCOVA摘要表 156
表4-4-14 不同資優類別之平均數、標準差及共變數檢定摘要表 159
表4-4-15 不同資優類別於樂觀性格之one-way ANCOVA摘要表 160
表4-4-16 不同資優類別於學習動機之one-way ANCOVA摘要表 160
表4-4-17 不同資優類別於學校生活素質之one-way MANCOVA摘要表 161
表4-4-18 不同教育安置之之平均數、標準差及共變數檢定摘要表 165
表4-4-19 不同教育安置於樂觀性格之one-way ANCOVA摘要表 166
表4-4-20 不同教育安置於學習動機之one-way ANCOVA摘要表 166
表4-4-21 不同教育安置於學校生活素質之one-way MANCOVA摘要表 167
表4-4-22 第四章第四節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69
表4-5-1 不同父母婚姻狀況組別之平均數、標準差及共變數檢定摘要表 173
表4-5-2 不同父母婚姻狀況組別於樂觀性格之one-way ANCOVA摘要表 174
表4-5-3 不同父母婚姻狀況組別於學習動機之one-way ANCOVA摘要表 174
表4-5-4 不同父母婚姻狀況組別於學校生活素質之one-way MANCOVA摘要表 175
表4-5-5 不同家庭氣氛組別之平均數、標準差及共變數檢定摘要表 177
表4-5-6 家庭氣氛與學習動機於樂觀性格之two-way ANOVA摘要表 178
表4-5-7 不同學習動機下家庭氣氛組別於樂觀性格之單純主要效果one-way ANOVA摘要表 179
表4-5-8 不同家庭氣氛組別於學習動機之one-way ANCOVA摘要表 180
表4-5-9 家庭氣氛與學習動機組別於學校生活素質之two-way MANCOVA摘要表 181
表4-5-10 不同學習動機下家庭氣氛組別於校園環境層面之單純主要效果one-way ANCOVA摘要表 182
表4-5-11 第四章第五節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85
表4-6-1 各連續背景變項與學校生活素質全量表之相關摘要表 188
表4-6-2 初擬整體學校生活預測模式徑路分析摘要表 189
表4-6-3 修訂整體學校生活預測模式徑路分析摘要表 190
表4-6-4 各連續背景變項與校園環境層面之相關摘要表 192
表4-6-5 初擬校園環境層面預測模式徑路分析摘要表 193
表4-6-6 修訂校園環境層面預測模式徑路分析摘要表 194
表4-6-7 各連續背景變項與教師關懷層面之相關摘要表 196
表4-6-8 初擬教師關懷層面預測模式徑路分析摘要表 197
表4-6-9 修訂教師關懷層面預測模式徑路分析摘要表 198
表4-6-10 各連續背景變項與同儕友誼層面之相關摘要表 200
表4-6-11 初擬同儕友誼層面預測模式徑路分析摘要表 201
表4-6-12 修訂同儕友誼層面預測模式徑路分析摘要表 202
表4-6-13 各連續背景變項與學習樂趣層面之相關摘要表 204
表4-6-14 初擬學習樂趣層面預測模式徑路分析摘要表 205
表4-6-15 修訂學習樂趣層面預測模式徑路分析摘要表 207
表4-6-16 各連續背景變項與自我成長層面之相關摘要表 209
表4-6-17 初擬自我成長層面預測模式徑路分析摘要表 210
表4-6-18 修訂自我成長層面預測模式徑路分析摘要表 211
圖次
圖3-1-1 本研究設計架構圖 47
圖4-2-1 低得分組三集群各指標得分線形圖 105
圖4-2-2 中得分組三集群各指標得分線形圖 110
圖4-2-3 高得分組四集群各指標得分線形圖 114
圖4-3-1 樂觀性格與學習動機之交互作用(校園環境) 124
圖4-3-2 樂觀性格與學習動機之交互作用(教師關懷) 126
圖4-3-3 樂觀性格與學習動機之交互作用(同儕友誼) 127
圖4-3-4 樂觀性格與學習動機之交互作用(學習樂趣) 128
圖4-3-5 樂觀性格與學習動機之交互作用(自我成長) 129
圖4-4-1 城鄉差距與樂觀性格之交互作用(學習樂趣) 156
圖4-5-1 家庭氣氛與學習動機之交互作用(樂觀性格) 179
圖4-5-2 家庭氣氛與學習動機之交互作用(校園環境) 182
圖4-6-1 整體學校生活預測模式徑路圖 191
圖4-6-2 校園環境層面預測模式徑路圖 194
圖4-6-3 教師關懷層面預測模式徑路圖 199
圖4-6-4 同儕友誼層面預測模式徑路圖 203
圖4-6-5 學習樂趣層面預測模式徑路圖 207
圖4-6-6 自我成長層面預測模式徑路圖 212
圖4-6-7 第四章第六節徑路分析結果摘要圖 213
圖5-1-1 本研究重要結果摘要圖 218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文科(民83)。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發展指標之研究(Ⅰ)─ 啟智教育部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王保進(民88)。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林清山(民77)。多變項分析統計法。台北:東華。
邱皓政(民8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周文賢(民91)。多變量統計分析 SAS/STAT使用方法。台北:智勝。
洪幸妙(民86)。大學生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柯華崴(民80)。青年期的人格發展與適應。載於蔡幸玲(主編),發展心理學(483-508頁)。台北:心理。
張芝萱(民84)。國民小學資優生學習動機、學習認知、學習方式偏好與學校生活素質感之相關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1,87-113。
張春興(民85)。教育心理學:三元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民89)。多變量統計分析 SPSS for Windows。台北:松崗。
張勝成(民86)。臺灣地區身心障礙青年的「學校生活素質」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報告(NSC 86-2413-H018-013-F8)。
教育大辭書編篡委員會主編(民89)。教育大辭書。台北:文景。
顏慶祥、湯維玲主編(民83)。教育百科辭典。台北:五南。
教育部(民90)。《特殊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1)。《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民91)。九十學年度特殊教育學校、中小學特教班名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民92年1月16日)。各縣市國中階段資優學生統計【公告】。台北:教育部。民92年2月10日 ,取自:http://www.set.edu.tw/frame.asp.
教育部統計處(民91)。台灣地區中等以下各級學校學生學習及生活概況調查摘要報告(九十學年度第二學期)。台北:教育部。
莊明貞(民74)。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報告(NSC 0103-H-74-493)。
許照庸(民74)。台北縣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調查研究。教育研究所集刊,27,281-290。
陳正昌、程炳林(民87)。SPSS、SAS、BMDP統計套裝軟體在多變量統計上的應用。台北:五南。
陳淑美(民80)。青年期的身體與性的發展。載於蔡幸玲(主編),發展心理學(459-482頁)。台北:心理。
黃慧真(譯)(民83)。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台北:桂冠。
楊國樞(民70)。生活素質的心理學觀。生活素質層面探討論文集,1,12-21。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究中心。
楊彩雲(民91)。高雄縣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計畫。
謝龍卿(民92)。青少年生活壓力、網路成癮與攻擊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薛承泰(民92)。台灣地區婚姻的變遷與社會衝擊。國改研究報告,社會(研)092-005號。民92年5月27日,取自:http://www. npf. org. tw/ PUBLICATION/ SS/ 092/ SS-R-092-005.htm.
英文部分
Alreck, P. L., & Settle, R. B. (1995). Survey research handbook (2nd ed.). Boston: Irwin McGraw-Hill.
Ash, C., & Huebner, E. S.(1998). Life satisfaction of gifted middle-school children.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13(4), 310-21.
Banjamin, M. (1994). The quality of student life: Toward a coherent conceptualization. Social Indicator Research, 31, 205-64.
Clark, B.(1988). Growing up gifted (3rd ed.). Columbus: Merrill.
Cohen, J. (1988). Statistic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 sciences (2nd ed.). NJ: Erlbaum.
Delisle, J. R. (1997).Gifted adolescents: Five steps toward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In N. Colangelo & G. A. Davis (Eds.), Handbook of gifted education (2nd ed., pp. 475-83). Boston: Allyn & Bacon.
Epstein, J. L., & McPartland, J. M.(1976). The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of the quality of school lif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3(1), 15-30.
Epstein, J. L.(1981).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In J. L. Epstein (Ed.), The quality of school life (pp. 1-17). Washington, D.C.: Health and Company.
Evans, E. D. & Marken, D. (1982). Multiple outcome assessment of special class placement for gifted students: A comparative study. Gifted Child Quarterly, 26(3), 126-31.
Evans, D. R.(2001). Quality of life. In W. E. Craighead & C. B. Nemeroff (Eds.)., The Corsini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 (3rd ed., pp. 1360-61). New York : Wiley.
Fowler, F. J.(1984). Survey research methods. London: Sage.
Gentry, M., Gable, R. K., & Springer, P.(2000). Gifted and nongifte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their attitudes toward school different as measured by the new affective instrument, my class activities...?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24(1), 74-95.
Gentry, M., Rizza, M. G., & Gable, R. K. (2001). Gifted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class activities: Differences among rural, urban, and suburban student attitude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45(2), 115-29.
Gentry, M., Rizza, M. G., & Owen, S. V. (2002). Examining perceptions of challenge and choice in classroom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their students and comparisons between gifted students and other student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46(2), 145-55.
Hair, J. 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Hoekman, K., McCormick, J., & Gross, M. (1999). The Optimal context for gifted students: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motivational and affective consideration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43(3), 170-93.
Karatzias, A., Power, K.G., Swanson, V. (2001). Quality of school life: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standardization of an instrument based on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Scottish secondary schools.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2, 265-84.
Karatzias, A., Power, K. G., Flemming, J., Lennan, F., & Swanson, V. (2002). The role of demographics, personality variables and school stress on predicting school satisfaction/dissatisfaction: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finding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2, 33-50.
Malin, A., & Linnakyla, P. (2001). Multilevel modelling in repeated measures of the quality of Finnish school lif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5(2), 145-66.
Peterman, A. H. & Cella, D. (2000). Quality of life. In A. E. Kazdin (Ed.),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pp. 491-95).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Regis, S. L. (1986). Self-concept, school satisfaction, and teacher attitudes with intellectually gifted elementary students in regular and special class placem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1986).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7, 11.
Sapsford, R. (1999). Survey research. London: Sage.
Scheerer, H. (1979). The quality of school life in experimental and traditional schools in Western German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70230)
Shields, C. M. (2002). A comparison study of student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in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classroom, Roeper Review, 24(3), 115-19.
Van Tassel-Baska, J., Willis, G. B., & Meyer, D. (1989). Evaluation of a full-time self-contained class for gifted student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33(1), 7-10.
Williams, T. (1981). The quality of school lif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08523)
Zeidner, M. & Schleyer, E. J. (1999). Educational setting and th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gifted students.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5(1), 33-4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