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11: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育嫺
論文名稱:女兒家的原生與依歸─陳若曦小說析論
指導教授:蔣美華蔣美華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5
中文關鍵詞:陳若曦女性主義佛門女性桃花源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0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摘 要
陳若曦寫作方向由《現代文學》時期的鄉土關懷,到政治小說時期,以及對美國華人的生活關懷,近年轉為對台灣本土女性生活的關照與省思,這樣的歷程正是由於作家本身的觀察與體悟,更增添了多元性與可看性,值得深入探討女性的處境,雖身處不同文化和階層,但所面臨的課題卻有一致性。
本論文分成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方法是經由陳若曦小說中所呈現女性的處境及面臨的問題,試著了解社會的實際情況和其形成的原因,參考學者對社會實際狀況的調查統計數字,是否印證小說中大部分女性的處境。第二章以西方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性別角色的特質和兩性分工的概念,以及女性被視為「他者」和「附庸者」,所造成的影響。接著,根據中國傳統社會和禮教觀念,深入分析女性服膺「三從四德」的因素,以及在原生和生育家庭中的本分和地位。第三章則綜括未婚、已婚和離婚女兒家,扮演女兒、妻子、媳婦、母親或工作者的角色。尤其由陳若曦的作品中,描繪出女性歷經生命的危機,嚴重的失落感之後,如何浴火重生,改變生活型態,廣伸觸角,去發揮潛能,為自己開創美好的人生。以女性主義意涵,去鼓勵女性掙脫父權控制,並由婦女解放運動的成果,激勵女性勇於追求自我實現,也期許男性和政府的配合,早日達成構築兩性平權社會的理想。第四章談佛門女兒家,對佛教界經濟、教育和弘法事業的貢獻。以陳若曦的佛教小說《慧心蓮》,提到女性由消極逃避人生,出家後轉為自主性的積極入世。《重返桃花源》書中的比丘尼,做著入世的助人工作,最後選擇還俗。反映出不論任何身分,只要有慈悲喜捨的胸懷,隨時隨地都能貢獻一己之力,也無時無刻打造著桃花源。第五章結論提出不論哪一類型的女性,試著去了解與探究,影響女性不平等地位的因素後,就要為自己的人生,勇敢跨出步伐,來建構人生。並肯定陳若曦在文學史上的成就,她在埔里災區親身實地生活,對歷經天災人禍的台灣,陳若曦秉持對生活與土地的熱愛,仍把這裡稱為「桃花源」,認為以眾人之力來「重生」這塊土地,召喚人們重返「桃花源」。
總之,本論文由小說主角呈現的心理狀態與面臨的問題,參酌社會科學與後現代女性主義,來加以分析歸納女性的因應之道。由女性所關注的感情世界,從親情、愛情以及世情的關懷,在原生家庭面臨的義務權利與宿命,生育家庭的建立與多重角色扮演,以至於當女性主義意識萌芽時,除了本身心靈的矛盾外,還得說服不贊同的人們,面對社會上的衝擊,在如此的環境背景中,試著分析女兒家自我成長後,勇敢追求自我的實現,努力去追尋桃花源的依歸歷程。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現況的回顧……………………………………4
第三節 研究範圍和方法……………………………………7
第二章 陳若曦小說中非佛門女兒家的原生與宿命……..9
第一節 父權的控制與宿命……………………………….11
一 父權的控制─「性別角色」的束縛……………11
二 女兒家的宿命─「三從四德」的鎖鏈…………18
第二節 家庭的建立與斷絕 ………………………………26
一 生育家庭的建立與維繫…………………………28
二 原生家庭的連結與斷絕…………………………38
第三章 陳若曦小說中非佛門女兒家的失落與依歸……45
第一節 單身女兒家的追求 ……………………………….45
一 掙脫父權的女兒家………………………………46
二 禁忌之愛的追求…………………………………50
第二節 已婚女兒家的失落………………………………..52
一 夫妻關係的疏離…………………………………53
二 不完美丈夫的真相………………………………58
(一)「外遇」問題…………………………………58
(二)「婚姻暴力」…………………………………65
三 兩個女人的戰爭─婆媳關係……………………71
第三節 離婚女兒家的重生………………………………..77
一 獨立生活的抉擇…………………………………78
(一)猶豫不決到準備就緒的女性…………………79
(二)爽快決定到合法要求的女性…………………83
二 單親角色的扮演…………………………………89
第四節 女兒家的成長與依歸……………………………...95
一 構築「自己的房間」……………………………96
二 建造「兩性平權的社會」………………………99
第四章 陳若曦小說中佛門女兒家的原生與依歸………106
第一節 慈濟大愛的女兒家…………………………….…107
一 「母性愛」與「大愛」…………………………110
二 「世俗家庭」與「宗教家庭」…………………114
三 「自我實現」與「心靈歸鄉」…………………116
第二節 追求菩提的女兒家…………………………….…119
一 出家原因………………………………………..119
(一) 杜美慧……………………………………119
(二) 王慧蓮……………………………………122
二 比丘尼的生活…………………………………124
第三節 尋找桃花源的女兒家…………………………...130
一 出家因緣與志業………………………………131
二 尋找「桃花源」………………………………136
第五章 結論……………………………………………….142
參考書目……………………………………………………148
<附錄>陳若曦中文著作簡表…………………………….154
參考書目
1. 陳若曦著作
陳若曦著:《草原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8.7。
陳若曦著:《貴州女人》,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11。
陳若曦著:《王左的悲哀》,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5.1。
陳若曦著:《我們那一代台大人》,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7。
陳若曦著:《慈濟人間味》,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6.11。
陳若曦著:《女兒的家》,台北:探索文化,1999.2。
陳若曦著:《歸去來》,台北:探索文化,1999.5。
陳若曦著:《打造桃花源》,台北:台明文化出版社,1999.6。
陳若曦著:《完美丈夫的秘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5。
陳若曦著:《慧心蓮》,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5。
陳若曦著:《重返桃花源》,南投:南投文化局,2001.10。
2. 專書
王行著:《家族歷史與心理治療─家庭重塑實務篇》,台北:心理出版社,1994.3。
王育德著:《台灣海峽》,台北:草根出版社,1999.4。
王雅各著:《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10。
王瑞香著:《一個女人的感觸》,台北:女書文化出版,1997.3。
王德威著:《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10。
丘秀芷著:《大愛─證嚴法師與慈濟世界》,台北:天下出版社,1996.4。
丘貴芬主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2001.7。
古繼堂著:《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哲史出版社,1992.3。
司馬光著:《家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弘誓學院編:《弘誓學院第三屆佛學研討論文集》,桃園:弘誓學院,2001.4。
江燦騰著:《台灣佛教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出版社,1992.3。
吳達芸著:《女性閱讀與小說評論》,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5。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5。
李小江主編:《性別與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94。
李元貞著:《現代女性的工作與感情》,台北:社會大學出版社,1990.6。
李泳集:《性別與文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李美枝著:《性別角色面面觀》,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5。
李美枝著:《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1985.1。
易家鉞、羅敦偉:《中國家庭問題》,台北:水牛出版社,1974.12。
林美容著:《台灣文化與歷史的重構》,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8。
林顯宗著:《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5.8。
姜蘭虹編《婦女研究暑期研習會論文集》,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1988.12。
姜義華注釋:《新譯禮記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7.10。
施寄青著:《走過婚姻》,台北:皇冠雜誌社,1990.1。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6。
馬以工編:《 當今婦女角色與定位》,台北:國際崇她社台北三社,1989.3。
高明譯註:《大戴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3。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11。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執筆:《中國女人生涯觀──安家與攘外》,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0.11。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執筆:《中國人的幸福觀》,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87.4。
張京瑗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2.1。
張華傑:《社會心理學》,台北:三民出版社,1986.2。
許琇禎著:《台灣當代小說縱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5。
陳若璋編著:《家庭暴力防治與輔導手冊》,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3.6。
陳翠英著:《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討》,台北:台大出版委員會,1996.6。
彭懷真著:《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2。
葉石濤著:《小說筆記》,台北:前衛出版社,1983.9。
漢學研究中心編:《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9.6。
劉毓秀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1997.9。
劉紹銘著:《小說與戲劇》,台北:爾雅出版社,1977.2。
蔡詩萍著:《男回歸線》,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6。
鄭永孝著:《陳若曦的世界》,台北:書林出版社,1985.5。
鄭為元、廖榮利合著:《蛻變中的台灣婦女》,台北:大洋出版社,1985.3。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文學與生活》,台北:聯合報社,1981.12。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現代文學論》,台北:聯合報社,1981.12。
謝忠武總編:《情繫一生─婚前教育》,台北:台灣地區家庭教育中心,1992.7。
簡春安:《女性的愛情與婚姻》,台北:教育部1995.10。
簡瑛瑛著:《何處是女兒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11。
釋永明:《佛教的女性觀》,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11。
釋昭慧、釋性廣編著:《千載沉吟─新世紀的佛教女性思維》,台北:法界出版社,2002.4。
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1999。
3. 外文翻譯著作
David M. Brodzinsky、 Anne V. Gormly、 Sueann Robinson Ambron著,胡月娟譯:《實用人類發展學》,台北: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5。
Gerald Corey著,張景然、吳芝儀譯:《團體諮商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1995.3。
Liz McNeill Tayler 著,宋碧雲譯,《單親家庭》,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2。
Mary Ann Lamanna; Agnes Riedmann著,李紹嶸、蔡文輝合譯:《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4.6。
Rosalind Coward著,游依琳、劉怡昕譯:《為何女人受男人擺佈》,台北:書泉出版社,1997.7。
Susan A .Basow著,劉秀娟、林明寬譯,《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出版,1996.8。
巴斯卡力亞著,燕奴譯:《愛˙生活與學習》,台中:晨星出版社,1986.10。
佛斯特著,李文彬著:《小說面面觀》,台北:前衛出版社,1973.9。
芭芭拉˙沃克(Barbara G. Walker)著,薛興國譯:《醜女與野獸:女性主義顛覆書寫》,台北:智庫文化出版,1999.1。
珍˙貝克˙密勒(Jean Baker Miller),鄭至慧、劉毓秀、葉安安、顧效齡合譯,《女性新心理學》,台北:女書文化出版,1997.5。
特席爾,威廉斯合著,陳耀宗譯:《新女人獨立宣言》,台北:高詠出版社,2002.5。
高恩(C. Cowan),金德(M. Kinder)合著,沙永玲譯:《偉出的女性》,台北:遠流出版社,1985.12。
莫達爾著,鄭秋水譯:《心理分析與文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2。
凱特˙蕭邦(Kate Chopin)著,楊瑛美譯:《覺醒》,台北:女書文化出版,1996.5。
雷妮˙丹菲爾德(Rene Denfeld)著,劉泗翰譯:《誰背叛了女性主義》,台北:智庫文化出版,1997.5。
維金尼亞、吳爾芙《自己的屋子》(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年9月4版),頁144。
薩提爾著,吳就君譯:《家庭如何塑造人》,台北:時報出版社,1985.3。
羅思.瑪莉著,刁筱華譯,《 女性主義思潮 》,台北:時報出版 ,1996.11。
4. 報刊雜誌
丁肇琴:〈「查戶口」讀後〉,《明道文藝》第2期,1976年5月。
尼洛:〈清涼山的訪客─評陳若曦的「尹縣長」全集〉,《中央日報》,1977年7月5日。
尼洛:〈就是那樣反覆無常─評陳若曦的「任秀蘭」〉,《青年戰士報》,1977年7月29日。
民琪:〈尋回自己:讀陳若曦的《歸》《突圍》和《遠見》〉,《文學界》第14期,1985年5月。
白先勇:〈流浪的中國人─台灣小說的放逐主題〉,《明報月刊》,1967年。
白先勇:〈烏托邦的追尋與幻滅〉,《中國時報》,1977年11月1日。
白先勇:〈現代文學的回顧與前瞻〉,《現代文學》復刊第一期,1977年8月。
成英姝:〈一直在追求理想的人─成英姝專訪陳若曦〉,《中國時報》,1999年5月19日。
西蒙‧列斯:〈陳若曦震撼〉,《中國時報》,1978年7月1日。
西蒙˙列斯:〈誰是陳若曦?〉,《聯合報》,1978年7月1日。
吳為:〈陳若曦追尋桃源樂土〉,《中央日報》,2001年11月9日。
吳達芸:〈自主與成全─論陳若曦小說中的女性意識〉,《文星》116期,1988年2月。
吳潛誠:〈喂,你是哪一國人?─解構國族、文化認同〉,《民眾日報》,1995年8月28日。
吳璧雍:〈回歸與鄉愁──試評陳若曦的《歸》〉,《文星》116期,1988年2月。
呂正惠:〈〈最後夜戲〉與陳若曦的小說〉,《文學臺灣》,2001年1月。
呂正惠:〈徬徨回歸線──陳若曦小說中的政治三角關係〉,《文星》116期,1988年2月。
李文冰採訪:〈當一切雲淡風清──作家陳若曦專訪〉,《幼獅文藝》,民國87年5月。
李金梅:〈試論當代台灣女性主義與國家的愛恨情仇〉,《騷動》2期,1996年10月。
沈清松編:《哲學雜誌》30期,業強出版社,1999.10。
季季:〈陳若曦的「大青魚」〉,《書評書目》48期,1977年4月。
林明德:〈君自故鄉來─論陳若曦的「尹縣長」〉,《愛書人》150期,1980年8月。
林澤民:〈從小說社會學的觀點看─陳若曦的新旅程〉,《大高雄》12月號,1978年12月。
林麗如:〈以行動證明對理想的始終如一─專訪陳若曦女士〉,文訊月刊,2003年3月。
施淑珺:〈宰制女人的制度─從陳若曦「灰眼黑貓」來窺伺傳統女性的命運〉,2001年9月。
胡淑雯:〈沒有任何一種選擇比另外一種更輕易或更困難─婚姻中的「在地抗爭」(蘇芊玲專訪)〉,《騷動》2期,1996年10月。
夏志清:〈陳若曦的小說〉,《聯合報》,1976年4月14日。
秦慧珠:〈論陳若曦文革小說中的人物〉,《文史學報(中興大學)》,民國88年12月。
郝譽翔:〈筆,是她的劍─閱讀陳若曦〉,《幼獅文藝》550期,1999年10月。
許平正專訪:<桃花源的所在─陳若曦和她的書房>,《中央日報》,2001年12月5日。
梅新:〈陳若曦作品讀後〉,《聯合報》,1976年2月22日。
連甫:〈越洋電話訪問陳若曦──縱談社會文學和生活〉,《聯合報》,1978年11月4日。
曹銘忠:〈潛研佛教─陳若曦創作慧心蓮小說〉,《聯合報》,2001年2月22日。
陳美華: <另類女性:從一個新聞簡報檔案談台灣比丘尼形象的再現>,《台灣宗教研究》─卷2期,2001年10月。
陳若曦:〈一個里程碑〉,《現代文學》復刊第一期,1977年8月。
陳若曦:〈再也不住沒有選舉的地方〉,《這一代》12期,1978年6月。
陳若曦:〈和尚打傘──談中共的法律〉,《海外學人》70期,1978年5月。
陳若曦:〈寫在「尹縣長」出版後〉,《聯合報》,1976年3月30日。
寒爵:〈「查戶口」讀後〉,《中國時報》,1976年2月15日。
寒爵:〈「晶晶的生日」讀後〉,《中國時報》,1976年2月15日。
黃俐婷著:<女性照顧者角色負荷及其資源運用探討>,《社區發展計刊第壹零壹期》,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2003年3月。
逯耀東:〈永不熄滅的火種:陳若曦筆下的大陸知識份子〉,《中國時報》,1977年8月27日。
逯耀東:〈陳若曦和她的「歷史語言」〉,《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7年9月。
逯耀東:〈陳若曦與老段──望月樓手記之十六〉,《聯合報》,1976年2月29日。
甄艷慈:〈刻劃醜陋人生,希望移風易俗─讀陳若曦的短篇小說集《王左的悲哀》〉,《明報月刊》30卷第九期,1995年。
楊明璋:〈迷信與自信──從宗教信仰看陳若曦早期小說的晦暗情調〉,《中國現代文學理論》,2000年3月。
楊照:<背叛自己的性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6年7月2日。
葉石濤:〈從憧憬、幻滅到徬徨──談陳若曦文學的三個階段〉,《自立晚報》,1984年6月11日-6月12日。
葉石濤:〈談陳若曦「城裡城外」〉,《臺灣時報》,1982年5月22日。
葉維廉:〈陳若曦的旅程〉,《聯合報》,1977年11月7日。
葉慶炳:〈再給陳若曦──晚鳴軒書簡〉,《中國時報》,1976年8月7日。
葉慶炳:〈給陳若曦──晚鳴軒書簡〉,《中國時報》,1976年5月1日。
廖炳惠:<女性主義與文學批評>,《當代》第五期,1986年9月。
廖螢光:〈慷慨陳言獨到見解─陳若曦打造心靈桃花源〉,《中華日報》,2000年6月20日。
劉紹銘:〈與陳若曦聊天〉,《現代文學》復刊第一期,1977年8月。
歐陽子:〈回憶「現代文學」創辦當年〉,《現代文學》復刊第一期,1977年8月。
歐陽子:〈漫談陳若曦的『春遲』〉,《聯合報》,1977年12月11日。
蔣美華:<獅子吼─從陳若曦《慧心蓮》考察當代台灣比丘尼弘法利生志業>,《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一期》,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2002年11月。
蔡丹冶:〈一齣該受詛咒的悲劇──評陳若曦的「晶晶的生日」〉,《聯合報》,1976年5月20日。
錢虹:〈從「灰眼黑貓」到「第三者」──論陳若曦短篇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4期,1995年12月。
簡政珍:〈陳若曦:回歸與放逐的辯證〉,《中興大學文史學報》,第29期,1999年6月。
魏子雲:〈論藝術題材的情實──兼論陳若曦的反共小說〉,《文學思潮》第2期,1978年9月。
羅青:〈談反共文學的創作〉,《中央日報》,1976年4月30日。
5. 學位論文
朱玉芳著:《論陳若曦小說中的文化認同》,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朱嘉雯:《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2001年。
江寶釵著:《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台北:台灣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1995.6。
何立行:《六0年代《現代文學》雜誌的中國文學論述》,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99年。
林麗裡:《當代台灣女小說作者及其未來發展》,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研究所碩士,2002年。
張靜倫:《顛簸躓仆來時路----論戰後台灣的女人、婦運與國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1998年。
陳靜宜:《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1999年。
蔡雅薰:《臺灣旅美作家之留學生小說及移民小說研究(1960~1999)》,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2000年。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99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呂正惠:〈徬徨回歸線──陳若曦小說中的政治三角關係〉,《文星》116期,1988年2月。
2. 張家銘。王明光。1995。土壤磁學的發展與應用。土壤肥料通訊。第四十九期。
3. 呂正惠:〈〈最後夜戲〉與陳若曦的小說〉,《文學臺灣》,2001年1月。
4. 吳璧雍:〈回歸與鄉愁──試評陳若曦的《歸》〉,《文星》116期,1988年2月。
5. 吳達芸:〈自主與成全─論陳若曦小說中的女性意識〉,《文星》116期,1988年2月。
6. 白先勇:〈現代文學的回顧與前瞻〉,《現代文學》復刊第一期,1977年8月。
7. 謝宗良. 2003. 事業廢棄物毒性特性溶出程序中萃取溶液選用與溶出結果。環境檢驗通訊雜誌第39期。p 27-30
8. 邱花妹. 1999. 致癌廢棄物滲透台灣, 天下雜誌。p 238-242。
9. 王正雄. 2002. 環境法醫學與化學指紋追蹤技術之探討。環境檢驗雙月刊。p 9-16
10. 林浩潭、翁愫慎、李國欽。1992。作物中重金屬含量調查及我國國民對重金屬取食量之探討。中國農業化學會誌 30(4):463-470。
11. 錢虹:〈從「灰眼黑貓」到「第三者」──論陳若曦短篇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4期,1995年12月。
12. 廖炳惠:<女性主義與文學批評>,《當代》第五期,1986年9月。
13. 楊明璋:〈迷信與自信──從宗教信仰看陳若曦早期小說的晦暗情調〉,《中國現代文學理論》,2000年3月。
14. 逯耀東:〈陳若曦和她的「歷史語言」〉,《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7年9月。
15. 陳若曦:〈和尚打傘──談中共的法律〉,《海外學人》70期,197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