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王天苗(民72)。 國中小資源教室的實施狀況之調查研究。特教教育季刊,10,14-24。
王振德(民76)。 我國資源教室方案實施現況及其成效評鑑。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王振德(民87)。資源教室的行政管理與經營。特教園丁,13(3),1-6。王振德(民66)。國中階段肢體殘障學生之自我觀念與人格適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振德(民88)。資源教室方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方盈傑(民88)。國中特殊班與普通班學生學校生活品質感受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發表。台北市教育局(民88)。台北市八十八學年度特殊教育設班概況。
邱上貞(民82)。學習障礙者有效教育方案的特徵。輯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主編,學習障礙與資源教學,25-33。
林月盛(民87)。資源教室方案的現況與改進。特殊教育季刊,67,27-29。林宏熾(民86)。台灣地區身心障礙青年「社區生活素質」之研究(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 86-2413-H-018-011-F8。
林宏熾(民87)。台灣地區身心障礙青年「社區生活素質」之研究(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 87-2413-H-018-005-F8。
林宏熾(民88)。台灣地區身心障礙青年「社區生活素質」之研究(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 88-2614-H-018-007-F8。
林素貞、鈕文英、江峰(民77)。資源教室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林素貞(民88)。如何擬定個別化教育計劃。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周台傑(民82)。學習障礙學生的認知缺陷及補救教學方式。輯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主編,學習障礙與資源教學,50-62。
孟瑛如(民88)。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吳武典、簡明建、王欣宜、陳俊隆(民90)。對殘障者的態度調查及二十年前後的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77-88。洪榮照(民86)。資源班的經營方向。特教新知通訊,5(2),1-5。
胡永崇(民81)。特殊教育發展的重要取向對國內特殊教育的啟示。特教園丁,7(4),5-9。胡永崇(民83)。輕度障礙學生安置於普通班之探討。特教園丁,9(3),26-30。胡永崇(民89)。國小身心障礙類資源班實施現況及改進之意見:以高雄縣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3,75-110。施相如(民86)。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發表。高令秋(民84)。資源教室功能之探討。特殊教育季刊,56,11-15。許天威、吳訓生(民88)。我國身心障礙者教育實施現況與發展方向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3,179-219。許天威(民86)。台灣地區身心障礙青年「職業生活素質」之研究(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 86-2413-H-018-005-F8。
許天威(民87)。台灣地區身心障礙青年「職業生活素質」之研究(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 87-2413-H-018-006-F8。
黃武鎮(民72)。台灣省實施資源教室的現況與展望。特殊教育季刊,10,5-10。黃冠智(民87)。國小普通教師教導聽覺障礙學生教學支援需求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發表。
黃瑞珍(民82)。資源教室的經營與管理。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鈕文英(民90)。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補救教育方案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53-76。葉靖雲(民87)。資源教室的概念之多少?特教園丁,13(3),19-22。莊明貞(民73)。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發表。許照庸(民73)。台北縣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發表。張蓓莉(民77)。資源教室方案的發展趨向。輯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我國特殊教育的回顧與展望,183-208。
張蓓莉(民80)。國民中學資源班實施手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張蓓莉(民87)。資源教室方案應提供的支援服務。特殊教育季刊,67,1-5。張勝成(民86)。台灣地區身心障礙青年「學校生活素質」之研究(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 86-2413-H-018-013-F8。
張勝成(民87)。台灣地區身心障礙青年「學校生活素質」之研究(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 87-2413-H-018-004-F8。
張琴音(民88)。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發表。陳靜江、鈕文英(民86)。台灣地區身心障礙青年「心理生活素質」之研究(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 86-2413-H-017-007-F8。
陳靜江、鈕文英(民87)。台灣地區身心障礙青年「心理生活素質」之研究(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 87-2413-H-017-001-F8。
教育部(民86)。特殊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3a)。國民小學資源班輔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83b)。國民中學資源班輔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董媛卿(民83)。參與資源班學生的意願高低,可影響資源教育的成敗。國教園地,48,45-50。董媛卿(民87)。補救教學:資源教室的運作。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楊坤堂(民87)。國民小學資源班課程與教學。台北市:教育局。
楊坤堂(民88)。學習障礙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楊國樞(民70)。生活素質的心理學觀。刊於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究中心、台灣省經濟建設推動委員會主編,生活素質層面之探討。台北:明德基金會。
蔡文標(民90)。身心障礙者生活品質之涵義與評量。中等教育,52(6),156-170。
蔡明蒼(民87)。台北市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之實施。特殊教育季刊,67,6-16。藍祺琳(民86)。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發表。Bellamy, G. T., Newton, J. S., Le Baron, N. M., & Horner, R.H. (1990). Quality of life and life style outcomes: A challenge for residential programs. In R. L. Schalock (Ed.), Quality of life: Perspectives and issues (pp.127-137).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ntal Retardation.
Borthwick-Duffy, S. A.(1991). Quality of life of persons with severe or profound mental retardation. In R. L. Schalock(Ed.), Quality of life : Perspectives and issues (pp. 177-189).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ntal Retardation.
Bulcock. (1991). Gender differences , student well-being and high school achievement . Albert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7(3), 209-224.
Carroll, A. W. (1967). The effects of segregated and partially integrated school programs on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educable mental retardtes. Exceptional Children , 34, 92-99.
Cates, D. L. & Yell, M. L. (1993).Service delivery models and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disabilities and behavior disorders: A rural perspectiv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9 608)
Chambers, J. G. (1998).The patterns of services provided to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5 568)
Campbell, A., Converse, P. E., & Rodgers, W. L. (1976). 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New York: Sage.
Dunn, L. M. (1968). Special education for the mildly retarded:Is much of it justifiable ? Exceptional Children , 335,5-22.
Elliott, D. & Mckenney, M.(1998).Four inclusion model that work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30(4),54-58.
Embreston, C. S.,& Brown, J. N.(1992). The search for school climate: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5(3),128-237.
Epstein , J. L.(ED.).(1981).The quality of school life. Washington, D. C. :Health and Company.
Fairchid , S. L.(1967).Achievement motivation, self-concept, and indendance training of physically handicapped childre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 28, 2605-B.
Felce, D., & Perry, J.(1995).Quality of life: its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Research in Development Disabilities, 16(1), 51-74.
Felce, D., & Perry, J.(1996). Assessment of quality of life. In R. L.Schalock(ED.), Quality of Life Volume I: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pp.63-72).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Mental Retardation.
Fern, A. R. (1974). A self concept of adolescents in four areas of exceptionality . Dissertation Abstract, 34, 4040-4041.
Flynt, S. W., Dyal,A. B., & Morton, R. C.(1998).Principals’ perceptions of Alabama’s special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collaborative teache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24 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