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8: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賴鈺麒
研究生(外文):Yu Chi Lai
論文名稱:國民小學一年級生活教科書之內容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Content Analysis on First Grades'''' Life Curriculum Textbooks
指導教授:陳朝陽陳朝陽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7
中文關鍵詞:九年一貫課程生活課程教科書內容分析
外文關鍵詞:the Nine -Year Joint CurriculumLife CurriculumTextbook Content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6
  • 點閱點閱:9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本研究旨在探討生活課程內涵,生活教科書的知識內容,及所呈現的生活課程精神之情形,以及嘉義市教師對生活教科書之意見.本研究分兩部分,第一為內容分析部分,分析九十學年度一年級生活教科書.第二部份為問卷調查部分,以嘉義市130位生活課程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普查.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教科書內容分析部分
1.有四個版本生活教科書的知識內容「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三領域均衡,另兩個版本則「社會領域」比例較高,約占一半。
2.生活課程精神分析方面
(1)多元文化:各版本男女性別出現的比例都相差不多,但在性別職業上仍有刻板印象。多數版本有出現原住民內容,但都停留在文化表層的介紹。鄉土內容多數版本能均衡介紹各地不同生活文化。
(2)課程統整:各版本都能以生活化的內容設計課程。
(3)具體活動:各版本使用比例相差甚大。
二、生活課程教師對生活課程與教科書意見問卷調查部分
1.八成以上教師對生活課程綱要有一半以上的瞭解。
2.四成老師不贊成設立生活課程。五成的老師認為生活課程統合三領域的特色不必要,其他課程特色都有九成教師認為必要。
3.教師在實施生活課程所遭遇的困難以領域知識不足最多。
4.有七成的教師會自行設計教材配合需求。
5.生活教科書整體教材分量有四版本被認為偏多。教材程度被認為適當。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各有四版本被認為分量偏少,且程度簡單。
6.多元文化方面,原住民內容分量適當與否,各版本的反應不一,有的被認為適當,有的被認為普通,有的被認為不適當。
7.在符合生活課程精神方面,有的版本獲得七成以上教師的認同。
根據上述研究之結論,提出四點建議。
關鍵字:九年一貫課程、生活課程、教科書內容分析
This study had two main purpose. First, this study employed content analysis to examine first grades'''' Life curriculum textbooks and find how the knowledge expressed in the textbooks met the aims of Nine Year Joint Curriculum. Second, this study used questionnaires to investigate 130 teachers'''' opinions concerning Life curriculum textbook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About content analysis
(1) Three curriculum areas were distributed equally in four version of Life curriculum textbooks. More social studies were included in two versions of textbooks.
(2)Every version of textbooks was sexually stereotyped. Furthermore, contents of aborigine were included in four versions of Life curriculum textbooks, and inclined to the contribution approach.
(3)Every version of textbooks was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life experiences.
2.About survey research
(1)Most teachers acknowledged that they had to clearly understand the Standard of Life curriculum.
(2)40% of teachers objected setting up Life Curriculum. 50% of teachers thought that Life Curriculum integrating three areas was not necessary.
(3)Most teachers’ knowledge in fields of arts and humanitarianism was inadequate.
(4)70% of teachers would design curriculum to meet the needs.
(5)Teachers thought that four versions of the amount of Life Curriculum were too much, and the difficulty of the content was proper. As regard to Arts and Humanitie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ers thought that four versions were inadequate and easy.
(6)Teachers’ responses to the quantity of aborigine content in every version were different.
(7)70% of teachers thought that some versions accorded with the spirit of Life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present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practices and topic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the Nine-Year Joint Curriculum, Life Curriculum, Textbook Content analysis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目次 IV
圖目次 V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活課程內涵探討 9
第二節 自他山之石看生活課程 27
第三節 生活課程之理論基礎 44
第四節 生活課程與教科書 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流程 64
第二節 內容分析之研究設計與實施 65
第三節 生活教師問卷調查研究設計與實施 7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生活教科書知識內容分析 82
第二節 生活課程精神分析 92
第三節 生活教師問卷調查分析 14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65
第二節 建議 170
參考書目 172
附錄一 生活教科書單元表 185
附錄二 生活教科書內容分析專家效度委託函 191
附錄三 生活教科書內容分析信度檢驗表 192
附錄四 國民小學一年級教師對生活教科書意見調查問卷 193
附錄五 生活教科書問卷專家效度委託函 197
表目次
表2-1 生活課程分段能力指標簡表 13
表2-2 生活課程和社會領域之「基本理念」統整層面對照表 15
表2-3 生活課程和社會領域之「課程目標」對照表 15
表2-4 生活課程和社會領域之「分段能力指標」對照表 17
表2-5 生活課程和藝術與人文領域之「分段能力指標」對照表 20
表2-6 生活課程和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分段能力指標」對照表 22
表2-7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第一學習階段之教材內容整理表 24
表2-8 小學低年級教學科目之演變表 28
表2-9 各版本第一冊生活教科書之編輯人員表 56
表2-10 各版本第一冊生活教科書之頁數與照片數表 57
表2-11 各版本第一冊生活教科書單元名稱表 58
表3-1 一年級生活教科書出版資料表 66
表3-2 一年級生活教科書各版本章節分層表 67
表3-3 各版本生活教科書課程精神研究對象表 68
表3-4 一年級生活教科書知識類目表 69
表3-5 性別類目表 73
表3-6 原住民內容類目表 73
表3-7 鄉土內容類目表 74
表3-8 評分員相互同意度一覽表 76
表3-9 一年級生活教科書知識內容分析之專家效度表 77
表3-10 嘉義市國民小學90學年度一年級班級數表 78
表4-1 康軒版一年級生活教科書知識內容分析表 83
表4-2 南一版一年級生活教科書知識內容分析表 84
表4-3 光復版一年級生活教科書知識內容分析表 85
表4-4 翰林版一年級生活教科書知識內容分析表 86
表4-5 仁林版一年級生活教科書知識內容分析表 87
表4-6 牛頓版一年級生活教科書知識內容分析表 89
表4-7 各版本生活教科書主類目表 91
表4-8 各版本生活教科書次類目表 91
表4-9 各版本男女人物出現比例表 92
表4-10 各版本男女職業統計表 93
表4-11 各版本生活教科書鄉土內容表 99
表4-12 各版本生活教科書具體活動次數比例表 145
表4-13 嘉義市生活課程教師遭遇困難統計表 153
表4-14 康軒版生活教科書問卷結果表 155
表4-15 南一版生活教科書問卷結果表 156
表4-16 光復版生活教科書問卷結果表 158
表4-17 翰林版生活教科書問卷結果表 160
表4-18 仁林版生活教科書問卷結果表 161
表4-19 牛頓版生活教科書問卷結果表 163
圖目次
圖2-1 課程統整模式圖 50
圖3-1 研究流程圖 64
圖3-2 生活教科書內容分析研究架構圖 65
圖3-3 嘉義市國小90學年度一年級生活教科書選用情形圖 78
圖3-4 嘉義市國小90學年度各版本生活教師使用數圖 79
圖4-1 教師瞭解生活課程綱要程度圖 146
圖4-2 生活課程綱要周延程度圖 147
圖4-3 分段能力指標程度適合低年級學童圖 148
圖4-4 教師對設立生活課程看法百分比圖 150
圖4-5 課程統合三領域特色之必要性百分比圖 150
圖4-6 以兒童為學習主體特色之必要性百分比圖 151
圖4-7 重視兒童生活經驗特色之必要性百分比圖 151
圖4-8 設計具體可操作活動特色之必要性百分比圖 152
圖4-9 培養兒童生活基本能力特色之必要性百分比圖 152
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996)。國民小教科書評鑑標準。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仁林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國民小學生活課本、教師手冊 (第一冊)。台北:仁林。
仁林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國民小學生活課本、教師手冊 (第二冊)。台北:仁林。
方淑(1995)。淺談社會科新課程標準。國教天地,113,30-34。
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國民小學生活課本、教學指引 (第一冊)。台北:牛頓。
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國民小學生活課本、教學指引 (第二冊)。台北:牛頓。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五南。
王文科(1993)。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石番(1996)。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二版3刷)。台北:幼獅。
王前龍(2001)。從九年一貫課程架構談國小低年級課程的整體規畫。研習資訊,18(4),30-38。
王美芬(2000)。國小教師面對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新課程因應策略。國教新知,46(3),31-36。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浩博(2002)。九年一貫生活課程各版本教材的編輯群與教學活動分析。研習資訊,19(2),31-35。
王耘、葉忠根、林崇德(1995)。小學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王彩芬(1998)。國民小學社會部編本與審定本教科書內容之比較研究分析。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9,235-251。
司琦(1971)。小學課程演進。台北:正中。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69)。國民小學低年級常識教學研究。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平野朝久(2000)。日本社會科的統整模式與課程發展-以生活科為例。載於王大修主編,2000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62-73)。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石明卿(2001)。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的改革理念、特色與作法。花師院刊,37。線上檢索日期:2002年1 月2 日。網址:http://www.nhltc.edu.tw/~publish/37homepage/3712.htm
光復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國民小學生活課本、教學指引(第一冊)。台北:光復。
光復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國民小學生活課本、教師手冊(第二冊)。台北:光復。
朱淑雅、黃儒傑、葉雪枝、廖裕月、蕭敏華(1997)。國民小學一年級(上)社會科教科書內容之分析。國民教育,37(3),39-54。
江坤鋕(2001)。九年一貫課程各版本之分析比較—「生活」第一冊。南投文教,15,25-29。
江姿滿(2001)。台灣、日本小學社會科教科書內容之比較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啟昱、陳茜茹、楊龍立(2000)。國小自然教科書內容屬性之探討。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12,18-46。
臼井嘉一(1989)/楊思偉譯(1999)。社會科理論與融合課程之研究。台北:商鼎。
吳佩芳(2002)。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教育改革態度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俊憲(2001)。為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教科書的誕生做準備—社會科相關意涵分析。國教輔導,40(4),32-37。
吳美蓉(2000)。自然科教科書之評鑑研究。教師之友,41(2),49-56。
吳若琳(1998)。國民小學一年級社會科課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1997)。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內容分析研究。台北:教育部。
吳清基、林淑貞(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標準修訂的理念與作法。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頁1-32)。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吳璧純(1998)。國小低年級學童生活中的科學問題探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1,333-356。
呂枝益(1999)。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原住民內涵之分析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若瑜(1994)。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燕卿(2000)。九年一貫藝術領域綱要解說。國教世紀,190,11-14。
呂燕卿(2001)。生活課程之基本能力轉化與實踐。線上檢索日期:2002年6月24日。網址: http://ezgo.tpc.edu.tw/home.htm(台北縣國教輔導團之生活課程網站)
李坤崇、歐慧敏(2001)。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再版1刷)。台北:心理。
李宗薇(1998)。教科書的編輯機制。課程與教學,1(1),41-55。
李宛芳(2001)。國小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態度之研究—以台灣東區試辦學校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柏桂(1997)。我國小學社會科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臺灣教育,564,40-44。
李崑山(2002)。生活課程研發要點。線上檢索日期:2002年6月24日。綱址: http://ezgo.tpc.edu.tw/home.htm(台北縣國教輔導團之生活課程網站)
周蓮清(1997)。我國國小社會科之形成、發展與所面臨的問題。社會科教育研究,2,頁209-224。
林崇德(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東華。
林惠枝(2000)。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達森(1999)。論析統整性課及其對九年一貫課程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7(4),97-116。
林顯輝、邱照麟(1997)。理想的科學教科書。國教天地,121,4-7。
邱美虹(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科技」領域中「自然科學」課程綱要之評介。科學教育月刊,231,20-27。
侯孜宜(2002)。國小生活教科書「自我觀」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國民小學生活課本、教師手冊 (第一冊)。台南:南一。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國民小學生活課本、教師手冊 (第二冊)。台南:南一。
姜怡秀(2001)。國民小學生活課程網路教學資源中心規劃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懿珊(2002)。國小一年級教師對生活教科書內容屬性意見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份(2001a)。生活課程學校本位之行動研究。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政策與執行整合研討會-生活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手冊。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柯份(2001b)。九年一貫生活課程基本能力之轉化與實踐。線上檢索日期:2002年6月24日。網址: http://ezgo.tpc.edu.tw/home.htm(台北縣國教輔導團之生活課程網站)
柯啟瑤(1995)。自然科新課程的基本精神。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頁136-146)。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洪詠善(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紀海泉(1975)。小學課程研究(二版)。台北:正中。
孫大川(1994)族群觀。載於吳密察、江文瑜主編,體檢國小教科書。台北:前衛。
孫嘉妏(200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秦葆琦(1995)。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簡介。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頁154-170)。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秦葆琦(1996)。社會科一年級新課程分析。國民教育,37(1),17-20。
秦葆琦(2001)。國民小學生活課程之內涵及教學設計分析。九年一貫生活課程設計與教學研討會。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
秦葆琦(2002)。一上生活課程之各版本分析(一):課程架構篇。研習資訊,19(2),18-30。
秦葆琦(2002)。一上生活課程之各版本分析(二):教學目標篇。研習資訊,19(3),6-25。
袁汝儀(2001)。國民教育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思考。國教天地,143,32-40。
高強華(2001)。九年一貫課程統整革新與教師專業成長。中等教育,52(1),136-148。
高野清純、高野英夫、加藤隆勝、福澤周亮(?)/華意蓉、丁祖蓮譯(1987)。小學生心理學。台北:五洲。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1996)。國民小學教科書評鑑標準。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國立編譯館(1988)。中小學教科用書編輯制度研究。台北:正中。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國民小學生活課本、教師手冊 (第一冊)。台北:康軒。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國民小學生活課本、教師手冊 (第二冊)。台北:康軒。
張玉成(2001)。九年一貫課程之過去、現在和未來。國民教育,42(2),2-10。
張佳琪(1998)。國小低年級教科書中「父母角色之分析」-以國語」、社會、道德與健康三科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欣儀(2001)。生活領域中社會課程轉化之研究-以兩位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小學之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俊紳(1995)。杜威的課程論對國小社會科課程改革的啟示。台東師院學報,6,67-90。
張建成(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1948)。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52)。國民學校課程標準。台北:天同。
教育部(1962)。國民學校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1968)。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修訂過程及特色。線上檢索日期。2000年12月8日。網址:http://teach.eje.edu.tw/B-list/B-main-frame.htm(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69)。常識教學要目(國民小學第一學年)。台灣省:教育廳。
莊明貞(2001)。九年一貫試辦課程問題與因應策略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85,27-41。
莊明貞、林碧雲(1998)。國小社會科新課程性別角色偏見之分析-以第一、二冊為例。載於高雄市國民小學兩性平等教育單元活動設計彙編。高雄:高雄市教育局。
莊連東(2001)。「九年一貫課程—生活課程」統整主題中「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內容探討。國教輔導,40(6),20-25。
許銘欽(2001)。認識九年一貫課程中的生活課程。線上檢索日期:2002年6月24日。網址:http://ezgo.tpc.edu.tw/home.htm(台北縣國教輔導團之生活課程網站)
郭生玉(2000)。心理與教育測驗(十三版)。台北:精華。
郭金水(2000a)。日本小學校「生活科」面面觀(一):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雜誌,73,86-90。
郭金水(2000b)。日本小學校「生活科」面面觀(二):本質與特色。教育研究雜誌,74,61-67。
陳文典(2000)。由國民中小學課程目標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與教材。科學教育月刊,231,40-42。
陳甲辰(2001)。我國國小中年級自然科教科書內容分析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1-13。
陳宣伯(2001)。國民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意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泰然(2001)。生活課程教材綱要之教材研發理論與實務。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政策與執行整合研討會-生活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手冊。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添球(2000)。「和泥模式」的學校本位社會課程發展。花師院刊,34。線上檢索:日期91年5月3日。網址:http://circ.tmtc.edu.tw/cgref/text/a/a1/12.doc
陳朝平(2001)。從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暫行綱要看藝術教育的趨向。國教天地,143,24-31。
陳新轉(2000)。課程統整之理論性研究及其對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
彭麗琦(2000)。學校本位教師進修之研究—以發展生活科課程方案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祥蘭(1972)。台灣省國民小學低年級課程活動調查研究。台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曾瀞瑩(2000)。國民小學低中年級社會科新課程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進昌(2000)。國小兒童圖畫書原住民內容之分析及國小非原住民學生的原住民知識與原住民印象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維玲(1999)。國民小學新課程低年級社會科教科書使用意見調查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
程健教(2000)。淺論日本小學新社會科課程標準。社會科教育研究,5,1-23。
程健教(2001)。我國小學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的特色(上)。國教輔導,40(4),2-14。
程健教、林美淑(2000)。九年一貫社會科新課程綱要探討。國教輔導,39(4),2-10。
程健教、楊淙富(1997)。國民小學社會科新版教科書之比較分析。國教輔導,36(4),8-17。
黃永和(1999)。課程統整的理論與方式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2,231-260。
黃秀穎(2001)。兩位教師參與九年一貫課程試辦經驗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婉君(民87)。國小新版國語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瓊瑱(1997)。我國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之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譯瑩(1999)。九年一貫課程中課程統整相關問題探究。教育研究資訊,7(5),60-81。
黃譯瑩(2000)。「開放」之後,九年一貫課程中教科書的再建構: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45(2),17-36。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贀、李亦園編:社會及行為研究法下冊(頁809-831)。台北:東華。
楊思偉(2001)。小學生活領域課程理念之探討。教育研究,85,92-97。
楊國賜(1988)。進步主義教育哲學體系與應用(再版)。台北:水牛。
楊國賜(1993)。近年來我國教育改革的動向。臺灣教育,516,49-58。
楊龍立(1995)。國小社會與自然課程的統整。人文及社會學會科教學通訊,6(1),131-144。
葉芷嫻(2001)。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研究—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觀點之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焜能(2002)。合作開發九年一貫生活課程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英淑(1995)。國民小學音樂科新舊課程標準之比較。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頁171-187)。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歐用生(1989a)。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發展模式,國民教育,29,43-58。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22-32。
歐用生、林文生、莊梅枝、林如章、張文斌、陳寶香等人(2002)。生活課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楊慧文(1999)。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內涵與特色。師友,379,10-15。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國民小學生活課本、教學指引(第一冊)。台南:翰林。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國民小學生活課本、教學指引(第二冊)。台南:翰林。
簡後聰(2001)。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中的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國教新知,48(1),1-25。
藍順德(1999)。從九年一貫課程的基本理念談教科書編審。教育研究資訊,7(4),79-96。
顏慶祥(1997)。教科書政治意識形態分析。台北:五南。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初版2刷)。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蘇永明(1997)。都是教科書惹的禍。國教世紀,178,8-12。
蘇振明(2000)。漫談兒童的「藝術與人文」教育。國教新知,46(4.5),1-10。
日文部分
文部省(1999)。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解說—生活編(五版)。大阪:日本文教。
有馬毅一郎(1992)。社會科と生活科。載於伊東亮三主編:社會科教育學(初版二刷)(pp.138-144)。東京:福村。
嶋野道弘(1999)。新小學校教育課程講座:生活。東京:ぎよぅゃぃ。
英文部分
Anselmo, S., & Franz, W. (1995).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prenatal through age eight (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Banks, J. A. (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 A.Banks & C. A.M.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2nd ed.)(pp.3-28).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eane, J. 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Biemer, L. B. (1992). The textbook controversy: The role of content. In Herlihy, J. G.(Ed.), The textbook controversy: Issues, aspects, perspectives(pp.17-25). New Jersey: Ablex.
Depover, C. (1990). Curricula and school textbooks: toward indispensable synergy.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textbooks and reaching materials(pp.57-60). Report of an IIEP seminar.(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5331)
Dewey, J. (1957).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Dow, P. B. (1992). Taming the textbook tyranny: Reflections of a would-be school reformer. In Herlihy, J. G.(Ed.), The textbook controversy: Issues, aspects, perspectives(pp.33-42). New Jersey: Ablex.
Driscoll, M. P. (2000). 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2nd ed.). MA: Allyn & Bacon.
Fogarty, R. (1991). Ten ways ton integrate curriculu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2), 66.
Frazee, B. M. & Rudnitski, R. A.(1995). Integrated teaching methods: Theory classroom applications, and field-based connections. New York: Delmar.
Hand, A. J., & Nourot, P. M.(1999). First class: A guide for early primary education. Preschool-kindergarten-first grade.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pre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38033)
Herlihy, J. G.(1992). The nature of the textbook controversy. In Herlihy, J. G. (Ed.), The textbook controversy: Issues, aspects, perspectives(pp.3-13). New Jersey: Ablex.
Jacobs, H. H. (1989a). Design options for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 H. H. Jacobs (Ed.),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pp.1-11). VA: ASCD.
Jacobs, H. H. (1989b). The growing need for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content. In H. H. Jacobs (Ed.),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pp.13-24). VA: ASCD.
McCutcheon, G. (1982). Textbook use in a central Ohio elementary school. Presentation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16968)
Michaelis, J. U., & Garcia, J.(1996). Social studies for children: a guide to basic instruction (11th ed.). USA:Allyn & Bacon.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NCSS)(1994).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 Expectation of excellence. Washington, DC: NCSS
New, R. S. (1999). An integrated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moving from the "what" and the "how" to the "why". In Seefeldt, C. (Ed.), The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current finding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3rd ed.).(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36262)
Parsons, M. J. (1998). Integrated curriculum and our paradigm of cognition in the art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9(2), 103-116.
Piaget, J. & Inhelder, B. (1969).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H. Weaver譯). New York: Basic Books. (原著出版日期:1966)
Quicke, J. (1999). A curriculum for life: schools for a democratic learning society. Buckingam: Open U.P.
Sadker, M., Sadker, D., & Long, L. (1993). Gender and education equality. In Banks, J. A. & Banks, C. A. M.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2nd)(pp.111-128). Boston: Allyn and Bacon.
Ulbricht, J. (1998). Interdisciplinary art education reconsidered. Art Education, 51(4),13-17.
Van den Berg, E. (1992). Producing innovative textbooks to establish an open learning program.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0709)
Venezky, R. L. (1992). Textbooks in school and society. In P.W. Jackson(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pp.436-461). New York: Macmilla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范晉嘉、李晉嘉、李洪潮. 1983. 以Trichoderma Koningii W-10 菌株之纖維素酶糖化竹筍殼及稻殼之研究,科學發展月刊 vol 11,No 10,925-938
2. 賴敏男. 1977.微生物纖維素分離酵素之生產與利用,食品工業,vol 9,No 2,20-29
3. 蘇振明(2000)。漫談兒童的「藝術與人文」教育。國教新知,46(4.5),1-10。
4. 蘇永明(1997)。都是教科書惹的禍。國教世紀,178,8-12。
5. 藍順德(1999)。從九年一貫課程的基本理念談教科書編審。教育研究資訊,7(4),79-96。
6. 簡後聰(2001)。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中的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國教新知,48(1),1-25。
7.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22-32。
8. 歐用生(1989a)。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發展模式,國民教育,29,43-58。
9. 楊國賜(1993)。近年來我國教育改革的動向。臺灣教育,516,49-58。
10. 楊思偉(2001)。小學生活領域課程理念之探討。教育研究,85,92-97。
11. 黃永和(1999)。課程統整的理論與方式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2,231-260。
12. 程健教、楊淙富(1997)。國民小學社會科新版教科書之比較分析。國教輔導,36(4),8-17。
13. 程健教、林美淑(2000)。九年一貫社會科新課程綱要探討。國教輔導,39(4),2-10。
14. 程健教(2001)。我國小學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的特色(上)。國教輔導,40(4),2-14。
15. 程健教(2000)。淺論日本小學新社會科課程標準。社會科教育研究,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