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2 00: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簡郁容
研究生(外文):Yu Jung Chien
論文名稱:國小五年級學童應用網路辯論系統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ase Study of Fifth Grade Students apply "web-based debate system"
指導教授:程秀山程秀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u Shan C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4
中文關鍵詞:批判思考辯論教學網路學習全球資訊網
外文關鍵詞:critical thinkingdebateweb-based learningword wide web(ww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40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旨在以問卷調查及半結構的訪談方式,對於國小五年級學童在使用「網路辯論系統」的情況上進行了解;此外,亦利用個案研究的方式,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童在運用「網路辯論系統」進行網路辯論時,對於議題提出論點、進行質疑與反駁的歷程。本研究之系統實施對象為嘉義地區某國小五年級,全部共三十一位學生,以問卷調查及半結構訪談的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其中亦選取二名學生為個案學生,以深度訪談及蒐集文件的方式進行資料的分析,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多數學生表示「網路辯論系統」操作步驟簡單、易懂;對於「網路辯論系統」的介面亦表示喜愛。
二、多數學生表示喜歡和同學進行網路辯論,且希望老師能經常進行網路辯論教學,讓大家以辯論的方式上課。
三、多數學生表示運用「網路辯論系統」比較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四、多數學生表示運用「網路辯論系統」進行辯論,可以提升自己的批判思考能力。
五、個案學生傾向以親身經歷與自我本身的直覺,對於議題提出論點、或對於同學所提論點進行質疑與反駁。
六、透過觀看他人的論點,亦是個案學生提出論點的主要依據之一。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在教學實務上及未來後續研究的建議,以供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es of the fifth grade students using “web-based debate system”, through the employment of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besides , a case study of two students was employed to provide a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y bring up the argument , ask for an explanation and retort.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Most students express that it is easy to use “web-based debate system” and they like the interface of the system.
2.Most students like using “web-based debate system” to debate with classmates , and they hope their teacher to ues “web-based debate system” for teachindg.
3.Most students express that use “web-based debate system” could help them to communicate ..
4.Most students express that use “web-based debate system” to debate could enhance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5.The case study of two students who bring up the argument , ask for an explanation and retort according to their experience individual and instincts.
6.The case study of two students who bring up the argument according to the views from some other persons.
Finally,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present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practices and research in the future.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目次 V
圖目次 V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主要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批判思考 8
第二節 辯論 16
第三節 網路在教育上的應用與研究 32
第四節 網路學習社群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規劃與流程 51
第二節 系統化規劃、設計與實施 5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3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74
第五結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79
第六節 研究的嚴謹性………………………………………………………..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第一節 全體學生對於「網路辯論系統」的使用情況與改進建議 84
第二節 全體學生對於進行網路辯論的態度 102
第三節 個案學生如何提出、進行質疑與反駁……………………………1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36
第二節 建議 139
參考書目 ……142
附錄一 國小學童使用「網路辯論系統」之問卷調查………………………………..148
附錄二 議題四學生發言記錄…………………………………………………………..156
附錄三 安安之發言記錄………………………………………………………………..162
附錄四 卜卜之發言記錄………………………………………………………………..166
附錄五 訪談記錄(訪阮老師)…………………………………………………………...169
附錄六 訪談記錄(訪安安).……………………………………………………………..174
表目次
表4-1 學生在使用「網路辯論系統」後,認為系統可再增加的功能改進建議表 100
表4-2 安安發表議題二之論點摘要表 118
表4-3 安安發表議題三之論點摘要表 120
表4-4 安安發表議題一之論點摘要表 122
表4-5 安安發表議題四之論點摘要表 123
表4-6 安安發表議題四之結論報告摘要表 124
表4-7 卜卜發表議題四之論點摘要表 125
表4-8 卜卜發表議題一之論點摘要表 126
表4-9 卜卜所作之結論報告摘要表……………………………………………..127
表4-10 個案學生提出論點方式之摘要表 128
表4-11 議題四發言記錄摘要表…………………………………………………129
表4-12 議題二發言記錄摘要表 130
表4-13 議題四發言記錄摘要表 130
表4-14 議題四發言記錄摘要表 131
表4-15 議題二發言記錄摘要表 132
表4-16 議題四發言記錄摘要表 134
圖目次
圖2-1 Ennis之批判思考內涵圖 14
圖3-1 研究流程圖 52
圖3-2 系統研發與評估架構圖 58
圖3-3 系統架構圖 60
圖3-4 網路辯論系統之網頁 61
圖3-5 提出議題區 62
圖3-6 辯論議題區 62
圖3-7 全體學生辯論議題區 63
圖3-8 個別學生辯論議題區 64
圖3-9 個別學生辯論議題區 64
圖3-10 系統管理區-學生帳號認證與管理 65
圖3-11 系統管理區-提出公告事項與消息 65
圖3-12 網路辯論系統-學生區 66
圖3-13 瀏覽議題與正反雙方觀點 68
圖3-14 學生辯論議題區-加入辯論………………………………………………69
圖3-15 學生辯論議題區-進行質疑與批判………………………………………70
圖3-16 學生辯論議題區-提出反駁………………………………………………70
圖3-17 學生辯論議題區-顯示個人觀點…………………………………………71
圖3-18 個人工作區-撰寫結論報告………………………………………………72
圖3-19 個人工作區-資料搜尋區所連結之搜尋引擎網頁………………………73
圖3-20 欄位顯示圖……………………………………………………………….7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
王緒溢、劉子鍵、王瑀、賴慧泯。網路上的電腦合作學習模式研究。合作學習網頁資料。線上檢索日期:2002年6月8日。網址:http://mec.nhltc.edu.tw/0cooper/webdata/webcopper.htm
王文科(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苑。
朱敬先(1998)。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五南
朱則剛(1994)。教育工學的發展與派典演化。台北:師大書苑。
朱則剛(1994)。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司-兼論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13,3-14。
朱耀明(1999)。融入式的網路教學運用:以電腦在教育上運用課程為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報,26(2),1998 & 27(1) , 287-318。
江芳盛(1989)。為什麼要教導學生思考?。現代教育,民78,10,145-153。
沈義訓(1999)。網路虛擬實境博物館互動展示之研究-以元智大學校史館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玉慶(2000)。自然科網路教學設計模式之研究-以國小「認識魚類」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濟慧(2001)。線上家教網:國中生數學學習社群。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國偉。教育基本法的理念分析。教改會第二十次委員會議委員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02年6月18日。網址: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8/j17-18/08.html
岳修平(1999)。網路教學於學校教育之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2(4),61-76。
吳信賢(2000)。非同步網路教學系統之發展及學習歷程檔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貴發(1998)。網路世界中的學習:理念與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998.1,6(1),頁20-27。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師大書苑。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課程設計對學習成效的影響研究」,台大管理論壇網站。
洪久賢、蔡長艷、宋慧娟(1996)。批判思考教學在家政教育之應用研究。中華家政,25,15-38。
信世昌(2001)。從中文的觀點看網路教育。台灣教育,607期,頁53-59。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高薰芳、林盈助、王向葵翻譯(2001)。質性研究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
徐新逸(1998)。情境教學中異質小組合作學習之實證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6)1期,30-52頁。
涂金堂(1998)。後設認知理論之介紹。菁莪季刊,9(4),58-66。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民國87年九月十五版。
黃光雄(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
黃明信(2002)。國小網路專題式教學模式之設計。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武元、李嘉瑾、蕭淳豐(2000)。傳統教室的學習落差之解決策略-非同步學習系統。視聽教育雙月刊,6,42,第6期,18-25。
許德輝(2001)。批判與創造思考教學資源網站發展製作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明輝(1999)。英語系國家公元兩千年教育政策的發展趨勢。「教育改革、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各國經驗」國際學術研討會。
張玉成(1992)。國小語文科實施批判思考教學之實驗研究。台北師院學報,5,1-66。
張秀雄(1995)批判思考教學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公民訓育學報,4,頁75-108。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頁213-214,台北,東華。
張春興(1980)。心理學 上下冊。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基成(1998)。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規劃及其預期效益與挑戰。教學科技與媒體,40,31-42。
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3。線上檢索日期:2002年6月6日。網址:http://pck.bio.ncue.edu.tw/pckweb/c&t/issue1-8/v3-1.htm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麗文文化。
陳荻卿(2000)。批判思考教學策略運用在國小五年級社會科之實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敏(1994)。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與教育。國立屏東師院學報,7,119-144。
葉玉珠(1997)。電腦模擬應用於批判思考教學訓練之成效。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5期,99-118頁。
葉玉珠(1998)。有效批判思考教學的基礎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59期,57-67頁。
葉美玲、蔡秀鸞。辯論教學策略培育批判性思維。護理雜誌,第四十八卷,第三期,90年6月。
曾志華。以建構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線上檢索日期:2002年6月18日。網址:http://www.nmh.gov.tw/edu/basis3/14/gh12.htm。
楊家興(2001)。網路教學在九年一貫課程下的應用。台灣教育,607期,頁2-9。
溫嘉榮、吳明隆(199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台北:松崗。
蔡振昆(2001)。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及教學評量來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惠如(1999)。整合式網路教學之教學設計與評量。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宏文(1999)。建構主義與情境認知理論在科學教學上之意義。中二中學報,3,32-63。
諸承明(1991)。縱橫辯論:奧瑞岡式辯論剖析。台北市:桂冠。
鄭晉昌(1993)。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中教材內容的設計-從幾個教學系統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雙月刊,12,3-14。
賴阿福(2000)。廿十一世紀之資訊科技在教育上應用的新趨勢。九年一貫課程研習叢書,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教學活動設計參考資料。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鍾宜智(2001)。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對非同步遠距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邦友(1994)。情境式電腦輔助數學學習軟體製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外文部分
Allen , R . R . & Rott , K . R. (1969). The nature of critical thinking , (ERIC.ED 036861)
Austin ,J.F.& David ,L .S.(2000).Argumentation and Debate.
Brooks, D. W. (1997). Web-teaching: A guide to design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for the World Wide Web. New York: Plenum Press.
Beyer , B . K . (1988). Developing a thinking skill program. Boston: Allyn & Bacon .
Broderick , J. (1981). Adapting-Sociology to the Changing Demands General Education : The Use of Debate and Critical Analysis.( ERIC . ED207907 )
Colbert, K . R .& Biggers, T. (1985). The academic and Practical Values of Debate. (ERIC:ED265586)
Ennis, R. H. (1996). Critical thinking.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Greeno , J.G.(1989). A perspective on thinking .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 134-141.
Hahn, C. L. (1991).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school studies. In J.P. Shaver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and learning. New York, NY: Macmillan.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79). Conflict in the classroom: Controversy and learn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9, 51-57.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7). Academic controversy. Enriching college instruction through intellectual conflict. (ERIC Digest: ED409828.)
Jonassen, D. H. (1996).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Jonassen, D. H., Peck, K. L. & Wilson, B. G. (1999).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Khan, B. H. (Ed) (1997). Web-bas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Kuhn , D.(1991). The skills of argument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ughlin, M. A. & Hartoonian, H. M. (1995). Challenges of social studies instruction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s.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llege.
Massialas, B. G. & Allen, R. F. (1996). Crucial issues in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K-12. Belmont, CA: Wadsworth.
Means, B. (1994). Using technology to advance educational goals. In B. Means (Ed.),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reform: The reality behind the promis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Novak ,B . J. (1960). Clarifying language in science education. Language in Science Education , 44(4),321-328.
Paul , R . W . & Adason , K . R . (1990).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Educational Retorm, 1-48 .
Paul,R.W.(1993). Critical thinking: What every persons needs to survive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CA: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
Paul, R .Binker, A.J.A.& Charbonneau, M.(1987). Critical thinking handbook K-3. Rohnert Park, CA: Center for Critical Thinking and Moral Critique Sonoma State University.
Schön, D. (1983).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Toward a new desig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Turoff, M. (1995). Designing a virtual classroom. In proceedings of the Fo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S14-1-S14-12.
Willis, S. (1992). “Teaching Thinking.” Curriculum Update.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Zucchermaglio, C. (1993). Toward a cognitive ergonomic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T. M. Duffy, J. Lowyck, D. H. Jonassen & T. M. Welsh (Eds.): Designing environments for constructive learning.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鄭晉昌(1993)。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中教材內容的設計-從幾個教學系統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雙月刊,12,3-14。
2. 劉宏文(1999)。建構主義與情境認知理論在科學教學上之意義。中二中學報,3,32-63。
3. 葉美玲、蔡秀鸞。辯論教學策略培育批判性思維。護理雜誌,第四十八卷,第三期,90年6月。
4. 葉玉珠(1998)。有效批判思考教學的基礎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59期,57-67頁。
5. 陳淑敏(1994)。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與教育。國立屏東師院學報,7,119-144。
6. 葉玉珠(1997)。電腦模擬應用於批判思考教學訓練之成效。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5期,99-118頁。
7. 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3。線上檢索日期:2002年6月6日。網址:http://pck.bio.ncue.edu.tw/pckweb/c&t/issue1-8/v3-1.htm
8. 張基成(1998)。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規劃及其預期效益與挑戰。教學科技與媒體,40,31-42。
9. 張秀雄(1995)批判思考教學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公民訓育學報,4,頁75-108。
10. 黃武元、李嘉瑾、蕭淳豐(2000)。傳統教室的學習落差之解決策略-非同步學習系統。視聽教育雙月刊,6,42,第6期,18-25。
11. 涂金堂(1998)。後設認知理論之介紹。菁莪季刊,9(4),58-66。
12. 徐新逸(1998)。情境教學中異質小組合作學習之實證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6)1期,30-52頁。
13. 洪久賢、蔡長艷、宋慧娟(1996)。批判思考教學在家政教育之應用研究。中華家政,25,15-38。
14. 邱貴發(1998)。網路世界中的學習:理念與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998.1,6(1),頁20-27。
15. 岳修平(1999)。網路教學於學校教育之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2(4),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