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文秀(民89)。叫父母太沉重。應用心理研究,7,23-25。
王珮玲(民81a)。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王珮玲(民81b)。兒童氣質理論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397-413。
王珮玲(民82)。兒童氣質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4,93-126。
王珮玲(民83)。父母教師知覺之幼兒氣質與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317-342。
王佩玲(民84)。幼兒氣質類型與幼兒社會行為關係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6,117-144。
王珮玲(民88a)。六位氣質類型幼兒的同儕關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0,415-430。
王珮玲(民88b)。兒童氣質對學校成就之影響。國教新知,45(2),12-20。
王珮玲(民88c)。幼兒氣質研究。台北:小太陽。
王珮玲、許惠萍(民89)。學前兒童氣質與問題行為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209-228。
王淑娟(民 83)。青少年氣質與親子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王雅琴、李淑娟(民67)。高雄市三民區幼兒氣質特徵之研究。高雄醫學雜誌,3(2),111-120。
王鍾和(民82)。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朱瑞玲(民 73)。父母教養方式之變遷。教育資料文摘,14(5),115-134。
朱瑞玲(民 75)。青少年心目中的父母教養方式。載於瞿海源、章英華主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下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十六,591-628。
朱瑞玲(民78)。親子關係:子女的知覺與解釋及其影響。載於伊慶春、朱瑞玲主編,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25),181-246。
余德慧(民76)。中國人的父母經-黏結與親情。台北:張老師。
宋鴻燕(民89)。新世代父母教養觀。應用心理研究,7,30-34。吳明燁(民87)。青少年初期父親與母親管教行為之比較。東吳社會學報,3(7),39-79。吳竺穎(民86)。家庭因素、父母親教養方式與內外控信念對國小學童自我觀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吳淑禎(民80)。早期家庭經驗對大學生的社會興趣與生活方式之影響-阿德勒觀念的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呂俊甫(民80)。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台北:商務。
李美瑩(民83)。學齡兒童氣質、家庭氣氛與學業成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李雪禎(民85)。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李鶯喬、陳映雪、楊惠玲、楊斯棟(民84a)。台北地區國中生氣質特徵之初步研究。中華精神醫學,9(1),32-43。李鶯喬、陳映雪、楊惠玲、楊斯棟(民84b)。台北地區高中生氣質特徵之初步研究。中華精神醫學,9(2),54-62。沈珮文(民90)。宜蘭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 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動機之關係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林雨亭、沈淵瑤、鍾嫈嫈、蔡正河、張成華(民81)。嬰幼兒氣質評估之臨床應用。中華家醫誌,2(2),77-85。
林明珠(民68)。兒童活動量之初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林秀玲(民83)。國小低年級學童母親的社會化價值、教養信念與自陳管教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淑玲(民89)。台灣地區親子互動的真面貌:期許研究觀點的突破。應用心理研究,7,7-9。林惠雅(民84)。父母教養方式和子女行為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2,41-47。林惠雅(民89)。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6,75-96。林惠雅、劉惠琴(民89)。父母親的面貌。應用心理研究,6,73-74。
林瑞發(民77)。學前兒童行為與主要照顧者氣質特徵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林震雯(民82)。雙生涯家庭父母親職角色與兒童性別角色態度之關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洪奇昌(民67)。嬰幼兒的氣質評估。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俞筱鈞(民73)。適應心理學-人生同期之正常適應。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
施玉鵬(民91)。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胡斐斐(民75)。家庭穩定性、母親教育程度及子女性別對母親教養態度與兒童生活適應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徐百儀(民91)。國中生父母採取忽視型管教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徐佩君(民89)。父母管教方式、解釋風格、負向家庭生活經驗與兒童解釋風格之相關分析。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徐春蓉(民90):國小學生的自尊、內外控、父母管教方式與害羞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徐綺櫻(民82)。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私立東吳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徐澄清(民76) 我國嬰幼兒之氣質特徵 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H-76-508
徐澄清(民85a)。學步期幼兒之氣質-二至三歲。健康世界,6 -10。徐澄清(民85b)。嬰幼兒氣質與親子關係。健康世界,51-54。徐慕蓮(民76)。個人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張安芝(民81)。價值觀的一致程度對親子關係和諧性及子女生活適應影響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張春興(民89)。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美麗(民80)。中部地區幼兒氣質特徵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5,47-77。
張振南(民84)。國小高年級兒童氣質、教師教學風格與學習表現之關係。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張慧敏(民81)。不同氣質類型國小新生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陳玉華(民70)。台北市中山區及台北縣泰山鄉三歲至七歲兒童氣質特徵之初步研究。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陳怡君(民87)。傾聽孩子的聲音-親子關係問卷調查。輔導通訊,53,42-46。陳明珠(民83)。國小學童考試焦慮、父母管教態度、自我能力評估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陳秀蓉(民75)。父母親管教子女的行為:認知互動模式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陳姣伶(民84)。父母教養方式的一致程度與幼兒社會化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陳美娥(民85):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陳淑貞(民82)。父親涉入子女生活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陳聖謨(民85)。兒童早期境遇與其氣質、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院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年刊,5,181-212。許美瑞(民65)。次級文化影響因素與兒童教養態度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許筱梅(民84):青少年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郭秀玲(民70)。臺灣北部地區三至十一歲兒童活動量之初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黃玉臻(民86)。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黃拓榮(民86)。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黃琴雅(民81)。不同產序子女之生活適應、學校成就及對父母管教態度知覺差異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黃惠玲、吳英璋(民81)。一 歲至三歲幼兒依附行為量表之編製。中華心理學刊,34,9-27。連惠君(民89)。不同家庭發展階段父母對長子女教養方式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楊自強(民74)。國中生價值觀念與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楊如馨(民90)。音樂資優學生之父母管教方式、A型性格、認知風格與音樂表演焦慮之關係。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楊國樞(民73)。小學與初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台北:環宇出版社編印。
楊國樞(民75)。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葉光輝(民84)。社會化歷程中的父母教化方式與子女的行為發展。中華心理學刊,37(2),149-167。鄒國蘇、朱曉慧、陳美吟、黎曉鶯、徐澄清(民76)。幼兒氣質特徵之初步研究,中華精神醫學,1(2),123-133。葛應欽、莊義利、許重聖、葉紅村、陳金樹、許重慶(民70)。台灣南部嬰兒氣質特徵之研究,科學發展,9(3),270-280。
趙富年(民69)。影響國中學生生活適應的家庭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劉明松、張韶霞(民90)。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其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1),61-77。樊聯仁(民88)。不同年齡子女對父母教養方式之比較。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賴嘉凰(民 88)。青少年氣質與父母管教態度對親子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簡志娟(民85)。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簡茂發(民 67)。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63-86。簡茂發(民70)。我國國小及國中學生的智力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4,125-148二、英文部分
Ambert, A. (1993). The effect of children on parents. N.Y.: The Haworth Press.
Bates, J. E., Olson, S. L., Pettit, G. S., & Bayles, K. (1982). Dimentions of individuality in the mother-infant relationship at six months of age. Child Development, 53, 446-461.
Bee, H. (1989). The developing child (5Ed.),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Benn, J. L., & Garbarino, J. (1992). The developing child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In J. Garbarino, R. H. Abramowitz, J. L. Benn, M. T. Gaboury, N. L. Galambous, A. C. Garbarino, K. Kostelny, F. N. Long & M. C. Plantz (Eds.), Children and familie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N.Y.: Walter de Gruyter, Inc.
Brody, G. H., Stoneman. Z., & Burke, M. (1987). Child temperament, maternal differential behavior, and sibling relationship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3(3), 345-362
Buss, A. H., & Plomin, R. (1984). Temperament: Early developing personality traits. Hillsdale, NJ: Erlbaum.
Goldsmith, H. H., & Campos, J. J. (1982). Toward a theory of infant temperament. In R.N. Emde & R. J. Harmon (Eds.), The development of attachment and affiliative systems. N.Y.: Plenum Press.
Goldsmith, H. H., & Gottesman, I. I. (1981). Origins of variations in behavioral styl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emperament in young twins. Child Development, 52, 91-103.
Gordon, B. N. (1983). Maternal perception of child temperament and observed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 13(3), 153-167.
Grusec, J. E., & Kuczynski, L. (1980). Direction of effect in socialization: a comparison of the parent’s behavior as determinants of disciplinary techniqu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6(1), 1-9.
Hinde, R. A., Baston, D. F., Meller, R. E. & Tamplin, A. M. (1982). Temperament characteristics of 3-4 year-olds and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In R. Porter, & G. M. Collins. (Eds.). Temperamental differences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Ciba Foundation symposium 89). London: Pitman.
Kristan, L. G., Sanford, M. D., Troyer, L., Steinberg, L., & Ritter, P. L. ( 1997). Parenting style, adolescents’ attributions,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in nine heterogeneous high schools. Child Development, 68(3) , 507-529.
Lytton, H.(1980).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observed in twin and singleton families. N.Y.: Plenum press,
Maccoby, E. E. (1992a). Trends in the study of Socialization: Is there a Lewinian heritage? Journal of SocialIssues, 48: 171-186.
Maccoby, E. E. (1992b). The role of parents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 An historical overview.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8: 1006-1017.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E. M. Hetherington (Ed.), M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Vol.4): Social Development. N.Y.: Wiley.
Martin R. P. (1988). Child temperament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In A. D. Pellegrini. (Ed.), Psychologyical bases for early education. John Wiley & Sons Ltd.
Paulson, S.E., & Sputa, C.L. (1996). Patterns of Parenting during adolescence: Perceptions of adolescents and parents. Adolescence, 31(122) , 369-373. (EBSCO)
Patterson, G. R. (1982). A social learning approach to family intervention: III. Coercive family process. Eugene, OR: Castalia
Rutter, M. (1985). Family and school influence on behavior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26(3). 349-368.
Stafford, L. & Bayer C. L. ( 1993).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Stevenson-Hinder, J. & Simpson, A. E. (1982) Temperament and relationships. In R. Poter & G. M. Collins. (Eds.), Temperamental differences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Ciba Foundation symposium 89). London: Pitman.
Strelau, J. (1989). The regulative theory of temperament as a Result of east-west influences. In G. A. Kohnstamm, J. E. Bates, & M. K. Rothbart. (Eds.). Temperament in childhood. John Wiley & 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