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張曉華(2001),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台北: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蔡奇璋、許瑞芳(2001) 在那湧動的潮音中─教習劇場TIE 揚智
陳弘昌(2000):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 ,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何三本(1993):語文教育論集─東師語文論叢(五)台東師院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明隆(2001): 教育行動研究導論- 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筠安 (2001)偶的天堂,台北: 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詹竹莘(2000) 表演技術與表演教程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葉子啟 (2000)劇場概論與欣賞 揚智文化有限公司
林秀偉(2001) 回到身體的家 時報文化
劉紹爐(2001) 舞道 時報文化
楊孟瑜(2001) 飆舞 天下文化
李元亨(2001) 我的看舞隨身書 天下文化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2000) 教育部印製
新舊課程銜接手冊 (2000) 藝術與人文領域 教育部主編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2)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 嘉義:濤石文化有限公司
羅秋昭(1995)。寓教於樂-將戲劇活動用在語文教學裡。北師語文教育通訊,97-104。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江惜美(1997)。國小低年級編序寫作教學研究。國教月刊,44(1),40-45。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李祖壽(1979)。怎樣實施行動研究。教育與文化月刊,417,17-22。杜紫楓(1990)。演的感覺真好:談兒童戲劇創作。台北:富春文化事業。
張曉華(2002):創作性戲劇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成長文教基金會
鄭黛瓊譯(1999):戲劇教學─啟動多彩的心。台北:心理
馮光宇譯(1999):鞋帶劇場。台北市:成長文教基金會
王添強、麥美玉(2002):戲偶在樂園。台北市:成長文教基金會
蔡奇璋、許瑞芳(2001):在那湧動的潮音中─教息劇場。台北:揚智
國立藝術館(1998):藝術教育手冊─國小戲劇篇。
姚一葦(1992):戲劇原理。台北市:書林
趙自強(2002):戲法學校。台北市:幼獅
葛琦霞(2002):教室vs.劇場 好戲上場囉!。台北市:信誼基金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台北市:五南。
王天福(1990):談國小國語教科書劇本教材份量、主題與取材。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兒童文學研究,105-114。
王慧勤(1999):運用多元智能觀點檢視教與學。國語日報,國民教育版。
台東師院(1990):語文教育論集,台東師院。
何三本(1990):幼兒創造性戲劇活動教學與認知發展原理的運用。台東師院語文教育論集,59-113。
李漢敦(1989):透過編劇的語文教學。台北縣:莒光國小春梨叢書。
吳敏而(1998):語文學習百分百。台北市:天衛。
杜紫楓(1993):談創作性戲劇活動及教學效果。東師語文學刊,第六期,116-131。周漢光(1996):角色扮演在中文教學上的應用。Education Journal(教育學報),24(2),121-146。
林文寶等(1993):兒童文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徐守濤(1990):兒童戲劇與兒童輔導。台東師院幼教學刊第二集,127-152。
徐守濤(1999):兒童戲劇與兒童文藝教育之探討。一九九九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25-40。
教育部(1976):國民小學國語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
教育部(199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草案)。教育部。
高莉芬(1995):論語境與語文教學的幾點問題─以國小讀書教學為主。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69-283。
張曉華(1994):教育戲劇之緒論。復興崗學報,第51期,497-518。張曉華(1994):教育戲劇階段教學內容之探討。復興崗學報,第53期,305-327。陳弘昌(1991):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黃政傑,林佩璇著(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美序(1990):兒童話劇改寫。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兒童文學研究,100-104。
黃美滿(1990):在教學中運用戲劇活動---一位教師的經驗報告。台東師院幼教學刊第二集,185-220。
賈亦棣(1990):漫談劇本寫作技巧。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兒童文學研究,1-13。
楊裕茂(1991):由夏山學校的角色扮演看兒童戲劇的教育價值。中師語文,創刊號,70-73。
甄曉蘭(1996):從典範轉移的再思論質的研究崛起的意義。嘉義師院學報,第十期,119-145。歐用生(1998):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台北市:五南。
歐用生(1998):學校情意課程與兒童人格建構。國民教育,38(4),2-10。鄧志皓(1997):不是兒戲---鄧志皓談兒童戲劇。台北市:張老師。
蔡清田(1998):建構主義取向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1(3),15-30。盧雪梅(1991):教學理論---學習心理學的取向。台北市:心理。
鐘聖校(1992):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鐘聖校(1997):小學情意課程臨床教學研究報告。台北市:文景。
蘇志華(1999):戲劇教育運動的啟蒙。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多元活潑初階研習資料,14。
胡寶林(2001):戲劇與行為表現力。台北市:遠流
封四維(1998):多元智慧之教學實踐---一個教師的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范長華(1990):創造性兒童戲劇活動與國小國語科教學。台東師院幼教學刊第二集,153-184。
全國教改協會政策組(1999、6)新課程民版答客問,台灣省北中南區公聽會。
教育部(1999),藝術與人文領域研修小組,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暫行綱要之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邱一峰(2000)。台灣皮影戲。台北:稻田出版社。
宋慧芹(2000)。台灣歌仔戲。台北:稻田出版社。
杜紫楓(1990)。演的感覺真好。台北:富春文化事業。
莊惠雅(2001)。台灣兒童戲劇發展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永義(1998)。臺灣傳統戲曲。臺北東華書局。
楊佳惠(1999)。論兒童劇場的教育性。一九九九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一兒童劇場。
謝德錫(2000)。台灣布袋戲。台北:稻田出版社。
林玫君(1998):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玫君(1999)幼稚園戲劇教學之行動研究實例。1999行動國際。
林玫君(2000)。走出「演戲」的迷思─為「兒童據場」相關的活動正名幼教資訊,111,頁47-54。林玫君(2000)。戲劇課程統整之3種模式。幼教資訊,110,頁48--52。林玫君(2000)。「怎麼可以生氣呢」--利用故事戲劇來引導兒童的情緒。幼教資訊,121,頁51-54。
林玫君(2000)。課程統整面面關..以創造性戲劇為主軸。幼兒教育課程統整統整方式面面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際兒童教育協會中華民國分會,頁29--49。
林玫君(2000)戲劇創作在幼稚園之教學者省思研究..以故事為主軸。
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434-480。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發行。
林玫君(2001)參與教習劇場有感:教息劇場與其他相關戲劇教學法之異同。收錄於蔡奇璋、許瑞芳編著,在那湧動的潮音中:教學劇場TIE。台北:揚智文化,頁187。
林玫君(2001)。幼兒戲劇遊戲與創造性戲劇之相關研究。台南師院。
沈添鉦等(1997)。全語教學在小學實施的成效、困難與策略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沈文婷(1997)幼兒扮演遊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范長華(1991)。國小國語科教學戲劇化的探討。國教輔導,30:5頁11-15。范長華(1990)。創造性兒童戲劇活動與國小國語科教學。臺灣區省市立師院七十八學度兒童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1-50。
張新仁(1993)。教室管理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黃淑惠(1995)。這節課,我們來演戲劇!--談教材戲劇化之教學。國教之友,47:3=539,頁44-46。黃政傑(198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茂秀等譯(1996,Vivian Gussin Paley 原著)。直昇機.男孩。雲林縣斗六市:豐泰基金會。
陳仁富(2000)。幼稚園戲劇活動現況調查。中小學藝術教學設計研討會論文集,頁37--56。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陳仁富(2000)。社會戲劇遊戲與幼兒學習發展。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551~536。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發行。
陳淑敏(1999)。幼兒遊戲。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淑琴、程玉菁(1999)。全語言自然學習教室模式實驗教學研究。國立台中師院學報,第十三期,國立台中師院學院編印。
陳淑琴(2000)。幼兒語文教材教法一全語言教學觀。台北光佑文化出版社。
陳伯璋(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之檢視。臺灣教育,540,頁11-15。
陳慶瑞(1987)。從「情境領導理論」談教師的成熟度。現代教育。簡茂發(1993)。兒童為主導的自由遊戲在臺灣幼稚園之運用。教育部82年度幼稚教育專業研究計劃(研究報告之四)。
盧美貴(1994)。開放式幼兒活動設計。台北:心理出版社。
謝瑞蘭(1989)。創造性戲劇活動媒體介紹與製作。78學年度兒童戲劇研習營成果手冊,頁52-55
鐘宜玲(1997)。一個社會科教學小組之行動研究:教師之經驗分享與教學反省。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瑞菁(1998)。以文學幫助幼兒成長。國教天地,126,頁5-10。鄭黛瓊(1999)。戲劇教學─啟動多彩的心。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黛瓊(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一冊幼兒戲劇篇。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鄭雅文(2000)。幼兒遊戲中的教師─以娃娃家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薛梨真(2000)。國小課程統整的理念與實務。高雄:復文
羅秋昭(1995)。寓教於樂--將戲劇活動用在語文教學裡。北師語文教育通訊,3,頁97-104。伍振鷟(1996)。教育哲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Berk,L.E.,&Winsler,A,(1995),谷瑞勉譯(1998):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Campbell, L., Campbell, C., &Dickinson,, D., (1996),郭俊賢等譯(1998):多元智慧的教學。台北市:遠流。
Goodman, K., (1986),李連珠譯(1998):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台北市:信誼。
Goodman, K.,(1996),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Johnsion, J. E.,Christie, J.F.,&Yawkey,T. D.,(1987),郭靜晃譯(1992):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揚智。
Norah,M.N.&Juliana,J.S.,(1989),鄭麗黛譯(1999):戲劇教學---啟動多彩的心。台北市:心理。
Olivier,C.,&Bowler,R.F.,(1996),丁凡譯(1998):多感官學習。台北市:遠流。
Spolin, V.,1986,區曼玲譯(1998)劇場遊戲指導手冊。台北市:書林。Thomas,L.G.,&Jere,E.B.,(1994),吳文忠譯(1997):課堂研究。台北市:五南。
Morgan&Saxton,鄭黛瓊譯(1999),戲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Tassel&Greimann,江惠蓮譯(1992),創作性肢體活動,台北:信誼基金會。
Catherine Warren,周小玉譯(2001),戲劇抱抱,台北: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Integrating Drama Into the Reading,Ruth Beall Heinig著,陳仁富譯(2002), 即興表演家喻戶曉的故事:戲劇與語文教學的融合台北:心理出版社。
Watzlawick,P., Weakland, J., & Fisch, R., (1974),夏林清等譯(1996):變---問題的形成與解決。台北市:張老師。
Altrichter,H., Posch, P., & Somekh, B.,(1993),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台北市:遠流。
Armstrong,T.,(1994),李平譯(1997):經營多元智慧。台北市:遠流。
Armstrong,T.,(1987),丁凡譯(1998):因才施教。台北市:遠流。
二、英文部份:
Vygotsky,L.S.(1978).Mind in societ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gner,B.J.&Heathcote,D.(1976).Drama as a learning medium.Washington D.C.: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148-158.
Woods M.(1960).Learning through creative dramatics.Educational Leadership,18,19-23,32.
Wood,D.J.,&Ross,G.(1976).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Jour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7,89-100.
Kase-polisini,Judith(1988). The creative drama book:three approaches.New Orleans:Anchorage Press.
Ward,Winifred(1957).Playmaking with children. 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
Richard,C.(1986).Drama as a generic skill.Youth Theatre Journal1,5-10.
Bolton,Gavin.(1984).Drama as education. London:Longman.
Booth,D.(1987).Drama a words:the role of drama in language growth.Toronto:Language Study Centre.
Bruner,J.(1986).Actual minds,possible world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yant,I.(1996).Action research and reflective practice.In D.Scott&R.Usher(Eds.),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research.London:Routledge,106-119.
Brown,T.(1992).Towards a hermeneutic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s And mathematical learning.in Paul E.(Ed)Constructing Mathematical Knowledge:Epistemology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London,The Falmer Press.
Burns,W.,&Doyle,A.(1979).Effects of Constructive and dramatic play on perspective taking in very young children.Developmental psychology,5,512-521.
Carr,W.,&Kemmis,S.(1993).Action research in Education.In M.Hammersley(Ed.),Controversies in classroom research.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235-245.
Chambers,B.(1993).Cooperative learning in kindergarten:Can it enhance student” prosocial behavi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25(2),31-36.
Davies,G.(1983).Practical primary drama.London: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EIIis,M.J.(1973)Why people pla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Erikson,E.(1964)Childhood and society.New York:W.W.Norton&Company Inc.
Garvey,C.(1977).Pla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incheloe,J.(1995).Meet me behind the curtain:The struggle for a critical postmodern action research. In P.L.McLaren&J.M.Giarelli(Eds.),Critic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Alban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71-89.
Maley,A.,&Duff,A.(1992).Drama Techniques in language Learning,Combrige:Combrige Univerity Press,16.
Marsh,C.,&Willis,G.(1995).Curricuulum:Alternative approachess, ongoing
issue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Inc.
Marshall,C.,&Rossman,G.B.(1995).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2 ed),Thousand Oak,CA:Sage.
McCaslin,N.(1996).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and beyond.New York:Longman Publishers.
Spolin,Viola.(1989).Theatre Games for the Classroom,A Teacher”s Handbook, Evanston,Illinoi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2 nd Press,23.
String,E.T.(1996).Action research: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Thousand Oak,CA:Sage Publications,Inc.
Trousdale,A,M.(1990)Interactive storytelling:scaffolding child’s early narratives.Language Arts,67(2),164~173.
Torres,C.A.(1995).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and popular education in Latin America.In P.L.McLaren&J.M.Giarelli(Eds.),Critic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Alban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37-254.
Vygotsky,L.S.(1967).play and its role i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Sovient Psychology,5,6-18.
Chen,C.H.(2000).Art Curriculum reform in Taiwan and its implication.
Asia-Pacific Art education Conferenc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Hong-Kong Heritage Museum.
Davis,D.G.&Behm,T.(1978)Terminology of drama/theatre with and for children:A redefinition.Children’s Theatre Review,27(1),1978,10-11.
Garcia,L.(1993).Teacher beliefs about drama.youth Theatre Journal,8(2)1993,9-13.
Kaaland-Wells,C.(1994).Classroom teachers’perceptions and uses of creative drama.youth theatre Journal,8(4),21-26.
Kase-Polishni,Judith(1989).The Creative Drama Book:Three Approaches New Orleans,La.:Anchorage Press.
Ritch,P(1983).A good substitute for recess in winter:Some elementary classroom teachers’ perceptions about creative drama:An informal report.Children Theatre Review,32(4),3-8.
Stewig,J.W.(1984).Teacher perceptions of creative drama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Children Theatre Review,,33(2),27-29.
Stewig,J.W.(1986).The classroom connection: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and creative drama. Youth Theatre Journal,1(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