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金松(2001)。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決定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天下編輯(1997)。海闊天空-教育的美麗新世界。台北:天下雜誌。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文科(1997)。學校需要另一種補充的課程:發展學校本位。發表於「中日課程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1997年3月22日。南投日月潭中信飯店。
王建軍、黃顯華(2001)。校本課程發展與教育行動研究。載於:中華民國課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9-199。
王春堎(1998)。彰化縣國小教師對體育課程價值取向計課程決定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嘉陵(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與困境~一所國民小學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載於:課程與教學季刊,4(2),1-24。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協會(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台北:教育部。
白雲霞(2002)。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與模式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行政院教改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改會。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李臣(2001)。學校本位課程實施與教師專業成長。載於:中華民國課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5-169。
李坤崇(2001)。國小總體課程計畫發展歷程解析:以選用出版社教科書為例。載於:南一書局主編,國小學校總體課程計畫及發展歷程解析與實例。台北:南一。
李遠哲(1996)。序文。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改會。
李錫津(1998)。新世紀學校本位之課程實施。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協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頁3-22。台北:揚智。
吳清山(1989)。課程決定理論。載於:教育與心理研究,12,199-230。
吳清山、林天佑(2001)。教育名詞:課程領導、課程管理、課程評鑑。載於:教育資料與研究,第38期。
林秀容(1998)。淺談學校本位的課程與教學。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協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頁51-60。台北:揚智。
林佩璇(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台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林佩璇(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載於: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研習參考資料,頁76-79。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
林佩旋(2001)。台灣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與理念。載於:中華民國課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20。
林奕瑩(2002)。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決定之評析。國立台中師範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偉人(1999)。淺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教之友,51(2),4-13。林進材(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上的議題。國教之友,51(2),14-19。施良方(2002)。課程理論。高雄:麗文。
洪英(2002)。鄉土教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胡應銘(1999)。從實務的觀點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師天地,103,31-35。高新建(1991)。國小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新建(1999)。外國推展學校本位課程的緣由。載於:教師天地,103,13-20。高新建(2000)。課程管理。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 教育部。
張廷凱(2001)。大陸學校本位課程的理念:問題與爭論。載於:中華民國課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30。
張明輝(1999)。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http://web.cc.ntnu.edu.tw/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html
張春興、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嘉育(1998a)。認識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協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頁23-46。台北:揚智。張嘉育(1998b)。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張嘉育、黃正傑(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劃與實施。載於:課程與教學季刊,4(2),85-110。
郭生玉(1986)。教學的人本心理學基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的教學研究。台北市:台灣書店。
陳伯璋(1985)。潛在課程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章、盧美貴(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踐。載於:課程研究,27,55-62。
陳金春(2002)。九年一貫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以吳興國小健康與體育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陳聆(2001)。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管理。載於:中華民國課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0-177。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國立編譯館(2000)。教育大辭書。台北:文景。
陳麗莉(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仕絨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有鐘(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個案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
黃政傑(1998)教室本位的課程發展。載於:教師天地,第93期,台北教師研習中心。
黃政傑(1999a)。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9b)。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光雄(1988)。課程設計的模式。載於:中國教育的展望。台北:五南。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2001)。課程設計。台北:五南。
黃昆輝(1993)。教育行政學。台北:東華。
黃炳煌(1990)。開放社會的課程設計與教科用書制度。載於:中國教育協會主編:開放社會的教育政策,頁433-45。台北:台灣。
黃炳煌(1991)。課程理論之基礎。台北:文景。
黃炳煌(1994)。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台北:心理。
黃雯琳(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決定的個案研究~以一所學校社區化的學校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雅瑛(2001)。國小教師課程決定及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曾巧如(2000)。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曾燦金(1996)。美國學校本位管理及其在我國國民小學實施可行性之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游宗穎(2002)。台中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情形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游家政(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評鑑。中華民國教材學會編印,邁向新紀元: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頁229-241。台北:教研會。
游淑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課程決定權取向及其參與意見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詹見平(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台中縣「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美玲(1998)。國小兩性平等教育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甄曉蘭(2001)。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困難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85,42-53。歐用生(1985)。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歐用生(1998)。課程與教學-概念、理論與實際。台北:文景。
歐用生(1999a)。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迎向千禧-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學術研討會。1999年12月18日。屏東悠活飯店。
歐用生(1999b)。新世紀的學校。台北:台灣書店。
蔡宗河(2000)。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以一所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之個案研究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清田(1999)。課程研究現況分析與趨勢展望。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文集,頁153-172。高雄:麗文。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台北:五南。
鄭淵全(2003)。課程發展與教學創新。台北:五南。
盧美貴、陳勤妹、方慧琴(2000)。卓越、前瞻、團隊-台北市立師院實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33,1-11。錢富美(2002)。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應具備之專業知能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寶梅(2000)。統整課程之設計。載於:台中師院初教系編印,學校本位統整課程發展暨行動研究之理念與實務,頁1-13。台中:台中師院初教系。
鍾培音(2001)。一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動歷程~以一所國小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簡良平、甄曉蘭(2001)。學校自主發展課程之相關因素分析。載於:教育研究集刊,46,53-80。簡良平(2002)。中小學學校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顏國樑(2001)。由課程實施的觀點論影響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成效的因素及因應策略。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編印: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做法,頁1-46。新竹:新竹師範學院。
羅清水(1998)。九年一貫課程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5(5),1-6。二、西文參考書目
Brady, L. (1984). Principle behavior and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methods of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
-tion, 22,p15-23.
Brady, L. (1987).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ydney: prentice hall.
Conrad, Clifton F. &Anne W. Pratt. (1983). Making decisions about the curriculum: from Metaphor to Model. Journal of Higher Ed
-ucation. 54(1),16-31 Jan-Feb 1983.
Doll, Ronald C. (1996). Curriculum improvement. Needham Heights: A Simon & Schuster.
Duttweiler, Patricia Cloud. (1989). A Look at School-Based Managem
-ent. Insights on Educational Policy and Practice, Number 6. Texas: Insights on Educational Policy and Practice. N 6, Jan.
Eggleston, John. (198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A Collection of Case Studies. London: Routlege & Kegan Paul.
Johnston, S. (1990).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thro
-ugh teacher imagin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2(5),
pp(463-471).
Johnston, S. (1995).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at the school level
:Is it justa case of teachers learning to act like administrations
?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10(2),p136-154.
Kimpston,R. D.,&Anderson ,D. H.(1986).The local of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and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heir own attitude
-es and behaviors toward curriculum planning. Journal of Curr
-iculum and Supervision,1(2),p100-110.
Klein, M. Frances.(1999). Whose Standards? What Curriculum? Kappa Delta Pi Record. 35(2),60-2, 74 Win 1999.
Lawton, D.(1975). Class, Culture and the Curriculum.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Marsh, C., Day, C. Hannay, L., & McCutcheo. (1990). 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w York: Falmer.
O.E.C.D (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 O.E.C.D.
Ornstein, Allan C., Francis P. Hunkins. (1993). Curriculum Founda
-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United States: Allyn and Bacon.
Schaffarzick,J. (1976).Teacher and lay participation in local curricul
-um change consideration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
-rvice No. ED126620)
Shot, E. C. (1983). The Forms and Use of Alternativ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trategies: Policy Implications. Curriculum Inquiry, 13(1), 43-64.
Smithson, Alan. (1981). Curriculum Policy-Making at the School Level: Two Approaches. Great Britain: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15(2), P215-28.
Skilbeck, M.(197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and J. Welton(Eds),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 London: Ward Lock Educational.
Skilbeck,M. (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Paul Chapman.
Stenhouse,L.(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don: Heinemann.
Wiles J.and Bondi J.C.(1984). Curriculum Development:A Guide to Practice. Columbus: A Bell &Howell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