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5 20: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正忠
論文名稱: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目標決定之因素研究
指導教授:鄭淵全鄭淵全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學校本位課程特色課程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2
  • 點閱點閱:11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摘      要
  本研究旨在建構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目標決定應考慮之因素,並了解苗栗縣各國民小學特色課程實施與目標決定情形。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為德懷術與訪談法。經德懷術建構決定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目標應考慮因素可分為校內與校外兩層面,校內層面應考慮的因素為學生因素、教師因素、學校文化因素與其他背景因素﹔而校外層面應考慮因素為社會文化因素、學區家長因素與政策法令因素。
苗栗縣在四所訪談學校中只有一所訂有學校特色課程目標,而且目標決定的考慮因素仍顯不足。彈性學習節數在課程性質上大部分屬於學科選擇,課程研發比較少﹔在活動類型上大部分屬於現有課程選擇,課程改編及創造比較少﹔在參與人員上包含個別教師、教師小組、全體教師的參與型態,但是缺少家長參與。而綜合活動大部分都是選購教科書,進行課程教材自編及改編的學校比較少。
  本研究建議各國民小學校長應該加強課程領導的知能,提升學校課程品質﹔並應善用彈性學習節數及綜合活動領域,設計具有學校特色的特色課程﹔各校目前仍以慎選教科書為主,鼓勵教師進行各學習領域或教學單元改編或自編﹔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的課程決定。建議教育行政機關在輔導團成立特色課程小組,積極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習並規劃督導各校落實課程評鑑工作。
Abstract
This thesis puts emphasis on constructing the necessary elements in order to make the best curriculum to fit a school’s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it will explain the research conducted practicing with the curriculum and how it may best fit to the Miaoli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Delphi technique and interview.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cisions using Delphi panel should consider aspect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school. Inside the school, students, teachers, and the school’s environment should each be considered. The considered elements outside the school include: the community’s social culture, parents, and government law.
Only one of the schools interviewed will make the decision regarding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s targets. Most of the schools lack the required elements to sufficiently consider the curriculum’s goals. The largest part of the flexible learning periods is used to choose subjects with quality curriculum. The activities included are usually the courses they teach now, as opposed to adaptive or creative curriculum. The present members are made up of individual teachers, groups of teachers, and all the teachers without parents. Most of the schools use books for integrated activity lessons, and not the new types of adaptive and creative lessons.
The first suggestion from this research is that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should put emphasis on strengthening the curriculum leadership abilit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lso suggested was for schools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flexible learning period and integrated lessons and in turn design special curriculum to present to others. Thirdly, they suggested that books be selected carefully and encourage teachers to adapt every subject and unit. Then, the principal can encourage the parents to take part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Lastl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can make a curriculum development group with the subject consultant group to push the research of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supervise the curriculum assessment in each school.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1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與意涵………………… 15
第二節 課程決定的理論基礎、層次與模式……………… 27
第三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特色課程目標……………… 43
第四節 學校課程目標的相關研究………………………… 5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7
第二節 研究工具…………………………………………… 6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1
第四節 研究實施過程……………………………………… 7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77
第一節 調查結果分析……………………………………… 77
第二節 訪談結果與分析…………………………………… 93
第三節 訪談結果與討論……………………………………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結論……………………………………………… 131
第二節 建議……………………………………………… 135
參考文獻…………………………………………………………… 141
附錄………………………………………………………………… 151
附錄一 學校特色課程目標決定之相關因素專家諮詢問卷… 151
附錄二 學校特色課程目標決定之相關因素專家諮詢問卷… 155
附錄三 學校特色課程目標決定之相關因素專家諮詢問卷… 159
附錄四 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目標之決定因素訪談大綱 ……….163
附錄五 學者專家諮詢名單…………………………………… 165
附錄六 健康國小訪談紀錄(1-920512)……………………… 167
附錄七 快樂國小訪談紀錄(2-920513)…………………… 173
附錄八 安和國小訪談紀錄(3-920514)……………………… 177
  附錄九 樂利國小訪談紀錄(4-920515)……………………… 18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金松(2001)。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決定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天下編輯(1997)。海闊天空-教育的美麗新世界。台北:天下雜誌。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文科(1997)。學校需要另一種補充的課程:發展學校本位。發表於「中日課程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1997年3月22日。南投日月潭中信飯店。
王建軍、黃顯華(2001)。校本課程發展與教育行動研究。載於:中華民國課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9-199。
王春堎(1998)。彰化縣國小教師對體育課程價值取向計課程決定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嘉陵(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與困境~一所國民小學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載於:課程與教學季刊,4(2),1-24。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協會(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台北:教育部。
白雲霞(2002)。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與模式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教改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改會。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李臣(2001)。學校本位課程實施與教師專業成長。載於:中華民國課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5-169。
李坤崇(2001)。國小總體課程計畫發展歷程解析:以選用出版社教科書為例。載於:南一書局主編,國小學校總體課程計畫及發展歷程解析與實例。台北:南一。
李遠哲(1996)。序文。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改會。
李錫津(1998)。新世紀學校本位之課程實施。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協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頁3-22。台北:揚智。
吳清山(1989)。課程決定理論。載於:教育與心理研究,12,199-230。
吳清山、林天佑(2001)。教育名詞:課程領導、課程管理、課程評鑑。載於:教育資料與研究,第38期。
林秀容(1998)。淺談學校本位的課程與教學。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協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頁51-60。台北:揚智。
林佩璇(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台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佩璇(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載於: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研習參考資料,頁76-79。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
林佩旋(2001)。台灣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與理念。載於:中華民國課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20。
林奕瑩(2002)。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決定之評析。國立台中師範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偉人(1999)。淺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教之友,51(2),4-13。
林進材(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上的議題。國教之友,51(2),14-19。
施良方(2002)。課程理論。高雄:麗文。
洪英(2002)。鄉土教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應銘(1999)。從實務的觀點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師天地,103,31-35。
高新建(1991)。國小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新建(1999)。外國推展學校本位課程的緣由。載於:教師天地,103,13-20。
高新建(2000)。課程管理。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 教育部。
張廷凱(2001)。大陸學校本位課程的理念:問題與爭論。載於:中華民國課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30。
張明輝(1999)。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http://web.cc.ntnu.edu.tw/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html
張春興、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嘉育(1998a)。認識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協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頁23-46。台北:揚智。
張嘉育(1998b)。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張嘉育、黃正傑(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劃與實施。載於:課程與教學季刊,4(2),85-110。
郭生玉(1986)。教學的人本心理學基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的教學研究。台北市:台灣書店。
陳伯璋(1985)。潛在課程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章、盧美貴(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踐。載於:課程研究,27,55-62。
陳金春(2002)。九年一貫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以吳興國小健康與體育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聆(2001)。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管理。載於:中華民國課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0-177。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國立編譯館(2000)。教育大辭書。台北:文景。
陳麗莉(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仕絨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有鐘(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個案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
黃政傑(1998)教室本位的課程發展。載於:教師天地,第93期,台北教師研習中心。
黃政傑(1999a)。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9b)。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光雄(1988)。課程設計的模式。載於:中國教育的展望。台北:五南。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2001)。課程設計。台北:五南。
黃昆輝(1993)。教育行政學。台北:東華。
黃炳煌(1990)。開放社會的課程設計與教科用書制度。載於:中國教育協會主編:開放社會的教育政策,頁433-45。台北:台灣。
黃炳煌(1991)。課程理論之基礎。台北:文景。
黃炳煌(1994)。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台北:心理。
黃雯琳(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決定的個案研究~以一所學校社區化的學校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雅瑛(2001)。國小教師課程決定及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巧如(2000)。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燦金(1996)。美國學校本位管理及其在我國國民小學實施可行性之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宗穎(2002)。台中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情形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家政(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評鑑。中華民國教材學會編印,邁向新紀元: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頁229-241。台北:教研會。
游淑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課程決定權取向及其參與意見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詹見平(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台中縣「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美玲(1998)。國小兩性平等教育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甄曉蘭(2001)。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困難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85,42-53。
歐用生(1985)。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歐用生(1998)。課程與教學-概念、理論與實際。台北:文景。
歐用生(1999a)。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迎向千禧-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學術研討會。1999年12月18日。屏東悠活飯店。
歐用生(1999b)。新世紀的學校。台北:台灣書店。
蔡宗河(2000)。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以一所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之個案研究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田(1999)。課程研究現況分析與趨勢展望。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文集,頁153-172。高雄:麗文。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台北:五南。
鄭淵全(2003)。課程發展與教學創新。台北:五南。
盧美貴、陳勤妹、方慧琴(2000)。卓越、前瞻、團隊-台北市立師院實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33,1-11。
錢富美(2002)。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應具備之專業知能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寶梅(2000)。統整課程之設計。載於:台中師院初教系編印,學校本位統整課程發展暨行動研究之理念與實務,頁1-13。台中:台中師院初教系。
鍾培音(2001)。一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動歷程~以一所國小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良平、甄曉蘭(2001)。學校自主發展課程之相關因素分析。載於:教育研究集刊,46,53-80。
簡良平(2002)。中小學學校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顏國樑(2001)。由課程實施的觀點論影響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成效的因素及因應策略。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編印: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做法,頁1-46。新竹:新竹師範學院。
羅清水(1998)。九年一貫課程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5(5),1-6。
二、西文參考書目
Brady, L. (1984). Principle behavior and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methods of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
-tion, 22,p15-23.
Brady, L. (1987).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ydney: prentice hall.
Conrad, Clifton F. &Anne W. Pratt. (1983). Making decisions about the curriculum: from Metaphor to Model. Journal of Higher Ed
-ucation. 54(1),16-31 Jan-Feb 1983.
Doll, Ronald C. (1996). Curriculum improvement. Needham Heights: A Simon & Schuster.
Duttweiler, Patricia Cloud. (1989). A Look at School-Based Managem
-ent. Insights on Educational Policy and Practice, Number 6. Texas: Insights on Educational Policy and Practice. N 6, Jan.
Eggleston, John. (198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A Collection of Case Studies. London: Routlege & Kegan Paul.
Johnston, S. (1990).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thro
-ugh teacher imagin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2(5),
pp(463-471).
Johnston, S. (1995).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at the school level
:Is it justa case of teachers learning to act like administrations
?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10(2),p136-154.
Kimpston,R. D.,&Anderson ,D. H.(1986).The local of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and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heir own attitude
-es and behaviors toward curriculum planning. Journal of Curr
-iculum and Supervision,1(2),p100-110.
Klein, M. Frances.(1999). Whose Standards? What Curriculum? Kappa Delta Pi Record. 35(2),60-2, 74 Win 1999.
Lawton, D.(1975). Class, Culture and the Curriculum.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Marsh, C., Day, C. Hannay, L., & McCutcheo. (1990). 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w York: Falmer.
O.E.C.D (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 O.E.C.D.
Ornstein, Allan C., Francis P. Hunkins. (1993). Curriculum Founda
-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United States: Allyn and Bacon.
Schaffarzick,J. (1976).Teacher and lay participation in local curricul
-um change consideration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
-rvice No. ED126620)
Shot, E. C. (1983). The Forms and Use of Alternativ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trategies: Policy Implications. Curriculum Inquiry, 13(1), 43-64.
Smithson, Alan. (1981). Curriculum Policy-Making at the School Level: Two Approaches. Great Britain: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15(2), P215-28.
Skilbeck, M.(197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and J. Welton(Eds),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 London: Ward Lock Educational.
Skilbeck,M. (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Paul Chapman.
Stenhouse,L.(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don: Heinemann.
Wiles J.and Bondi J.C.(1984). Curriculum Development:A Guide to Practice. Columbus: A Bell &Howell Compan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