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22: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游家瑞
研究生(外文):Yu Chia-Jui
論文名稱:清領時期蘇澳地區漢人聚落的發展(1796~1895)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velopment of Han's Villages at Suao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1796~1895)
指導教授:陳鸞鳳陳鸞鳳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2
中文關鍵詞:清領時期蘇澳地區漢人聚落發展聚落型態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7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3
  一.時間範圍……………………………………………………… 3
  二.空間範圍……………………………………………………… 4
 第三節 文獻探討…………………………………………………… 6
  一.「聚落」的定義……………………………………………… 6
  二.「聚落」相關的研究成果…………………………………… 7
  三.蘇澳地區相關研究……………………………………………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架構與流程研究架構…………………………12
  一.研究方法………………………………………………………12
  二.研究架構………………………………………………………12
  三.研究流程………………………………………………………15
第二章 蘇澳地區的拓墾與漢人聚落的形成…………………………16
 第一節 清領以前的蘇澳地區………………………………………16
 第二節 宜蘭平原的拓墾……………………………………………20
 第三節 蘇澳地區漢人的土地拓墾與聚落的形成…………………28
第三章 清領前期(1796-1874)蘇澳地區的土地開發與漢人聚落發展…35
 第一節 防禦設施與聚落分布的穩定………………………………35
 第二節 原住民與漢人聚落的消長…………………………………42
 第三節 水利建設與聚落型態的改變………………………………49
  一.金榮發埤圳……………………………………………………49
  二.金豐萬圳(馬賽圳)…………………………………………52
 第四節 宜蘭平原的米糧貿易與「蘇澳街」的形成………………57
  一.宜蘭平原的米糧貿易…………………………………………57
  二.「蘇澳街」的形成……………………………………………62
 第五節 清領前期蘇澳地區的漢人聚落型態………………………65
第四章 清領後期(1875-1895)『開山撫番』與蘇澳地區漢人聚落擴張69
 第一節 蘇澳地區軍事地位的重要性………………………………69
 第二節 蘇澳:後山北路開山撫番的基地…………………………73
  一.開山:後山北路(蘇花古道)的修建與蘇澳地區的駐軍………74
  二.「撫番」政策的推行…………………………………………80
 第三節 開山撫番對於蘇澳地區的影響……………………………83
  一.蘇澳港區港口活動的熱絡……………………………………83
  二.蘇澳地區外在地位的改變……………………………………84
  三.蘇澳地區內在發展重心的轉移(蘇澳港區地位的初起)……87
  四.蘇澳地區漢人聚落的擴張……………………………………88
 第四節 清領後期蘇澳地區的漢人聚落型態………………………90
第五章 清領時期蘇澳地區漢人聚落型態~ 以蘇澳港區為例………98
 第一節 蘇澳街上的商業貿易………………………………………98
 第二節 南、北方澳的漁業活動……………………………………103
 第三節 蘇澳港區的廟宇與族群……………………………………108
第六章 結 論…………………………………………………………118
參考文獻……………………………………………………………… 124
參  考  書  目  【依作者筆順排列】
一.史料檔案:
G.L.MaCKay 著、周學普 譯,《臺灣六記》,臺銀叢刊第69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G .L .Mackay 著 陳宏文 譯,《馬偕博士日記》,台北市:人光出版社,1996年。
G .L .Mackay著 林耀南譯,《臺灣遙記》,台北市:臺灣文獻委員會,1959年。
王元穉,《甲戌公牘鈔存》,臺銀叢刊第39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2年。
伊能加矩 著、江慶林等譯,《台灣文化志》,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85年。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
江樹生 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1999年。
江樹生 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02年。
沈葆楨,《福建台灣奏摺》,臺銀叢刊第29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吳贊誠,《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臺銀叢刊第231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李鴻章,《李文忠公選集》,臺銀叢刊第131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李汝和 譯,《巴達維亞日記》,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
周璽,《彰化縣志》,臺銀叢刊第156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周鐘瑄,《諸羅縣志》,臺銀叢刊第141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姚 瑩,《東槎紀略》,臺銀叢刊第7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姚 瑩,《中復堂選集》,臺銀叢刊第89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銀叢刊第65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范 咸,《重修臺灣府志》,臺銀叢刊第105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銀叢刊第92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臺灣文獻叢刊第71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夏獻綸,《台灣輿圖並說》清光緒六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4年。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30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連橫,《雅言》,臺灣文獻叢刊第166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陳壽祺,《福建通志台灣府》,臺銀叢刊第84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臺銀叢刊第145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銀叢刊第160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銀叢刊第172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黃淑璥,《臺海使槎錄》,臺銀叢刊第4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劉 璈,《巡臺退思錄》,臺銀叢刊第21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臺銀叢刊第27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3年。
蔣毓英,《臺灣府志》清康熙年間刻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蔣師徹,《臺游日記》,臺銀叢刊第6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 ,《臺灣輿地彙鈔》,臺銀叢刊第216種,1965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 《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臺銀叢刊第38種,1959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清穆宗實錄選輯》,臺銀叢刊第190種,1963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清德宗實錄選輯》,臺銀叢刊第193種,196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臺銀叢刊第247種,1968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清季外交史料選輯》,臺銀叢刊第198種,196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選輯》,臺銀叢刊第288種,1961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法軍侵臺檔》,臺銀叢刊第192種,196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雍正硃批奏摺選輯》,臺銀叢刊300種,1972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臺灣府輿圖纂要》,臺銀叢刊第181種,1963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臺灣地輿全圖》,臺銀叢刊第185種,1963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臺案彙錄丙集》,臺銀叢刊第176種,1963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臺案彙錄辛集》,臺銀叢刊第205種,196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臺案彙錄壬集》,臺銀叢刊第227種,1966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籌辦夷務始末選輯》,臺銀叢刊第203種,1964年。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銀叢刊第152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編,《台灣私法物權篇》,臺銀叢刊第160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薛紹元,《臺灣通志》,臺銀叢刊第130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藍鼎元,《東征集》,臺銀叢刊第12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藍鼎元,《平臺記略》,臺銀叢刊第14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羅大春,《台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銀叢刊第308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年。
二.期刊論文:
中村孝志著 賴永祥譯,〈十七世紀西班牙在台灣的佈教〉,《臺灣史研究初集》,1970年。
中村孝志著,〈從村落戶口調查看荷蘭的臺灣原住民統治〉,《臺灣風物》47:1,1996年,頁146-153。
王崧興,〈濁大流域的民族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73年。
白長川,〈蘇澳開拓史考〉,《臺灣文獻》35:4,1984年,頁171-212。
白長川,〈茶話--安溪先民墾殖宜蘭地區之貢獻〉,《臺北文獻》119,1997年,頁27-43。
朱淑芳,〈日據時期關子嶺溫泉聚落之形成與發展〉,《嘉義技術學院學報》67,1999年,頁165-180。
池永歆,《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池永歆,〈臺灣漢人傳統聚落空間性的構成與內涵〉,《地理教育》25,1999年,頁55-72。
邱水金,<清代蘇澳開發之初探>,《宜蘭文獻雜誌》2,1993年,頁1-18。
邱敏勇,〈清代同光年間蘇澳駐軍考〉,《史聯雜誌》33,1998年,頁119-131。
何懿玲,《日據前漢人在蘭陽地區的開發》,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發展與等級劃分〉,《臺灣文獻》44:4,1993年,頁97-134。
林玉茹,〈清初與中葉臺灣港口系統的演變:擴張期與穩定期(一六八三至一八六0)〉,《台灣文獻》45:3,1994年,頁31-79。
林聖秋,《花東縱谷中段的土地開發與聚落發展(1800~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林盛彬,〈一六二六年西班牙進佔臺灣北部及其相關史料研究〉,《臺灣風物》47:3,1997年,頁173-192。
林于煒,《竹東的聚落發展(1718-2000)--一個空間史的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吳永華,〈蘇澳清兵古墓初探〉,《宜蘭文獻雜誌》4,1994年,頁1-16。
吳麗玲,《南方澳聚落的形成與社區整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洪燦楠,〈台灣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台灣文獻》,1978年,29(2):頁13-47、29(3):頁187-265。
施添福,〈清代台灣竹塹地區的聚落發展與型態〉,《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論文集(1),1992年,頁57-104。
施添福,〈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岸里地域為例〉,《空間、家、與社會》3,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4年。
施添福,〈揭露臺灣島內的區域性:歷史地理學的觀點〉,《中等教育》45:4,1994年,頁62-72。
施添福,<宜蘭的聚落發展及實查>,《宜蘭文獻雜誌》22,1996年,頁38-57。
施添福,〈蘭陽平原傳統基層社會空間的形成與演變〉,收入於《宜蘭研究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康培德,〈荷蘭時代蘭陽平原的聚落與地區性互動〉,《臺灣文獻》,52:4,2001年,頁219-253。
徐雪霞,〈清代宜蘭的發展〉,《台北文獻》69,1978年,頁131-170。
陳進傳,〈清代噶瑪蘭的拓墾社會〉,《台北文獻》直字92期,1990年,頁1-51。
陳榮村,<台灣東部海岸聚落發展模式之研究>,《建築學報》13,1995年,頁123-141。
陳美鈴,《嘉義平原的聚落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張秋寶,《蘭陽平原之開發過程與中地體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張素瑤,《新竹縣湖口鄉的聚落形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富田芳郎,〈台灣鄉鎮之地理學的研究〉,《台灣風物》,4(10):頁1-16、5(1):23-45、5(6):9-43,1954年。
富田芳郎,〈台灣鄉鎮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7(3),1955年,頁85-109。
許倬雲,〈十九世紀上半期的宜蘭〉,《宜蘭文獻雜誌》5,1993年,頁71-93。
楊慶平,〈「開發政策下的征服悲劇」--記1889-1890的南澳戰爭〉,《宜蘭文獻雜誌》28,宜蘭:宜蘭縣文化中心,1997年,頁3-25。
楊宗穆,《卓蘭地方的拓墾與聚落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2001年。
詹德隆,〈清代噶瑪蘭之北關與南關初探〉,《臺北文獻》95期,1991年,頁99-116。
惠 邨,〈清代臺灣之租賦〉,《臺灣文獻》10,1959年,頁91-147。
黃于玲,《清代噶瑪蘭土地租佃制度的形成與演變》,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黃雯娟,〈清代蘭陽平原的水利開發與聚落發展〉,《臺灣文獻》43:4 ,1992年,頁215-275。
黃雯娟,《清代蘭陽平原的水利開發與聚落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黃瓊惠,〈八斗子的聚落發展與經濟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報》21,1995年,頁78-91。
溫振華,〈臺灣聚落研究的省思〉,《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8,1991年,頁7-10。
潘英海,〈聚落、歷史與意義聚落、歷史、與意義--頭社村的聚落發展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1994年,頁89-123。
鍾郁芬,《南澳山地之聚落發展:從清代至光復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三.相關書籍:
Georges 著,賴金男 譯,《人類生態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吳永華,《蘇花古道宜蘭段調查研究報告》,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編,《宜蘭寺廟專輯》,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79年。
林玲玲,《宜蘭縣文職機關之變革》,宜蘭:宜蘭縣文化中心,1997年。
林萬榮,《宜蘭史略》,宜蘭:宜蘭縣民政局,1980年。
邱坤良,《宜蘭縣口傳文學》,宜蘭:宜蘭縣政府,2002年。
胡振洲,《聚落地理學》,台北:三民書局,1977年。
施添福,《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縣文化中心,1997年。
施添福,《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陳芳惠,《村落地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84年。
陳正祥,《台灣地誌》,台北:南天書局,1993年。
郭肇立,《聚落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文化,1998年。
楊南郡,《台灣百年前的足跡》,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1996年。
廖風德,《清代之噶瑪蘭》,台北:正中書局,1990年。
詹素娟,《臺灣原住民史 平埔族史篇(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年。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台灣的原住民-泰雅族》,台北:臺原出版社,2001年。
廖守臣,《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徒與拓展》,台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導科,1984。
劉克襄,《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東海岸的旅行》,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潘 英,《台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
潘 英,《台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台北:南天書局,2000年。
潘繼道,《清代臺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
戴寶村,《宜蘭縣交通史》,宜蘭:宜蘭縣縣史館,2001年。
四.外文資料:
1.西文資料:
G .L .Mackay(1896),From far Formosa: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 ,New York:Fleming H.Revell。
James W. Davidson(1903),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London :Macmillan。
Swinhoe .R(1863),Notes on the ethnology of Formosa,England:Chadwyck-Healey 。
Taintor E.C(1874),The Aborigins of Northern Formosa,England:Chadwyck-Healey。
2.日文資料:
《西鄉都督シ樺山總督》,台北:西鄉都督樺山總督記念事業出版委員會,1936年。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1996年。
伊能嘉矩,《臺灣蕃政志》,台北:古亭出版社,1973年。
伊能嘉矩,《臺灣舊地名辭書》,東京市:富山房,1909年。
吉田東伍 編著,《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篇》,東京市:富山房,1909年。
波越重之 編,《台北州理蕃誌(舊宜蘭廳)》,台北:台北州警務部,1923年。
宜蘭廳庶務課 編,《宜蘭廳第五統計書》,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11年。
宜蘭廳庶務課 編,《宜蘭廳第六統計書》,小塚印刷株式會廠,1914年。
移川子之藏,《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東京:刀江書院,1935年。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製,《臺灣堡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 編,《宜蘭廳管內埤圳調查書》上卷,1905年。
藤崎濟之助,《臺灣史シ樺山大將》,臺北市:國史刊行會,1926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潘英海,〈聚落、歷史與意義聚落、歷史、與意義--頭社村的聚落發展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1994年,頁89-123。
2. 溫振華,〈臺灣聚落研究的省思〉,《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8,1991年,頁7-10。
3. 黃雯娟,〈清代蘭陽平原的水利開發與聚落發展〉,《臺灣文獻》43:4 ,1992年,頁215-275。
4. 楊慶平,〈「開發政策下的征服悲劇」--記1889-1890的南澳戰爭〉,《宜蘭文獻雜誌》28,宜蘭:宜蘭縣文化中心,1997年,頁3-25。
5. 許倬雲,〈十九世紀上半期的宜蘭〉,《宜蘭文獻雜誌》5,1993年,頁71-93。
6. 康培德,〈荷蘭時代蘭陽平原的聚落與地區性互動〉,《臺灣文獻》,52:4,2001年,頁219-253。
7. 施添福,<宜蘭的聚落發展及實查>,《宜蘭文獻雜誌》22,1996年,頁38-57。
8. 吳永華,〈蘇澳清兵古墓初探〉,《宜蘭文獻雜誌》4,1994年,頁1-16。
9. 林盛彬,〈一六二六年西班牙進佔臺灣北部及其相關史料研究〉,《臺灣風物》47:3,1997年,頁173-192。
10.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發展與等級劃分〉,《臺灣文獻》44:4,1993年,頁97-134。
11. 邱敏勇,〈清代同光年間蘇澳駐軍考〉,《史聯雜誌》33,1998年,頁119-131。
12. 邱水金,<清代蘇澳開發之初探>,《宜蘭文獻雜誌》2,1993年,頁1-18。
13. 池永歆,〈臺灣漢人傳統聚落空間性的構成與內涵〉,《地理教育》25,1999年,頁55-72。
14. 朱淑芳,〈日據時期關子嶺溫泉聚落之形成與發展〉,《嘉義技術學院學報》67,1999年,頁165-180。
15. 白長川,〈蘇澳開拓史考〉,《臺灣文獻》35:4,1984年,頁17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