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9: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靜琪
研究生(外文):Chen Ching Chi
論文名稱:女性主義教育學之實踐─以「破除性別刻板印象」的統整課程設計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Educational Praxis for feminist pedagogy:A Case Study of Design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of Demolishing Gender Stereotypes
指導教授:何秀珠何秀珠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成人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3
中文關鍵詞:女性主義教育學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刻板印象統整課程實踐
外文關鍵詞:feminist pedagogygender equity educationgender stereotypesintegrated curriculumprax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1
  • 點閱點閱:15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5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8
女性主義教育學之實踐-以「破除性別刻板印象」的統整課程設計為例
摘要
本研究是以女性主義教育學為理論基礎,以破除性別刻板印象為教學主題,採用行動研究方法,在小學三年級的班級中進行實際教學,並透過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以瞭解在課程實施歷程中,師生彼此相關概念的成長與轉變。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運用女性主義教育學的理念於破除性別刻板印象之教學中,並藉由課程之實施,進而蒐集相關資料分析,以使學生建構出屬於自我的性別平等知能。其次,再整合研究歷程與結果,針對國內性別平等教育之實踐提出建言。
經過資料分析後,本研究的發現有:
壹、 在女性主義教育學部分:
一、在開放、自由、平等的言論空間中,透過師生間充分的溝通與對話,有助於學生深入瞭解相關議題。
二、在多元的經驗、想法相互激盪下,能使學生主動建構出個人化又深具意義的知識。
三、學生應成為課程設計的參與者,而教師也應發展出多元的教學型態與內容,以滿足學生的學習所需。
貳、 在性別平等教育部分:
一、「寓教於樂」的主題式統整教學是值得採行的。
二、長輩的性別刻板印象會影響孩子,但透過合宜的教學活動,孩子們會抗拒這些性別刻板化印象。
三、女性對於反傳統的性別角色接受度較高,而男性則較低。
四、運用女性主義教育學的理念於實踐小學的性別平等教育是可行的。
針對整體研究,所得的結論則有:
壹、大部分的國小三年級學生具有一些性別刻板印象。
貳、在統整課程實施後,多數學生皆能產性別平權觀念。
參、女性主義教育學之理念適用於實踐性別平等教育。
綜合上述結論,本研究也針對教育行政當局、師資培育機構、中小學行政體系、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的教師、未來研究等五方面提出若干建議。
Abstract
By adopting action research and in the theory of feminist pedagogy to demolish gender stereotypes, the thesis is to study what the chang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growth is after the practicing of integrated curriculum.
This research comes to a conclusion:
I. In an open classroom, students can acquire meaningful knowledge through the convers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I. The students should take part in the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in an ideal teaching and the teachers sould take car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II. Though most of 3rd grade students at elementary schools got the gender stereotypes,after the practicing of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many of them can acquire the idea of gender equity.
IV. After the practicing,it is found that the idea of feminist pedagogy can be applied to the practice of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Finally,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緣起…………………………………………..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7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女性主義教育學之探討………………………………….12
第二節 性別刻板印象之探討…………………………………….19
第三節 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理念…………………………….23
第三章 研究歷程與方法
第一節 行動研究之探討………………………………………….27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31
第三節 「破除性別刻板印象」主題統整課程設計架構……….32
第四節 研究流程………………………………………………….35
第五節 研究現場描述…………………………………………….38
第六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41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一節 性別刻板印象之改變…………………………………….42
第二節 實踐女性主義教育學後之看法………………………….70
第三節 以女性主義教學實踐兩性平等教育之可行性………….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78
第二節 建議……………………………………………………….79
參考書目…………………………………………………………………….85
附錄
一、主題統整課程設計之發展…………………………………………….94
二、「白雪王子的故事」內容…………………………………………….103
三、「小丸子與小夫的煩惱」劇本……………………………………….105
四、「天才小畫家」心得學習單………………………………………….106
五、「霍格華茲的表演課」心得學習單………………………………….107
六、「白雪王子的故事」心得學習單…………………………………….108
七、「強壯女與溫柔男」心得學習單…………………………………….109
八、「超級新聞王」訪問單……………………………………………….110
九、「超級新聞王」心得學習單………………………………………….111
十、「歡樂排行榜」心得學習單………………………………………….112
十一、「小丸子與小夫的煩惱」心得學習單…………………………….113
十二、「破除性別刻板印象」主題統整課程觀察記錄回饋單………….114
圖次
圖一 行動研究之研究階段圖 …………………………………………….25
圖二 Beane課程統整模式圖 …………………………………………….28
圖三 研究架構圖 ………………………………………………………….31
圖四 「破除性別刻板印象」主題統整課程架構圖 …………………….34
圖五 研究流程圖…………………………………………………………...38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母職狂想曲(民90)。請不要祝我母親節快樂。台北:中國時報(五月十三日)。
石計生等(民82)。意識型態與台灣教科書。台北:前衛。
何懷碩(民90)。母愛貶值了嗎?台北:中國時報(六月六日)。
李美枝(民73)。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美枝(民85)。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第6期。
李毓真(民90)。國小統整課程之設計與實施──一位職前教師教師的行動研究歷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芝儀、李鳳儒譯(Patton,M.Q.原著)(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佳倩(民89)。中美兩性平等教育政策之比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雅玲(民89)。女性主義教育學及其對教育之啟示。教育研究第8期。
林怡秀(民88)。國民小學課程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天助(民81)。女性主義教育學與Mezirow觀點轉換學習。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婦女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邱惠文(民85)。年級、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城鄉因素與國小學童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淑儀(民89)。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淑卿(民88)。論九年一貫的「統整」問題。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揚智。
周麗玉(民88)。中小學兩性平等教育的困境與突破-談兩性平等教育整合計畫。載於教育部八十八年度兩性平等教育成果展示系列活動。八十八年五月十一日∼十四日,教育部主辦。
林昱貞(民89)。性別平等教學之理論與實際。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台北:國立師範大學。
林義男譯(民76)。社會學(上)。台北:巨流。頁201-239。
洪美蓮(民89)。女性主義教學的實踐-女性歷史單元教學活動之發展。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仁全(民91)。科技業主將減聘女性。台北:中國時報第十三版(三月七日)。
夏林清(民86)。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夏林清(民88)。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時蓉華(民85)。社會心理學。台北:東華。頁176-213。
莊明貞(民87)。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與教育實踐。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48期。
莊明貞(民88)。「兩性教育」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綱要之規劃。教育研究資訊,7(4),28-47。
莊明貞(民89)。當代台灣課程重建的可能性:一個批判教育學的觀點。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
莊明貞(民92)。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張如慧(民89)。一個女性主義教育學的教學嘗試:以色情媒體議題為例。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台北:國立師範大學。
張玨(民85)。兩性教育。測驗與輔導,135,3-8。
張娟芬(民83)。化做春泥更護花。載於楊澤主編,七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頁,161-165。
張鈺佩(民86)。國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光中等譯 (民80)。社會學。台北:桂冠。頁364-365。
陳建民(民91)。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女性主義教育學融入國小班級教學之質化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皎眉、江漢聲、陳惠馨(民86)。兩性關係。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皎眉(民89)。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印象。載於兩性平等教育國中教師工作坊研習教材。台北:教育部。
黃光雄、蔡清田(民88)。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瑞琴(民8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瑞琴(民86)。質的研究教育法。台北:心理。
黃懿梅(民88)。對女性主義知識論的哲學反省。台大哲學評論22期。
曾昭媛(民90)。性別歧視語言暴力,不分黨派。台北:中國時報第十五版(十二月十四日)。
曾振興(民9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太平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嬿芬(民91)。看不見的心,更該重視。台北:中國時報第十五版(三月九日)。
游美惠(民89)。多元文化女性主義。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54期。
游盈隆(民82)。分科體檢──生活與倫理科。載於台灣教授協會主編,體檢小學教科書。
游彩勤(民90)。台灣地區兩性平等教育政策執行概況之研究。載於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教育部。
彭冉妤(民91)。兩性工作平等-友善的工作場所。台北畫刊410期。頁21-23。
楊巧玲(民89)。問題導向教學與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之理論與實際。課程與教學季刊3(3)。
楊州松(民8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哲學分析-後現代的觀點。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揚智。
楊惠菁(民90)。國小性別平等教育統整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以「身
體意象」主題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秀娟(民86)。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
劉淑雯(民85)。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童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鳳珍(民92)。台灣女性科學人口,落後國際一大截。Cheers快樂工作人月刊第31期,頁178。
歐用生(民79)。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潛在課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潘慧玲(民88)。教育學發展的女性主義觀點:女性主義教育學初探。載於國立台灣大學教育學系教育部國家講座(主編),教育科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台北:揚智。
潘慧玲、梁文蓁、陳宜宣(民89)。台灣近十年教育領導碩博士論文分析:女性主義的觀點。婦女與兩性學刊第十一期。
蔡秀美(民88)。性別與教育,論性別意識之再製與轉化教育。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上)。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清田(民89)。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上之應用。載於「質的研究方法」研討會論文集。
蔡淑玲(民91)。國小實施兩性平等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班三年級為對象。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崇趁(民89)。兩性平等教育實施策略。載於謝臥龍主編,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台北:教育部。
賴秀芬、郭淑珍(民88)。行動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鍾佳芳(民91)。國小職前教師女性主義教育學知能之研究──以屏東師範學院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宜玲(民86)。一個社會科教學小組之行動研究:教師之經驗分享與教學反省。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小芩(民89)。台灣的性別教育:回顧與前瞻。載於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書苑。
謝小芩、范信賢(民89)。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學生主體性。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揚智。
謝臥龍(民89)。追求兩性平權,教育應扮演的角色。載於謝臥龍主編,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台北:教育部。
蘇芊玲(民88)。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文化事業。頁11。
蘇芊玲、莊明貞(民88)全面通盤落實兩性平等教育。載於蘇芊玲著,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文化事業。頁53。
蘇芊玲(民90)。教什麼?怎麼教?─通識課程「性別文化研究」的內涵與教學。通識教育第八卷第二期。頁1─31。
顧燕翎(民87)。婦運的策略、路線與組織──婦女新知基金會「家變」的檢討。當代雜誌第127期。
顧燕翎(民89)。導言,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
英文部分
Basow (1992).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Pacific Grove, C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Beane, J. 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Brady, J. (1995).Schooling young children: A feminist pedagogy for liberatory learing.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Bulter , J.E. & Walter, J. C. (Eds.) (1991).Transforming the Curriculum: Ethnic
studies and woman’s studie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Collins, R. (1975).Conflict sociology: Toward an explanatory scienc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Davis ,F. & Nemiroff, G. H. (1992). Gender fairness in the classroom: Theory and
Praxi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348115 )
Freire, P. (1993).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pp.52-67).New York: Continuum.
Gadmer, H. G. (1975). Truth and method. New York: Continuum.
Giroux , H. A. (1988).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Granby, Mass.: Bergin & Garvey.
Giroux, H. G. (1992). Resisting Difference: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Discorse of
Critical Pedagogy. In L. Grossberg, C. Nelson & P. Treichler (Eds.), Cultural
Studies(pp.199-212). New York: Routledge.
Gore , J. (1992). What we can do for you! What can “we” do for “you”? : Struggling over empowerment in critical and feminist pedagogy. In C. Luke & J. Gore (Eds),Feminisms and critical pedagogy(pp.54-73).New York: Routledge.
Gore, J. M. (1993). The struggle for pedagogies: Critical and feminist discourses as
regimes of truth. New York: Routledge.
Grossman,H., & Grossman, S. H. (1994). Gender issues in educa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Harding, S. (1986). The Science question in feminis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241-242.
Holter, I., & Schwartz-Barcott, D. (1993). “Action Research: What is it? How has it been used and how can it been used in nursing?”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hooks, b. (1989). Talking back: Thinking feminist, thinking black. Boston, MA:
South End Press.
hooks, B.,(1994). Teaching to transgress: Education as the practice of freedom. London: Routledge.
Hughes , K. P. (1995).Feminist Pedagogy and Feminist Epistemology: An over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14(3),214-230.
Lather, P. (1986). “Research as Praxi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Vol. 56, No. 3, August.
Lather ,P. (1988).”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empowering research methodologies.”
Woma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urm. 11(6): 596-581.
Lather, P. (1991). Getting smart: Feminist research and pedagogy With/In the postmodern. New York: Routledge.
McKernana , J. (1991).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a nandbook of metho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London: St. Martin’s Press.
Minnich , E. K.(1990). Transforming Knowledge. Philadelphia, P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Noddings, N.(1992). Gender and the curriculum: In P. Jack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 project to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pp659-684). New york: Macmilan.
Orner, M. (1992). Interrupting the calls for students voices in “Liberatory” education:
A feminist poststructualist perspective. In C. Luke & J. Gore (Eds.), Feminisms and critical pedagogy(pp.74-89). New York: Routledge.
Riehl, C., & Lee, V. E. (1996) Gender,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In K. Leithwood,
J.Chapman, D. Corson, P. Hallinger, & A. Hart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 Part 2 (pp873-919).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agor, R. (1992). How to conduct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pp48-65).
Alexandria,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Sandell , R.(1991). The liberating relevance of feminist pedagogy.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2(3).178-167.
Schmuck, P. A. (1996). Woman’s place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u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K. Leithwood, J. Chapman, D. Corson, P. Hallinger, & A. Hart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
Part 1(pp337-367).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hrewsbruy, C. M. (1987). What is feminist pedagogy. Woman’s Studies Quarterly,
15(3-4),6-14.
Taylor , S. (1995). Feminist classroom practice and culture politics: ”Girl number twenty” and ideology. In J. Holland, M. Blair, & S. Sheldon (Eds.), Debates and issues in feminist research and pedagogy(pp3-22). Frankfurt Lodge,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 The Open University.
Tisdell, E. J. (1998). Poststructureal feminist pedagogies: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feminist emancipatory adult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8(3), 139-156.
Webb, C. (1989).Action Reasearch: Philosophy,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4: 403-410
Weiler, K. (1991). Freire and a Feminist pedagogy of difference.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61(4), 449-474.
Weiner, G. (1994). Feminisms i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