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01: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薰蔚
論文名稱:64年版和82年版課程之學童數學計算能力之研究
指導教授:羅昭強羅昭強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數理研究所
學門:數學及統計學門
學類:數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64年版課程82年版課程國小學童計算能力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1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Survey Research Methods),研究目的主要探討64年及82年版數學課程施行下,我國國小學童在計算能力、直式計算以及兩步驟計算題中列式之差異。研究樣本為為新竹市完成64年及82年版數學課程之學童,樣本人數分別為432人和402人。根據本研究之資料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64年版數學課程對提昇高分組及中分組學童,甚至乎全體學童的計算能力,優於82年版數學課程;(二)排除正分數因素後,82年版數學課程對學童提昇計算能力(排除正分數因素後),優於64年版數學課程;(三)82年版數學課程教材對於學童學習直式算則以及學童傾向使用直式算則,較64年版數學課程教材有助益;(四)64年版數學課程教材較能將學童在兩步驟計算題的列式層次提昇至併式層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問題的重要性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5
第四節 名詞定義 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64年版和82年版數學課程之探討 9
一、64年及82年版課程之演進 9
二、64年及82年版數學課程在「數學計算能力」要求之差異 11
第二節 數學計算之相關研究 14
一、加減計算 14
二、乘除計算 17
三、計算法則 19
第三節 本研究之主題與特色 23
一、研究主題 23
二、本研究之研究特色 24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樣本 28
第二節 研究工具 29
一、編製問卷 29
二、問卷之效度和信度 30
第三節 研究步驟 31
一、確定調查之目的 31
二、相關文獻探討 31
三、擬定研究方法和設計調查工具 32
四、資料蒐集之考量事項 32
五、資料之分析及處理 32
六、研究之結論 32
第四節 資料之蒐集 33
一、問卷蒐集之時間 33
二、問卷蒐集之流程 33
三、問卷蒐集之注意事項 34
第五節 資料之統計分析 35
一、問卷一之統計分析 35
二、問卷二之統計分析 36
第六節 研究流程 37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8
第一節 學童之計算能力 38
第二節 計算元素與計算算子交叉分析之計算能力 41
一、以計算元素為主要考量 43
二、以計算算子為主要考量 44
第三節 排除正分數因素後學童的計算能力 45
第四節 學童計算方式之表現 48
一、正整數直式計算正確作答百分率 48
二、正整數直式計算使用人次百分率 50
三、正小數直式計算使用人次百分率 52
四、64年版之正整數與正小數直式計算使用人次百分率 54
五、82年版之正整數與正小數直式計算使用人次百分率 55
第五節 學童併式列式之表現 5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0
第一節 結論 60
一、64年及82年版數學課程之學童的計算能力 61
二、64年及82年版數學課程之學童在使用直式計算之表現 62
三、64年及82年版數學課程之學童在兩步驟計算題中併式列式之表現 62
第二節 教學建議 63
一、對學童計算能力之教學建議 63
二、對直式計算之教學建議 64
三、對兩步驟計算題中併式列式之教學建議 64
第三節 對未來研究上的啟示 65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66
二、英文部分 68
附錄
附錄一 問卷一 70
附錄二 直式檢測題 72
附錄三 問卷二 73
附錄四 直式計算之p值表 74
圖目次
圖3-6-1 研究流程圖 37
圖4-4-1 正整數直式計算正確作答百分率示意圖 49
圖4-4-2 正整數直式計算使用人次百分率示意圖 51
圖4-4-3 正小數直式計算使用人次百分率示意圖 53
圖4-4-4 64年版之直式計算使用人次百分率示意圖 55
圖4-4-5 82年版之直式計算使用人次百分率示意 56
表目次
表2-1-1 64年及82年版數學課程標準之分數課程標準 21
表2-2-2 本研究與相關之研究 25
表3-3-1 學童樣本分析表 28
表3-2-1 問卷一題型分配表 30
表3-2-2 問卷二題型分配表 30
表3-2-3 直式計算題之題型分配表 30
表4-1-1 整體計算能力得分表 39
表4-1-2 分項計算能力得分表(二因子獨立分析) 40
表4-2-1 分項計算能力得分表(二因子交叉分析) 42
表4-3-1 排除正分數因素後學童之整體計算能力得分表 46
表4-3-2 排除正分數因素後計算算子之計算能力得分表 47
表4-4-1 正整數直式計算正確作答百分率 48
表4-4-2 使用直式計算傾向之樣本學童人數表 50
表4-4-3 正整數直式計算使用人次百分率 51
表4-4-4 正小數直式計算使用人次百分率 52
表4-4-5 64年版之直式計算使用人次百分率 54
表4-4-6 82年版之直式計算使用人次百分率 56
表4-5-1 正整數與正分數之兩步驟計算題的列式方式人數及百分率 58
一、 中文文獻
伍鴻熙(民91)。基本技巧與概念理解---數學教育中錯誤的二分法。輯於永不停止的對話---談國小數學教育(5-26頁)。台北市:教育部。
周筱亭(民83)。數學新課程的趨勢。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107-135。
教育部(民64)。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80)。國民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草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黃敏晃(民83)。國民小學數學新課程之精神。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1-17。
黃敏晃(民84)。解題。輯於數學新課程解題與溝通(12-20頁)。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敏晃(民87)。數學年夜飯。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曹亮吉、呂溪木、林福來等(民73)。數學課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科學月刊,第十六卷,第二期,86-95。
梁淑坤(民83)。擬題的研究及其在課程的角色。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152-167。
甯自強(民82)。「建構式教學法」之教學觀-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國教學報,第五期,33-41。
張海潮(民91)。美國人背不背九九乘法表。輯於永不停止的對話---談國小數學教育(115-120頁)。台北市:教育部。
楊美伶(民83)。我國國民小學低年級數學科課程教材改革之探討-數與計算部分。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86-97。
楊瑞智(民86)。國小數學實驗課程整數乘除算則的教材處理。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中年級),119-136。
劉曼麗(民89)。國小學童的小數知識。論文發表於「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國立新竹師範學院,1333-1360。
蔣治邦(民82)。中低年級學童列式求解行為之探討。發表於「八十一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蔣治邦(民83)。由表徵觀點探討新教材數與計算活動的設計。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60-76。
蔣治邦(民87)。對「數與計算」教材編制的反思。見甯自強主編: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八十六年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嘉義市: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謝堅(民86)。實驗課程對四則運算教材的處理。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中年級),78-94。
鍾靜、蔣治邦、林素微、朱建正(民90)。八十二年版數學課程實驗教材下學童成就的評估。國教學報,第十三期,47-68。
羅昭強(民92)。數學教師如何因應九年一貫課程。彰化教育局演講。
一、 英文文獻
Brown, M. (1981). Number operations. In K. M. Hart (Ed.),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s: 11-16 (pp. 23-47). John Murray, London.
De Corte, E., & Verschaffel, L.(1996).Number and arithmetic. In A. J. Bishop et al(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pp.99-137). Netherland: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ickson, L., Brown, M., & Gibson, O.(1984). Children learning mathematics: A teacher''s guide to recent research.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for The Schools Council.
Ginsburg, H.(1989). Children''s arithmetic. Pro. ed, Austin, Texas.
Hart, K.(1981).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s: 11-16. Londan: Murray.
Kamii, C.(1994). Young children continue to reinvent arithmetic. New York and London.
Kamii, C. & Dominick, A.(1998).The harmful effects of algorithms in grades 1-4. In: Kenny, M. J. & Morrow, L. J.(Eds.),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algorithms in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Liping, M.(1999).Knowing and teaching elementary mathematics.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urray, H.(1991). Young children’s division strategies. Proceedings of PME 15, Vol. 3, 49-56.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NCTM , 1989).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irginia: Nation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Nesher, P. & Katriel, T.(1977).A semantic analysis of addition and substraction word problems in arithmetic.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8, 251-269.
Wheeler, R.E. & Wheeler, E.R.(1995). Modern mathematics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