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4 22: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志超
研究生(外文):Chih-Chao Tsai
論文名稱:一位低年級教師促進全班數學討論活動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Exploring how 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to improve their students’ discussion in her classroom teaching
指導教授:蔡文煥蔡文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n-Huan Tas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數理研究所
學門:數學及統計學門
學類:數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1
中文關鍵詞:介入時機數學討論活動增進全班討論之策略
外文關鍵詞:mathematicsdiscussionelementaryintervene tim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2
  • 點閱點閱:4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本研究旨在探究一位國小低年級教師如何運用策略去增進班級數學討論活動。而主要問題為:1.教師是採取何種策略去增進全班的數學討論活動? 2.活動中教師介入時機之適切性為何? 3.教師在全班討論活動中之角色為何? 結果發現:老師增進策略包括「對教室溝通行為進行規範」、「鷹架班上的討論活動」、「營造有利數學討論的學習環境」三方面的策略,且活動中老師所扮演的是積極、多變的角色,並等待適當時機介入班級討論活動,而介入時機包括:當學生說明遇到困難、學生未清楚說明解題想法、學生未針對當下主題討論、討論內容出現關鍵性概念、台下學生未要求台上澄清、學生的說法不易讓同學瞭解、學生解題方法超過部分學生的程度,以及錯失重要時機而介入。整體而言,老師的介入將可幫助討論活動能更加順利,並幫助學生做更進一步的思考。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how 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used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to improve her students’ classroom discourse. There were three research questions to be answered:
i. What kinds of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used by teacher to improve students’ classroom discourse?
ii. How is it appropriate that teacher intervened in students’ classroom discourse?
iii. What roles teacher played in students’ classroom discourse?
There were thre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the teacher used to improve hers students’ discussion: forming social norms of classroom discourse; scaffolding students’ roles in group discussion; creating a safe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expressing their idea. Teacher’s roles were found in the study included active. There were several situations for teacher to intervened students’ discussion: when students could not expressed their idea clearly; when students did not focus the topic which they discussed; when students did not know how to speak out their idea; when important ideas present in the discussion that made other student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when students could not understand the ides of reporter.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討論活動的理論基礎…………………………………………7
第二節 討論活動之探討……………………………………………16
第三節 影響全班進行數學討論活動之因素………………………24
第四節 相關實證研究………………………………………………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情境與對象……………………………………………45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研究架構………………………………………49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55
第四節 資料蒐集……………………………………………………56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59
第六節 研究之可信度………………………………………………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第一節 增進全班數學討論活動之策略……………………………65
第二節 教師介入數學討論活動之適切性分析……………………108
第三節 教師角色……………………………………………………12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31
第二節 建議…………………………………………………………140
參考書目……………………………………………………………145
附錄 ………………………………………………………………155
圖目錄
圖2-1 Cole & Chan(1987)之溝通互動模式圖…………………28
圖2-2 增進班級討論可行策略………………………………………41
圖3-1 佳佳老師的教學流程…………………………………………46
圖3-2 研究流程………………………………………………………50
圖3-3 研究架構圖……………………………………………………51
圖5-1 心理、社會、知識三層面策略………………………………136
圖5-2 教師介入班級討論的方式……………………………………138
表目錄
表4-1 增進教室溝通規範之策略表…………………………………76
表4-2 鷹架學生討論之策略表………………………………………93
表4-3 營造有利數學討論環境之策略表……………………………106
表4-4 增進全班數學討論活動策略總表……………………………107
表4-5 教師角色………………………………………………………130
中文
王淑敏(2000)。 班級團體輔導技巧。 班級輔導活動設計指引,15~25。 台北:張老師。
吳幸宜譯(1994)。 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 台北:心理。
吳知賢(1996)。 再論老師的讚美。 學生輔導通訊,49卷,112~121。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 質的評鑑與研究。 台北:桂冠。
吳昭容(2000)。 國小數學課討論式教學中增強物使用的經驗與分析。 國民教育,40卷,4期,20~24。
吳英長(1988)。 國小學生小組討論運用方式之初探-以萬芳國小為例。 台北:九二八文化事業。
吳國賢(1999)。 教學功效卓然之三種討論方式。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卷,4期,6~13。
呂玉琴(1995)。 數學教師的成長。 八十三學年度國民小學新課程數學科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專輯,101~112。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
呂玉琴(1996)。 國小學生的數與計算概念。 研習資訊,13卷,1期,58~65。
呂玉琴(1997)。 國小新生數學解題策略的多樣化。 研習資訊,14卷,2期,62~67。
呂玉琴(1998)。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談國小數學教學。 國民教育,38卷,6期,34~36。
呂玉琴(2000)。 一個國小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呈現的價值。 科學教育學刊,8卷,1期,57~76。
呂玉琴、溫世展(2001)。 國小、國中與高中教師的數學教學相關信念之探討。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期,459~490。
宋鎮照(2000)。 團體動力學。 台北:五南。
李嘉珍(2000)。 協同數學成長團體下之教師佈題---以三位二年級教師為例。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谷瑞勉譯(1996)。 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 台北:心理。
周立勳、甄曉蘭(1999)。 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課程與教學季刊,2卷,1期,49~68。
周雅容(1996)。 象徵互動論與語言的社會涵義。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75~97。 台北:巨流。
幸曼玲(1995)。 當前兒童發展理論與研究對教育的啟示。 教育資料與研究,4期,2~13。
林文生、鄔瑞香著(2000)。 數學教育的藝術與實務─另類教與學。 台北:心理。
林政輝(2002)。 國中生討論數樣式關係時表達理由能力之成長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美玲(1993)。 象徵互動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 現代教育,30期,20~45。
林進材(2000)。 教學理論與方法。 台北:五南。
林碧珍(2000)。 數學教學模式的闡釋---老師佈題、學生解題、發表解題、溝通與討論。 國教世紀,189期,29~34。
林碧珍(2001)。 從數學學習歷程檔案評量看九年一貫課程數學學習領域的「連結」。 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做法,149~202。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編印。
林寶山(1997)。 教學論。 台北:五南。
邱兆偉(1995)。 質的研究的訴求與設計。 教育研究,4卷,1-33。
姜得勝(1997)。 符號互動論初探。 教育資料文摘,239期,172~178。
柯登淵(1996)。 國小四年級薪數學實驗課程師生數學解題討論與共識發展之觀察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國譯(1997)。 質性研究概論。 台北:巨流。
徐綺穗(1998)。 全班開講─如何引導課堂中的討論。 班級經營,3卷,1期,54~59。
翁嘉聲(2001)。 國小數學教學形成群體討論文化之個案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菁霞(2001)。 一個嘗試落實國小數學新課程精神之初任教師的教學現況探討。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忠(1996)。 從建構學者的觀點看學生的分享對概念學習上的重要性。 興大人文社會學報,5期,181-192。
張世忠(2001)。 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 台北:五南。
張玉成(1991)。 教師發問技巧。 台北:心理。
張欣戊(1995)。 發展心理學。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張翠華(2000)。 教師引入文化概念教學活動下教學中社會常規改變之研究。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1993)。 課程標準。 台北:教育部。
莊淑琴(1998)。 國小教師數學信念之研究。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麗玉譯(1991)。 老師怎麼跟學生說話。 台北:大地。
許馨月(2002)。 國小教師實行討論式數學教學之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生玉(2001)。 心理與教育研究法。 台北:精華。
陳永峰(1998)。 國小六年級學童小數知識之研究。 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3集,337~373。
陳忠侃(2002)。 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教師數學教學評量的知覺。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玉(1997)。 理性溝通的教育與社會民主化。 通識教育季刊,4卷,1期,51~64。
陳淑娟(1999)。 透過合作行動研究探討一個國小班級的數學討論活動。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敏(1996)。 從社會互動看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理論及其對幼教之啟示。 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會議手冊。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兒童發展中心。
陶惠昭(1998)。 從一年級教室看數學教師佈題。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惠珍(1994)。 奠定低年級數學學習基礎---快樂的數學課。 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366~375。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
單文經(1998)。 鷹架支持在大班教學上的應用。 視聽教育雙月刊,39卷,6期,1~22。
游麗卿(1998)。 Vygotsky對研究概念的發展的啟示。 幼教天地, 15期,227~239。
游麗卿(1999)。 小學一年級學生在數學課所表現出的溝通能力。 八十八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 台北師範學院。
游麗卿(1999)。 除法概念形成歷程中的錯誤分析對教學的啟示。 高雄:復文。
黃朝茂譯(1989)。 教育方法。 台北:水牛。
黃瑞琴(2002)。 質的教育研究法。 台北:心理。
黃慧真譯(1990)。 兒童發展。 台北:桂冠。
甯自強(1993)。 國小數學科新課程的精神及改革動向---由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 科學教育學刊,1卷,1期,101~108。
甯自強(1998)。 涂景瀚的數概念。 科學教育學刊,6卷,3期,255~269。
溫世展(2000)。 一位國小教師的數學教學相關信念與教學實務之一致性探討。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鄔瑞香(1994)。 我的數學教學模式─探索、反省與成果。 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168~196。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
廖瓊雯(1999)。 探討四位一年級教師在協同行動研究取向的成長團體之下的數學信念。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好、許天維(1995)。 數學科課程教材教法基本理念。 八十三學年度國民小學新課程數學科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專輯,11~28。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
劉如芳(2002)。 一個國小數學教室之社會數學常規發展歷程研究。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秋木(1999)。 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 台北:五南。
劉祥通、鄔瑞香、黃瓊儀(2000)。 從學生數與量部分的數學寫作分析一位國小老師數學佈題。 教育研究資訊,8卷,4期,141~166。
劉錫麒(1994)。 從國小新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談討論活動的重要。 國教園地,50期,4~7。
劉錫麒(1997)。 數學思考教學研究。 台北:師大書苑。
劉濟民(1993)。 人類傳播巨觀理論---符號互動論探討。 復興崗學報,50期,181~225。
潘志煌(1997)。 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一個國小數數學教室的觀察。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治邦、鍾思嘉(1991)。 低年級學童加減概念的發展。 教育心理與研究,14期,35~68。
蔡文煥(1991)。 小組討論在教學解題活動中運作之探討(二)。 國教世紀,27卷,3期,6~12。
蔡文煥(2000)。 數學之學習乃是一種意義促成的過程。 國教世紀,189期,15~20。
蔡文煥(2001)。 兒童每日數學中之數學文化化之發展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學年度專題研究計劃。NSC91-2521-S-134-004
蔡敏玲(2002)。 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 台北:心理。
蔡敏玲、彭海燕譯(1998)。 教室言談。 台北:心理。
鄧繼強(1991)。 兒童心理輔導。 台北:五南。
謝堅、陳竹村、黃金鐘(1995)。 數學科教學理念的具體實踐方法。 八十三學年度國民小學新課程數學科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專輯, 29~46。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
鍾靜(1994)。 數學教室文化的新貌。 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283~307。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
鍾靜(1997)。 低年級數學教室文化的轉變研究。 台北師院學報,10期,501~532。
鍾靜(2000)。 落實小學數學新課程之意圖與學校本位的進修活動。 課程與教學季刊,2卷,1期,15~34。
蘇素美(1992)。 讚美的藝術---談讚美在教育上之應用。 教育資料文摘,29卷,5期,91~94。
英文
Bodrova, E. & Leong, D. J. (1996). Tools of the mind:the Vygotskian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 J.:Prentice-Hall.
Bridges, D. (1979). Education, Democracy & Discussion . U.S.A.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Brown, J.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 32-42.
Bruner, J. (1987). The transactional self. In J. Bruner & H. Haste(Eds.), Making sense:the child’s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 New York:Routledge.
Carlsen, W. S.(1993). Teacher knowledge and discourse control:Quantitative evidence from novice biology teachers’ classroo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0, 471~481.
Clark, L. H. & Starr, I. S. (1996). Second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ing methods (7th ed.). New Jersey:Prentice-Hall.
Cobb, P. (1998). Analyzing the mathematical learning of the classroom community: The case of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PME(22), 33-48.
Davies, I. K. (1981). Instructional Technique.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Erickson, F. (1986). Qualitative methods in research on teaching.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pp119~161). New York:Macmillan.
Fraivillig, J. L., Murphy, L. A., & Fuson, K. C. (1999). Advancing Children’s Mathematical Thinking in Everyday Mathematics Classroom.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30, 148-170.
Gall, M. D. (1987). Discussion method. In M. J. Dunkin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Oxford: Pergamon.
Hogan, K. & Pressley, M. (1997). Scaffolding scientific competencies within classroom communities of inquiry. In K. Hogan & M. Pressley (Eds.),Scaffolding student learning: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 Issues(pp. 74-107). Cambridge, MA:Brookline Books.
Kamii, C. (1985). Young children reinvent arithmetic:Implications of Piaget’s theory.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Kamii, C. (1997). Bas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on Piaget’s Constructivism. 兒童發展與幼教實務學術研討會手冊。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教系。
Lave, J. & Wenger, E. (1991).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 J., & Wheatley , G. H. (1994).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nd negotiating social norms in mathematics class discussion. Education Studies Mathematics, 27, 145-164.
McClain, L. & Cobb, P. (2001). An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of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in one first-grade classroom.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7, 4, 236-266.
Newman, R. S. & Goldin, L.(1990). Children’s reluctance to seek help with schoolwork.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92~100.
Resnick, J. W. (1993). Making connections:talking and learning in a fourth-grade clas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65537)
Rogoff, B. (1990). Apprenticeship in thinking: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 .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ott, P. (1998). Teacher talk and meaning making in science classroom:a Vygotskian analysis and review. Journal of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32 , 45-80.
Solomon, J. (1987). Social influenc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upils’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14, 63-82
Voigt, J. (1995). Thematic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and sociomathematics norms. In P. Cobb & H. Bauersfeld(Eds.),The emergence of mathematical meaning: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cultures . 163-201. 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Wertsch, J. V.(1985). Vygotsky and social formation of mind.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heatley, G. H. (1991).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Science Education , 75, 9-21.
Wood, D., Bruner, J. S., & Ross, G. (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7,89-100.
Yackel, E.(2000). Creating a Mathematics Classroom Environment that Fosters 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Argument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ICME). Japan: Tokyo.
Yackel, E., Cobb, P. & Wood, T. (1991). Small-group interactions as a source of learning opportunities in second-grade mathematic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22(5),390-408.
Yackel, E., Cobb, P. (1996).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Argumentation, and Autonomy in Mathematic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7, 4, 458-47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蘇素美(1992)。 讚美的藝術---談讚美在教育上之應用。 教育資料文摘,29卷,5期,91~94。
2. 鍾靜(2000)。 落實小學數學新課程之意圖與學校本位的進修活動。 課程與教學季刊,2卷,1期,15~34。
3. 蔡文煥(1991)。 小組討論在教學解題活動中運作之探討(二)。 國教世紀,27卷,3期,6~12。
4. 蔡文煥(2000)。 數學之學習乃是一種意義促成的過程。 國教世紀,189期,15~20。
5. 劉濟民(1993)。 人類傳播巨觀理論---符號互動論探討。 復興崗學報,50期,181~225。
6. 劉錫麒(1994)。 從國小新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談討論活動的重要。 國教園地,50期,4~7。
7. 劉祥通、鄔瑞香、黃瓊儀(2000)。 從學生數與量部分的數學寫作分析一位國小老師數學佈題。 教育研究資訊,8卷,4期,141~166。
8. 甯自強(1998)。 涂景瀚的數概念。 科學教育學刊,6卷,3期,255~269。
9. 甯自強(1993)。 國小數學科新課程的精神及改革動向---由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 科學教育學刊,1卷,1期,101~108。
10. 游麗卿(1998)。 Vygotsky對研究概念的發展的啟示。 幼教天地, 15期,227~239。
11. 單文經(1998)。 鷹架支持在大班教學上的應用。 視聽教育雙月刊,39卷,6期,1~22。
12. 陳美玉(1997)。 理性溝通的教育與社會民主化。 通識教育季刊,4卷,1期,51~64。
13. 陳永峰(1998)。 國小六年級學童小數知識之研究。 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3集,337~373。
14. 徐綺穗(1998)。 全班開講─如何引導課堂中的討論。 班級經營,3卷,1期,54~59。
15. 姜得勝(1997)。 符號互動論初探。 教育資料文摘,239期,17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