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志宏 譯(1994)。〈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Henri Lefebvre,1979原著)。《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夏鑄九、王志弘編譯。台北:明文書局。
台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 編(1991)。《辭源》。台北:臺灣商務。
牟宗三(1994)。《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
余建志(1998)。《國民中學校外教學推行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臺灣師範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吳明益(2000)。《迷蝶誌-一本以文字、攝影與手繪迷戀蝴蝶及一種生活姿態的劄記》。台北:麥田。
吳美真 譯(1998)。《沙郡年記:李奧帕德的自然沉思》(Leopold, Aldo原著)。台北市:天下文化。
宋文里 譯(1990)。《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Carl R.Rogers原著)。台北:桂冠。
李心瑩 譯(2000)。《再建多元智慧:2l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Howard Gardner原著)。台北:遠流。
李文英(2000)。《身體的包袱~一位國小老師主體探究與身體教育實踐的故事》。輔仁大學 應用心理研究所。李永適(1997)。〈評介《鯨生鯨世》〉。《中國時報》1997.8.28,開卷版。
李怡慧(2001)。《生態工程應用於校園水域設施之研究---以台北市國民小學為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研究所。李炫蒼(1999)。《現當代臺灣「自然寫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李瑞騰(1996)。〈逐漸建立一個自然寫作的傳統〉。《文訊雜誌》12月分。
杜菁萍 譯(1996)。《生機花園》(莎拉‧史坦因原著)。台北:大樹。
孟祥森 譯(1979)。《禪與心理分析》。台北市,志文出版。
孟祥森 譯(1999)。《永遠的春天》(Carson, Rachel原著)。台北縣:雙月書屋。
林純英(2001)。《自我認同與鄉土教育──米德與哈伯瑪斯的對話》。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邱曉芬(2000)。《動物保護思想:彼得辛格之「動物解放」倫理探討》。臺灣師範大學環境 教育研究所。金恆鑣 譯(1997)。《繽紛的生命--造訪基因庫的燦爛國度》(Edward O. Wilson原著)。台北市:天下文化。
姚誠(1997)。〈解讀鄉土教育〉。《台灣的自然生態與鄉土教學》。台北市:國語日報。
洪瓊君(1999)。《大自然嬉遊記》。台中:晨星。
若水 譯(1994)。《超個人心理學》。台北市,桂冠圖書。
凌德麒、洪得娟(1998)。〈使用者之都市公園綠覆地體驗影響因素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1期,p.43-64。
唐維敏 譯(1998)。《英國文化研究導論》(Graeme Turner原著)。台北:亞太。
夏征農 編(1992)。《辭海》。台北市:東華書局。
夏林清 譯(2000)。《行動科學》(Chris Argyis,Robert Putnam,& Diana Mclain Smith原著)。台北:遠流。
徐仁修(1998a)。《自然四記--徐仁修的自然觀察與體驗》。台北市:遠流。
徐仁修(1998b)。《仲夏夜探祕--徐仁修的自然觀察與體驗》。台北市:遠流。
徐宗潔(2001)。《台灣鯨豚寫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研究所。徐詩思 譯(2000)。《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Clare Cooper Marcus原著)。台北:張老師文化。
高淑貞 譯(1994)。《遊戲治療:建立關係的藝術》(Garry L.Landreth原著)。台北:桂冠。
高增忠(1998)。《永靖鄉「鄉土教學活動」教材發展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
張芳杰 編(1987)。《牛津高級英英英漢雙解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維國(2001)。〈永遠未完成的環境行動研究〉。《「2001年行動研究─建立在行動上的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台東師範學院。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莊淑敏 譯(1999)。《沙鷗飛處:湖與女人的故事》(Terry Tempest Williams原著)。台北:天下文化。
連志展(2000)。《誰的自然?由多元文化的觀點來反思生態保守育運動:以花蓮地區為例》。花蓮師範學院 多元文化研究所。郭俊賢,陳淑惠 譯(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原著)。台北:遠流。
郭城孟(1997)。〈區域生態特色與鄉土教育〉。《載於台灣的自然生態與鄉土教學》。台北市:國語日報。
郭實渝(1999)。〈以生態文化教育的觀點看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季刊》。40卷,p.15-23。陳世一(1996)。《綠色旅行》。台中:晨星。
陳玉峰(2000)。《土地倫理與92l大震》。台北市:前衛。
陳俊甫(2001)。《自然體驗的理念與思維─返照初心見自然》。東華大學 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陳柏蒼 譯(1998)。《湖濱散記》(Henry David Thoreau原著)。台北市:高寶國際集團。
陳雅雲 譯(1998)。《夏日走過山間》(Muir, John原著)。台北市:天下遠見。
陸達誠 譯(1980)。《是與有》(G.Marcel原著)。台北:商務。
曾富林(2001)。《環境覺知教育之探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臺灣師範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游丕若(2000)。《大地的生息》。台北縣:人人月曆。
黃玉冠(1994)。《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之分析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平世(1997)。〈如果學校有個「生態園」〉。《台灣的自然生態與鄉土教學》 。台北:國語日報。
楊素芬(1999)。《台灣報導文學研究》。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廖鴻基(1998)。《漂流監獄》。台中:晨星出版社。
劉克襄(1994)。《山黃麻家書》。台中:晨星。
劉克襄(1995a)。《小綠山之歌--台北盆地四季的自然觀察》。台北:時報。
劉克襄(1995b)。《小綠山之舞--台北盆地四季的自然觀察》。台北:時報。
劉克襄(1995c)。《小綠山之精靈--台北盆地四季的自然觀察》。台北:時報 。
劉克襄(1995d)。《臺灣舊路踏查記》。台北市:玉山社出版。
鄭文安(2001)。《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種植」和「養殖 」主題為例》。台北師範學院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黎明、林太乙 編(1987)。《最新林語堂漢英詞典》。香港:大盛出版。
簡義明(1998)。《台灣「自然寫作」研究-- 以1981-1997為範圍》。政治大學大 中文所。英文部分:
Foucault, Michel(1973). The birth of the clinic: An archaeology of medical perception . London: Tavistock.
Ingold, Tim(1993). ‘Globes and spheres: the topology of environmentalism’, in Milton, Kay (ed.), Environmentalism: The view from anthropology. N.Y.: Routledge
Palmer, J. A. (1998).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ory, practice, progress and promise. London: Routledge.
UNESCO. (1978). The Tbilisi Declaration. Connect, 3(1),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