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01: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美玲
研究生(外文):Li man Ling
論文名稱:花蓮縣豐田社區居民社區意識與非營利組織態度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si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and Attitudes towar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Hualien Feng Tien Community.
指導教授:潘文富潘文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an Wun F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鄉土文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2
中文關鍵詞:豐田社區社區意識非營利組織態度因子分析群落分析
外文關鍵詞:Feng Tien CommunitySense of CommunityAttitudes towar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Factor AnalysisCluster Metho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4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摘要
本研究以花蓮縣豐田社區20歲以上的居民為研究對象,分析居民的社區意識與非營利組織態度的現況與差異性,以及探究其間的關聯性。本研究以「豐田社區意識與非營利組織態度問卷」為工具,以戶為抽樣單位,採系統抽樣法抽樣,計發出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353份,回收率為70.6﹪。本研究應用SPSS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因子分析、群落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卡方檢定等統計分析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經研究獲致下列結論:
一、 居民特性之分析中,居民個人變項年齡40-49歲、高中職以上教育程度、居住20年以上、家庭月收入二萬到四萬、擁有自宅、工作地點在家中、已婚者、有小孩以及沒有擔任社區組織職務的居民佔大多數。
二、 居民社區意識之特性分析後,發現居民性別、年齡、有無社區職務、教育程度、居住時間、家庭月收入、工作地點、婚姻狀況、職業以及村別的不同在社區意識的表現上會有差異性。社區總體意識經因子分析後可分為「社區情感」、「社區認知」、「社區行為」及「公眾事務」四個因子構面,並將居民依社區意識特徵分為「高社區意識群」、「中社區意識群」、「低社區意識群」、「公共事務群」四個群落。
三、 居民非營利組織態度之特性分析,發現居民性別、有無社區職務、教育程度、房屋所有權、家庭月收入、工作地點、婚姻狀況、職業以及村別的不同在非營利組織態度上會有差異性。非營利組織總體態度經因子分析後可分為「功能認同與滿意度」、「情感與參與評價」兩個因子構面,並將居民依非營利組織態度之特徵分為「高滿意度高評價群」、「高滿意度低評價群」、「低滿意度高評價群」、「低滿意度低評價群」四個群落。
四、 社區意識與非營利組織間之相關性分析後,總體與總體間有顯著相關,表示居民社區意識的高低會影響其對非營利組織的態度。居民社區意識與個別非營利組織態度間亦有顯著相關,其中以「壽豐鄉老人會」相關性最高,而「豐裡巡守隊」相關性最低。因子與因子間,除「情感與參與評價」與「公眾事務」未達顯著相關,其餘皆有相關性。社區意識群落與非營利組織群落之間亦有達顯著相關。
綜合上述,社區意識與非營利組織態度之間有顯著的相關。要提昇社區意識,社區非營利組織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擬定策略,以增進社區居民的熟識度、培養居民自主的精神,同時正面增強非營利組織功能的發揮,促進公民社會的實現。非營利組織要擔任起教育者,提昇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
ABSTRACT
The sampling of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among Feng Tien community inhabitants who are 20 years and above of age using ''Questionnaire on sense of community and attitudes towar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data was collected by systematic sampling on every household. Among 500 questionnaires, 353 effective ones were collected which constitute the percentage of 70.6%. Several statistic analysis, like Simpl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 Way ANOVA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Cluster Method,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Chi-square Test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by the study, and the results as followed:
1. In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habitant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ose who are 40-49 of age, hi school graduates, married and with
children, as well as those who reside in the village for more than 20 years, hold the ownership of the house, work in his/ her own house, have no post in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whose household monthly income between
20,000 NT and 40,000 NT , constitute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2. After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nse of community, the study
found that gender, age, voluntariness in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duration
of residence, household monthly income, location of work, marital status,
occupation and the village of dwelling would have effects on demonstr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We identify four aspects of these factors,
including affection for the community, acknowledgement of the community,
community action and public affairs. Based on these, we categorize the
inhabitants into four sectors, including hi sense of community, medium sense of community, low sense of community and public affairs.
3. After analyzing inhabitants'' attitudes towar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study found that factors, including gender, post in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education, ownership of the house, household monthly
income, location of work, marital status, occupation and village, would have
effect on the attitudes. Based on these, I identify two factors, ''func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satisfaction'' and ''affection and participant evaluation''
and categorize the inhabitants into four groups, including ''hi satisfaction
and hi evaluation'', ''hi satisfaction and low evaluation'', ''low satisfaction
and hi evaluation'' and ''low satisfaction and low evaluation''.
4. After analyzing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sense of communit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collectivity is remarkably related to collectivit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inhabitants would influence their attitudes towar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inhabitants is also remarkably related to each individual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among them, while the relation to Shou-Feng Elders'' Club is most significant, the relation to Feng Li Patrol is least significant. Between factors, while the relation
between affection and participant evaluation and public affairs is not
significant, those between the others are found significant. The
category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is remarkably related to tha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conclu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nse of community and the attitudes towar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s significant.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may plan important roles, including planning strategies, increase of familiarity between people and independent spirit, when we would like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community.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hould act as educators for the enhancement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7
第四節 名詞釋義-------------------------------------------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區意識之內涵與相關研究----------------------------12
第二節 態度的意義、內涵及測量之相關研究--------------------18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之相關研究--------------------------------2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32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33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操作--------------------------------------37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1
第四章 豐田社區發展背景
第一節 豐田社區之環境--------------------------------------63
第二節 豐田社區之發展--------------------------------------75
第三節 豐田社區非營利組織概況與分析------------------------89
第五章 分析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居民特性之分析--------------------------------------97
第二節 居民社區意識之分析---------------------------------102
第三節 居民對非營利組織態度之分析-------------------------155
第四節 社區意識與非營利組織態度之相關性分析---------------182
第五節 訪談資料綜合分析------------------------------------19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95
第二節 建議-----------------------------------------------200
參考書目
附錄
圖目錄
圖 1-2-1 花蓮縣壽豐鄉行政區域圖------------------------------ 4
圖 1-4-1 研究流程圖----------------------------------------- 9
圖 2-2-1 Rosenberg與Hovland所陳示的態度概念圖解------------- 20
圖 2-3-1 非營利組織的形成因素圖------------------------------ 30
圖 3-3-1 研究架構圖------------------------------------------ 32
圖 4-1-1 日據時代花蓮港廳移民村相關位置圖-------------------- 66
表目錄
表 1-2-1 豐田社區非營利組織概況表---------------------------- 5
表 2-2-1 態度量表之比較分析表-------------------------------- 22
表 3-3-1 相關社區意識之參考量表------------------------------ 38
表 3-3-2 社區意識量表內容分析表----------------------------- 40
表 3-3-3 非營利組織態度量表內容分析表----------------------- 42
表 3-3-4 個人背景屬性變項相關文獻分析表---------------------- 43
表 3-3-5 居民個人變項分析表---------------------------------- 45
表 3-3-6 社區意識量表之項目分析表---------------------------- 47
表 3-3-7 社區意識之信度分析表-------------------------------- 48
表 3-3-8 社區意識量表之因子負荷量表-------------------------- 50
表 3-3-9 社區意識各構面之信度分析表------------------------- 50
表 3-3-10 非營利組織態度量表之項目分析表---------------------- 51
表 3-3-11 非營利組織態度量表之信度分析表---------------------- 56
表 3-3-12 非營利組織態度量表之因子負荷量表-------------------- 57
表 3-3-13 非營利組織態度量表各構面之信度分析表---------------- 57
表 3-3-14 豐田社區三村戶數與抽樣比例表------------------------ 60
表 4-1-1 豐田站月降水量年中分布表---------------------------- 64
表 4-1-2 豐田三村人口現況統計表(民國91年12月止)------------- 74
表 4-1-3 豐田三村人口結構表(民國89年底)--------------------- 74
表 4-2-1 台灣社區發展之政策階段表---------------------------- 76
表 4-2-2 花蓮縣文化局與豐田社區營造階段表-------------------- 77
表 4-2-3 花蓮縣文化局91-94年推動花蓮縣市層級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期程表--------------------------------------------
84
表 4-3-1 衝突強度之判斷分析表-------------------------------- 93
表 5-1-1 豐田社區居民特性之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100
表 5-2-1 居民社區意識認知層面之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107
表 5-2-2 居民社區意識情感層面之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111
表 5-2-3 居民社區意識行為層面之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117
表 5-2-4 居民個人變項在社區總體意識上之T檢定分析表------- 119
表 5-2-5 居民個人變項在社區總體意識上之變異數分析表---------- 120
表 5-2-6 居民個人變項在社區意識情感、認知、行為層面上之變異數分析表----------------------------------------------
123
表 5-2-7 居民個人變項在社區意識情感、認知、行為層面上之T檢定
分析表----------------------------------------------
123
表 5-2-8 性別在社區意識各問項上之T檢定分析表---------------- 124
表 5-2-9 年齡在社區意識各問項上之變異數分析表---------------- 125
表 5-2-10 職業在社區意識各問項上之變異數分析表---------------- 126
表 5-2-11 教育程度在社區意識各問項上之變異數分析表------------ 128
表 5-2-12 居住時間在社區意識各問項上之變異數分析表------------ 129
表 5-2-13 家庭月收入在社區意識各問項上之變異數分析表---------- 130
表 5-2-14 房屋所有權在社區意識各問項上之變異數分析表--------- 131
表 5-2-15 工作地點在社區意識各問項上之變異數分析表------------ 132
表 5-2-16 婚姻狀況在社區意識各問項上之變異數分析表------------ 133
表5-2-17 有無子女在社區意識各問項上之T檢定分析表------------- 134
表5-2-18 有無擔任社區職務在社區意識各問項上之T檢定分析表----- 135
表5-2-19 村別在社區意識各問項上之變異數分析表---------------- 137
表5-2-20 社區意識之因子負荷量表------------------------------ 142
表5-2-21 社區意識各群落之平均因子得點表---------------------- 144
表5-2-22 社區意識群落在社區意識總體與認知、情感、行為層面上之
變異數分析表----------------------------------------
146
表5-2-23 社區意識四個群落在各問項上之變異數分析表------------- 152
表5-3-1 非營利組織態度之描述性統計分析表一------------------ 159
表5-3-2 非營利組織態度之描述性統計分析表二------------------- 160
表5-3-3 非營利組織態度之描述性統計分析表三------------------- 161
表5-3-4 性別在10個非營利組織態度上之T檢定分析表------------ 162
表5-3-5 教育程度在10個非營利組織態度上之變異數分析表-------- 165
表5-3-6 家庭月收入在10個非營利組織態度上之變異數分析表------ 166
表5-3-7 房屋所有權在10個非營利組織態度上之變異數分析表------ 166
表5-3-8 工作地點在10個非營利組織態度上之變異數分析表-------- 167
表5-3-9 有無擔任社區職務在10個非營利組織態度上之T檢定分析表 168
表5-3-10 職業在10個非營利組織態度上之變異數分析表------------ 169
表5-3-11 村別在10個非營利組織態度上之變異數分析表------------ 170
表5-3-12 非營利組織態度之因子負荷量表------------------------- 173
表5-3-13 非營利組織態度各群落之平均因子得點表----------------- 175
表5-3-14 非營利組織態度四個群落在總體態度與層面上之變異數分析
表-------------------------------------------------
176
表5-3-15 非營利組織態度四個群落在各問項上之變異數分析表------- 180
表5-4-1 社區總體意識與非營利組織總體態度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表--------------------------------------------------
182
表 5-4-2 社區總體意識在10個非營利組織態度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表--------------------------------------------------
184
表 5-4-3 社區意識層面與非營利組織態度層面間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
析表------------------------------------------------
186
表 5-4-4 社區意識與非營利組織因子構面間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表- 188
表 5-4-5 社區意識與非營利組織態度群落間之交叉分析表----------- 190
表 5-4-6 社區意識與非營利組織態度群落間之卡方檢定分析表------- 190
表 5-4-7 社區意識與非營利組織態度群落間之列聯相關分析表------- 190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1.王政彥(1996),高雄市社區成人教育體系之規劃研究─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台北:智庫出版社。
2.王柏青、侯錦雄(1995),關渡溼地遊客環境態度類群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4,1-20。
3.江明修(1994),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報告,國科會微縮小組。
4.江明修(1997),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功能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5.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花蓮縣壽豐鄉「豐田三村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間計劃」台灣童年生活記憶空間的再現與居民共同體的凝聚--期末報告。
6.宋念謙(1997),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之研究─以台中市黎明住宅區為例,私立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李金泉(1995),SPSS/PC+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台北:巨流出版社。
8.李美枝(1983),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9.李增祿(1995),論社區意識、社會建設與國家發展,社區發展季刊,69,21-24。
10.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台北:亞太圖書。
11.林呈蓉(2000),日據時期台灣島內移民事業之政策分析,淡江史學,7,165-188。
12.林振春(1993),社會工作,台北:師大書苑。
13.林振春(1994a),如何凝聚社區意識、整建社區社會,理論與政策,32,117-129。
14.林振春(1994b),整建社區社會凝聚社區意識,社教雙月刊,61,31-39。
15.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25-39。
16.林振春(2001),民間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政策合作關係與發展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7.林瑞欽(1993),都市新興社區居民之社區意識發展研究:以台中市松安社區為例,南投:台灣省政府社會處。
18.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1-21。
19.林瑞欽(1995),「社區意識」凝聚之道,社會福利,118,8-17。
20.林瑞欽(2000),社區篇-新台灣社會發展叢書,台北:允晨出版社。
21.林瑞穗(1979),台灣都市社區的社區意識與鄰里關係,中國論壇,12,6,48-52。
22.林瑞穗(1996),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3.花蓮縣文化中心(2000),花蓮縣市層級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計劃,未出版。
24.花蓮縣文化局(2003),花蓮縣市層級推動社區總體營造91-94年政策期程計劃,未出版。
25.花蓮縣政府(1997),花蓮縣社區總體營造八十六年度工作實施計劃-期中報告,未出版。
26.侯錦雄、宋念謙(1998),台北市黎明住宅社區居民社區意識之研究,建築學,24,51-65。
27.柯惇貿(1998),社區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認知與態度,私立逢甲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28.洪謙德(1988),新馬克思主義和現代科學,台北:森大圖書公司。
29.原林編撰(1998),戀戀豐田,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0.徐世榮(1999),新社會運動、非營利組織與社區意識的興起,中國行政,66,1-19。
31.徐震(197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32.徐震(1982),我國推行社區發展回顧,社區發展,18,P31-48。
33.徐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90,4-12。
34.張承漢(1994),社會組織與社會關係,台北:幼獅出版社。
35.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出版社。
36張茂桂(1986),究竟是「目的」或是「手段」?對「守望相助巡守組織」的質疑,中國論壇,22-5,35-37 。
37.張貴閔(2000),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安全知覺、對社區巡守隊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台中縣烏日鄉仁德村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38.張隆順(1982),如何推動社區發展工作,台北: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39.莊嘉坤(1991),科學態度的認知心理學基礎,國教天地,100,16-24。
40.郭文雄、蔡勇美(1986),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台北:巨流出版社。
41.陳五九、鄭夙芬(1999),高雄地區社區發展協會角色與功能之評估,載於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非營利組織之經營管理與社會角色論文集。
42.陳世敏(1996),瞭解我們的社區,蘇蘅主編,台灣地方新聞,新聞學與術的對話Ⅳ(代序),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43.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造與文化產業發展,台灣手工業,55,4-9。
44.陳其南(1996),終生學習與社區總體營造,社區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45.陳其南(1998),同村協力造家園,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46.陳怡如(2000),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參與及其社區意識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7.陳英豪(1990),國小學生科學態度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38,125-136。
48.陳淑絹(1994),態度的認知取向,國教輔導,301,48-54。
49.陳惠馨、林國全、顏厥安(1995),財團法人監督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50.陸宛蘋(1999),非營利組織之定義與角色,社區發展季刊,85,30-35。
51.游恆山編譯(1993),《季巴多Zimbardo》 , Philip ,G,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52.馮國堅、朱昌熙(1996),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出版社,245-304。
53.黃俊英、林義屏、董玉娟(1999),非營利組織顧客滿意模式之研究─以台南捐血中心為例,亞太管理評論,4:3,323-339。
54.黃富順(1996),推展社區成人教育,加強社區意識,成人教育雙月刊,30,5-11。
55.壽豐鄉公所(2002),壽豐鄉志。
56.壽豐鄉戶政事務所(2000),民國八十九年壽豐鄉人口統計要覽,未出版。
57.壽豐鄉戶政事務所(2002),民國九十一年壽豐鄉人口統計要覽,未出版。
58.趙淑伶(1995),非營利組織建構公共意識之研究─以「主婦聯盟」與「福林社區發展籌備委員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59.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私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0.潘文富(1997),多變量分析在流域特性研究上之應用--以臺灣東部流域為例,花蓮師院學報,7,395-426。
61.蔡宏進(1996),社區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62.蔡祈賢(1996),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124,21-26。
63.鄭文義(1989),公益團體的設立與經營,台北:工商教育出版社。
64.蕭新煌(1999),台灣的民間福利組織─資源的網絡與動員,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65.謝淑芬(1994),觀光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66.簡聖祐(2003),台灣本土化運動下的地方文史工作室發展-以花蓮縣為例(1995~2002),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67.顧忠華(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台灣社會學研究,4,145-189。
二、英文部分
1.Doolittle,R. and MacDonald,D.(1978).Communication and A sense of community in A Metropolitan Neighborhood :A Factor Analytic Examination ,Communication Quarterry,26:2-7
2.Hunter, A. (1974). Symbolic communitie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Mcmillan,D.C. (1986),Sense of Community :A Denfinition and Theor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6-23.
4.Puddifoot,J.E.(1996),some Intiti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Measurement of Community Identit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4(4)327-336.
5.Rosenbaum,N.(1984), The competitive Market Model : Emerging Strategy for Nonprofit ,The Nonprofit Executive, July ,4-5.
6.Unger, D.G. and Wandersman,A.(1982),Neighboring in An Urban Enviornment ,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 (10):493-509.
7.Wellman, B. and Leighton,B. (1979),Networks, Neighborhoods and Communities: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the Community Question , Urban Affairs Quarterly, 14:363-39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62.蔡祈賢(1996),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124,21-26。
2. 60.潘文富(1997),多變量分析在流域特性研究上之應用--以臺灣東部流域為例,花蓮師院學報,7,395-426。
3. 54.黃富順(1996),推展社區成人教育,加強社區意識,成人教育雙月刊,30,5-11。
4. 53.黃俊英、林義屏、董玉娟(1999),非營利組織顧客滿意模式之研究─以台南捐血中心為例,亞太管理評論,4:3,323-339。
5. 50.陸宛蘋(1999),非營利組織之定義與角色,社區發展季刊,85,30-35。
6. 48.陳淑絹(1994),態度的認知取向,國教輔導,301,48-54。
7. 47.陳英豪(1990),國小學生科學態度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38,125-136。
8. 39.莊嘉坤(1991),科學態度的認知心理學基礎,國教天地,100,16-24。
9. 33.徐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90,4-12。
10. 30.徐世榮(1999),新社會運動、非營利組織與社區意識的興起,中國行政,66,1-19。
11. 21.林瑞穗(1979),台灣都市社區的社區意識與鄰里關係,中國論壇,12,6,48-52。
12. 19.林瑞欽(1995),「社區意識」凝聚之道,社會福利,118,8-17。
13. 18.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1-21。
14. 15.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25-39。
15. 14.林振春(1994b),整建社區社會凝聚社區意識,社教雙月刊,61,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