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1.王政彥(1996),高雄市社區成人教育體系之規劃研究─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台北:智庫出版社。
2.王柏青、侯錦雄(1995),關渡溼地遊客環境態度類群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4,1-20。3.江明修(1994),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報告,國科會微縮小組。
4.江明修(1997),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功能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5.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花蓮縣壽豐鄉「豐田三村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間計劃」台灣童年生活記憶空間的再現與居民共同體的凝聚--期末報告。
6.宋念謙(1997),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之研究─以台中市黎明住宅區為例,私立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李金泉(1995),SPSS/PC+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台北:巨流出版社。
8.李美枝(1983),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9.李增祿(1995),論社區意識、社會建設與國家發展,社區發展季刊,69,21-24。10.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台北:亞太圖書。
11.林呈蓉(2000),日據時期台灣島內移民事業之政策分析,淡江史學,7,165-188。12.林振春(1993),社會工作,台北:師大書苑。
13.林振春(1994a),如何凝聚社區意識、整建社區社會,理論與政策,32,117-129。14.林振春(1994b),整建社區社會凝聚社區意識,社教雙月刊,61,31-39。15.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25-39。16.林振春(2001),民間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政策合作關係與發展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7.林瑞欽(1993),都市新興社區居民之社區意識發展研究:以台中市松安社區為例,南投:台灣省政府社會處。
18.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1-21。19.林瑞欽(1995),「社區意識」凝聚之道,社會福利,118,8-17。20.林瑞欽(2000),社區篇-新台灣社會發展叢書,台北:允晨出版社。
21.林瑞穗(1979),台灣都市社區的社區意識與鄰里關係,中國論壇,12,6,48-52。22.林瑞穗(1996),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3.花蓮縣文化中心(2000),花蓮縣市層級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計劃,未出版。
24.花蓮縣文化局(2003),花蓮縣市層級推動社區總體營造91-94年政策期程計劃,未出版。
25.花蓮縣政府(1997),花蓮縣社區總體營造八十六年度工作實施計劃-期中報告,未出版。
26.侯錦雄、宋念謙(1998),台北市黎明住宅社區居民社區意識之研究,建築學,24,51-65。
27.柯惇貿(1998),社區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認知與態度,私立逢甲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8.洪謙德(1988),新馬克思主義和現代科學,台北:森大圖書公司。
29.原林編撰(1998),戀戀豐田,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0.徐世榮(1999),新社會運動、非營利組織與社區意識的興起,中國行政,66,1-19。31.徐震(197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32.徐震(1982),我國推行社區發展回顧,社區發展,18,P31-48。
33.徐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90,4-12。34.張承漢(1994),社會組織與社會關係,台北:幼獅出版社。
35.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出版社。
36張茂桂(1986),究竟是「目的」或是「手段」?對「守望相助巡守組織」的質疑,中國論壇,22-5,35-37 。
37.張貴閔(2000),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安全知覺、對社區巡守隊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台中縣烏日鄉仁德村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38.張隆順(1982),如何推動社區發展工作,台北: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39.莊嘉坤(1991),科學態度的認知心理學基礎,國教天地,100,16-24。40.郭文雄、蔡勇美(1986),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台北:巨流出版社。
41.陳五九、鄭夙芬(1999),高雄地區社區發展協會角色與功能之評估,載於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非營利組織之經營管理與社會角色論文集。
42.陳世敏(1996),瞭解我們的社區,蘇蘅主編,台灣地方新聞,新聞學與術的對話Ⅳ(代序),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43.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造與文化產業發展,台灣手工業,55,4-9。
44.陳其南(1996),終生學習與社區總體營造,社區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45.陳其南(1998),同村協力造家園,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46.陳怡如(2000),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參與及其社區意識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47.陳英豪(1990),國小學生科學態度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38,125-136。48.陳淑絹(1994),態度的認知取向,國教輔導,301,48-54。49.陳惠馨、林國全、顏厥安(1995),財團法人監督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50.陸宛蘋(1999),非營利組織之定義與角色,社區發展季刊,85,30-35。51.游恆山編譯(1993),《季巴多Zimbardo》 , Philip ,G,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52.馮國堅、朱昌熙(1996),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出版社,245-304。
53.黃俊英、林義屏、董玉娟(1999),非營利組織顧客滿意模式之研究─以台南捐血中心為例,亞太管理評論,4:3,323-339。54.黃富順(1996),推展社區成人教育,加強社區意識,成人教育雙月刊,30,5-11。55.壽豐鄉公所(2002),壽豐鄉志。
56.壽豐鄉戶政事務所(2000),民國八十九年壽豐鄉人口統計要覽,未出版。
57.壽豐鄉戶政事務所(2002),民國九十一年壽豐鄉人口統計要覽,未出版。
58.趙淑伶(1995),非營利組織建構公共意識之研究─以「主婦聯盟」與「福林社區發展籌備委員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59.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私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60.潘文富(1997),多變量分析在流域特性研究上之應用--以臺灣東部流域為例,花蓮師院學報,7,395-426。61.蔡宏進(1996),社區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62.蔡祈賢(1996),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124,21-26。63.鄭文義(1989),公益團體的設立與經營,台北:工商教育出版社。
64.蕭新煌(1999),台灣的民間福利組織─資源的網絡與動員,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65.謝淑芬(1994),觀光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66.簡聖祐(2003),台灣本土化運動下的地方文史工作室發展-以花蓮縣為例(1995~2002),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67.顧忠華(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台灣社會學研究,4,145-189。
二、英文部分
1.Doolittle,R. and MacDonald,D.(1978).Communication and A sense of community in A Metropolitan Neighborhood :A Factor Analytic Examination ,Communication Quarterry,26:2-7
2.Hunter, A. (1974). Symbolic communitie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Mcmillan,D.C. (1986),Sense of Community :A Denfinition and Theor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6-23.
4.Puddifoot,J.E.(1996),some Intiti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Measurement of Community Identit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4(4)327-336.
5.Rosenbaum,N.(1984), The competitive Market Model : Emerging Strategy for Nonprofit ,The Nonprofit Executive, July ,4-5.
6.Unger, D.G. and Wandersman,A.(1982),Neighboring in An Urban Enviornment ,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 (10):493-509.
7.Wellman, B. and Leighton,B. (1979),Networks, Neighborhoods and Communities: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the Community Question , Urban Affairs Quarterly, 14:363-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