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5 01: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金震鑠
論文名稱:冷戰後中國大陸對其國家安全環境的認知
論文名稱(外文):China's perception of its national security environment after cold-war
指導教授:張亞中張亞中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亞太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中國大陸國家安全獨立運動經濟安全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4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中文摘要
冷戰結束後世界局勢不再以傳統的軍事對抗為主,世界各國對國家安全環境的追求亦從過去的軍事安全轉向多面向的競爭,21世紀的安全威脅將更為多樣化,非軍事威脅將會取代軍事威脅。面對此重大轉變,中國大陸如何面對來自非軍事的威脅又如何維護其國家安全,是中國大陸面臨的一大課題。
國營企業的改革造成中國大陸社會與經濟結構的重大轉變,下崗職工的生計與失業問題是當前中共極待解決的問題,如果大規模的失業問題遲續發生而長期無法解決,勢將嚴重影響社會秩序,進而造成政權的不穩。「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其內部長久以來的政經問題以及提昇國際地位,但礙於意識型態、僵化的政治體制以及計劃性經濟的影響,西部大開發政策仍有若干問題未能解決。
本文將透過對中國大陸目前的對外關係、中國大陸所處的國際環境、獨立運動以及在經濟發展上有哪些阻礙的研究了解中共在國家安全環境的追求上遇到的問題以及中共如何因應來自國際上與國家內部的安全威脅。
關鍵詞:中國大陸、國家安全、獨立運動、經濟安全
Abstracts
After cold war is over, the world situation is no longer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military opposition as the primary objective, the different nations worldwide in seeking national security environment, has transformed from the military security of the past to the multi-faceted of the global competition. The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as become more diversify; the non-military threat has taken place of the military threat. In facing with such enormous transformation, how will Mainland China face the non-military threat and to maintain its national security? This will be one important lesson that Mainland China must deal with.
The revolution of the national managed enterprise has created a tremendous transformation for the social and economical structure of the Mainland China, the livelihood of the staff and workers that go off sentry duty and the unemployment are the problem that await immediate solution by China. If the large scale of the unemployment problem continue to occur and still wasn’t able to solve in a long run, it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social order, which will further create instability for the regime. “To open up strategy for the western section” has mentioned the primary objective is to solve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problem of the interior that has been in existence ever since long ago, and to elevate the national posi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but since it was hindered by the ideology, through the deadlock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strategize influence of the economic, the open up of the strategy for the western section still have problems await to be solved.
This article is through the current foreign relationship of Mainland China, the position where Mainland China is situa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ts independent movement, and the obstacles that hinder its economical development, to research and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China in seeking national security environment, and how should China handle the threat to its national security coming from the international levels and within its interior.
Key words: Mainland China, national security, independent movement, economical security
論文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2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章節安排………………………………………..3
第二章 中共對國際戰略格局的認知………………………..10
第一節 當代國際戰略格局的總體趨勢……………………………10
第二節 當代國際戰略個體趨勢……………………………………14
第三節 後冷戰時期中共的對外關係………………………………24
第三章 中共對國際安全威脅的認知………………………..46
第一節 安全威脅多樣化……………………………………………46
第二節 影響中共周邊安全形勢的主要因素………………………49
第三節 中共戰略目標的調整………………………………………54
第四章 中共對獨立運動的認知……………………………..58
第一節 新疆獨立運動所引發的安全威脅…………………………58
第二節 西藏獨立運動所引發的安全威脅…………………………64
第三節 台灣問題所引發的安全威脅………………………………72
第五章 中共對經濟安全威脅的認知………………………..81
第一節 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對安全的威脅………………………81
第二節 中共對國企改革與開發西部的認知………………………88
第三節 中共對貧困問題的認知……………………………………94
第六章 結論………………………………………………….101
參考書目………………………………………………………108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中文書目: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著,《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
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小組編,《機遇與挑戰》,台北:致良,1996年。
王逸舟著,《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
王逸舟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曉紅、薛榮久主編,《中國面臨衝擊-加入世貿組織的喜與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1月。
王夢奎、李善同等著,《中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等問題研究》,北京:商務印書局,2000年。
王良能著,《中共崛起的國際政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2月。
田弘茂主編,《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
史彼克著,《鄧後時代中國大趨勢-東方巨龍∼中國的繁榮與危機》,台北:大村文化出版社,1997年。
朱成虎主編,《中美關係的發展變化及其趨勢》,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
朱聽昌主編,《中國週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
杜攻主編,《轉換中的世界格局》,北京:世界知勢出版社,1992年7月。
呂秋文著,《中共與印度之邊界糾紛》,臺北:蒙藏委員會,民國73年。
吳敬璉等著,《大中型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安德列.平可夫著,《世紀之交的台海危機-中日美大對決》,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1年3月1日。
周喣著,《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
李夢白、胡欣等編著,《流動人口對大程式發展的影響及對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1年。
林毅夫等著,《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林宗達著,《蛻變中的軍事強權-中共軍事革新的動力》,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7月。
金鑫著,《中共問題報告》,香港:利文出版社,2001年。
洪丁福著,《國際政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啟英文化出版社,1996年。
俞可平、彭懷恩主編,《中國轉型的挑戰-經濟社會篇》,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9年六月。
胡鞍剛、王紹光、康曉光編著,《中國地區差距報告》,台北:致良,1996年。
胡鞍鋼主編,《地區與發展:西部開發新戰略》,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1年。
孟樵著,《探索中共二十一世紀的軍力:邁向打贏高技術戰爭之路》,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1年。
易君博著,《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第8版。
孫健主編,《金融危機與國家安全》,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6月。
翁明賢著《突圍-國家安全的新視野》,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11月。
張緒勝主編,《西部大開發發─機遇、挑戰、抉擇》,,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1年。
張坤、任勇、夏光等著,《欠發達地區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研究》,北京:中國環境,1999年。
張致富、覃成林著,《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年。
張慕津、程建國著,《中國地帶差距與中西部地帶的崛起》,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
張萬年主編,《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年。
張植榮著,《國際關係與西藏問題》,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1994年。
張明睿著,《中共國防戰略發展》,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8年。
張亞中著,《兩岸主權論》,台北:生智出版社,1998年。
張亞中著,《兩岸統合論》,台北:生智出版社,2000年8月。
張亞中、孫國祥著,《亞太安全綜合年報》,台北:遠景基金會,2002年。
張亞中、孫國祥著,《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出版社,
張召忠、周碧松著,《明天我們安全嗎》,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徐逢賢等著,《跨世紀難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9年。
高振鋼等著,《西部大開發之路:新亞歐大陸橋發展戰略》,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
陸建華著,《中國社會問題報告》,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年1月。
陳錦華主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二O一O年遠景目標綱要講話》,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
陳清泰著,《加快中小企業改革的步伐》,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年。
陳耀著著,《中國中西部發展政策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年。
陳永生主編,《十五大後中共的勢力》,台北:政大國研中心,1998年。
陳云林主編,《中國台灣問題》,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8年9月。
陳欣之著,《東南亞安全》,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10月。
曾錦城著,《下一場戰爭?中共國防現代化與軍事威脅》,台北:時英出版社,1999年7月。
傅樂成編,王明蓀著,《宋遼金元史》,臺北:長橋出版社,民國69年。
傅樂成著,《隨唐五代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民國69年。
楊開煌著,《達賴喇嘛「西藏問題」國際化之策略分析》,臺北:蒙藏委員會,1999年。
楊開煌著,〈中共少數民族政策淺釋〉,收錄於《中華民國民族主義學會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0年。
楊公素著,《中國反對外國侵略干涉西藏地方鬥爭史》,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2年。
琴星著,《網絡時代的軍事安全》,河南:中原農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潘兆民著,《中共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與實踐》,台北:結構群,1996年。
閻學通著,《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劉藝良等著,《中國地區差異與西部大開發戰略》,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蕭全政等著,《劇變中的亞太與兩岸關係》,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
(二)中文譯書:
達賴喇嘛著,康鼎譯,《達賴喇嘛自傳》,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6年。
李潔明(James R. Lilley)等編,張同瑩等譯,《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台北:先覺出版公司,1999年2月。
Pillsbury , Michael,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2001年1月。
Hughes , Barry B., 歐信宏、陳尚懋譯《國際政治新論》,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1999年4月。
Holsti , K. J., 李偉成、潭溯澄譯《國際政治分析架構》,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88年。
Michael D. Swaine,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共軍如何影響中共國家安全策》,1999年9月。
Stokes , Mark A.,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中共戰略現代化》,2000年4月。
Puska, Susan M., 吳奇達、高一中等譯,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下下一代的共軍(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fter Next)》,2000年8月。
Metz, Steven,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二十一世紀的武裝衝突:資訊革命與後現代戰爭》,2000年9月。
Copeland, Thomas E.,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資訊革命與國家安全》,2001年3月。
Beck, Ulrick, 孫治本譯,《全球化危機》,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Homans, George, 楊念祖譯,《社會科學的本質》(台北:桂冠出版社,1991年。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陸伯彬(Robert S. Ross)著,何大明譯,《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9月1日。
Herrmann, Wilfried A.,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亞洲的安全保障1998-1999》,1998年10月。
McNally, Christopher A. and Morrison, Charles E.,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2001亞太安全觀》,民國九十一年三月。
Tyler, Patrick,《中美交鋒》,台北:聯經,2000年。
(三)中文期刊: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共研究》,第44卷第2期,民國90年2月,頁57-76。
王章陵,〈新疆地區少數民族分離運動的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3期,民國86年3月,頁5-16。
王友辰,〈中共對90年代國際形勢評估之探討〉,《中共研究》,第33卷第4期,民國88年4月,頁74-83。
朱祖和,〈東南亞各國軍事發展之研究〉,《陸軍學術月刊》,第35卷第402期,民國88年2月16日,頁58-66。
李圭澤,〈淺析當前中共失業問題〉,《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0期,1999年10月,頁44-53。
李俊融,〈中共對台策略演變的影響因素〉《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9期,民國89年9月,頁67-78。
朱萸,<近年來「西部大開發」發展制約因素初探>,《蒙藏地區現況雙月報》,第11卷第2期,民國91年3月,頁1-9。
江振昌,〈大陸城鎮下崗職工的貧困問題〉,《中共研究》,第41卷第12期,1998年12月,頁7-21。
汪開宏,〈從組織變遷理論觀察分析中共國有企業改革〉,《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5期,1999年5月,頁42-53。
邱宏輝,〈中共現代化過程中的區域經濟〉,《中共研究》,第35卷第11期,2001年11月,頁47-71。
金榮勇,〈美國自菲律賓撤軍及其與東南亞之安全關係〉,《美國月刊》,第8卷第5期,民國82年3月,頁37-43。
吳英明、林麗香,〈全球化與中國新安全觀〉,《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2卷第3期,民國89年秋季,頁1-40。
黃季寬,<國際新形勢下的中共民族政策>,《蒙藏地區現況雙月報》,第11卷第2期,民國91年3月,頁11-19。
黃恩浩,〈中共俄國「信心建立措施」的動因與侷限〉,《東亞季刊》,第31卷第3期,民國89年夏季,頁133-154。
邵大衛,〈東南亞國家發展趨勢〉,《國防譯粹》,第18卷第11期,民國80年11月,頁46-53。
邵自強,〈中共現階段的對台政策〉《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2期,民國91年2月,頁95-101。
侯山林,〈中共經濟情勢及未來展望〉,《經濟情勢暨評論》,第7卷第2期,2001年9月,頁143-168。
周煦,〈冷戰後美國與中共的軍事關係〉,《政大國際關係學報》,第13期,民國87年12月,頁1-32。
門洪華,〈國際機制與中共的戰略選擇〉,《東亞季刊》,第31卷第3期,民國89年夏季,頁47-68。
耿慶武,〈中共的區域經濟發展〉,《中共研究》,第43卷第8期,2000年8月,頁47-67。
高得義,〈新疆跨境民族分離運動解讀〉,《山海文化雙月刊》,第6期,民國83年9月,頁138-146。
夏樂生,〈大陸國企改革中下崗問題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12期,1998年12月,頁40-52。
莫大華,〈澳洲參與「五國防禦安排」對東南亞區域安全的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9期,民國87年9月,頁19-30。
張登及,〈發展中的中共大國外交新構思〉,《中國事務》,2000年1月,第3期,頁34-65。
陳武駿,〈剖析中共西部大開發戰略〉,《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2期,2002年2月,頁44-58。
陳宏勝,〈西藏問題研究〉《國防雜誌》,第14卷第6期,民國87年12月,頁76-86。
陳鴻瑜,〈後冷戰時期東南亞之區域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1999年1月,頁16-58。
陳鴻瑜,〈美國自菲律賓撤軍及其與東南亞之安全關係〉,《美國月刊》,第8卷第3期,民國82年3月,頁37-43。
楊開煌,〈從談判到對話─北京與達賴之間化解衝突的可能途徑〉《東吳政治學報》,第10期,民國89年9月,頁31-63。
趙建民,〈中共對台獨因素的互動解釋〉《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3期,民國85年3月,頁29-40。
魯競,〈中共與少數民族的關係狀況分析〉,《中共研究》,第32卷第2期,1998年2月,頁104-117。
鄧海雲,〈中共統治下的西藏五十年〉《中共研究》,第35卷第10期,2001年10月,頁38-50。
廖淑馨,〈美國國會對西藏問題之立場〉,《美歐月刊》,第9卷第12期,民國83年12月,頁40-53。
賴榮偉,〈中共下崗問題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7期,1999年7月,頁54-66。
蔡政修,〈90年代美國對中共戰略與美「中」關係演變〉,《東亞季刊》,第31卷第3期,民國89年7月,頁69-94。
蔡中民,〈大陸區域經濟差距成因之研究〉,《中共研究》,第44卷第8期,民國90年8月,頁67-91。
謝昌生,〈江澤民時期中共軍事外交戰略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7期,民國88年7月,頁14-27。
謝劍,〈反恐聲中談疆獨-伊斯蘭「東土運動」平議〉,《歷史月刊》,2001年1月號,頁59-65。
謝劍,〈中國當然是一個民族─並論所謂西藏問題〉,《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14期,1999年夏季,頁201-227。
羅天人,〈從中共國際組織行為論其對國家安全戰略的認知〉,《中華戰略學刊》,民國87年3月,頁153-180。
(四)網路資料:
《大公報》,〈江澤民﹕西部開發走新路〉,http://www.takungpao.com/
〈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為何擴大〉,http://www.west.middlewest.com.cn.
《中時電子報》,〈「東土運動」 美國認定爲恐怖組織〉, 2002年8月28日,http://yam.chinatimes.com/ctnews/china/news/200208/C91828100212024.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58號《失業保險條例》,資料來源:http://www.china363.com/job/zhixunzx/flzc/shiyebx.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及其實踐》白皮書,中國網,網址:http://www.china.org.cn/ch-book/shaoshu/shaoshu1.htm.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網址:http://www.mac.gov.tw/rpir/2nd1_a.htm.
中國網,《國台辦發言人就台灣當局領導人談話發表看法》,網址:http://www.china.org.cn/
朱雲漢,〈美國新政府的亞太戰略〉,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網址:http://www.mofa.gov.tw/newmofa/faa/speech03.htm
朱顯龍,《美台軍事關係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中國網,2002年7月27日,網址: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179288.htm
宋燕輝,〈美國與南海島嶼主權爭議:由「積極中立」走向「積極關切」〉,戰略與國際研究所網站,網址:http://www.dsis.org.tw/peaceforum/cindex.htm
宋燕輝,〈日本海上自衛隊戰略部署與活動範圍擴伸至南海地區〉,戰略與國際研究所網站,網址:http://www.dsis.org.tw/peaceforum/cindex.htm
伊銘,〈天山腳下的騷動─新疆分離主義運動評述〉,1998年10月27日,民主亞洲基金會網站,網址:http://www.asiademo.org/1998/10/19981027a.htm.
伊銘,〈北京對付「疆獨」的兩面手法─新疆分離主義運動評述〉,1998年11月3日,民主亞洲基金會網站,網址:http://www.asiademo.org/1998/11/19981103b.htm.
伊銘,〈新疆獨運動的外部環境─新疆分離主義運動評析〉,1999年3月3日,民主亞洲基金會網站,網址:http://www.asiademo.org/1999/03/19990303b.htm.
宋國誠,〈2001年中共情勢年度評估報告「中國世紀工程」:西部大開發〉,http://iir.nccu.edu.tw.
吳敬璉,〈繼續推進國企改革需作四件事〉,《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2002年5月20日發表。
吳榮義,〈中共國企改革剖析〉,民國八十八年五月,台灣經濟研究院網站,網址:http://www.tier.org.tw.
周建明,〈關注美國戰略動向〉,遠景基金會網站,網址,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ideas/fcs20010514.htm
《明報新聞網》,〈胡錦濤任總書記江續掌軍權〉,網頁:http://as3.mingpao.com/specials/dat/leader/
英國國家廣播網(BBC)網址:http://news.bbc.co.uk/.
《國際企業創新論壇》網站,〈西部大開發和區域經濟協調方式〉,網址:http://www.eifi.com.cn.
張承惠,〈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經濟結構調整〉,《WTO專題》http://wto.ctiwx.com.cn.
新華網,〈怎樣理解西部大開發是我們黨面向新世紀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http://big5.xinhuanet.com/
新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
新華網,〈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總體態勢與基本特點〉,原載於《人民日報》,2000年6月8日,http://big5.xinhuanet.com/
海峽網,〈新形勢下的中國安全環境及對策〉,網址:http://www.taiwan-strait.net
梁明,〈影響中國安全的週邊因素〉,《遠景基金會》網站,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ideas/fcs20010202.htm
蔣莉,〈中俄關係發展歷程〉,http://202.130.245.40/chinese/chufang/44533.htm
《遠景基金會》網站,陳佩修於「東南亞安全情勢及其對我國的影響」座談會發言要點,網址:http://www.future-china.org.tw/csipf/activity/mt900417.htm
葉章美,〈國有企業改革〉,http://iir.nccu.edu.tw/final-report/
楚樹龍,〈動蕩中的平衡──世界軍事安全態勢前瞻〉,《新華網》,網頁: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202.84.17.73:7777/Detail.wct?RecID=69&SelectID=1&ChannelID=4255&Page=4
羅承烈,〈「上海合作組織」及其對兩岸的影響〉,《中華民國國防部》網站,網址:http://www.mnd.gov.tw/division/~defense/mil/mnd/mhtb/%E7%A9%BA%E8%BB%8D%E5%AD%B8%E8%A1%93%E6%9C%88%E5%88%8A/547/547-5.htm.
劉奇峰,〈種族矛盾沖衝突下的新疆獨立運動〉,2001年8月13日,http://www.bignews.org/big5/20000910.txt.
魏鏞,〈美國全球戰略思維新趨勢〉,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網站,網址:http://www.ccit.edu.tw/~g880401/military/00-01/usastrategy.htm
鄒藍,〈西部開發求解三大難題〉,《中國可持續發展信息網》,網址:http://www.sdinfo.net.cn/luntan/content/T2013.htm.
(五)中文報紙:
《大公報》
《文匯報》(香港)
《經濟日報》(北京)
《南洋星洲聯合早報》
《星暹日報》
《聯合日報》(菲律賓)
《聯合報》
二、西文部份
(一)西文書籍:
Aveddon, John F., In Exile From the Land of Snows, London: Michael Joseph Ltd., 1984.
Bell, Charles, Tibet-Past and Present,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24.
Donald Edwin Nuechterlein, America Recommitted: United States National Interests in a Restructured World,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91.
Grunfeld, Tom, The Making of Modern Tibet, NewYork: M. E. Sharpe,1987
Grazebrook, A.W., “Regional majors growing to super power”, Asia—Pacific Defense Report Yearbook 2000
Gelman, Harry, The Soviet Far East Buildup and Soviet Risk-Tajking Against Ching, Santa Monica: Rand, August,1982
Iriye, Akira, Across the Pacific, Chicago: Imprint Publication, Inc.: 1967
Richardson, H. E. A Short History of Tibet, New York: Dutton, 1962
(二)西文期刊:
Buszynski, Leszek, “ASEAN Security Dilemmas”, Survival, Vol.34, No.4, Winter 1992/93, pp.90-107.
Chen, Qimao, “New Approaches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e Post-cold War Era,” Asian Survey, Vol.33, No.3 (March 1993), pp.238-241.
Dobriansky, Paula J., “Human Rights and U.S. Foreign Policy”,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12, No.2, Spring, 1989, p.160.
Delfs, Robert, “The New Threat”,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20 August 1992, p.9.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 Vol. 72, No. 3 (Summer 1993), pp.22-49.
Jian, Tianlun, Jeffrey D. Sachs and Andrew M. Warner,“Trends in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 7, no. 1(1996), pp. 1-21.
Kennedy, Paul, “A Guide to Misinterpreters”, New York Times, April 17, 1988.
Layne, Christopher, From Preponderance to Offshore Balancing: America''''s Future Grand Strategy,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2, No. 1 (Summer 1997), pp. 86-124。
Menon, Rajan, “The Strategic Convergence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Survival, Vol.39 No. 2 (Summer 1997), p.115
New Report: U.S. Stand on Tibet is Unchanged”, Tibetan Review, Vol.7, No.6, June,1977, p.5.
Polomka, Peter, “Asia Pacific Security”,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44, No.3 (December 1990), pp. 269-277.
Stubbs, Richard, “Malaysian Defense Policy: Strategy Versus Structure”,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13, No.1, June1991, pp.44-56
Tang, Shiping, “A Neutral Reunified Korea: A Chinese View”,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Seoul), Vol. XIII, No. 2 (Fall/Winter 1999), pp. 464-483。
Tsui Kai Yuen,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 1952~1985”,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 15, no. 1(March 1991), p. 19.
Tai Ming Cheung," Indonesia Buys Part of Former East German Navy,"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Vol.156, No7, 18 February 1993, pp.11-12。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Building a New Era of Cooperation for a New Century”, Address by U.S. Security of State Warren Christopher,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November 21, 1996.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Public Affairs, The Enlargement of NATO: Why Adding Poland, Hungary, and the Czech Republic to NATO Strengthens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p.14-16.
U.S. Japan Joint Declaration on Security: Alliance for the 21st Century, Joint Declaration released in Tokyo during the State Visit by President Clinton to Japan. April 17, 1996.
Vause, W. Gary, “Tibet to Tianaman: Chinese Human Rights and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Occassional Papers/ Reprints Series in Contem Porary Asian Studies, No.6, 1998, p.5.
Waltz, Kenneth, The Emerging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8, No. 2 (Fall 1993), pp.45-73.
Warren W. Smith, Jr, Tibetan Nation-A History of Tibetan Nationalism and Sino-Tibetan Relations(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6)pp.153—15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羅天人,〈從中共國際組織行為論其對國家安全戰略的認知〉,《中華戰略學刊》,民國87年3月,頁153-180。
2. 謝劍,〈中國當然是一個民族─並論所謂西藏問題〉,《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14期,1999年夏季,頁201-227。
3. 謝劍,〈反恐聲中談疆獨-伊斯蘭「東土運動」平議〉,《歷史月刊》,2001年1月號,頁59-65。
4. 謝昌生,〈江澤民時期中共軍事外交戰略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7期,民國88年7月,頁14-27。
5. 蔡政修,〈90年代美國對中共戰略與美「中」關係演變〉,《東亞季刊》,第31卷第3期,民國89年7月,頁69-94。
6. 廖淑馨,〈美國國會對西藏問題之立場〉,《美歐月刊》,第9卷第12期,民國83年12月,頁40-53。
7. 鄧海雲,〈中共統治下的西藏五十年〉《中共研究》,第35卷第10期,2001年10月,頁38-50。
8. 魯競,〈中共與少數民族的關係狀況分析〉,《中共研究》,第32卷第2期,1998年2月,頁104-117。
9. 趙建民,〈中共對台獨因素的互動解釋〉《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3期,民國85年3月,頁29-40。
10. 楊開煌,〈從談判到對話─北京與達賴之間化解衝突的可能途徑〉《東吳政治學報》,第10期,民國89年9月,頁31-63。
11. 陳鴻瑜,〈美國自菲律賓撤軍及其與東南亞之安全關係〉,《美國月刊》,第8卷第3期,民國82年3月,頁37-43。
12. 陳鴻瑜,〈後冷戰時期東南亞之區域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1999年1月,頁16-58。
13. 陳宏勝,〈西藏問題研究〉《國防雜誌》,第14卷第6期,民國87年12月,頁76-86。
14. 陳武駿,〈剖析中共西部大開發戰略〉,《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2期,2002年2月,頁44-58。
15. 莫大華,〈澳洲參與「五國防禦安排」對東南亞區域安全的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9期,民國87年9月,頁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