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1 08: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趙台萍
研究生(外文):Tai-ping Chao
論文名稱:鮑曉暉散文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Essays by Pao Hsiao-huei
指導教授:沈謙沈謙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en Chi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2
中文關鍵詞:兩岸鄉土散文鮑曉暉台灣文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2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凡是愛台灣文學的人,都樂於參與台灣文學的創作和研究,且深度地去了解台灣文化背景和台灣文學作家之間的互動情形。台灣是一個多種族、多元化的國家,不論作家來自何方,只要熱愛這塊土地、認同這個美麗島嶼的屬性、真誠為這個社會付出及貢獻,都屬於「做夥一家人」。

  鮑曉暉女士二十歲左右逃離戰火之地,避難在台灣。迄今七十八歲,五十多年「吃台灣米、飲台灣水、喝台灣茶」,從一無所有到衣食豐足,她感恩一切獲得的源泉。本論文以心理層面探討作者的家世背景、一路逃難的悲歡艱苦、寫作起源動機與文友間互動、及對兩岸鄉土、故園雙重情感糾結的心理想法。她曾說:「回憶是經歷的回顧,我們常會在回憶中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深情回眸》序)她以走過歲月的足跡,告知年輕一代台灣這五十多年來的進步、發展情況。作者出版書籍以散文居多數,內容有懷鄉、思親、愛台灣斯土、愛國心志以及對社會、青少年勵志語言等。本論文並對作者寫散文的技巧、特色做一番研究。

  最重要的是,作者雖然來自彼岸,大半生都定居於台灣,早已認定這個「故鄉」是她終老無以取代的一塊樂土,如今她仍筆耕不輟,奮戰不已。在台灣文壇上,對於一個默默貢獻良多的作家,實應給予她一個正面的評價。

  本論文計分七章,各章章旨及其內容如下:
  第一章為「緒 論」。本章首先概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次略如何蒐集資料、整理、使用資料及與鮑曉暉本人訪談的對話。

  第二章為「鮑曉暉家庭背景」。探討鮑曉暉的「原生家庭」、「童年憶往」、及「目前家庭」的過去與現在的狀況。

  第三章為「鮑曉暉寫作生涯」。討論鮑曉暉最早「寫作的起源」、「文學寫作的進展」、「以文以歌會友」的實際情狀。

  第四章為「鮑曉暉散文作品的分期」。將鮑曉暉的散文作品分為「早期醞釀嘗試期」、「中期創作發表期」、「近期成果豐碩期」三期闡述。

  第五章為「鮑曉暉記述兩岸鄉土的散文」。就鮑曉暉將五十多年來海峽兩岸之隔的心情,以散文作品呈現內心的感想作一個透析。內容有:「海峽彼岸故鄉情」、「海峽此岸寶島鄉土情」、「海峽兩岸鄉土今昔變貌」。

  第六章為「鮑曉暉散文語言」。每位作家的作品均有其獨特人格的風味,鮑曉暉亦不例外。本章就鮑曉暉「口語式語言」、「辭采語言」、「論理式用語」做一番探討。

  第七章為「結 論」。
  Taiwan is a multi-cultural, multi-ethnicity country. Writers from other places would also be regarded as “a member of this family” as long as they sincerely identify themselves with this land and the culture, and a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making of this community.

  At the age of twenty, Pao Hsiao-huei came to Taiwan to seek shelter from war. Now she is already seventy-eight years old. For the past fifty years, she “ate Taiwan rice, drink Taiwan water and tea.” She felt gratitude and saw Taiwan as a source of her inspirations because she had nothing when she first came here and now she is living a very comfortable life. This essay is an investigation of her journey—her family background, hardship as a refugee, how she started writing, and her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writers. A major focus of my investigation is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her writings due to the ambivalence of having two “homelands” on this side and the other side of the Taiwan Strait. Pao once said, “Memory is a re-examination of one’s own experience. We sometimes can get to the realization of certain truth from this examination.” (The Preface of Looking Back--with Infinite Love). With her writings, mostly essays, on topics such as memories of hometown, love for her family, advices to younger generations, she portrayed the changes and progress that Taiwan went through for the past fifty years. In this thesis, I will also try to analyze the writing skills in her essays.

  This thesis is a recognition to the accomplishment of a writer coming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Taiwan Strait, but have lived here for the most part of her life, have eventually identified herself with this land, and have contributed a lot to this community with her writing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a discussion of my motivation, goals, and sources. Chapter two is the family background of Miss Pao. Chapter three deals with Miss Pao’s writing experience, from the time she started writing, the progress of her writing, to the time she “make friends by writing.” In chapter four, I divide Miss Pao’s writing career into three stages: early experimental stage, creative writing stage, and later years. The fifth chapter is an analysis of Miss Pao’s writing on her two hometowns, China and Taiwan. The Sixth chapter deals with the unique languages styles in Miss Pao’s essays, such as the “colloquial languages,” “rhetorical languages” and “argumentative languages.” My study of Miss Pao’s essay will be concluded with chapter seven.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 5

第二章 鮑曉暉的家庭背景 10
第一節 原生家庭 10
第二節 童年憶往 23
第三節 目前家庭 29

第三章 鮑曉暉的寫作生涯 36
第一節 寫作的起源 38
第二節 文學寫作進展 51
第三節 以文以歌會友 62

第四章 鮑曉暉散文的分期 71
第一節 早期醞釀嘗試期 77
第二節 中期創作發表期 84
第三節 近期成果豐碩期 90

第五章 鮑曉暉鄉土情的散文 98
第一節 海峽彼岸故鄉情 102
第二節 海峽此岸寶島鄉土情 109
第三節 海峽兩岸鄉土今昔變貌 115

第六章 鮑曉暉散文語言 130
第一節 口語式語言 132
第二節 辭采語言 144
第三節 論理式用語 155

第七章 結 論 163
第一節 鮑曉暉人格特質和散文作品的價值 165
第二節 鮑曉暉散文在台灣文壇角色定位和貢獻 171

參考文獻舉要 174
一、 本文(以出版時間為順序)
二、 專書(以姓名筆劃為順序)

附錄 181
一、鮑曉暉年譜初稿 181
二、與作家鮑曉暉女士訪談記錄 188
一、本文(以出版時間為順序):

鮑曉暉《愛到深處無怨尤》台北市:龍風圖書出版部 1978年12月。

鮑曉暉《不如歸》台北市:正統出版社 1978年。

鮑曉暉《異鄉•鄉情》台北市:正統文化出版公司 1979年6月。

鮑曉暉《開羅會議》台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 1982年6月。

鮑曉暉《人間愛晚情》台北市:采風出版社 1982年5月。

鮑曉暉《鐵面佛心—居正的故事》台北市:近代中國出版 1982年6月。

鮑曉暉《孤軍英雄—謝晉元》台北市:近代中國出版 1982年6月。

鮑曉暉《美麗的寶島》台北市:台灣新生報社 1982年5月。

鮑曉暉《永恆的友情》台北市:堯舜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82年6月。

鮑曉暉《威武不屈—史堅如的故事》台北市:近代中國出版 1983年6月。

鮑曉暉《故鄉水》台北市:道聲出版社 1987年9月。

鮑曉暉《童年往事》台北市:國語日報出版部 1990年11月。

鮑曉暉《女人的知心話》台北市:海飛麗出版公司 1993年9月。

鮑曉暉《寂寞沙洲冷》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7月。

鮑曉暉《深情回眸》台北市:三民書局 1995年1月。

鮑曉暉《種一株花樹》台北市:黎明事業有股份限公司 1998年3月。

鮑曉暉《烽火歲月》台北縣:富春文化事業公司 1999年7月。

鮑曉暉《奶爸時代》台北市: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9年7月。

鮑曉暉《歲月留金》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6月。

鮑曉暉《長城根下騎駱駝》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2001年6月。

鮑曉暉《聰明女人,貼心男人》台北市: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02年9月。

鮑曉暉《雲遊旅痕》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2年9月。

二、專書(以姓名筆劃為順序):

RENE&WELLEK著、梁伯傑譯《文學理論》台北市:水牛出版社 1999年2月。

三毛等著《你可以說的更好》台北市:方智出版公司 1992年。

子敏《鄉情》,台北市:好書出版社 1987年2月。

心岱《情趣男女》台北市:民生報社婦女叢書 1990年2月。

王一川《中國形象詩學》上海市:上海二聯書店 1998年。

王逢吉《文學創作與欣賞》台中市:青山出版社 1976年。

王鍾陵主編《散文卷》河北市: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12月。

白少帆等編著《台灣現代文學史》遼寧省:遼寧大學出版社 1987年。

石永貴《人生的明燈》台北市:九歌出版社 1985年6月。

朱立元《接受美學》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8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9月。

朱光潛《古典文學》台北:天龍出版社 1986年12月。

朱光潛《談文學》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6月。

西格蒙德•弗洛依德《夢的解析》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1年5月。

西格蒙德•弗洛依德《論文學與藝術》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1年5月。

何欣《中國現代小說的思潮.三十年來台灣的小說》台北市:遠景出版社 1979年。

何懷碩《苦澀的美感》台北市:大地出版社 1977年9月。

余秋雨《台灣演講》台北市:爾雅出版社 1998年。

吳淑君《語言創意與幽默思考》台北縣: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6年2月。

吳裕氏編《女作家自傳》台北市:中美文化出版部 1972年5月。

希岱編輯群策劃《我們都是台灣人》台北市:希岱書版有限公司 1988年。

李玉紅編校《學生心理與教養》親職小百科5台北市:小暢書房 1996年2月。

李明濱《二十世紀歐美文學史》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部 2002年6月。

杜麗燕著、雷永生主編《尼采傳》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年1月。

沈謙《林語堂與蕭伯納》台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9年。

沈謙《修辭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1990年10月。

沈謙《獨步,散文國》台北縣:讀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2年10月。

卓如編《三十年代作家選集—冰心》台北縣:大台北出版社 1990年2月。

拉瓦爾、馬樂伯著,李正治譯《意識批評家》金楓出版社 1987年。

林鬱主編《魯迅小語錄》台北市:吳氏圖書有限公司 1990年。

邱七七《回憶常在歌聲�堙n台北市:爾雅出版社 1997年7月。

封德屏主編《鄉土與文學》台北市:文訊雜誌社 1994年。

故鄉編輯部《思我故鄉》台北市:故鄉出版公司 1981年5月。

故鄉編輯部《說我過去》台北市:故鄉出版公司 1981年5月。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市:麥田出版社 2000年1月。

柯慶明《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論述》台北縣:大安出版社 1987年10月。

孫望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9年6月。

孫蓉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思維方式研究》台南市:暨南出版社 2001年2月。

徐信華《弗洛伊德傳》河北省:何北新華印刷三廠 1998年。

秦嶽主編《名家 創作 經驗》,台北市:業強出版社 1993年3月。

張秀亞《與紫丁香有約》九歌出版有限公司 2002年3月。

梁實秋《白貓王子及其他》台北市:九歌文庫 1984年7月。

畢縑《必樸自選集》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7年。

郭麗華《馳騁在思路上》台北市:中央日報出版部 1992年6月。

陳香編著《杜甫評傳》台北市:國家出版社 1981年10月。

陳振村發行《魯迅小說精選》台北市:全興出版社 1988年。

傅佩榮、劉墉《在歲月�埵赤齱n台北市:正中書局 1991年9月。

彭瑞金《文學評論百問》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 1998年。

彭瑞金主編《文學台灣》,高雄:文學台灣雜誌社 1997年。

焦桐主編《心靈戀歌2》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 1997年12月。

琦君《水是故鄉甜》台北市:九歌出版社 1995年5月。

琦君《異鄉人的黃昏》台中市:晨星出版社 1984年11月。

琦君《琦君讀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 1995年12月。

黃永武《愛盧談文學》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台北市: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2002年7月。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1988年2月。

葉石濤《展望台灣文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 1994年8月。

葉石濤《追憶文學歲月》台北市:九歌出版社 1999年。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集》台北市:正中書局 1995年8月。

雷永生主編《心理•人格結構理論》河北省: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年3月。

趙淑俠《我們的歌》台北市:中央日報出版部 1983年。

趙淑俠《故土與家園》台北市:九歌出版社 1984年10月。

劉登翰主編《台灣文學史上、下卷》福州市:海峽文藝出版社 1991年6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 1999年9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7年9月。

賴輝亮著、雷永生主編《柏拉圖傳》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應平書主編《桃園新境》台北市:中華日報社出版部 1997年11月。

隱地《作家與書的故事》台北市:爾雅出版社 1985年。

簡宛《簡宛隨筆》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84年。

簡恩定等編著《現代文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1997年。

顏元叔等《花雨散文選》台北市:中華日報社出版部 1986年7月。

魏怡《散文鑑賞入門》台北市:國文天地雜誌社 1989年11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