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
《詩經》。
《易經》。
《論語》。
《左傳》。
《老子》。
《孟子》。
《荀子》。
《中庸》。
司馬遷,《史記》。
班 固,《漢書》。
朱 熹,《四書集註》。
王先謙,《荀子集解》。
貳、當代專著(依姓氏筆畫順序)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8年)。
____,《方東美先生演講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4年)。
伍振鷟,《中國教育思想史•先秦部份》(台北:師大書苑,1987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____,《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78年)。
____,《心體與性體》,第一冊、第二冊(台北:正中書局,1968)。
____,《名家與荀子》(台北:學生書局,1979年)。
____,《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____,《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
____,《圓善論》(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____,《道德的理想主義》(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____,《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1974年)。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余英時,《從價值體系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____,《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吳文章,《荀子的音樂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吳 怡,《中國哲學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吳 康,《孔孟荀哲學》,下冊(台北:台灣商物印書館,1971年)。
吳茹寒,《荀子學說淺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82年)。
吳復生,《荀子思想新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李明輝,《孟子重探》(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李 杜,《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李哲賢,《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時代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李瑞全,《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林安弘,《儒家禮樂之道德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林麗真,《中國歷代思想家─荀子部分》(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姜尚賢,《荀子思想體系》(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0年)。
胡 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61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
____,《儒家與現代中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書局,1979年版)。
____,《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版)。
____,《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____,《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
翁惠美,《荀子論人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88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____,《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____,《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張其均,〈中華五千年史〉,《戰國史》,第七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陳大齊,《荀子學說》(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版)。
陳飛龍,《孔孟荀禮學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陳德和,《淮南子的哲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
____,《儒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洪葉文化公司,2003年)。
傅偉勳,《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____,《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____,《從創造的詮釋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冊(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項退結,《中國哲學之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曾昭旭,《道德與道德實踐》(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黃公偉,《孔孟荀哲學證義》(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____,《孟學思想史論•卷二》(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
楊秀宮,《孔孟荀禮法思想的演變與發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楊承彬,《孔孟荀的道德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董承文,《孔孟荀教育思想》(高雄:復文書局,1987年)。
熊公哲,《荀子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年)。
廖銘春,《荀子新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劉 真,《儒家倫理思想述要》(台北:正中書局,1976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____,《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____,《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5年)。
駱建人,《孟子學說體系探賾》(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鮑國順,《荀子學說析論》(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
錢 穆,《中國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版)。
謝仲明,《儒學與現代世界》(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
魏元珪,《荀子哲學思想》(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羅 光,《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____,《儒家哲學的體系》(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譚宇權,《荀子學說評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北大哲學系(注),《荀子新注》(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
台大哲學系(編),《中國人性論》(台北:東大圖書,1990年)。
王邦雄等著,《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年)。
謝冰瑩(編),《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
楊祖漢(編),《儒學與當今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陳德和(編),《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周博裕(編),《傳統儒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李明輝(編),《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7年)。
任繼愈(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參、期刊論文(含總集中之論文)
王邦雄,〈論荀子的心性關係及其價值根源〉,《鵝湖》第九十期(1983•4)。 王爾晉,〈人性基本問題─良心的研究〉,《建設》第十三卷,第十四期(1964•9)。
何淑靜,〈論荀子是否以「心」為「性」之問題(上)•(下)〉,《自由文化月刊》第四十
一•四十二期(1983•3-4)。
吳 怡,〈荀子的教育思想〉,《建設》第九卷,第一期(1960•6)。
周天令,〈荀子「隆禮義而殺詩書」義疏〉,《孔孟月刊》第二十六卷,第一期(1987• 9)。
____,〈荀子之天人思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卷,第十一期(1987•11)。
____,〈讀荀子管見〉,《孔孟月刊》第二十八卷,第四期(1989•12)。
周紹賢,〈荀子之教育論〉,《哲學與文化》第十四卷,第四期(1987•10)。 陳大齊,〈孔孟荀三子所說人性的分析〉,《孔孟月刊》第二卷,第四期(1964•2)。 陳德和,〈先秦儒家道德精英主義之義含與疏通〉,《揭諦學刊》第二期(1999)。 ____,荀子性惡論之意義及其價值〉,《鵝湖》第二三一期(1994•9)。
陸建華,〈荀子哲學結構論〉,《孔孟月刊》第三十八卷,第十一期。 項退結,〈荀子在中國哲學史中的關鍵地位及其現代意義(下)〉,《哲學與文化》第九卷,第十二期(1982•12)。 ____,〈基於孟荀人性論之實際可行的道德觀〉,《哲學與文化》第十七卷,第五期(1970•5)。
黃靜華,〈孔孟荀的人性論與教育觀〉,《孔孟月刊》第十七卷,第五期(1979•1)。 詹棟樑,〈荀子化性起偽的教育學說〉,《建設》第十二卷,第四期(1963•9)。 ____,〈道德教育之價值〉,《教育文摘》第八卷,第二期(1963•2)。
潘小慧,〈荀子的解蔽心─荀學作為道德實踐論的人之哲學理解〉,《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五卷,第六期(1998•6)。 蔡仁厚,〈荀子天論與性論研究〉,《東海學報》第二十四卷(1983)。 蔡錦昌,〈荀子的心是個明智心─評牟宗三和康德的看法〉,《哲學與文化》第十五卷,第七期(1988•7)。 鄭宗義,〈知識、思辨與感觸─試從中國哲學研究論牟宗三先生的方法論觀點〉,《鵝湖》第十八期(1997•6)
鄭家棟,〈大陸近年來的新儒學研究與我的一點認識〉,《當代新儒學論文集•總論篇》。
蕭楚珊,〈荀子的知識論初探(上)•(下)〉,《鵝湖》第二一一•二一二期(1993•1-2)。 羅枝文,〈荀子的教育思想〉,《師友》第六十一期(1972•7)。
龔寶善,〈德育的哲學基礎〉,《哲學與文化》第十四期(1975•4)。 肆、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順序)
吳振隆,《荀子人性論思想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73年),碩士論文。
吳靜如,《荀子思想中人格的實踐與開拓》(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8年),碩士論文。 沈政輝,《荀子哲學思想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1984年),碩士論文。 金東洙,《從荀子性惡論看其哲學之特色》(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77年),碩士論文。
金炳采,《荀子哲學中禮的概念》(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79 年),碩士論文。
柳熙星,《荀子哲學的秩序性建構及其困境》(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1999年),博士論文。 張美瑜,《荀子的教育思想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70 年),碩士論文。 陳儀修,《荀子倫理思想》(台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1971年),碩士論文。
陳靜美,《從孟荀之比較看荀子的成德理論》(台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1988年,碩士論文)。 楊耀斌,《孟荀道德教育之比較》(台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1989年),碩士論文。 劉文郎,《荀子人性論之學理基礎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93年),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