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20: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云瑛
研究生(外文):Yun-yin Chang
論文名稱:莊子天人思想探究
指導教授:陳德和陳德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e-Heo Ch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3
中文關鍵詞:莊子天人道家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2
  • 點閱點閱:92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文在架構上,首先是對於古代天人思想的內容及發展作一溯源與貞定,藉此凸顯莊子在「天」概念上對於傳統天概念的突破,並由此確立莊子主觀境界形態的實踐形上學性格;其次是探討《莊子》篇章中「人」的問題,這部分主要是對莊子筆下的人所面臨之困境和理想人格予以探究,以及在境界層次的轉換過程中實踐功夫的探討與說明;最後則是綜合地探討「天」、「人」之間的關連性,除了肯定「天」與「人」之間既內在又超越的關係之外,亦清楚地揭示了莊子哲學中天人關係中縱向與橫向的發展。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課題之選定 1
第二節 研究進路及詮釋之原則 6
第三節 版本內容及範圍之界定 9
第四節 前人成就與預期成果 15
 
第二章 天概念本義及其轉化 17
第一節 「天」概念的溯源 17
一、 三代傳統的天命觀 18
二、 周代宗教人文化的轉向 23
第二節 「天」概念的貞定 26
一、 孔子的性與天道 28
二、 老子的道法自然 33
第三節 老莊的承繼與轉化 38
 
第三章 莊子形上學中的「天」概念 42
第一節 實踐形上學與觀解形上學 43
第二節 「天」在《莊子》中的殊勝義 50
一、 天池 51
二、 天籟 52
三、 天府與葆光 54
四、 天鈞與天倪 55
五、 天理 57
六、 天刑 58
七、 天和與天樂 59
 
第四章 莊子實踐論中的「人」概念 61
第一節 人生的困境 61
第二節 轉俗成真 67
一、 批判反省的修養功夫 67
二、 畸人的超越性格 72
第三節 莊子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聖人、真人 76
一、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77
二、 古之真人 80
 
第五章 莊子思想中的天人關係 86
第一節 天人的對立與和諧 86
第二節 天人合一的境界 91
一、 天人不相勝 92
二、 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94
1. 知天人之所為
2. 兩忘而化其道
 
第六章 結論 100
 
參考書目 104
一、古典文獻(略依作者年代先後)

《尚書》,《十三經注疏》1,台北藝文,1993。
 
《詩經》,《十三經注疏》2,台北藝文,1993。
 
《論語》,《十三經注疏》8,台北藝文,1993。
 
王夫之,《莊子解》,台北河洛,1978。
 
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1985。
 
釋德清,《莊子內篇注》,台北廣文,1991。
 
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1997。
 
林雲銘,《莊子因》,臺北蘭臺,1975。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台北中華,1988。
 
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上、下,
台北中華,1996。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1993。
 
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台北新天地,1977。
 
二、現代專書(依姓名筆畫為序)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1988。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1988。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原始道家哲學——老子部
分》,台北黎明,1993。
 
方東美著•孫智燊譯,《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1984;
 
王 煜,《老莊思想論集》,台北聯經,1990。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學生,1990。
 
王邦雄,《生命的實理與心靈的虛用》,台北立緒,1999。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1993。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台北空中大學,1995。
 
王叔岷,《莊學管窺》,台北藝文,1978。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北京人民,1998。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1993。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1983。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1994。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下冊,台北學生,1977。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學生,1990。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學生,1985。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台北書林,1999。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98。
 
吳 怡,《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2001。
 
吳 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2000。
 
吳 怡,《禪與老莊》,台北三民,1999。
 
吳 森,《比較哲學與文化》(二),台北東大,1979。
 
吳汝均,《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1998。
 
吳經熊,《哲學與文化》,台北三民,1985。
 
宋稚青,《老莊思想與西方哲學》,台北三民,1990。
 
李 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藍燈,2000。
 
杜保瑞,《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Online(http://mail.hfu.edu.tw/~bauruei/3book/gungfu/ gu01.htm),台北華梵,2003.2.23。
 
胡 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商務,1986。
 
胡哲敷,《老莊哲學》,台北中華,1970。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台北學生,2000。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共三冊),台北學生,1978。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1993。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
1969。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1966。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1991。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1992。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國
人民,1989。
 
張立文,《天》,台北七略,1996。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1983。
 
張默生,《莊子新釋》,台北天工,1993。
 
莊耀郎,《郭象玄學》,台北里仁,1998。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商務,1995。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1993。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共二冊),台北商務,
1998。
 
陳鼓應,《莊子哲學探究》,自印本,1975。
 
陳德和,《台灣教育哲學論》,台北文史哲,2002。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台北文史哲,1993。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1985。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
1999。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共七冊),台北藍燈,
1991。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2001
 
楊儒賓,《莊周風貌》,台北黎明,1991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1997。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1990。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1993。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87。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1984。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台北學生,1993。
 
錢 穆,《莊子纂箋》,台北東大,1993。
 
吳相洲釋譯,《指月錄》卷二十八,台北佛光,1997。
 
金炳華等編,《哲學大辭典》(共二冊),上海辭書,
2001。
 
哲學研究社編輯部,《莊子哲學討論集》,北京崇文,
1972。
 
郭錫良等編,《古代漢語》(共二冊),天津教育,1996。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高雄復文,1991。
 
(日)中村元著•林太、馬小鶴譯,《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共二冊),台北淑馨,1999。
 
(日)池田知久著•黃華珍譯,《《莊子》—「道」的思
想極其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
 
(美)Peter A. Angeles著•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譯,《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1999。
 
三、期刊論文(含總集及會議論文集之論文)
 
朱 哲,〈先秦道家的天人哲學論〉,《宗教哲學》第五
卷第二期,頁93-108,台北中華民國宗教研究社,1999.4。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演講錄〉(八),《鵝湖月刊》第三二五期,頁1-6,台北鵝湖,2002.7。
 
李治華,〈莊子之聖人、真人、至人、神人及天人的層次析論〉,《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七卷第五期,台北教育部,頁89-97,1997.2。
 
沈清松,〈老子的批判哲學〉,《東吳哲學傳習錄》第一期,頁13-21,台北東吳,1992.3。
 
沈清松,〈莊子的人觀〉,《哲學與文化》第十四卷第六期,台北哲學與文化,1987.6。
 
沈清松,〈莊子的道論-對當代形上困惑的一個解答〉,《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一期,頁19-34,台北政治大學,1994.5。
 
周啟成,〈莊子學派天人觀辨析〉,《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七卷第二期,頁106-113,台北輔仁大學,2002.2。
 
林安梧,〈「絕地天之通」與「巴別塔」——中西宗教的一個對比切入點之展開〉,《鵝湖學誌》第四期,頁1-14,台北鵝湖,1990。
 
陳德和,〈黃老哲學的起源與特色〉,第三屆比較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嘉義南華大學,2002.5。
 
陳德和,〈論牟宗三對人間道家的哲學建構——以老子思想的詮釋為例〉,《揭諦——南華哲學學報》第三期,頁141-180,嘉義南華大學,2001.5。
 
陳德和,〈論莊子哲學的道心理境〉,《鵝湖學誌》第二十四期,頁41-72,台北鵝湖,2000.6。
 
陳德和,〈瀛海玄風自在心——台灣五十年的老莊哲學〉,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上課講義。
 
葉海煙,〈天人之間——回應周啟成〈莊子學派天人觀辨析〉〉,《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七卷第二期,頁193-195,台北輔仁大學,2002.2。
 
歐崇敬,〈從《莊子•內篇》的概念與字詞使用脈絡論其哲學架構中的兩重特質〉,《佛光人文社會學刊》第二期,頁129-161,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6。
 
鄭宗義,〈知識、思辨與感觸——試從中國哲學研究論牟宗三先生的方法論觀點〉,《鵝湖學誌》第十八期,頁23-52,台北鵝湖,1997.6。
 
鄭宗義,〈論牟宗三先生的經典詮釋觀:以先秦道家為例〉,《人文學報》第二十四期,頁371-405,桃園中央大學,2001.12。
 
關 鋒,〈莊子哲學批判〉,《莊子哲學討論集》,頁1-60,北京崇文,1972。
 
四、學位論文
 
吳建明,《莊子安命哲學之探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哲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林明照,《莊子「真」的思想析探》,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金白鉉,《莊子哲學中天人之際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
 
金貞姬,《論道家式的形而上學》,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張安東,《莊子天道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鄭宗義,〈知識、思辨與感觸——試從中國哲學研究論牟宗三先生的方法論觀點〉,《鵝湖學誌》第十八期,頁23-52,台北鵝湖,1997.6。
2. 歐崇敬,〈從《莊子•內篇》的概念與字詞使用脈絡論其哲學架構中的兩重特質〉,《佛光人文社會學刊》第二期,頁129-161,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6。
3. 葉海煙,〈天人之間——回應周啟成〈莊子學派天人觀辨析〉〉,《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七卷第二期,頁193-195,台北輔仁大學,2002.2。
4. 陳德和,〈論莊子哲學的道心理境〉,《鵝湖學誌》第二十四期,頁41-72,台北鵝湖,2000.6。
5. 林安梧,〈「絕地天之通」與「巴別塔」——中西宗教的一個對比切入點之展開〉,《鵝湖學誌》第四期,頁1-14,台北鵝湖,1990。
6. 陳德和,〈論牟宗三對人間道家的哲學建構——以老子思想的詮釋為例〉,《揭諦——南華哲學學報》第三期,頁141-180,嘉義南華大學,2001.5。
7. 周啟成,〈莊子學派天人觀辨析〉,《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七卷第二期,頁106-113,台北輔仁大學,2002.2。
8. 沈清松,〈莊子的道論-對當代形上困惑的一個解答〉,《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一期,頁19-34,台北政治大學,1994.5。
9. 沈清松,〈莊子的人觀〉,《哲學與文化》第十四卷第六期,台北哲學與文化,1987.6。
10. 沈清松,〈老子的批判哲學〉,《東吳哲學傳習錄》第一期,頁13-21,台北東吳,1992.3。
11. 李治華,〈莊子之聖人、真人、至人、神人及天人的層次析論〉,《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七卷第五期,台北教育部,頁89-97,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