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2 00: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詹明欽
研究生(外文):Ming-Chin Chang
論文名稱: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Orientation Life Education Programs on Middle-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self-Concep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指導教授:蔡明昌蔡明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ing-chang Ts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生死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人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7
中文關鍵詞:人際關係自我概念生命教育
外文關鍵詞: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elf-conceptlife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72
  • 點閱點閱:158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7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1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了解不同取向生命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中年級學童在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的影響之差異,綜合以上研究發現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作為國內小學推行生命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方法進行研究,以彰化縣某國小九十一學年度四年級中三班共103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一〉33名學生接受為期八週每週二節共十六節之倫理取向生命教育;而實驗組〈二〉35名學生接受生死取向生命教育;控制組則在實驗期間不參與任何實驗處理。研究工具以兒童自我觀念量表與人際關係量表進行前測、後測及追蹤測驗,以了解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效果之差異。
 
  研究資料的分析,在量化統計分析方面採取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共變數分析等法來考驗研究假設;在質化方面以課程總回饋單、個別深度訪談、教師教學檢討等資料,綜合分析說明實驗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童對生命教育的反應,以作為評鑑生命教育課程影響之輔助說明。
 
  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壹、不同取向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一、倫理取向生命教育---「以生觀生」,以全人的角度出發,建構全方位的自我,注重群己關係的探討和融合,更重視實踐反思的具體操作以獲致解決問題、適應社會的能力,達到知行合一的目標。
二、生死取向生命教育---「以死觀生」,以思考死亡為起點,關注生命的有限性,喚醒人們對生命的省思與體悟。
貳、生命教育課程方案的實施成效
一、各組實驗組教學影響改變情形
(一)倫理取向生命教育對學童的「對自己身體的態度」形成顯著的延宕性改變;而在人際關係方面沒有產生顯著的立即性與延宕性改變
(二)生死取向生命教育對兒童「整體的自我概念」、「對自己身體的態度」、「自己人格特質的態度」、「自我價值和信念」具有顯著的延宕性改變
(三)生死取向生命教育對兒童「整體的人際關係」、「與同學的關係」具有顯著的立即性改變;而在「整體的人際關係」、「與同學的關係」、「與朋友的關係」「與家人的關係」也具有顯著的延宕性改變
二、兩組實驗組課程影響成效差異的比較情形
(一)生死取向生命教育對學童「對自己人格特質的態度」的立即性影響顯著高於倫理取向生命教育
(二)三組學童在人際關係量表的立即性影響未呈現顯著的差異
(三)生死取向生命教育對學童「自我價值與信念」延宕性影響顯著高於倫理取向生命教育
(四)生死取向生命教育在「整體的人際關係」、「與朋友的關係」和「與師長的關係」分量表的延宕性影響顯著高於倫理取向生命教育
三、透過生命教育課程有助於提升學童的自我概念及改善人際關係。
四、兒童對於生命教育的教學表達正向反應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幾項具體建議,供有關單位與人士推展國小階段生命教育之參考。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命教育的源起 7
第二節 不同取向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函 21
第三節 生命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 41
第四節 生命教育相關研究 49
第五節 自我概念、人際關係相關研究 5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實驗設計 7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7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5
第五節 實施程序 78
第六節 資料處理 80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受試者量表得分描述性統計 81
第二節 實驗處理對兒童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影響 85
第三節 教學過程的回饋與檢討 103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4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59
第二節 建議 163

參考書目 169

附 錄
附錄一 研究量表 178
附錄二 量表使用同意書 180
附錄三 生命教育課程教學活動設計 181
附錄四 課程總回饋單 200
附錄五 個別訪談指引 202
附錄六 個別訪談逐字稿 203
一、中文部分

尹廉榮(1997)。開放教育情意教學(上)。載於建構開放教育的「情意教學」,鄧運林主編。高雄:復文。

王柏壽(1985)。父母與同儕對青少年作決定的影響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珍妮譯(Alfons Deeken著)(2002)。生與死的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萬清(1999)。讀書治療,台北:心理出版社。
台灣省教育廳(1998)。台灣省國民中學推展生命教育實施計劃。載於研習資訊,15(4),8-11。

江福祐(2003)。國民小學高年級生死教育之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英奇(1976)。自我觀念評量的檢討。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75-97。

但昭偉(2001)。「生命教育」的生命。載於教育資料集刊,26,113-130。台北:輔仁大學。

余淑娟(2001)。國小學童的死亡教育課程設計及其實施成效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吳佳娟(2001)。以兒童讀物進行生死教育之成效分析。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長益(2001)。死亡教育團體對國小學生死亡態度影響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論文。

吳庶深(2001)。從生命教育探討生死教育---地震災區小學的生命教育。載於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彰化:彰師大。

吳庶深、黃禎貞(2001)。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教學成效之探討。載於教育資料集刊,26,377-392。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台北:學富文化。

吳淳肅、侯南隆(1999)。國中教師對「生命教育」、「生死教育」、「死亡教育」課程實施看法之探討。載於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

李月娥(2002)。慈濟教師應用靜思語教學實施生命教育之質性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憲三(2002)。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生死教育課程規劃及教學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麗珠(2003)。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慧(2002)。國民中學生命價值教學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思伶(2001)。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做法。載於第1147其生命教育種子教師(國小)研習資料,5-26。台北:教育部台灣省教師研習會。

林思伶(2002)。生命教育單元教學的設計與實施。載於第1176期生命教育輔導員研習資料,24-40。台北:教育部台灣省教師研習會。

林清山譯(Ricgard E.Mayer著) (198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東華。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明(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生命教育課程意見調查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堂譯(2000)。你可以更靠近我---教孩子怎樣看待生命與死亡。台北:張老師文化。

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

邱惠群(2001)。國中學生經驗生命教育課程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碧惠(2003)。多元化教學的生死教育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兒童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姜鵬珠(2003)。何妨吟嘯且徐行-生命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孟春(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學生生死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潔芳(2000)。兒童生死教育教學之探討---兼談教學資源之運用。載於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師大。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生命教育與社會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

孫效智(2001a)。生命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6,27-58。

孫效智(2001b)。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第1147其生命教育種子教師(國小)研習資料。台北:教育部台灣省教師研習會。

晏涵文(2001)。國中生死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定位與教學。載於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師大。

尉遲淦(1998)。生命教育課程的另一種規劃方案。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

張春興(1989)。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2)。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淑美(1992)。死亡的意義與其對教育的啟示。高雄師大學報,3,121-138。

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國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復文。

張淑美(1998)。從美國死亡教育的發展堅論我國實施死亡教育的準備方向。國立高雄師大教育系:教育學刊,14,275-94。

張淑美(1999)。中小學「生死教育」之實施。安寧療護雜誌,14,p44-57。

張淑美(2001)。國中生的生命教育---從死亡概念與態度論國中階段生死教育之實施。教育資料集刊,26,355-376。

張淑美主編(2002)。中學「生死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台北:心理。

張湘君、葛琦霞編著(2001)。童書創意教學:生命教育一起來。台北:三之三文化。

張慧芝譯,Diane E.Papalia,Sally W.olds & Ruth D.Feldman原著(2001)。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台北:桂冠。

張輝道(2002)。生命教育體驗活動對國小學童攻擊行為與自我概念的影響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1)。教育部生命教育中程計劃(90-93年度)。台北:教育部。

莊淑茹(2001)。死亡教育課程對護校學生死亡態度之影響。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雅雲(2001)。幼稚園大班幼兒死亡觀念及其影響要因之相關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學苑。

郭靜晃、吳幸玲譯(Philip & Barbara Newman 著)(1994)。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郭靜晃等著(2002)。生命教育。台北:揚智。

陳正文等譯(1997)。人格理論。台北:楊智。

陳永發(1996)。國小六年級兒童學科畢業成績學業成敗歸因以及學科學業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佩君(2001)。我喜歡我自己---生命教育融入健康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自尊學 業成就之影響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芳玲(1999)。建構主義與生命教育課程,載於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

陳芳玲(2000)。師範院校死亡教育課程教學之探索。載於:全國大專校院生死學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彰化:彰化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共同學科。

陳芳玲(2002)。生死教育與悲慟輔導:我的教學經驗與省思。載於林綺雲、張盈堃主編,生死教育與輔導(p17-35)。台北:洪葉文化。

陳芳智譯,David Carroll原著(2001)。生死大事。台北:遠流。

陳美娟(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死亡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浙雲(2001)。學習,從生命開始---九年一貫課程中生命教育規劃與實施。教育資料集刊,26,237-264。

陳福濱(2001)。生命教育的倫理基礎。載於生命教育與社會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 娟(2002)。生死教育對綜合高中學生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

彭寶旺(2002)。團體輔導對國小高年級喪親兒童死亡態度改變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曾志朗(2001),新世紀的第一道曙光---生命教育。聯合報1月3日4版。

曾秋萍(2000)。921災區學童於讀書治療中之心理歷程及其對死亡態度之詮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煥棠(2001)。社會關懷教育與生命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6,131-152。

曾端真、曾玲珉譯,Rudolph f. Verderber, Kathlen S. Verderber著(1996)。人際關係與溝通(Inter-act: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7th ed)。台北:楊智。

鈕則誠(1998)。生命教育的定位。載於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

黃天中(1991)。死亡教育概論Ⅰ---死亡態度及臨終關懷研究,增訂五刷。台北:業強。

黃惠秋(2002)。「認識自我」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琪麟(2000)。死亡教育課程介入對台東師院學生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大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義良(2001)。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載於林思玲(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

黃禎貞(2001)。生命魔法師---國中生死亡教育課程設計與評價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生命教育與社會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

黃德祥(2001)。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載於林思玲(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

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方案對學童攻擊行為與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錦登(2001)。人際關係的相關理論之探討。國教輔導,38,5,45-51。

葉寶玲(1999)。死亡教育課程對高中生死亡態度、憂鬱感及自我傷害行為影響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文香(2002)。生死教育課程對職校護生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秀霞(2001)。生死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高年年學童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廖鳳池、陳美芳、胡志芬、王淑敏、黃宜敏等編譯(1992)。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

翟文棋(2003)。生死教育團體方案對高中生的生命意義與死亡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可式(1998)。生死教育。教育部訓委會:學生輔導,54,44-51。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明松(1997)。死亡教育對國中生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金花(主編)(1991)。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劉麗美等著(1998)。高雄市國小生死教育教師手冊。高雄:高雄市教育局。

歐陽教(1993)。群育的哲學分析。訓育研究季刊,32(2),1-14。

蔡明昌(1995)。老人對死亡及死亡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昌(2001)。生命教育、生死教育、與死亡教育---意涵的分析與探討。載於生命教育與社會關懷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逢甲大學。

蔡敏玲(2001)。國中學生經驗生命教育課程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崇趁(2001)。建構生命願景,彩繪亮麗人生---談青少年的志業與工作世界。教育資料集刊,26,265-274。

鄭淑里(1995)。死亡教育課程對師院生死亡態度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玲(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

黎建球(2001)。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6,1-26。

盧欽銘(1979)。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觀念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2,123-132。

蕭秋娟(2002)。幼兒生命教育教學與實踐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賴怡妙(1998)。死亡教育團體對台灣師大學生死亡態度及命意義感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永鎮(1999)。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初探。載於生命教育課程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

錢永鎮(2000)。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容初探。載於林思玲(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

錢永鎮(2001)。生命教育之班級經營。教育資料集刊,26,317-354。

鍾聖校(2000)。生命教育的另類可能---談情意溝通理論在大學之實踐發現。載於生命教育與社會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

蘇完女(1991)。死亡教育對國小中年及兒童死亡態度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春櫻(1992)。死亡教育對護專學生死亡態度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Combs,D.C.(1981).The effects of selected death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s on death anxiety and death acceptance. Death Education,5.p75-81.

Cooley,C.H.(1902).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Corr,C.A.,Nabe,C.M.& Corr,D.M.(1997).Death and Dying, life and living. Washington, DC:Internayional Thomas.

Deeken,Ph.D.(2001).An American Model Curriculum on Death Education for High School.載於台灣地區高中職學校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師大。

Doka K.J.(1996).The cruel paradox:Children who are living with life-threatening Illness.In C.A.Corr,& D.M.Corr,(EDs.).Handbook of children death and Bereavement(pp.89-105).New York:Spring.

Durlak,J.A.& Riesenberg,L.A(1991).The impact of death education.Death Studies,15,39-58.

Durlak,J.A.(1994).Changing death attitudes through death education. In R.A.Neimeyer(ED),Death anxiety Handbook:Research,instrumention,and Application.

Glass,J.& Ttrent(1982).Death Education:An Adult Education Concern.Lifelong learning ,5,24-25.

Lynne B.(2000).Is There a Place for Death Education in the Primary Curriculum.Pastoral Care,march,22-26.

Maglio,C.J.& Robinson,S.E.(1994).The effects of death education on Death Anxiety:A meta-analysis.Omega,29(4),319-335.

Margraet,C.(1999).Leaping the Cultural Barrier:life education comes to China.Drugs:education and policy,6(3),327-332.

Miller,J.M.& Rotatori,A.F.(1986).Death Education and Educater.Spring field,Illionis:charles & Thomas.

Morgan(2001).Death Education.載於台灣地區高中職學校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師大。

Nagy,M.(1948).The child’s theories concering death. Jou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73, p3-7.

Speece,M.W.& Brent,S.B.(1996).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death.Handbook of children death and Bereavement(pp.29-50).New York:Spring.

Stevenson,E.P.& Stevenson,R.G.(1996).Adolescents and education about death,dying,and bereavement.In C.A.Corr & D.E.Balk(Eds).Handbook of adolescent death and bereavement(pp235-249).NY:Springer Pub.Com.,Inc.

Temper,D.I.,& Ruff,C.F.(1971).Death anxiety scales: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s and embedding. Psychological Reports,29,173-174.

Wass,H.(1995).Death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ying:Facing the Facts,Third Edition. Talor & Francis, Washington.D.C..

Wass,H.et al.(1980).Effectiveness of short-term death education programs for adults. Essence: Issues in the study of ageing,dying,and death.4,49-5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鄭崇趁(2001)。建構生命願景,彩繪亮麗人生---談青少年的志業與工作世界。教育資料集刊,26,265-274。
2. 21.吳萬益、蔡明田、汪昭芬、王世偉(2000),國內主要集團企業領導風格、企業文化及組織運作特色之研究。商管科技季刊,第一卷,第一期。
3. 趙可式(1998)。生死教育。教育部訓委會:學生輔導,54,44-51。
4. 楊錦登(2001)。人際關係的相關理論之探討。國教輔導,38,5,45-51。
5. 歐陽教(1993)。群育的哲學分析。訓育研究季刊,32(2),1-14。
6. 錢永鎮(2001)。生命教育之班級經營。教育資料集刊,26,317-354。
7. 盧欽銘(1979)。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觀念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2,123-132。
8. 黎建球(2001)。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6,1-26。
9. 曾煥棠(2001)。社會關懷教育與生命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6,131-152。
10. 陳浙雲(2001)。學習,從生命開始---九年一貫課程中生命教育規劃與實施。教育資料集刊,26,237-264。
11. 張淑美(2001)。國中生的生命教育---從死亡概念與態度論國中階段生死教育之實施。教育資料集刊,26,355-376。
12. 張淑美(1999)。中小學「生死教育」之實施。安寧療護雜誌,14,p44-57。
13. 張淑美(1998)。從美國死亡教育的發展堅論我國實施死亡教育的準備方向。國立高雄師大教育系:教育學刊,14,275-94。
14. 張淑美(1992)。死亡的意義與其對教育的啟示。高雄師大學報,3,121-138。
15. 孫效智(2001a)。生命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6,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