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14: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芳瑜
研究生(外文):Fang-yu Hsu
論文名稱:台灣鄉鎮之空間現代性後果---大林糖廠日常生活之建構與批判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nsequence of Spatial Moderntity at Town in Taiwan---Construction and Critique of The Everyday Life at Dah-lin sugar Factory
指導教授:李謁政李謁政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eh-cheng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環境與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8
中文關鍵詞:現代性日常生活大林糖廠自我認同鄉鎮空間
外文關鍵詞:everyday lifemodern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3
  • 點閱點閱:110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論文以大林糖廠為主要的切入對象,探討鄉鎮層級「空間現代性」之發展。「現代性」意指發展於十七世紀以降的歐洲,以科學、工具理性、進步、革新為至高價值所形成的社會組織、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成為近代西方文明的特性。源自於歐洲的西方現代性,以殖民主義與資本主義作為動力,進一步向全球擴張,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強勢、最具支配性的社會價值體系。就台灣的歷史發展過程來看,日治時期日本在台灣所進行的基礎建設與統治,同時也仲介了西方現代性進入台灣,是為台灣的「殖民現代性」。
 
  大林是一位於嘉南平原北端的小鎮,西元1909年,來自日本東京的資本家籌集龐大資本,在城鎮北端設立一座新式製糖廠-新高製糖株式會社嘉義(大林)工場。在機能上,這是一個提供生產、居住、娛樂、文教、醫療等功能的職住混和型社區;在空間組織上,這是一個由現代規劃技術打造的幾何性空間,具高度秩序性且層級分明,呈現迥然不同於大林傳統聚落的空間脈落與地景;在生產方式上,它取代了地方上規模小但為數眾多的傳統糖廍,以機械化大量生產的優勢成了壟斷的生產者。就大林而言,新高製糖廠的設立,開啟了大林的現代性發展之路。光復後,這套發展價值被延續下來,成為公部門主要的發展依據與想像。
 
  現代性除了是一種制度上的變革,它同時也改變了日常生活的實質。藉由對大林糖廠日常生活的微觀注視,除了為糖廠人留下集體記憶、建構其型塑自我認同的機制,更可理出台灣自日治時期以來的現代性發展經驗,並用以對鄉鎮的現代性發展進行反思與辨證。當我們依賴現代性的發展方案為地方帶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必須面對現代性的流動本質,當經濟結構改變,現代性之生產體系也將隨之遷移,硬生生消失在地方的生活脈落裡,無法深化與累積。
 
  糖廠由盛而衰以及慈濟醫院、南華大學進入大林的歷程,成了勾勒近代大林發展軌跡的初步框架。現代性展現的強勢力量,不僅使得地域性的傳統風俗、文化逐漸流失,同時也扼抑了鄉鎮主體性與民間自主力量的生成。在高度現代性的社會裡,這樣的狀態將削弱地方競爭力,成為地方發展的一大隱憂。
 
  This thesis is a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atial modernity on the town level of Dah-lin sugar factory. Beginning in Europe in the 17 century, there appeared a characteristic western civilization, namely, with science,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progress as its primary aims, they formed new forms of social structure, social systems and ways of living. And that is what is meant here by modernity. Originating from European modernity and motivated by colonialism and capitalism, they expanded their power over most parts of the world, becoming the most powerful and dominating value system of the world. In the same way, the Japanese rule and construction of Taiwan introduced western modernity into Taiwan, which became the colonial modernity of Taiwan.
 
  In 1909 some capitalists from Tokyo raised some capital to set up a sugar factory-- Shin-kao Sugar Company, Dah-lin Factory-- at Dah-lin, a small tow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a-nan Plane. It was a form of mixture community. In function, it provided production, residence, recreation, education and medical service. In view of layout, it was a geometrical space created by modern planning. It therefore was highly orderly and quite distinct in estat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text and landscape of the traditional community. In production, with the mechanical efficiency it took the place of most of the small sugar works of the area, and became the dominating sugar maker. It paved the way of modernization of Dah-lin. After the Restoration from Japan, development continued, and was the guidance basis of following planning for the government.
 
  Modernity is not just a change of the old system, it is also a change in the ways of life. Through research and observation of the everyday life of Dah-lin Sugar Factory, I hope to keep their collective memory, build the mechanism of their self-identity, show the modernity experience since the Restoration, and do the reflexivity of modernity of town level. When we try to depend on modernity program to secure economical progress, we must at the same time face the flowing character of modernity. Modern production system will change with the change of economical structure: with modern production system will disappear from local living context, unable to get deeper hold or culminate
 
  With sugar production declined and big sized hospital –such as Tzu Chi—or Nan Hua University established, a grand frame of development has emerged. With its invincible power, modernity has checked the continuity of folk culture and tradition, subjectivity on the town level and people autonomy. In a society of high modernity, all these weaken the local competitive power, threatening its development.
 
第一章 緒論 1
1-1 緣起 1
落幕後的舞台---不同生命階段的糖廠經驗 1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1-3 研究主題:鄉鎮之空間現代性、糖廠之日常生活 4
1-3-1 殖民現代性與大林糖廠日常生活之建構 4
1-3-2受現代性支配的城鎮命運 6
1-4 理論回顧 7
1-4-1 關於現代性的論述 7
1-4-2 關於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的論述 15
1-5 研究方法 18
1-5-1 資料收集 18
1-5-2 相關研究回顧 19
1-5-3 口述歷史/田野訪談 23
  
第二章 大林與大林糖廠的歷史 29
2-1大(莆)林這個地方 30
2-1-1 大林素描 30
2-1-2 日據大林---現代城鎮的建構成型 35
2-1-3 國府時期---現代性的延續與發展 45
2-2 進入「糖」這個主題 51
2-2-1 大林的糖廍與改良糖廍 51
2-2-2 日據時期新式製糖業的全面勝利 60
2-2-3 糖業獎勵政策 60
2-3 新高製糖株式會社嘉義工場設立 62
2-3-1 來自日本東京的資本家 62
2-3-2 確立原料採取區域 64
2-3-3 嘉義工場的建廠經過 65
2-3-4 日據時期台灣糖業的起落興衰 67
小結 : 鄉鎮中的殖民現代性產業 72
  
第三章 現代性與日常生活之交互凝視 73
3-1 大林糖廠社區之構成 73
3-1-1 大林糖廠之空間領域 73
3-1-2 糖廠人的組成 83
3-1-3人力流動---跨地域的小熔爐 84
3-1-4不同文化、世代的交會與衝突 87  
3-2 既分工又整合的工作生活 92
3-2-1 生產版圖的開拓與維繫---農務部門 94
3-2-2 農工時間整合的藝術---運輸部門的原料採收 97
3-2-3 工場部門之製糖工藝 106
3-2-4 品質的把關者---檢驗課 110
3-2-5 柔性部門---福利廳、福利社 111
3-2-6糖廠的工人階級 113
3-3 居住生活 117
3-3-1日式宿舍的居住經驗 118
3-3-2 低階宿舍的公共生活 122
小結 ~ 台灣在地的現代性經驗 124
  
第四章 獨立分化的休閒生活與城鎮脈落下的大林糖廠 125
4-1 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休閒生活」的獨立分化 125
4-1-1 糖廠文康活動的推手---產業工會 127
4-1-2 文化工作 136
4-1-3 攝影園遊會中的大糖之花---黃偉冀 140
4-1-4 新時代的媒體---電影 145
4-1-5 糖廠的交通車延伸了糖廠人的休閒消費領域 146
4-1-6 糖廠的文化資源與糖廠人的文化意識 146
4-2 城鎮脈絡下的大林糖廠 149
4-2-1大林的「糖廠特區」149
4-2-2 糖廠人的街鎮生活 150
4-2-3 糖廠生產體系所建構之農村生活地景 155
4-3 大林糖廠之現代性表徵與自我認同 164
4-3-1 糖廠生活秩序的建構:時間控制了空間164
4-3-2 糖廠永遠的象徵---煙囪 166
4-3-3糖廠人的自我認同 168
小結:大林糖廠形塑自我認同的機制 173
  
第五章 流動的現代性、大林現代性發展的新動力~~
大林糖廠的轉型與慈濟、南華進入大林 175
5-1 流動的現代性 176
5-1-1 台灣糖業發展的挑戰與困境 176
5-1-2 大林糖廠的合併、關廠 178
5-1-3 自營農場的「離蔗」政策 179
5-2 大林糖廠的轉型策略 181
5-2-1「賣地維生?」---台糖房屋的開發 184
5-2-2台糖生技中心 186
5-2-3 文化、觀光作為轉型之策略思考 188
5-3 大林現代性發展之新動力 191
5-3-1「田中央的大病院」---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大林分院 193
5-3-2甘蔗園、桉樹林相伴的大學城---南華大學 198
小結 ~ 在流動中留下些什麼 202
  
第六章 揭密~~大林的地方命運 204
  
參考書目 206
  
附錄一 :新高製糖株式會社土地買賣證書 209
附錄二:台灣糖業接管委員會接收清冊---監理日糖興業株式會社大林製糖所 210
附錄三:新高製糖株式會社土地出賃貸耕證書 211
附錄四:大林大事記 212
 
一、書籍
 
1.天下編輯著,發現台灣上下冊,天下雜誌,台北,1992
 
2.井出季和太原著,日據下之台政,第一冊~第三冊,郭輝編譯,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中,民國66年。 
 
3.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編著,糖業手冊,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4.Donald A. Ritchie著,大家來做口述歷史,王芝芝譯,遠流出版社,台北,民國86年 
 
5.Peter L. Berger 、Thomas Luckman 著,鄒理民譯,知識社會學,社會實體的建構,巨流,台北,1997。 
 
6.Anthony Giddens、Christopher Pierson著,現代性-吉登斯訪談錄,尹宏毅譯,新華,北京,民國89年。 
 
7.矢內原忠雄著,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灣研究叢刊第三九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北,民國45年。 
 
8.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糖三十年發展史,台糖,台北,民國65年。 
 
9.西原雄次郎編著,新高略史,新高製糖株式會社,東京,昭和十年。
 
10.新高製糖株式會社嘉義工場紀念帖,昭和十年。 
 
11.Anthony Giddens著,現代性的后果,田禾譯,譯林,南京,2000。 
 
12.安東尼.吉登斯著,現代性與自我認同:現代晚期的自我與社會,趙旭東、方文譯,三聯,北京,1998。 
 
13.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遠流,台北,1998。 
 
14.阮新邦,批判詮釋與知識重建---哈伯馬斯視野下的社會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1999。 
 
15.何鳳嬌編輯,政府接收台灣史料彙編上下冊,國史館,台北縣新店市,1990。 
 
16.阿格妮絲˙赫勒(Agnes Heller)著,日常生活,衣俊卿譯,重慶出版社,重慶。 
 
17.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聯經,台北 1997。 
 
18.林美容、鄧淑慧、江寶月著,宜蘭縣民眾生活史,宜蘭縣政府,宜蘭,民國87年。 
 
19.周鍾瑄,諸羅縣志,台灣省文獻會,南投,民國82年。 
 
20.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巨流,台北,民國90年1月。 
21.涂照彥著,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李明峻譯,人間,台北,民國88年。  
 
22.柳本貞吉編,台灣省大林庄庄民讀本,昭和八年排印本。 
 
23.倫迪•鶴斯特、張聖琳、王師 編譯著,生活地景,土生金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9。 
 
24.許寶強、汪浑選編,發展的幻象,中央編譯出版社,北京,2000。 
  
25陳學明、吳松、遠東編,讓日常生活成為藝術品-列菲伏爾、赫勒論日常生活,雲南人民出版社,昆明,1998。
 
26黃瑞祺,現代與後現代,巨流,台北,2000。 
 
27.黃瑞祺,馬克思論現代性,允晨,台北,2001。            
28.黃瑞祺,馬學與現代性,允晨,台北,2001。 
 
29.郭恩慈編著,香港空間製造,Crabs Company Limited出版,香港,1998。  
 
30.張景森,台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業強,台北,1993。 
 
31.黃瑞祺,「現代或後現代-季登斯論現代性」,東吳社會學報,第六期, 287-311頁,1997年3月。  
 
32.Charles Taylor著,現代性之隱憂,程火東譯,中央編譯出版社,北京,2001。 
 
33.葉肅科,日落台北城:日治時代台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1895-1945),自立晚報,台北,1993。  
 
34.楊彥騏,台灣百年糖紀,貓頭鷹,台北,2001。  
 
35.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之糖,台灣特產叢刊第一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北,1949。 
 
36.遠流台灣館編著,台灣史小事典,吳密察監修,遠流,台北,2001。 
 
37.戴寶村、李筱峰、張炎憲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下集,玉山社,台北,1997。 
 
38.R.J.Johnston,Derek Gregory & David M.Smith編,人文地理學辭典重要條目選譯,1994。
 
二、論文部分

1.王怡方,「日治時代虎尾市街的出現與成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2.呂錦淑,「台灣糖業百年發展與變遷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3.李謁政,「解消現代性之空間美學建構」,新世代建築學及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 
 
4.吳旭峰,「台灣糖廠空間之形塑與轉化」,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 
 
5.林思佳,「台灣糖業發展和地方特性之形塑-以高雄縣橋頭鄉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6.周益民,「大林鎮宗教變遷的社會史分析」,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7.施建邦,「鹽埕老璧攤的地方感及社會意涵研究」,中原大學室設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7月。 
 
8.陳怡妃,「日據台灣糖業空間初探-從歷史與環境談起」,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5月。
 
9.陳美鈴,「嘉義平原的聚落發展」,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系,博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10.陳佩琪,「日治時期台灣新式製糖工廠空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研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1月。   
11.許光廷「地方「權力/空間的秩序」---以大林鎮焚化爐抗爭事件為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論,民國91年6月。 
 
12.戚長慧,「國家資本主義與台灣蔗農的社會分化」,國立台灣大學人類所,碩士論文,1988。 
 
13.楊慧瑾,「論殖民糖業生產下殖民城市之建構日據屏東市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14.莊天賜,日治初期屏東平原製糖業之變遷(1895-1911),產業、生態、建築v.s鄉土論文集,第二屆屏東研究研討會,2001。
 
三、期刊文章

1.郭恩慈著,「空間、時間與節奏: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初析」,收錄於城市與設計學報,No.5/6,Sep.,1998。 
 
2.夏鑄九,「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期,47-82頁,民國89年12月。 
 
3.張永藤等,嘉義縣立大林國民中學春風化雨大莆林 嘉義縣立大林國民中學校史專輯,2002
  
四、規劃報告

1.森海國際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大林鎮城鄉景觀美化執行計劃,199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