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書 目
一、中文部分
王淑貞(民88)。不同學習特質學習障礙學童接受字族文教學之歷程研
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王基倫(民85)。「集中識字教學」在國語文上的運用。臺北師院學報,9,111-128。
方金雅(民84)。國小學生一般字彙知識、認字能力與國語文學業成就之
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方金雅(民89)。多向度詞彙評量與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石瑞儀(民75)。文字閱讀中「字形-字音」關係對字彙觸接歷程的影
響。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江淑惠(民86)。對於集中識字教學的幾點意見-兼「集中識字」法之檢
討。臺北師院語文集刊,2,1-14。
余迺永(民85)。由國語注音符號與古文字的關係談識字教育於中文教學
的重要性。華文世界,82,22-34。
吳芳香(民86)。國小二年級優讀者與弱讀者閱讀策略使用與覺識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吳敏而(民76)。兒童朗讀國字與注音符號的錯誤分析。華文世界,56,24-30。
吳敏而、柯華葳(民77)。國民小學常用字及生字難度研究--低年級。
臺北:臺灣省教師研習會。
吳瑞屯(民79)。中文字辨識歷程的個別差異分析。中華心理學刊,32,63-74。
吳朝輝(民86)。識字應從字族始。東師語文學刊,10,69-100。吳璧純、方聖平(民77)。以中文字形的概念區辦性探討字詞辨識的基本
單位。中華心理學刊,30(1),9-19。
呂美娟(民88)。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成效之探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忻雯(民81)。中國兒童識字策略之發展。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瑋玲(民79)。閱讀華文和英文涉及相同的認知歷程嗎?輯於第二屆世
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理論與分析篇(下冊)(頁101-114)。
世界華文教育協會編印。
李淑媛(民87)。不同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學習障礙學童識字教學成效之
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尹(民60)。文字學概說。台北:正中。
林宜平(民72)。漢字「形」、「音」、「義」的比對:一個「語音轉
錄」的字彙觸接模式。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宜真(民86)。識字困難學生之教學策略。特教園丁,13(1),36-39。林明寬(民83)。「注音符號」的腦側化與中文字詞閱讀的關係。輔仁大
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胡志偉(民78)。中文詞的辨識歷程。中華心理學刊,31(1),33-39。胡志偉、顏乃欣(民84)。閱讀中文的心理歷程:80年代研究的回顧與展
望。輯於曾志朗編,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頁77-
124)。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胡永崇(民90)。不同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三年級閱讀障礙學童教學成效
之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179-218。
柯華葳(民75)。由兒童會錯意的字分析探討兒童認字方法。華文世界,39,23-32。
柯華葳(民80)。中文字的閱讀。華文世界,62,121-131。
柯華葳(民82)。台灣地區閱讀研究文獻回顧。輯於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
第一年度結案報告(頁31-76)。國立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洪慧芳(民82)。文字組合規則與漢語閱讀障礙─對漢語閱讀障礙學童的
一項追蹤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心理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洪儷瑜(民85a)。學習障礙者教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洪儷瑜(民85b)。國語文低成就學生在閱讀歷程的視知覺能力之研究,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洪蘭、曾志朗、張稚美(民82)。閱讀障礙兒童的認知心理學基礎。台灣
省立教師研習會發表論文。
秦麗花、王洛夫(民88)。形聲字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識字輔導效果之
研究。輯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主編,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
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頁299-308),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系出版。
秦麗花、許家吉(民89)。形聲字教學對國小二年級一般學生和學障學生
識字教學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191-206。
秦麗花(民89)。文字連環泡:如何指導學生做個認字高手。高雄:復
文。
秦麗花(民91)。從漢字的特性與學習談兒童識字能力發展的相關研究。
屏師特殊教育,3,1-8。
唐衛海、高萍、趙坤(1999)。集中識字─識字教學的良好方法。天津師
大學報,5,34-38。
許慎。說文解字。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民70。
許嘉芳(民89)。基本字帶字加部首表義教材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
字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連韻文(民74)。中文唸字歷程的探討:聲旁的語音觸發作用。國立台灣
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正治(民79)。談如何使國字教學生動化且具效果。輯於第二屆世界華
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下冊)(頁101-114)。世界
華文教育協會編印。
陳玉英(民83)。國小學習障礙兒童國語科錯別字出現率及學習行為調查
研究。國小特殊教育,16,29-35。
陳明聰、李天佑、王華沛、楊國屏(民89)。應用電腦輔具結合刺激退除
策略教導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之研究。輯於e世代特殊教育,
(頁251-261)。台北:教育部。
陳秀芬(民87)。中文一般字彙知識教學法在增進國小識字教學困難學生
識字學習成效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
陳烜之(民73)。閱讀中文時對部件偵測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6(1),29-34。
陳烜之(民76)。閱讀中文時的單字偵測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9(1),45-50。
陳盈瀚(民89)。中文認字之介紹。測驗統計簡訊,36,9-14。
陳淑麗(民85)。閱讀障礙學童聲韻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添球(民91)。貫串知識提取、知識交融與教學行動之教學實習--以國
小國語科識字與寫字教學為例。花蓮師院學報,14,67-95。
陳楓(2001)。論利用形聲字集中識字的科學性及方法。陝西師範大學繼
續教育學報,18(3),69-71。
陳靜子(民85)。國語低成就學童之生字學習:部首歸類與聲旁歸類教學
效果之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慶順(民90)。認字困難學生與普通學生識字認知成分之比較研究。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215-237。
張勝成(民79)。弱視學生閱讀書寫能力的探討。特殊教育學報,5,113-158。
張漢宜(民85)。兒童音韻、聲調覺識、視覺技巧、短期記憶與閱讀能力
之關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郭紅伶(民90)。「相似字」與「非相似字」認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低年級
認字困難學生學習生字之成效。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
採用「小單元集中識字」的方法進行課文教學(無日期)。人民教育出版
社。民國92年9月23日,取自
http://www.pep.com.cn/shizi/index.htm
黃秀霜(民88)。不同國語成就學生認字能力及與其他認知能力之關係。 台南師院學報,32,27
黃秀霜(民89)。中文認字能力之評量與診斷分析。台南師院學報,33,49-67。
黃秀霜(民89)。不同國語成就兒童認字錯誤組型之兩年縱貫分析。初等教育學報,13,63-87。
黃秀霜(民90)。中文年級認字量表及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沛榮(民85)。漢字部件教學法。華文世界,81,57-69。黃沛榮(民88)。由部件分析談漢字教學的策略。華文世界,94,16-22。黃惠美(民82)。國小學生對漢字「一般字彙知識」的習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曾世杰、簡淑真(民84)。國語文低成就學生之工作記憶與聲韻處理能力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曾志朗、洪蘭(民67)。閱讀中文字:一些基本的實驗研究。中華心理學刊,20,45-49。曾志朗(民80)。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沈思。輯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540-582)。台北市:遠流。
傅淳鈴、黃秀霜(民89)。國小學童後設語言覺知之測量及其與認字能力之相關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3,383-414。傅淳鈴、黃秀霜(民89)。小學國語低成就學生後設語言覺知實驗教學成效分析。中華心理學刊,42(1),87-100。馮壽忠(無日期)。常見形近易混字辨析。民國92年9月25日。取自http://hzdt.xiloo.com/fengc22.htm
裘錫圭(民84)。文字學概要。台北市:萬卷樓。
葉德明(民76)。漢字書寫錯誤之分析與教學。華文世界,43,56-66。萬雲英(民80)。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輯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403-448)。台北市:遠流。
劉傳(無日期)。語文識字教學科學方法建構的心理學依據,民國92年9月23日,取自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jingyan/shizi/0014.htm
劉興漢(民76)。國小學生學習寫中文錯誤之分析:個案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0,189-198。劉俊榮(民91)。識字教學研究之成效統整分析。中等教育學報,9,121-152。
蔡佳蓉(民80)。中文詞意觸接歷程中單字形碼,音碼的角色。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鄭昭明(民70)。漢字認知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3(2),137-153。鄭昭明(民72)。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
鄭昭明、陳學志(民80)。漢字簡化對文字讀寫的影響。華文世界,62,86-104。賴惠鈴、黃秀霜(民88)。不同識字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國字學習成效研究,初等教育學報,12,1-26。
謝娜敏(民71)。中文「字」與「詞」的閱讀與語音轉錄。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謝錫金(民90)。高效漢字教與學。香港:青田教育中心。
戴汝潛、郝家杰(1997)。識字教學改革一覽。人民教育,1,32-33。
蕭金慧(民89)。電腦輔助教學在輕度智障兒童認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羅昭秋(民83)。如何加強識字教學。國民教育,34,14-18。
羅昭秋(民89)。面向新的語文學習-談九年一貫課程語文教材的趨勢。臺北師院語文集刊,5,113-130。
二、英文部分
Aaron, P. G. & Joshi, R. M. (1992). Reading problem: Consultation and remediatio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March, 1992.
Ann, T. K. (1982). Cracking the Chinese puzzles. Hong Kong: Stockflows.
Carr, T. H. , Brown, T. L., Vavrus, L. G., & Evans, M. A. (1990). Cognitive skill maps and cognitive skill profiles: Componential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reading efficiency. In T. H. Carr & B. A. ley(Eds.), Reading and its development skills approach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Inc.
Cheng, C. M. (1992). Lexical access in Chinese: Evidence from automatic activation of phonological information. In H. C. Chen & O. J. L. Tzeng(Eds.), Language processing in Chinese(93-107). North-Holland: Elsevier.
Gough, P. B. (1972). One second of reading. In J. F. Kavanagh & I. G. Mattingly (Eds.), Language by ear and by eye. Cambridge, MA:MIT press.
Kamhi, A. G. & Catts, H. W. (1991). Reading disability: Terminology, definition, and subtyping issues. In A. G. Kamhi., & H. W. Catts (Eds.), Reading disability: A developmental language perspective (p.p. 35-66).
Needham Heughts, MA: Allyn and bacon.
Mains, F. R., Custoio, R., & Szeszulski, P. A. (1993). Development of phonological and orthographic skill: A 2-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dyslexic childre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56, 67-86.
Seigel, L. S. (1993). The cognitive basis of dyslexia. In M. Howe & R. Pasnak (Eds.), Emerging themes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p.p. 33-52).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Stuart, M. (1995). Recognizing printed words unlocks the doors to reading: How do children finds the key? In E. Funnell & M. Stuart, (Eds.), Learning to read. Oxford, UK: Blackwell.
Swanson, H. L., & Alexander, J. E. (1997). Cognitive processes as predictor of recognition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learning-disabled and skilled readers: Revisiting the specificity hypothe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 12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