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1 21: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厚吉
論文名稱:數學步道對國中生數學學習的成效研究
指導教授:柳賢柳賢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系
學門:數學及統計學門
學類:數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6
中文關鍵詞:數學步道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0
  • 點閱點閱:58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探討數學步道對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方法採實驗研究法。研究對象為高雄市某國中一年級學生兩班共82位學生 ,一班為實驗組,實施數學步道;另一班為控制組,實施傳統教學法;探討數學步道對學生數學學習成就、數學學習態度、數學連結能力學習表現之影響。本研究主要結果及發現,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在學習成就方面:1、接受「數學步道」與「傳統教學法」的學生在數學學習成就之立即效果及保留效果上沒有顯著差異。2、接受「數學步道」與「傳統教學法」的中、低分群學生在數學學習成就之立即效果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在保留效果上有顯著差異。
二、在學習態度方面:1、接受「數學步道」的學生在數學學習態度上顯著優於「傳統教學法」的學生。2、接受「數學步道」與「傳統教學法」的中、低分群學生在數學學習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三、在數學連結能力學習表現方面:1、接受「數學步道」的學生在數學連結能力學習表現上顯著優於「傳統教學法」的學生。2、接受「數學步道」與「傳統教學法」的中、低分群學生在數學連結能力學習表現上有顯著差異。
四、其它發現方面:1、接受「數學步道」的學生與「傳統教學法」的學生在幾何與代數方面的表現上並無顯著差異 。 2 、接受「數學步道」的學生與「傳統教學法」的學生在解題表現方面的表現上並無顯著差異。
總之,數學步道不僅對常態班級之數學學習成就、數學學習態度以及數學連結能力的學習表現上有所提昇,而且對中、低成就的學生幫助更大。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3
第三節 研究假設 ................... 3
第四節 名詞詮釋 ...................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情境學習理論 ................. 6
第二節 真實情境中的數學教育 ............. 14
第三節 合作學習理論 ................. 17
第四節 數學步道的規劃與設計 ............. 19
第五節 數學學習情境的實證研究 .............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27
第二節 實驗設計 ................... 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29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 31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34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一節 數學步道對學生數學學習成就的影響 ....... 36
第二節 數學步道對學生數學學習態度的影響 ....... 39
第三節 數學步道對學生數學連結能力學習表現的影響 ... 50
第四節 數學步道之其他發現 .............. 58
第五節 研究結果 ................... 6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71
第二節 建議 ..................... 73
參考書目 ......................... 75
附錄次
附錄A:數學學習成就測驗及分析 ................ 81
附錄B:數學學習態度測驗及數學連結能力學習表現測驗 ...... 90
附錄C:資料分析表 ...................... 94
附錄D:研究對象訪談實錄...................100
附錄E:數學步道教學單元及活動示例 ..............135
表次
表2-1 學習活動真實性的分類表 ................ 9
表2-2 合作學習和競爭及個別學習不同處之比較..........19
表3-1 兩組學生基本資料 .................... 27
表3-2 一年級上學期成績及學習成就測驗的前測比較 ........ 28
表3-3 數學步道進行教學單元與應用到的校園環境素材 ....... 29
表4-1 兩組學生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及延後測之最高分及最低分人數 .36
表4-2 兩組學生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及延後測成績 ......... 36
表4-3 兩組高中低分群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及延後測平均值、p值..38
表4-4 兩組學習態度測驗在t考驗上有無顯著差異的問題分類..... 39
表4-5 兩組學生學習成就測驗前測及延後測中代數及幾何成績 ....58
表A-1 學習成就測驗的前測之難度及鑑別度分析一覽表 ......86
表A-2 學習成就測驗的延後測之難度及鑑別度分析一覽表 .....86
表A-3 學習成就測驗的前測雙向細目表 .............87
表A-4 學習成就測驗的後測雙向細目表 .............88
表A-5 學習成就測驗的延後測雙向細目表 ............ 89
表C-1 學習成就測驗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 ........94
表C-2 兩組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及延後測成績平均值、p值 ..... 94
表C-3 兩組高分群學生的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及延後測成績 ..... 94
表C-4 高分群學習成就測驗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 ..... 94
表C-5 兩組中分群學生的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及延後測成績 ..... 95
表C-6 中分群學生學習成就測驗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 ... 95
表C-7 兩組低分群學生的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及延後測成績 ..... 95
表C-8 低分群學習成就測驗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 ..... 95
表C-9 兩組數學學習態度測驗平均數、標準差及t值........96
表C-10 高分群數學學習態度測驗平均數、標準差及t值.......96
表C-11 中分群數學學習態度測驗平均數、標準差及t值.......97
表C-12 低分群數學學習態度測驗平均數、標準差及t值.......97
表C-13 兩組數學連結能力學習表現測驗平均數、標準差及t值 ....97
表C-14 高分群數學連結能力學習表現測驗卡方考驗及P值 .....98
表C-15 中分群數學連結能力學習表現測驗卡方考驗及P值 .....98
表C-16 低分群數學連結能力學習表現測驗卡方考驗及P值 .....98
表C-17 學習成就測驗代數、幾何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99
表C-18 兩組學習成就測驗代數與幾何項目調節後平均值、p值....99
圖次
圖 2-1 共同調節師生關係模式圖 ................11
圖 2-2 RME的數學學習模式 ..................15
圖 2-3 RME的教學模式 ....................16
圖 3-1 研究流程 ....................... 33
一、中文部分
方吉正(1998)。情境學習理論之主要觀點剖析。教育資料文摘,249,185-192。
王佩蓮(1996)。校園環境步道在開放教育中的實施。臺灣教育,35,13-15。
朱建正(1990)。論數學中的聯結及對教學的意義。國教月刊,36(9-10),10-17。
朱建正(1991)。從美國中小學課程及評鑑標準看我國中小學數學教育。教育學,23,16-19。
朱則剛(1994)。建構主義知識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論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13,3-14。
朱建正(1998)。數學步道。兒童的雜誌。9月號,88-91。
朱建正(2000)。數學的教學環境與媒體。翰林文教雜誌,10,29-31。
李崑山(1994)。國民小學校園環境教學步道規劃設計。環境教育,25,38-44。
李雯婷(1998)。國二數學科合作中配對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在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茂興(1998)。教學心理學。弘智文化。
余政賢(1999)。關於一貫統整性課程的想法。北縣教育,30,61-72。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五南圖書。
吳姿儀與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桂冠圖書公司。
林福來(1982)。談中學幾何教材。科學教育月刊,46,14-24。
林佩璇與黃政傑(1996)。合作學習。五南圖書。
林生傳(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創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民中小學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253-254。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麗文出版社。
吳宗立(2000)。情境學習論在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3),157-164。
邱皓政(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圖書。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教學: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師大書苑。
吳明隆(2001)。SPSS統計應用實務。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姚如芬(1993)。高雄地區高中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其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胡凱華(2001)。動態幾何環境中圓形概念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徐新逸(1995a)。如何借重電腦科技來提昇問題解決的能力?-談「錨式情境教學法」之理論基礎與實例應用(上)。教學科技與媒體,20,25-30。
徐新逸(1995b)。如何借重電腦科技來提昇問題解決的能力?-談「錨式情境教學法」之理論基礎與實例應用(下)。教學科技與媒體,21,47-51。
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13-22。
高薰芳(1996)。情境學習教師角色之探討:共同條師生關係模式之應用,29,32-41。
高新建(2000)。邁向成功的學校本位與課程發展。國立編譯館館刊,29(2),293-317。
郭生玉(1990)。心理與教育測驗。精華書局。
黃光雄與簡茂發(1998)。教育研究法。師大書苑。
黃家鳴(1998)。生活情境中數學與學校的數學學習。基礎教育學報,7(1),161-167。
黃美瑜(2002)。生活數學教學對國民中學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學習統計與圖表概念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燕香(1993)。國中不同認知層次學生二元一次不等式圖解過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忠照(1995)。如何規劃「校園環境步道」教學活動。國民教育,35(7.8),2-7。
陳儀君(1998)。國中學生在現實情境中解決測量問題的解題思維與互動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嘉彌(1998)。自情境教學探討師徒式教學實習。教育研究資訊。6(5),21-41。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數學學習領域。
單文經與鍾邦友(1993)。情境式電腦輔助數學學習的理念與設計原則。台灣教育,512,24-32。
張春興(1989)。張式心理學辭典。東華書局。
張紹勳(1994)。Spss for Windows 多變量統計分析。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張怡貞與簡淑貞(1998)。校園數學步道在啟蒙數學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64, 10-24。
劉秋木(1990)。數學學習。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閻育蘇(G.Polya著,1993)。怎樣解題。九章出版社。
鄭肇楨、黃毅英(1991)。香港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十九卷,一期。
鄭晉昌(1993)。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教學中教材內容的設計-從幾個學科系統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12,3-14。
鄧運林(1997)。開放教育與教育改革。高雄市,復文書局。
鄧運林(1998)。開放教育自勵學習。高雄市,復文書局。
蔡寶桂(2000)。透過web-bbs進行「數學步道」之溝通、解題。竹縣文教。22,6-11。
盧美貴(1991)。開放式幼兒活動設計。心理出版社。
鍾邦友(1999)。以情境學校為觀點統整課程設計。北縣教育,30,32-37。
羅汝惠(1993)。台灣南區國中一年級數學科解題導向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教學成效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育任(1993)。漫談遊戲導向的教學設計。國教輔導。33(2),8268-8270頁。
蘇信誠(1992)。國中數學科A-B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在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Bereiter, C., & Scardamalia,M.(1989). Intentional learning as a goal of insteuction. In L. B. Resnick(ED.), Knowing ,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Glaser.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361-392.
Brown,J.S.,Collins,A.,&Duguid,P.(1988).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iture of learn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42 -357)
Brown,J.S.,Collins,A.,&Duguid,P.(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culture of learning.Educational Researcher,18,32-42.
Burke, G., & McLellan, H.(1996). The Algerbra Project:Situated learning inspired by the Givil Rights Movement. In H. McLellan(ED.)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 Engleword Cliffs, 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Clancey,W.J.(1991). Situated cognition:Stepping out of representational flatland.AI Commnications,4(2/3),109-112.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1990). Anchored instru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ituated cogni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er,19,2-10.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1991). Technology and the design of gene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Educational Technology,31,34-40.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1992). The Jasper
Series as an Example of Anchored Instruction:Theory,
Program Description, and Assessment Data.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7(3),291-315.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1993). Anchored Instruction and situated cognition revisited. Educational Technology,33(3),52-70.
Collins,A.(1988).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31 465)
Collins,A, Brown,J.,& Newman,S.(1989).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Teaching the crafts of reading, writing , and mathematics. In L.Resnick(ED.),Know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Glaser.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453-494.
Collins,A.(1990). Reformulation testing to measure learning and thinking. In N. Frederiksen,R. Glaser, A. Lesgold,& M. Shaft(ED.). Dignotic mnitoring of skill and knowledge acquistion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75-87.
Collins,A.(1993). Design issues for learning environmen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57 733)
Fennema .E. & Sherman .J.(1977). Sex-related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Spatial visnalization and affective factor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4. 51-71.
Freudenthal (1978). Weeding and Sowing. Preface to a Science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 Dordrecht:Reidel.
Freudenthal (1983). Didactical Phenomenology of Mathematical Structures . Dordrecht :Reidel.
Freudenthal(1991). Revisiting mathematics education : China lectures: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Gravemeijer,K(1994). Developing Realistic Mathematics Education Utrecht :CD - Press ,Freudenthal Institure.
Gravemeijer,K & Martin,K(2001).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Proceedings of the 25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Netherlands.
Johnson,D.W.& John,R.T.(1985). The internal dynamic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 . In Slavin,Riet al. (Eds.)Learning to cooperating to larning ,103-124.
Johnson,D.W.& John,R.T.(1987).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cooperative,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 — Hall.
Lange Jzn ,J.de(1987). Mathematics ,Instight and Meaning . Utrecht :ow & x.
Lave,J.(1988):Cognition in practice. Mind,mathematics,and culture in evwryday life.Cambridge,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ve,J.&Wenger,E.(1991). Situated 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Caslin M. &Good,T.L.(1996). Listening in classrooms, New York:HarperCollins.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ics(1998).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Discussion Draft,NCTM.
Rogoff,B.(1990). Apprenticeship in thinking: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goff,B.(1995). Observing sociocultural activities on three planes
:Participatory appropriation,guided participation and apprenticeship. In J.V. Wertsh,P.Del Rio,&A.Alvarez(Eds.),Sociocultural studies of mi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9-164.
Streefland ,L(1990). Fractions in Realistic Mathematics Education,a Paradigm of Developmental Reseatch .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lavin,R.E.(1983). Cooperative learning . New York .Longman.
Slavin,R.E.(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 celin Rogers: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New York:kky.
Suchman,L.(1987). .Plans and situated actions:The problem of 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 New York:Cambiedge University Press.
Tharp, R. & Gillimore,R.(1988). Rousing minds to life:Teaching, learininig, and schooling in social context.Cambiedge University Press.
Van Hiele,P.M(1986). Structure and insight:A Theor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Orlando, FL:Academic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蘇育任(1993)。漫談遊戲導向的教學設計。國教輔導。33(2),8268-8270頁。
2. 鍾邦友(1999)。以情境學校為觀點統整課程設計。北縣教育,30,32-37。
3. 蔡寶桂(2000)。透過web-bbs進行「數學步道」之溝通、解題。竹縣文教。22,6-11。
4. 鄭晉昌(1993)。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教學中教材內容的設計-從幾個學科系統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12,3-14。
5. 陳忠照(1995)。如何規劃「校園環境步道」教學活動。國民教育,35(7.8),2-7。
6. 陳嘉彌(1998)。自情境教學探討師徒式教學實習。教育研究資訊。6(5),21-41。
7. 黃家鳴(1998)。生活情境中數學與學校的數學學習。基礎教育學報,7(1),161-167。
8. 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13-22。
9. 徐新逸(1995b)。如何借重電腦科技來提昇問題解決的能力?-談「錨式情境教學法」之理論基礎與實例應用(下)。教學科技與媒體,21,47-51。
10. 徐新逸(1995a)。如何借重電腦科技來提昇問題解決的能力?-談「錨式情境教學法」之理論基礎與實例應用(上)。教學科技與媒體,20,25-30。
11. 吳宗立(2000)。情境學習論在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3),157-164。
12. 林福來(1982)。談中學幾何教材。科學教育月刊,46,14-24。
13. 余政賢(1999)。關於一貫統整性課程的想法。北縣教育,30,61-72。
14. 朱建正(2000)。數學的教學環境與媒體。翰林文教雜誌,10,29-31。
15. 朱則剛(1994)。建構主義知識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論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1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