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71.15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2 02: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麗霓
論文名稱:融入數學史教學對國三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等比數列」與「等比級數」兩單元為例
指導教授:左太政左太政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系
學門:數學及統計學門
學類:數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4
中文關鍵詞:數學史數學學習態度數學學習成就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4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旨在探究融入數學史教學對國三學生學習等比數列與等比級數兩單元成效之影響。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實施融入數學史教學之建議。
基於上述,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中之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主要目的於在比較「融入數學史教學」和「傳統講述教學」兩種不同教學法對學生數學學習態度及數學學習成就之影響。考量主客觀環境,本研究以非隨機抽樣分派方式,以研究者原來任教的兩班國三學生為研究對象,共有75人。一班指派為實驗組,另一班則指派為控制組。在為期二週的教學實驗中,實驗組以融入數學史教學進行授課;控制組則沿用原來一般傳統講述教學法於相同單元進行授課。另外本研究應用數學學習態度量表、等比數列與等比級數成就測驗、實驗組學生學習意見調查表以及晤談等研究工具,進行研究資料的收集與分析,藉以評估教學之成效。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分析,本研究獲得以下幾點結論:
一、針對等比數列與等比級數單元,接受「融入數學史教學」與「傳統
講述教學」兩種不同教學法的學生,在數學學習態度上有顯著的差
異;接受「融入數學史教學」的學生,其在數學學習態度上的表現
明顯優於接受「傳統講述教學」的學生。
二、針對等比數列與等比級數單元,接受「融入數學史教學」與「傳統
講述教學」兩種不同教學法的學生,在學習慾望上有顯著的差異;
接受「融入數學史教學」的學生,其在學習慾望上的表現明顯高於
接受「傳統講述教學」的學生。
三、針對等比數列與等比級數單元,接受「融入數學史教學」與「傳統
講述教學」兩種不同教學法的學生,其在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及數
學信念等三方面,並無顯著差異。但是接受「融入數學史教學」的
學生,其在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及數學信念三方面的前後測呈現正
成長;也就是說學生教學後比教學前更進步只是沒有達到差異顯
著,並無負面的影響。而接受「傳統講述教學」的學生,則在學習
過程、學習方法及數學信念三方面的前後測是小幅滑落,呈現負成
長情形。
四、針對等比數列與等比級數單元,接受「融入數學史教學」與「傳統
講述教學」兩種不同教學法的全體學生,在數學學習成就上,並無
顯著差異。但比較兩種教學法前後測進步分數,接受「融入數學史
教學」的學生,比接受「傳統講述教學」的學生進步較多。這顯示
「融入數學史教學」對於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並不會有負面影響。
五、針對等比數列與等比級數單元,接受「融入數學史教學」與「傳統
講述教學」兩種不同教學法的高、中、低分群學生,其在數學學習
成就上,並無顯著差異。但接受「融入數學史教學」的中、高分群
學生,比接受「傳統講述教學」的中、高分群學生,前後測進步分
數較多。這顯示「融入數學史教學」對於中、高分群學生的數學學
習成就,並不會有負面影響。
六、針對等比數列與等比級數單元,接受「融入數學史教學」的學生,
其對融入數學史教學反應普遍呈現正向反應情形,並且認為如果有
機會,願意再接受融入數學史教學的課程。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五節 重要名詞解釋..……………………..……………………...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之理由 …………………………..…11 
第二節  發展融入數學史教學之重要性…………..……………. …14
第三節  融入數學史教學之理論依據……..…………………………17
第四節  融入數學史教學的施行方式…………………………………20
第三章  設計與實施………………………………….....……….. 22 
第一節  研究架構……………………………….…………………….22
第二節  實驗設計理念…………………………………………………24
第三節  研究對象………………………………….………………….27
第四節  研究工具………………………………………………………32
第五節  研究方法……………….…………………………………….44
第六節 研究實施……………………………….…………………….46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3 
第一節 融入數學史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態度之影響………………53
第二節 融入數學史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成就之影…………………59
第三節 實驗組學生對於融入數學史教學之反應情形............65
第四節 晤談資料分析……….……………………………………….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4 
第一節 結論………………………………………….……………….84
第二節 建議……………………………………………………………86
參考文獻…………………………………………………….... ………89
中文部分…………………………………………… ………………….90
英文部分………………………………………………..…………….…92
附錄
附錄一 實驗組之融入數學史上課教材………………….……………94
附錄二 數學學習態度量表…………………………….…..……… 117
附錄三 等比數列與等比級數成就測驗…………………..…..……119
附錄四 融入數學史教學學生學習意見調查表………………………121
附錄五 半結構晤談問卷………………………………………………123
附錄六 同意書………………………………………………………..124
圖 表 目 次
圖目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23
圖3—2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二年級五次段考數學平均分數分配折線圖….29
圖3—3 成就測驗鑑別度與題數分配直方圖....................41
圖3—4 成就測驗難度與題數分配直方圖……………………………41
圖3—5 研究流程圖………………………………………………....50
表目次
表3—1 不等組前後測設計表……….……..……………………….24
表3—2 研究對象人數分配表………………………………………..27
表3—3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二年級五次段考數學平均成績………28
表3—4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參加課外補習人數分布情形…………30
表3—5 等比數列與等比級數所融入之數學史內涵對照表 ………32
表3—6 數學學習態度量表各題之鑑別度、分層信度、總量表信度35
表3—7 成就測驗試題雙向細目表…………………………………..36
表3—8 成就測驗試題難度與鑑別度分析選題表……………………38
表3—9 成就測驗試題難度與鑑別度分析……………………………40
表4—1 實驗組與控制組數學學習態度量表得分組內前後測相依樣本t檢定…54
表4—2 實驗組與控制組數學學習態度量表得分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55
表4—3 實驗組與控制組數學學習態度量表得分前後測共變數分析摘要表…......................................................56
表4—4 實驗組與控制組數學學習態度量表得分前後測平均數標準差與調整後平均數…………….…………………………………………….57
表4—5 實驗組與控制組數學學習成就測驗成績前後測平均分數與標準差…......................................................60
表4—6 實驗組與控制組數學學習成就測驗成績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61
表4—7 實驗組與控制組數學學習成就測驗成績前後測共變數分析摘要表…......................................................62
表4—8 實驗組與控制組數學學習成就測驗成績前後測平均數標準差與調整後平均數………………..…………………………………………64
表4—9 實驗組學習意見調查表之評訂量表問題t檢定摘要表…….66
中文部份:
九章出版社編輯部(1995)。數學誕生的故事。台北:九章出版社。
王文珮(2001)。Work Card 教學設計單:等比數列。台北市數學教師校際交流活動《數學專業成長研習報告彙整》。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建都、洪有情與陳昭地(主編)(2002)。國民中學數學科教科書《第六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王淑霞(1998)。我們教出的學生說 <3。數學傳播,22(2),17-19。
王懷權(2002)。數學的故鄉。台北:成信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左太政(1997)。科學史在科學教學之研究-融入式數學史教學之成效研究(NSC86-2513-S-017-008)。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
畫成果報告。
列志佳(1996)。運用數學史於數學教育的初步調查研究。數學教育,第3期,21-22。
列志佳、簡珮華與黃家鳴(主編)(2000)。數學的故事。台北:九章出版社。
余介石、倪可權(1966)。數的意義。台北:台灣商務書局。
李信民(2000)。數學家傳奇。台北:九章出版社。
李繼閔(1992)。《九章算術》及其劉徽注研究。台北:九章出版社。
李儼、杜石然(1992)。中國古代數學簡史。台北:九章出版社。
周文欽(2002)。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炎全、洪萬生與楊康景松等(譯)(1979)。數學史-數學思想的發展。台北:九章出版社。
林清山(1993)。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清岳(2001)。高中生無窮等比級數概念與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
林琦焜(1998)。從等比級數談起。數學傳播,22(2),42-53。
姚如芬(1993)。高雄地區高中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其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柳柏濂(1998)。別瞧不起它,那個中學教材中的公式。數學傳播,22(2),63-71。
洪振方(1995)。科學史融入科學教學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第8期,
233-246。
洪振方(1998)。科學教學的另類選擇:融入科學史的教學。屏師科學教育,第7期,2-10。
洪詠善(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萬生(1984)。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科學月刊,15(5),371-375。
洪萬生(1989)。數學史與數學教學-打開數學教育研究的一個新面向。中等教育,第6期,22-24。
洪萬生(1991)。孔子與數學-一個人文的懷想。台北:明文書局。
孫文先(1984)。神秘有趣的數學。台北:九章出版社。
徐品方(1997)。數學詩題解。台北:明文書局。
袁小明(2000)。數學誕生的故事。台北:九章出版社。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數學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2001)。國民中學數學教師手冊《第六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張祖貴(1992)。數學史與近代中國數學教育。數學傳播,16(3),3-15。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2003)。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上冊)。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張紹勳、張紹評與林秀娟(2003)。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下冊)。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張遠南(1996)。無限中的有限-極限故事。新竹:凡異出版社。
教育部(2003)。樂在數學-國民中小學數學教學參考手冊。
許良榮、李田英(1995)科學史在科學教育的角色與功能。科學教育月刊,第179期,15-27。
郭生玉(1997)。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陳和玉(1999)。科學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學方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得人(2001)。國民小學融入式科技教育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媛(1997)。融入科學史於高中基礎理化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雯靚(2001)。方案教學法應用於國中生活科技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澤民(譯)(1995)。數學學習心理學。台北:九章出版社。
傅麗玉(1993)。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中科學史料之呈現:以七個地區的國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為例。論文發表於清華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主辦之第五屆科學史研討會。
游自達(1995)。數學學習與理解之內涵-從心理學觀點分析。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初等教育研究集刊,3期,31-45。
華氏(1988)。與中學生談中國數學史上的幾大成就。台北:九章出版社。
黃光雄、簡茂發(1998)。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幸美(2000 )。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與其對兒童數學知識認知的探討。
教育與心理研究,23(上),73-98。
黃毅英(199 8)。從課程角度探討數學史在課程中的應用。數學教育,第6期,8-9。
楊淑芬(1992)。數學史在數學教育中的重要性。數學傳播季刊,16(3),16-22。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劉健飛、張正齊(1989)。數學五千年。台北:曉園出版社。
歐陽降譯(1997)。數學史概論。台北:曉園出版社。
歐陽絳(1998)。數學-數學史-數學教育-素質教育。數學教育,第6期,2-7。
潘有發(1995)。趣味歌詞古體算題。台北:九章出版社。
蔡聰明(1999)。數學會難學嗎?-經驗的交流與分享。科學月刊,第356期。
蕭文強(1976)。數學發展史給我們的啟發。抖擻,17,18-25。
蕭文強(1992)。數學史和數學教育:個人經驗和看法。數學傳播,16(3),23-29。
羅浩源(1997)。生活的數學。台北:九章出版社。
E.T.Bell(1998).Men of Mathematics.井竹君等(譯)。大數學家。台北:九章出版社。
英文部份
Arcavi,A .&M.Bruckheimer(1984).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materials on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forteachers.Historia Mathematica,11(2),232.
Brush, S.(1989). History of science and science education. Teach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 1(4) , 331-332.
Euclid(BC.300).The thirteen books of the elements, 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by Sir Thomas Heath,New York:Dover.
Fauval,J.(1991).Using histor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11(2),3-6.
George E. DeBoer.(2000).Scientific literacy:Another look at its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meaning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37(6),582-601.
Jones,Phillip S.(1976).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s a teaching tool : Historical topics for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31st yearbook of NCTM.Washington D.C.:NCTM.
King, B. B. (1991). Beginning teacher´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75(1), 131-141.
Klein,Felix(1945).Elementary mathematics from an advanced standpoint:Arithmetic.Algebra.Analysis.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
Mathews, M. R. (1992).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cience Teaching: The present reapproachment. Science and Education, 1(1), 11-47.
Matthews,M.R.(1994).Science teaching :The role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New York:Routledge.
Oldroyd,D.R.(1977).Teaching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in New South Wales secondary schools.The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23(2),9-22
Skemp,R.R.(1987).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