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1 18: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思萍
研究生(外文):Si-ping Wang
論文名稱:從「107號房」到同志文化研究社─女同志認同、現身與同志學生社團的關係
論文名稱(外文):From "Lesbian-107 Club" to "LesBiGay Club":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Identity, Coming Out and Lesbian Students Club
指導教授:楊巧玲楊巧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ao-Ling Y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性別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女同志同志學生社團認同出櫃╱現身自我反思
外文關鍵詞:lesbianlesbian students clubidentitycoming out/ becoming outself-refle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5
  • 點閱點閱:14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1
一九六九年美國「石牆事件」是同志平權運動的重要源頭,
在台灣,自九0年代起,同志運動也逐漸成長。而學生同志社團
是台灣同志運動發展重要的主力之一,本論文的主旨便在探討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的學生同志社團之成立歷程,以及女同志認同、
現身與學生同志社團的關係。研究目的在於發掘同志學生社團的
特質與力量,期盼同志運動在校園裡有更多的發展可能。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法為主,採參與觀察、深入訪談和文件
收集的方式蒐集資料。從「107號房」到同志文化研究社這一段
故事,研究者分別以走過「107號房」、進入社團成立觀察期、
看見同志文化研究社、和飛向彩虹願景四個主題來呈現。至於,
學生同志社團的成立與女同志認同、現身的關係為何?研究結果
發現:參與社團有助於同志肯定自我認同;再者,因為參與社團
的認同感,讓同志個人願意╱能夠去面對參與社團可能出現的現
身問題;所以,認同與現身相輔相成,即認同賦予出櫃能力;而
現身肯定同志認同。
最後,透過研究者自我的反思,不管是鏡中的自己、戲裡的
角色、水中的倒影,或是心裡低吟的曲子,每個時刻雖有不同的
感受,但每個當下都是最真誠的自我。
In 1969, "Stonewall" incid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a significant origin of the gay liberation movement.
And then since the 1990''s, "tong-zhi" movements in Taiwan
have been also grown up little by little. Moreover, the
lesbian students group is one of the major supports for
"tong-zhi" movements. The purpose of my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lesbian students group
in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identity, coming out and lesbian students club.
Therefore, I aim to discover the characteristic and power
of lesbian students club in order to create more possibilities
on campus for Taiwanese "tong-zhi" movements.
My thesis is based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which
includes the 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 in-depth interviews,
and documents. The narrative from "Lesbian-107 Club" to
"LesBiGay Club" is divided into four topics to present,
such as passing by 107R, going through the club foundation
period, catching sight of "LesBiGay Club", and longing for
"rainbow" dreams. At the same time, how do those relationships
among identity, coming out and lesbian students club?
According to my research, it is helpful for lesbian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the club. Furthermore, with self-identity,
lesbians would like/could be to face any situation of coming out. Consequently, self-identity and coming out are complements each of the other. In other words, self-identity empowers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out, and coming out confirms lesbian identities.
In conclusion, through my self-reflection of every
different moment, such as the mirror of myself, the role of drama, an inverted image of water, and the melody of my heart,
these reflections are all real and sincere.
目錄─────────────────────────頁次
(序言)身份、認同與社團╱楊巧玲(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誌謝)生命中的奇蹟...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緣起……………………………………………………8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2
第一節 台灣同志運動的內涵與發展概況…………………………12
一、台灣同志運動的內涵
二、台灣同志運動的發展概況
第二節 認同政治與差異政治………………………………………20
一、認同政治
二、差異政治
第三節 從同志運動看出櫃╱現身…………………………………25
一、現身與否
二、現身問題
三、現身方式
第四節 小結…………………………………………………………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32
第一節 資料收集方法………………………………………………32
一、參與觀察
二、深入訪談
三、文件收集
第二節 資料收集歷程………………………………………………34
一、參與觀察歷程
二、深入訪談歷程
第三節 取樣與訪談設計……………………………………………39
一、受訪者的取樣
二、訪談設計
第四節 研究倫理……………………………………………………42
一、取得信任
二、請求同意
三、謹守保密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44
一、資料整理
二、資料分析
第六節 研究預期與限制……………………………………………46
一、研究預期
二、研究限制
第七節 參與者和觀察者角色的轉換………………………………47
第四章 從「107號房」到同志文化研究社───────── 49
第一節 走過「107號房」………………………………………….49
一、起風:草創初期-從無化有
二、溯溪:同行意義-妳是我的姊妹
第二節 進入社團成立觀察期………………………………………60
一、鳴笛:觀察階段-步步為營
二、衝浪:同行意念-至少還有妳
第三節 看見同志文化研究社………………………………………75
一、揚帆:正式成立-塞翁失馬
二、航海:同行意味-除了愛妳還能愛誰
第四節 飛向彩虹願景………………………………………………81
第五節 小結…………………………………………………………84
第五章 認同、現身與校園同志社團的關係─────────85
第一節 參與社團的認同感…………………………………………85
一、男女有別?
二、大家來認同
第二節 社團對現身的影響…………………………………………88
一、在現與不現之間
二、現不現有關係
三、現身之教戰手冊
第三節 認同與現身相輔相成………………………………………93
第四節 小結…………………………………………………………96
第六章 結論與反思───────────────────97
第一節 研究結論…..………………………………………………97
第二節 研究反思……………………………………………………99
一、惦-鏡中之我
二、惕-劇中之角
三、惜-水中之影
四、憶-弦外之音
五、回聲
參考書目────────────────────────107
附錄──────────────────────────111
附錄一:訪談大綱……………………………………………………111
附錄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課外活動輔導辦法……………………112
附錄三:高師大同志文化研究社簡介………………………………115
附錄四: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同志文化研究社組織章程……………117
附錄五:社團大事記-從「107號房」到同志文化研究社…………120
圖表目錄────────────────────────頁次
表1-1:台灣大專院校同志社團之組織概況…………………………3
圖3-1:資料收集歷程圖………………………………………………35
表3-2:受訪者基本資料表……………………………………………40
一、中文部份
------(2000)。《認識同志手冊》。臺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王皓薇(1997)。〈不要交出遙控器:同志要有「現身」自主權〉,
《騷動》,3期,頁52-58。
台大女同性戀文化研究社(1995)。《我們是女同性戀》。臺北:碩人。
矛鋒(1996)。《同性戀美學》。臺北:揚智文化。
何春蕤(2000)。《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臺北:麥田。
何春蕤(1997)。《性/別研究的新視野》。臺北:元尊。
吳素柔(1996)。《壓迫與反抗-台灣同志團體出版品的語藝分析》。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翠松(1998)。《報紙中的同志-十五年來同性戀議題報導的解析》。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華山(1995)。《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紀大偉主編(1997)。《酷兒啟示錄》。臺北:元尊。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
例》。 臺北:巨流。
胡來安(1998)。〈從邊緣頂入中央,在中央植入邊緣-中央大學同志社
團的發展史〉,《性別與空間》,5期,頁99-129。
唐文慧(2000)。〈從不鼓勵、也不反對談起:在校園籌組「同志社
團」〉,《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期,頁109-111。
莊慧秋主編(2002)。《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臺北:心靈
工坊。
陳光興主編(2000)。《文化研究在台灣》。臺北:巨流。
陳麗如(2000)。《她們的故事:七個女同志的認同過程》。屏東師範教
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涵(2003)。《「看見」同志運動-同志團體的多元發展與參政》。
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碩士論文。
強淑敏(1998)。《我們是同性戀教師》。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張小虹(1997)。《情慾微物論》。臺北:大田。
張娟芬(1998)。《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臺北:聯合文學。
張娟芬(2001)。《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臺北:時報文化。
張喬婷(1999)。《異質空間vs.全視空間:台灣校園女同志的記憶、認
同與主體性浮現》。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美惠(2002)。〈身體、性別與性教育:女性主義的觀點〉,《女學學
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4期,頁81-117。
黃怡妙(2002)。〈Together:台美女同志的故事〉,《高雄師範大學同
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5-167。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楊巧玲(2001)。〈大家來「認同」-從我的「認同」談起〉,《高雄師
範大學同志文化研究社社刊》,創刊號:頁1。
楊長苓(2000)。〈質性研究工作坊系列一:訪談法〉,《婦女與兩性研
究通訊第56期》56期:頁2-7。
趙彥寧(2001)。《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臺北:
巨流。
趙彥寧(1997)。〈出不出櫃?-這是一個有關黑暗的問題〉,《騷
動》,3期,頁59-64。
齊天小聖等(1997)。〈牲禮 英雄 或戰略家:「現身」於現階段台灣同
志運動的發展及其意義〉,《騷動》,3期,頁45-51。
鄭美里(1997)。《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臺
北:女書文化。
盧劍雄主編(1999)。《華人同志新讀本:1998華人同志大會文集》。香
港:華生書店。
薛曉華(1996)。《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
臺北:前衛。
簡家欣(1997)。《喚出女同志: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
集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祥鸞主編(1998)。《危險與祕密:研究倫理》。臺北:三民。
顧燕翎主編(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
Calhoun, Cheshire著,張娟芬譯(1997)。《同女出走》。臺北:女書
文化。
Jorgensen, Danny L.著,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
法》。臺北:弘智文化。
Senge, Peter M.等著,齊若蘭譯。《第五項修鍊》(1994)。臺北:天
下文化。
二、外文部份
Abelove, Henry, Barale, Michele Aina, and Halperin, David M., eds. (1993). The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Diamant, Louis, ed. (1993). Homosexual Issues in the Workplace. Washington: Taylor &Francis.
Fuss, Diana, ed. (1991). Inside/Out: Lesbian Theories, Gay Theories. New York: Routledge.
Jagose, Annamarie Rustom. (1996). Queer Theory.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Markowe, Laura A. (1996). Redefining the Self: Coming Out as Lesbia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Morton, Donald, ed. (1996). The Material Queer: A LesBiGay Cultural Studies Reader. Boulder: Westview Press.
Munt, Sally R. (1998). Heroic Desire : Lesbian Identity and Cultural Spac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Reinharz, S. (1992) Feminist Methods in 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nger, R. Jeffrey, ed. (1994). Queer Words, Queer Images: Communi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omosexuality.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Sedgwick, Eve Kosofsky. (1990). 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kitt, David, ed. (2000). To Be Human / J. Krishnamurti. Boston: Shambhala.
Wilton, Tamsin. (1995). Lesbian Studies: Setting an Agenda. New York: Routled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