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民85)。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王永琳(民90)。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授能認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王培勳(民73)。社區媽媽教室的功能與做法。社區發展季刊,28,21-27。王淑惠(民88)。婦女與學習---以台北市社區婦女人才訓練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惠元(民89)。公領域中女性傳統家庭角色的影響與再複製。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慧姬(民86)。中老年婦女志工生活經驗之探討—以「台大醫院常德會」婦女志工為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麗雲、潘麗玲(民89)。教師彰權益能的概念與實施策略。研究教育集刊,44,173-199。
尤詒君(民85)。雙工作家庭的家務事分工---一個質化的分析觀點。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方思文(民87)。影響台灣地區男女兩性家務參與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行政院主計處(民90)。台灣地區經社觀察表一年資料,下載至www.dgbasey.gov.tw/dgbas03/bs8/1ooky.htm
行政院主計處(民90)。台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下載至http://www.dgbas.gov.tw/census%7En/four/89ladyb.doc
羊憶容(民76)。女性知識分子成長歷程中的衝突。中國論壇,23(11), 25-37。
朱嘉琦(民85)。台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三位女性主義者的生命故事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江綺雯(民82)。高雄市成人學生參與學習動機之研究。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刑小萍(民83)。成年婦女參與繼續教育活動及其家庭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伊慶春、高淑貴(民75)有關已婚婦女就業的性別角色態度。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1-27。
伊慶春(民71)。已婚職業婦女之雙重角色:期望、衝突與調適。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9,405-430。
車慧蓮(民91)。主要照顧者參與照顧過程中自我充能之初探─以失智症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宛澍(民85a)。女人的網絡建構女人社區。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宛澍(民85b)。家庭主婦突圍與媽媽婦運的可能性:從袋鼠媽媽讀書會談起。騷動,2, 11-19。
李郁文(民90)。團體動力學---群體動力的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桂冠。
李建興(民70)。社會變遷對家庭生活的影響。載於中美家政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師大家政教育系。
李美玲(民85)。台灣老年女性經濟處境與經濟安全。人口老化與老年照顧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國人口學會主辦。
李新民(民87)。培養自我管理的個性---賦權取向的班級行政。班級經營,3(1),34-41。李新民(民86)。傅柯的「權力/知識」觀點對兩性教育的啟示。高市文教,8-16。李藹慈(民82)。傳統與非傳統職業婦女職業選擇之相關變項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玉鈴(民90)。女性主義認識論與婦女學習。社會教育學刊,30,1-24。吳芝儀、李奉儒(民88)。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雅玲(民89)。女性主義教育學及其對教育之啟示。教育研究(高雄師範大學),8,227-238。
吳慎慎(民79)。台北市婦女團體成員參與動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慎慎(民90)。連結與婦女學習之探討。社會教育學刊,30,81-116。吳美雲(民90)。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慧珠(民85)。台灣南部傳統大學生與成人學生認知與道德發展之比較---以Perry的架構為基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麗雪(民90)。婦女參與鄉鎮型社區推動婦女教育歷程之研究-以高雄縣三位婦女組織者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何青蓉(民87)。讀書會:民權初步vs.婆婆媽媽。兩性平等教育季刊,4,24-27。
何雅娟(民90)。台北市政府女性員工參與繼續教育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
何穎怡譯(民89)。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
汪敏棻(民88)。成人識字教育中女性非參與者參與障礙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呂玉瑕(民84)。社會學與性別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177-192。林乃慧(民87)。高雄市職業婦女生涯發展、教育需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林秀聰(民87)。賦能策略應用於機關組織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林明旋(民89)。科技賦權之可能性--以清華大學女性主義BBS站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松齡(民88)。家庭。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林美枝(民85)。台灣婦女成人教育之現況與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刊,25,1-18。
林美和(民79)。我國成人學習需求研究報告。社教雙月刊,38,46-49。林美和(民86)。女性觀點的成人婦女教育課程。成人教育,37,9-15。林美琴(民87)。全國社區讀書會現況調查遠景評估與經營研究。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林美珠(民83)。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服務對家庭關係之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林逸青(民86)。女性教育主管生涯發展障礙之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卓意雯(民81)。清代臺灣婦女的社會地位。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3,7-12。
邱天助(民81)。女性主義教育學與Mezirow觀點轉換學習。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婦女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邱育芳(民85)。婦女社區參與和現代母職的實踐:以主婦聯盟的社區運動為例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俞玫妏(民86)。影響青壯期婦女學習需求因素之研究---以嘉義市成年婦女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
周玟琪(民83)。影響臺灣地區家庭家務分工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洪熒蓮(民86)。高雄市家庭主婦性別角色特質、就業意願與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洪麗娥(民91)。充能激勵對末期腎疾病患者之成效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幼慧(民85)。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民85)。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民87)。參與式研究:從研究方法來解決知識權力的不平等。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
孫敏華(民69)。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的生活滿意度及其子女之人格適應性別刻板化與成就動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孫瑞鉑(民90)。從無奈到增能--談大湖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郝溪明(民73)。醫院志願工作者自我實現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莫藜藜(民86)。已婚男性家庭事務分工態度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17-156。唐先梅(民85)。家事分工與家庭生命週期。當前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
徐宗國(民85)。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與涵義。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徐宗國譯(民86)。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夏林清(民86)。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台北:遠流。
張其嫻(民84)。台北市示範社區婦女參與社區發展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彥婷(民85)。現代奶爸難為乎?雙工作家庭中父職角色之初探。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鈺珮(民87)。國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慈宜(民82)。已婚婦女的「可能自我」與心理健康。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娟芬(民80)。女性與母職一個嚴肅的女性思考。當代,62, 94-98。
張靜文(民87)。參與讀書會之成年女性其母職角色認同與轉換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寶蓮(民91)。充能訓練對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和自我照護及憂鬱之成效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生玉(民87)。心理與教育研究法。中和:精華。
許碧珊(民90)。以充權觀點檢視更年期自助團體成員之經驗歷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艾妮(民76)。婦女的社區參與、家庭參與及社會參與再定義(上)(下)。社區發展季刊,37、38,54-57;59-64。陳幸玉(民82)。雙生涯夫妻性別角色特質、家庭職業角色與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秀玲(民89)。已婚再就業婦女學習需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
陳良潮(民76)。婦女家務價值的理論與估計。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明雅(民78)。影響中年男女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惠娟、郭丁熒(民87)。「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集刊,41,73-99。陳素櫻(民68)。一個都市社會中家庭主婦之價值觀及其家庭角色之扮演。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翠綾(民90)。以組織資訊處理的觀點探討賦能與資訊分享之觀念性架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皎眉(民81)。女性心理特質與婦女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婦女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陳美如、郭昭佑(民91)。賦權增能評鑑的理論探究:對課程評鑑的啟示。暨大學報,6(1),61-94。陳美如(民91)。當教師遇見課程評鑑--轉變與成長。師大學報教育類,47(1),17-37。
黃政傑(民85)。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政傑等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富順(民74)。成人的學習動機。高雄:復文。
黃富順(民78)。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民84)。學習歷程理論。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黃競涓(民86)。政治--男人的天地,女人的禁地﹖。福利社會,59,23-27。黃凱霖(民84)。父母效能感、父母參與以及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麗玲(民75)。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馨慧(民74)。臺灣省成人家政推廣教育實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馨慧(民82)。台灣地區婦女團體辦理教育之探討。家政教育,12(3),22-39。黃馨慧(民88)。台灣成年男性婚姻觀及其家務參與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9,59-80。黃瑞琴(民9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瑞慧(民89)。教師增能與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梁佩純(民89)。女性中心的教育方案發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馮 燕(民81)。我國婦女成人教育的學習需求。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婦女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彭渰雯(民86)。基層社區女性的參政與賦權:台北市現任女里長的參政經驗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葉秀琴(民88)。已婚女性持續參與讀書會學習之原因與成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葉長青(民90)。團隊成員認知賦能對個人創新性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游美惠(民88)。性/別平權教育與女性主義的社會學分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32-51。
畢恆達(民85)。詮釋學與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胡幼慧主編。台北:巨流。
楊茹憶(民88)。職場中的性別歧視與性騷擾。載於第四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跨世紀台灣婦女生活之回顧與展望 論文全集。
詹秋薇(民86)。台北市國中義工家長參與的現況與發展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純青(民79)。台北地區職業婦女生活型態及學習需求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楊 蓓(民77)。強化社區婦女活動規畫之研究。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楊 瑩(民81)。台灣省都市地區婦女福利需求之研究,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委託研究報告。
楊美惠(民77)。女性、女性主義、性革命。台北:合志。
楊蘭儀(民82)。女性主義與心理分析-Chodorow論母職再製。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培村、王漢源、郭明堂、吳百祿、孫國華(民83)。台灣省城鄉地區成人學習意願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蔡秀美(民88)。性別與教育:論性別意識再製與轉化教育。載於王雅各等著:性屬關係。台北:心理。
閩秀芳(民91)。已婚婦女參與回流教育經驗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慧玲(民88)。教育學發展的女性主義觀點:女性主義教育學初探。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部國家講座主編(民88),教育科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台北:揚智。
劉宗馨(民79)。家庭婦從事自願服務對自我概念的影響。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仲冬(民85a)。邁向兩性更平等的社會。載於謝臥龍主編:兩性、文化&社會。台北:心理。
劉仲冬(民85b)。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劉惠琴(民88)。女性主義與心理學。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
劉慧君(民86)。她是妳的姊妹?妳是誰的baby?一個行動者關於「婦女運動的中產菁英性格」之嘗試性隨想。騷動,4,33-42。蕭佳純(民91)。成人發展批判思考的方法。成人教育,69,43-50。錢芷娟(民83)。師範院校已婚婦女學生家庭─學生角色衝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盧蕙馨(民76)。台北市婦女成長團體的母性亦是--「室」的觀念的初步探討。台灣大學人口中心婦女研究室:婦女通訊。
賴爾柔、黃馨慧(民84)。已婚男性參與家務分工之研究。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10-18。魏子容(民87)。婚姻中的錢與權---談家庭主婦之經濟處境。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魏千金(民90)。授權賦能與工作態度之研究-以護理人員為例。逢甲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魏惠娟(民88)。近年來我國婦女教育研究之省思。成人教育,52, 3-14。盧蕙馨(民82)。兩個婦女團體的「談心」聚會:挑戰男性霸權的儀式表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2,183-222。鍾年(民87)。中國傳統家庭的人生角色。載於中國家庭及其倫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謝小芩(民85)。兩性與教育機會。載於謝臥龍主編:兩性、文化&社會。台北:心理。
蘇秀玉(民77)。台北市成年婦女學習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蘇癸玲(民86)。鄉村學校義工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藍佩嘉(民80)。母職--消滅女人的制度。當代,62,84-88。
顧燕翎(民86)。婦女學理論與方法初探。載於性別學術與婦女研究。台北:稻香。
二、西文部份
Adams,B.N.(1971).Isolation,Function,and Beyond:American Kinship in the 1960s.In Carlgred Broderick:A Decade of Family Research and action,1960-1969.
Minneapolis,Minn: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
Andersen.(1993).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In Thinking About Women: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ex and Gender. 21-51.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Batliwala,S(1997).What is female empowerment?.Presented in Stockholm the 25 of April.
Baxter Magolda M.B(1992). Knowing and reasoning in college : gender-
related patterns in student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Barnett, R. C.,& Baruch, G. K.(1983). Women’s involvement in multiple roles, role strain,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Unpublished paper. Wellesley College, Center for Research on Women, Wellesley, MA.
Belenky,M.F;Clinchy,B.M;Tarule,J.M(1986).Women’s ways of knowing:The development of self,voice and mind.Basic Books.蔡美鈴譯: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女性自我,聲音與心智的發展。台北:遠流。
Bernard,J.(1981).The Female World.The Free Press,New York.
Blau,Z.S.(1973).Old Age in a Changing Society.New York:Franklin Watts.
Bisnath,S.&Elson,D.(2000).Progress of the World’s Women:A New Biennial Report.Online: http://www.unifem.undp.org/progressww/2000/chap1.pdf.
Bunch & Pollack (1983). Learning our way: Essays in feminist education . New York: Crossing Press.
Burns, R. C. (1993). Parents and schools: From visitors to parent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Chodorow, N. (1978).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mia Press.
Cranton(1996)。了解與促進轉化學習。李素卿譯。台北:五南。
Daniels, A. K. (1985).Good times and good works: the place of sociability in the work of women volunteers.Social Problems, 32,363-374.
Ellis-Stoll C.C, Popkess-Vawter S.(1998). A concept analysis on the process of empowerment.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21(2),62-68.
Elder,G.H(1978).Approaches to social change and the Family in Demos&Boocock(eds.),Turning point,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38.
Fetterman,D.M(1996). Conclusion:reflection on emergent themes and next steps.In D.M Fetterman,S.J.Kaftarian and A.Wanderaman:Empowerment evaluation : knowledge and tools for self-assessment & accountability. Thousand Oaks, Calif.
Fisher, B. (1987). The heart has its reasons : Feelings, Thinking, and community building in feminist education. Women’s Studies Quarterly, 15(3-4),47-58.
Flannery ,D.(2000),Connection,In Elisabeth Hayes and Daniele D. Flannery with Ann K. Brooks, Elizabeth J. Tisdell, and Jane M. Hugo(2000): Women as learners : the significance of gender in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Publishers.
Freeman, J. (1989). Women : A feminist perspective. Mountain View, Cali-
fornia : Mayfield Publishing.
Freire, P.(1968).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York:Seabury press.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idron, B. Guterman, N.B. & Hartman, H.(1991 ).participation in self-help group and empowerment among parents of the mentally ill in Israel. In T.J. Powell(Ed.) :Working with Self-help. 267-276.NASW.
Glaser,B. and Strauss,A.(1967).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Chicago:Aldine.
Goldberger, N. (1996). Cultural imperatives and diversity in ways of knowing. In N. Goldberger, J. Tarule, B. Clinchy, & M. Belenky (Eds.), Knowledge, difference, and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Gorden,I.J.(1977).Parent education and parent involvement.Childhood Education,54,71-77.
Griffen, V. (1987). Women, Development and Empowerment: A Pacific Feminist perspective. Report of a Pacific women's workshop , Naboutini, Fiji.
Gutierrez, L.M.(1990). Working with women of color : an empowerment perspective. Social Work ,35(2),149-153.
Guralnik, D.B.(1972).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the American language,2nd ed, 台北: 力行書局.
Haley, P. & Berry, K. (1988). Home and Scool as Partners: Helping Parents Help Their Children.A Resource Packe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No. ED 293 622)
Harding,S.(1990).Feminist,Science,and the anti-enlightenment critique.In Nicholson,L.J,Feminism/Postmodernism.N.Y&London:Routledge.
Harding,S.(1993).Rethinking standpoint epistemology:What is strong objectivity.In Alcoff,L.&Potter,E.,Feminist Epistemologies.N.Y:Routledge.
Harding,S.(1996).Gendered ways of knowing and the “epistemological crisis”of the west.In N.Goldberger et al.,Knowledge,difference and power: essays inspired by Women's ways of knowing,431-449.New York:Basic Books.
Hayes, E. (1989). Insights from women’s experienc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New Directions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43,55-56.
Hayes, E. (2000).Voice. In Elisabeth Hayes and Daniele D. Flannery with Ann K. Brooks, Elizabeth J. Tisdell, and Jane M. Hugo(2000): Women as learners : the significance of gender in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Publishers.
Hester,H.(1989).Star a home to improve home-school relations.NASSP,
Bulletin,73,23-27.
Horner, M.S.(1972).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achievement related conflicts in wome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8, 129-176.
Inglis, T. (1997), Empowerment and Emancipation.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8(1), 3-17.
Lee, J.A.B.(1994). The Empowerment Approach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
Michelson,E(1996).Usual suspects:experience,reflection and the gendering of knowledge.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15(6),438-454.
Miller,J.B(1976,1986)。女性新心理學。鄭至慧等譯(民86)著。台北:女書。
Millett, K. (1970). Sexual Politics. 丁凡譯(民88),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界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
Neighbors, H.W., Elliot K.A. & Gant, L.M.(1991).Self-help and black American astrategy for empowerment. In Powell T.J.(Ed.) :Working with Self-
help.US:NASW.
Oakley, A. (1974 ).The Sociology of Housework. Oxford: Martin Robertson.
Ohlbum, J. S. (1973). Self-concept, Value characteristies and self-actalization of professional and nonprofessional woman. Doctoral Dissert- ation, United State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arson,T.&Bales,R.F(1953).Family,Socialization and Interaction Process.
Glencoe:Free Press.
Piotrkowski, C. S., & Hughes, D. (1993). Dual-earner families in context : Managing family and work systems. In F. Walsh (Eds.), Normal family processes. New York: Guildford.
Rappaport, J.(1981). In parise of paradox : A social policy of empowerment over preven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9 , 1-26.
Ross,C.E.(1987).The Division of Labor at Home.Social Forces,65(3),816-833。
Shrewsbury, C. M. (1987). What is feminist pedagogy. Women’s Studies Quarterly, 15(3-4),6-14.
Schubert, L. J. & Walke, J. L. (1980). Trait anxiety in mothers: Differences associated with employment status, Families and age of children. Psychological Report, 47,295- 299.
Soin,K(1998).The Empowerment of Women.Association of Women for Action and Research(AWARE).
Stein, J.(1997). Empowerment & Woman’s Health:theory , methods and practice. London:Zed Books Ltd.
Strauss, A. L., & Corbin, J.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Sage:Publications.
Stromquist,N.P(1993).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es for empowerment.In C. Medel-Anonuevo(Ed.), Women, Education and Empowerment:Pathways towards Autonomy.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Hamburg: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Tannen,D.(1994).Talking from 9 to 5.New York:Avon books.
Thomson,A.(1985).The Decade for Women:Special Report.Thronto,Ontario:Canadian Congress for Learning Opportunity for Women.
Tisdell, E. J. (1998). Poststructural feminist pedagogies: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feminist emancipatory adult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8(3), 139-156.
Tisdell,E.J(2000). Feminst Pedagogy. In Elisabeth Hayes and Daniele D. Flannery with Ann K. Brooks, Elizabeth J. Tisdell, and Jane M. Hugo(2000): Women as learners : the significance of gender in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Publishers.
Vanek,J.(1984).Housewives as Workers.In Voydanoff,P.(eds):Work&Family:Changing Roles of Men and Women,CA: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Velthouse B. A.(1990).Creativity and Empowerment: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Review of Business,(fall) ,13-18 .
Vindhya, U.& Kalpanp, V.(1989).Voluntary organisations and women’s struggle for change: experience with BCT. India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50
(2),183- 197.
Wallerstein, N & Bernstein E.(1988).Empowerment education: Freire’s ideas adapted to health education. Health Education Quarterly,15(4),379-394.
Weich, P.(1994). Is a feminist pedagogy possible? In Davies, S., Lubelska, C., & Quinn, J. , Changing the subject: Women in higher education.
Weiler,K.(1988).Women teaching for changing:Gender and power.Wilton Conn.:Bergin&Garvey.
Weiler, K. (1994). Freire and a feminst pedagogy of difference. In McLaren, P., & Lankshar, C. (Eds.). Politics of liberation: Paths form Freire. London: Routledge.
Wiener,G.(1994).Feminisms and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Bristol:Open University Press.
Zimmerman, M.A&Rappaport J.(1988).Citizen participation, perceived control, and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merican Jour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 16(5),72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