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牛玉珍(民85):同儕團體影響過程及同儕壓力之處理。台灣教育,546,30-33。
王淑俐(民84):青少年的情緒問題、研究與對策。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
王淑俐(民89):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三民書局
王慧君等編著(民87):團體領者訓練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石培欣(民89): 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江志正(民90):團體輔導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江漢聲(民90):江漢聲的音樂處方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何長珠(民90):遊戲治療技巧。台北:心理出版社。
何灣嵐譯(85):情緒的管理。臺北:聯經。
吳仁芳(民82):兒童繪畫造形與色彩表現特徵。國教月刊,40(1、2),9-17。吳秀碧(民85):情緒發展與健康人格。輔導通訊,48,17-19。吳宗立(民86):團體動力在班級輔導的應用。學生輔導,51,112-117。吳欣怡(民90):藝術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症病患的介入--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武典等(民82):班級輔導活動設計指引。台北:張老師文化。
呂燕卿(民88b):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及實施原則,載於《現代教育論壇「藝術與人文」研討會專輯》,5-22。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李丹主編(民78):兒童發展。臺北 :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坤崇(民87):班級團體輔導。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杰禧(民92):藝術教育治療的實施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影響:一位國小導師的教學行動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李侶荻(民83):同理心訓練對國中人際疏離學生之自我觀念、情緒穩定、社會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玲惠(民88):教室裡也有春天。台北:幼獅出版社。
李素卿譯(民90):感性與理性 :了解我們的情緒。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新民(民82):國小教師規範權運作對六年級學生班級參與心態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出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世欣(民89):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玉山(民82):葛德納兒童繪畫發展研究與認知發展之探討。國教月刊,39(7、8),60-68。林淑華(民91):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小萍(民87):國小級任教師輔導能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招婷(民91):國民中學青少年次級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美華(民81):我畫、我話:談兒童繪畫治療。父母親,87,21-2。
邱美華(民81):繪畫治療團體對國小適應欠佳學童的自我概念及行為困擾之輔導效果。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侯禎塘(民76): 藝術治療團體對特殊學校肢體殘障國中學生人格適應之影響。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侯禎塘(民89):行為導向藝術治療法對國小多重障礙兒童行為問題及圖畫概念之輔導效果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3,137-162。侯翠玲(民89):藝術治療的跨學科理論內涵分析。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段秀玲等編著(民84):全方位班級輔導。台北:天馬文化。
胡慧宜(民88):國小兒童情緒適應行為與情緒感受經驗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寶林(民86):繪畫與視覺想像力。台北:遠流出版社。
胡寶林、周結文著(民89):音樂韻律與身心平衡。台北:遠流出版社。
范瓊方(民84):幼兒繪畫心理輔導--家庭動力繪畫的探討。台北:心理出版社。
范瓊方(民84):藝術治療在幼兒教育上的運用。國教月刊,41(9、10),32-37。范瓊方(民85):藝術治療─家庭動力繪畫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范瓊方(民87):藝術教育與藝術治療的比較。美育,96,5-34。范瓊方(民88):兒童繪畫與自我調整的關係。美育,103,9-14。范瓊方˙吳武烈合譯(民90):治療師之藝術治療評估指引:專業評估工具。台北:五南出版社。
苗延威譯(民85):人際關係剖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夏勳譯(民77):兒童畫的發展過程。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徐慶娟(民85):兒童同儕地位之家庭因素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翁幸如(民89):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雙親衝突個案情緒感受、生活適應及親子關係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翁靜雪(民89):孩子的畫中有話。台北:桂冠出版社。
翁靜雪(民89):傾聽!孩子畫裡有聲音。台北:健行文化出版。
高淑貞譯(民83):遊戲治療--建立關係的藝術。台北:桂冠出版社
張怡貞(民87):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台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明慧(民91):線畫教學研究--幼兒線畫內容表現之分析與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民80):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民84):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民85):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振成(民90):如何在社會變遷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師商與輔導,181,42-44。
張惟亮(民92):人際關係之班級輔導活動實施效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雅惠(民87):團體輔導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中瑋(民86):情緒的認識與掌控。學生輔導,51,26-39。許邏灣譯(民88):藝術治療。台北:新路出版社。
郭修廷(民90):發展取向藝術治療對國小學童情緒困擾與自我概念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弦希(民90):國民小學級任教師領導技巧與學生情緒智商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炎清(民88):聽聽孩子們的聲音。師友,390,54-57。
陳金木(民88):班級經營。台北:揚智出版社。
陳奎熹、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民85):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書局。
陳皎眉(民84):美好的人際關係。學生輔導,36,18-23。陳鳴(民84):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遠流出版社。
陳慶福總校閱(民90):兒童遊戲治療活動--計畫及協助困擾兒童處遇之指引。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穎彬(民82):紅配綠畫童年。台北:雄獅美術。
陳靜宜(民86):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傳習,15,1-20。陳韻如(民82):父母管教態度與國小兒童人際發展之研究。現代教育,31,142-151。陸雅青(民82):美勞活動在教育上的治療功能。國教月刊,39(7、8),22-25。陸雅青(民82):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台北:心理出版社。
陸雅青(民89):藝術治療團體實務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陸雅青(民90):藝術教育治療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應用。發表於《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台中:台中師範學院。
曾慧敏(民82):國小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工作需求、生涯關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游恆山譯(民91):情緒心理學 : 情緒理論的透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游琬娟(民87):曼陀羅的創造天地:繪畫治療與自我探索。台北:生命潛能文化。
黃士嘉(民89):師生關係的內涵及其形塑之道。學生輔導,71,96-103。黃壬來(民80):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黃天中(民79):兒童發展學。臺北 : 東華出版社
黃華裕編著(民79):有趣的指印畫法。台北:瑞昇文化出版。
黃進男(民89):班級輔導˙理論與實務。高雄:復文出版社。
黃德祥(民78):國中與國小班級中影響學生社會行為與社會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黃慧宜(民90):從繪畫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台北:21世紀文化。
黃慧真譯(民80):兒童發展。台北:桂冠出版社。
董媛卿(民80):淺談藝術治療和遊戲治療。輔導月刊,27(9、10),40-45。董瓅璟執行編輯(民89):九二一震災藝術治療研習營報告暨案例實錄。台北:國立台灣美術館。
詹素珠(民85):教師口語行為、國中學生自尊與學校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詹棟樑(民83):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廖翌妙(民91):國小教師壓力事件、因應方式與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趙雲(民77):兒童的語言世界。台北: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劉方(民89):高中生負向情緒經驗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裡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如芳(民91):一個國小數學教室之社會數學常規發展歷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炳輝(民90):談溝通行動促進師生關係。師友,405,52-55。
劉焜輝(民83):藝術治療。諮商與輔導,102,26-31。鄭玉卿(民81):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極其在教育上的縕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鄭石岩(民80):禪、師生互動的空間。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教育學術講座專輯第三輯。
鄭安伶 (民91):國小教師對學校輔導工作及學生輔導觀點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 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安修 (民91):治療取向的藝術教育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賴念華(民85):簡介藝術治療及其特色。中等教育,47(4),24-27。
賴念華譯(民91):藝術治療團體:實務工作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戴文琪(民92):台灣「班級經營」博碩士論文之整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明芳(民90):國小學童學校生活情緒經驗及其知覺教師權力類型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美慧譯(民90):幼兒的人際關係--改善幼兒在校同儕關係。台北:桂冠出版社。
鍾永吉(民86):國小單親兒童的認知信念與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秋碧(民89):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二、外文部分
Brody, L ., & Hall, J. A. (1993). Gender and emotion. In M. Lewis & J. Haviland (Eds), Handbook of emotion, 447-460. NY: Guilford Press.
Carroll, J.(1998). Introduction to therapeutic play. Carlton:Blackwell Science.
Corey. G.(1996).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5th ed.) An International Thomoson Publishing Company.
Del Valle, P., McEachern, A. G., & Sabina, M. Q. (1999). Using drawings and writings in a group counselling experience with Cuban rafter children, "los balseritos".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14(4),20-28.
Denham, S. A. (1998).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NY: Guilford.
Dusek, J. B. (1996).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Ellis , A . (1984).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In R . J . Corsini , (3rd.ed) . Current Psychology . Illinois : Peacock Publishers , Inc .
Erwin, P. (1993). Friendship and peer relations in children.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Gonnick, R. S., & Gold, M. (1992). Fragile attachments: Expressive arts therapy with children in foster care? Arts in Psychotherapy, 18, 433-440.
Guay, F., Boivin, M., & Hodges, E. V. E. (1999). Predicting change in academic achievement:A model of peer experience and self- system proces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1(1), 105-115.
Hammond, L. C., & Gantt, L. (1998). Using art in counseling:Eth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6(3), 271-276.
Harris, P. L. (1983).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link between situation and emotion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36, 490-509.
Harvey, S., & Kelly, C. (1993). The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Arts in Psychotherapy, 20, 387-395.
Howard, M. C. (2001). Case study: Pain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a middle-class juvenile delinquent.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 40(1), 40-51.
Joyce, B., & Weil, M.(1992):Model of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 Hall.
Junge, M. B., & Asawa P. P. (1994). A history of art therapy in the united states. Illinois: AATA.
Kramer, E. (1979). Childhood and art therapy. Notes 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 cooperation with Laurie Wilso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Kramer, E. (1998). Childhood and art therapy (2th ed.). Chicago: Magnolia Street Publishers.
Kramer, E. (2001). Art and emptiness: new problems in art education and art therapy. 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 , 40(1), 6-15.
Kramer, E.(2002). On quality in art and art therapy. 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 40(4), 218-222.
Lazarus, R. S. (1991). Emotion and adapta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ebmann, M. F.,(1986). Art therapy for groups. London:Croom Helm.
Malchiodi, C. A. (1998).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drawings. NY:Guilford.
Mayer, J. D., & Gaschke, Y. M. (1988). The experience and meta-experience of mood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5, 102-111.
Nickerson, E. T. (1983). Art as a play therapeutic medium. In C.E. Schaefer & K.J. O''Connor (eds.), Handbook of play therap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Norris, E. A., Reichard, C., & Mokhtari, K. (1997). The influence of drawing on third graders'' writing performance. Reading Horizons, 38, 13-30.
Nucho, A. O., (1987). The Psychocybernetic model of art therapy. New York:Thomas Books.
Plutchik, R. (Ed)(1994). The psychology and biology of emotion.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Proulx, L. (2002). Strengthening ties, parent-child-dyad: Group art therapy with toddlers and their par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 40(4), 238-258.
Resse, S. H. (1996). Art therapy as a catalyst for affective expression with emotonally/behaviorally disturbed children in educational. AAC 1378723 ProQuest — Dissertation Abstracts.
Simon, L. S. (1998). Finding a voice:Art therapy used to promote emo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AC 1390267 ProQuest — Dissertation Abstracts.
Sroufe L. A., Bennett C., Englund M., & Urban. J.(1993). The significance of gender boundaries in preadolescence: Contemporary correlates and antecedents. of boundary violation and maintenance. Child Development, 64, 455-466.
Ulman, E. & Levy, B. I. (2001).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the judgment of psychopathology from paintings. 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 40(1), 82-91.
Ulman, E. (2001).Art therapy: Problems of defini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 40(1),16-26.
Wadeson, H. (1980). Art Psychotherapy. New York:John Wily & 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