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2119:b261:d24c:ce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07: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施秀玉
研究生(外文):Hsiu-Yu Shih
論文名稱:「家庭共學─親子團體」對親子互動之影響研究
指導教授:邱珍琬邱珍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ane Ch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4
中文關鍵詞:家庭共學親子團體親子互動
外文關鍵詞:Family learningParent-child groupParent-child intera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4
  • 點閱點閱:523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3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5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家庭共學親子團體」對親子互動之影響,研究方式採質性研究進行。本研究針對屏東市某國小之五、六年級學生及其家長,親子七對共有十四人為研究對象,共同參與為期八週,每週兩小時共十六小時的團體活動時間。本研究以團體前後團體成員的個別訪談、每次團體結束前的焦點訪談、家庭觀察員的訪談以及家庭作業等,做為研究之內容並進行內容分析。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團體成員親子互動模式、範圍及其影響因素:(一)、親子互動模式有「自我犧牲」、「相互尊重」、「雙方互惠」、「委曲求全」、「冷漠以對」、「正面衝突」、「不斷成長」等七種模式。(二)、親子互動範圍包含:食、衣、住、行、育、樂、個性、自我管理、交友、對話態度、管教方式及分享層面等。(三)、影響互動之因素有:1、內在因素-年齡、性別、排行、手足人數、氣質、管教方式、原生家庭、夫妻婚姻關係及價值觀;2、外在因素-社經地位、親朋好友、學習、壓力事件、健康及時代變動等。
二、團體前後親子互動之困擾及團體後改善情形:(一)、團體前親子互動之困擾情形有-忍氣吞聲演變到無言以對、忠言逆耳、有口難言、衝突不斷、生活沒有交集等五種情形。(二)、團體後親子互動之改善情形有-接受孩子長大的事實、正向的互動方式、相互激勵一起改變、反省自己,重新對焦、舊有的互動模式一再重現等五種情形。
三、親子互動的改變是來自於團體的影響有:(一)、親子互動的改變是來自團體課程的影響有-開放性思考、有效的溝通、情緒管理、同理心、改變從自己做起等五個改變。(二)、親子互動的改變是來自團體成員之間的影響有-懂得分享、表達能力的精進、認同典範、鬆動問題的看法、適時激勵自己等五個改變。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對未來研究與輔導實務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字:家庭共學、親子團體、親子互動
Abstract
This study intends to survey the "Family learning group" and its impact upon th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 work is proceeded with the qualitative method. Fourteen members, including the 5th and the 6th grader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and their parents in-pair in the Ping-Tung county area, participate in the research. The program is scheduled for 16 hours in total. The data collection contains individual members'' conversation, discussion on key issues right after each group activity, family observer interview, and homework. Then the data are analyzed via different theme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I. (1) The interaction contents of the seven-pair of parent-child in the group are demonstrated as follows: (a) self-sacrifice, (b) mutual respect, (c) reciprocity, (d) accommodation for the sake of general interest, (e) keeping aloof, (f) direct conflict and (g) growing together. (2) The interaction areas include: dining, clothing, living management, transportation, education, entertainment, personal character, self-regulation, friendship, conversation attitude, supervision manner and sharing. (3)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include "Internal ones"-- age, sex, birth order, temper, parenting style, family of origin, marital relationship and values; "External ones"-socio-economic status, relatives & friends, learning, stressful events, health condition, and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II. (1) The encountering problems before the group are: low tolerance to comments or critique, hard to talk, continuous conflict, and no communication in daily life. (2) Improvements after group are: accepting children''s growing up, positive interaction, mutual learning, self-reflection, re-focusing, and repetition of the original interaction pattern.
III. The changes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are (1) From group process: mind-opening,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ger management, empathy and self-improvement. (2) From group members: sharing, ideas expressing, identifying with models and appropriate self-encouragement.
Then the autho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al ideas followed the research results.
Keywords: Family learning, Parent-child group,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家庭系統相關理論……………………………………………11
第二節 家庭互動相關理論……………………………………………20
第三節 親子互動………………………………………………………23
第四節 學習型家庭……………………………………………………35
第五節 家庭共學………………………………………………………39
第六節 親子團體………………………………………………………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8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理論觀點…………………………………………48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51
第四節 團體方案………………………………………………………53
第五節 研究工具………………………………………………………55
第六節 研究步驟………………………………………………………60
第七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64
第一節 親子互動模式、範圍及影響因素……………………………64
第二節 參加團體前後親子互動情形分析……………………………75
第三節 來自團體的改變………………………………………………83
第四節 成員回饋結果分析……………………………………………93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建議………………………………………………………… 109
參考文獻…………………………………………………………………112
一、中文部份……………………………………………………………112
二、西文部份……………………………………………………………123
附錄
附錄一 試探性團體方案摘要表…………………………… 126
附錄二 「伴我成長」家庭共學親子團體招收成員海報 … 128
附錄三 活動前成員篩選電話訪問綱要 ……………………130
附錄四 團體成員篩選後通知函…………………………… 131
附錄五 小成員活動通知單………………………………… 132
附錄六 大成員研究同意書………………………………… 133
附錄七 小成員研究同意書………………………………… 134
附錄八 團體契約單………………………………………… 135
附錄九 團體初期個別訪談大綱…………………………… 136
附錄十 團體焦點訪談大綱………………………………… 137
附錄十一 團體結束個別訪談大綱…………………………… 138
附錄十二 家庭觀察員訪談大綱…………………… …………139
附錄十三 團體工作觀察與省思記錄………………………… 140
附錄十四 成員日常生活省思記錄…………………………… 141
附錄十五 結業證書…………………………………………… 142
附錄十六 團體結束學習總評量……………………………… 143
附錄十七 正式親子團體方案摘要表………………………… 146
附錄十八 「伴我成長」家庭共學親子團體各單元方案………148
附錄十九 「伴我成長」家庭共學親子團體成員手冊…………157
附錄二十 團體前有意願參加者之電話調查表……………… 181
附錄二十一 家庭觀察員電話訪問記錄………………………… 182
附錄二十二 重新下定義………………………………………… 184
附錄二十三 各單元成員之回饋………………………………… 185
附錄二十四 有效溝通…………………………………………… 189
附錄二十五 親子關係像什麼…………………………………… 190
附錄二十六 家庭動物園………………………………………… 191
附錄二十七 角色扮演腳本-我們之間的家庭故事…………… 192
附錄二十八 親子團體招收成員問卷回條之統計表…………… 193
附錄二十九 團歌-愛我們的家………………………………… 194
圖 次
圖2-1 家庭系統層面圖……………………………………………… 18
圖2-2 經驗學習模式………………………………………………… 45
圖3-1 研究架構圖…………………………………………………… 50
表 次
表2-1 孩童在青少年階段之家庭生命週期摘要表………………… 17
表2-2 親子互動相關文獻一覽表…………………………………… 29
表2-2 國內親子團體相關文獻一覽表……………………………… 46
表3-1 團體成員基本資料…………………………………………… 52
表3-2 家庭觀察員基本資料………………………………………… 52
表4-1 親子互動範圍說明表………………………………………… 68
表4-2 團體前後親子互動情形之比較……………………………… 81
表4-3 團體成員觀察自己及對方的改變之對照表………………… 84
表4-4 家庭觀察員對成員改變部分的訪談………………………… 88
表4-5 第一部份「團體整體」之成員填答結果…………………… 95
表4-6 第二部份「團體領導人」之成員填答結果………………… 96
表4-7 第三部份「個人方面」之成員填答結果…………………… 97
表4-8 團體成員於團體結束之學習心得……………………………10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文可白(民82)。頭頂長樹的男孩。台北:小兵出版社。
王大維(民85)。家庭系統分化與大學生的心理社會發展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微縮片MOE:84-0015-8311213)。
王春美(民90)。父母知覺與祖輩親職教養行為一致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內政部(民88)。台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摘要分析〔線上資料〕。取自內政部統計資料網:http://www.moi.gov.tw/W3/stat/home.asp.
中國時報(民國89年4月1日)。四成孩子不快樂-別讓你的愛缺席。中國時報,9版。
台灣區家庭教育中心(民88)。學習型家庭的概念。台北:作者。
江素芬(民89)。喪偶母親之教養信念與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崑中(民85)。青少年覺知的親子溝通與其自我觀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朱瑞玲(民76)。親子關係與子女行為之研究(NSC76-0301-H001-032-B)。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沈益君譯(民89)。家庭互動。台北:天恩出版,初版。(David H. Olson 和 John DeFrain原著,譯自:Marriage and the family : diversity and strengths,3版)
李介至(民88)。青少年親子衝突、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孟貞(民89)。「理性U型自尊模式」親職團體方案對國中家長教養態度、親子關係及其子女自尊之影響研究。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俞瑾(民91)。故事在兒童休閒活動上的運用-以親子讀書會為例。台東師院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秀碧(民74)。團體諮商實務。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Michael Quinn Patton原著,譯自: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吳明玨(民89)。教育部推展學習型家庭之規劃。成人教育,55,36-45頁。
吳俊賢(民88)。台灣省中部地區青少年親子互動模式與道德判斷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麗娟(民88)。「共依附」父母的親職教育:放下孩子,釋放自己。諮商與輔導,157,17-23頁。
利翠珊(民88)。家庭心理學的系統觀點與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1999夏,21-40頁。
官育文(民92)。家長本位溝通訓練方案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
林文瑛、王震武(民84)。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載於親子關係與教化。本土心理學研究,第三期,2-92頁。
林玉慈(民88)。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適應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安全(民92)。讀寫萌發親職訓練方案成效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林家興(民86)。親職教育的原理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家興(民87)。親職教育實施方式的檢討與建議。測驗與輔導,151,3132-3134頁。
林振春(民88)。學習家庭與家庭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林淑貞(民90)。婦女就業、母子互動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玉慧、吳齊殷(民90)。教養方式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行為:親子覺知的相對重要性。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4),439-476頁。
周忠信(民89)。學校推展兩性平等教育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家庭共學方案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婉湘(民90)。父母以負向言語管教之情境及孩子的因應策略:大學生的文字回溯報告。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雅容(民85)。象徵互動論與語言的社會意涵。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75-98頁)。台北市:巨流圖書。
邱秀燕(民89)。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心理分離個體化自我發展及情緒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獻輝(民89)。青少年家長「親子溝通諮詢團體」之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微縮片:MOE88-004-686010160)。
柯永河(民90)。習慣心理學-辨識篇(下冊)。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施玉鵬(民91)。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碩士論文。
宣秀慧(民90)。青少年親子衝突歷程中的親子互動。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胡幼慧(民85a)。焦點團體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 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23-238頁)。台北:巨流圖書。
胡幼慧(民85b)。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1-288頁)。台北:巨流圖書。
胡珮筠(民91)。一步一腳印-自閉症兒童家庭式遊戲治療團體建構歷程之旅。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洪淑雅(民90)。母親參與親子遊戲訓練團體對國小被同儕拒絕兒童親子關係及社交地位改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一帆(民89)。雙薪家庭中性別、家庭生命週期與家庭教育需求及阻礙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雙薪家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福元編輯(民90)。家庭教育叢書系列六-巨變時代的親職關係。台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翁樹澍(民79)。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樹澍、王大維譯(民88)。家庭治療理論與技術。台北:揚智文化,初版。(Irene Goldenberg , Herbert Goldenberg 原著,1995,譯自: Family therapy : an overiew,5th ed.)
孫頌賢(民90)。以家庭系統觀進行家庭測量之研究-以家庭分化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孫毓英(民75)。親子互動模式與青少年社會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林清(民73)。如何設計與帶領結構性團體。載於吳武典、洪有義等著:如何進行團體諮商(71-86頁)。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夏林清(民83)。結構與非結構小團體過程之比較。台北:教育部訓委會。
教育部(民87)。邁向學習社會。台北:作者。
教育部(民88a)。學習型家庭教育推展策略規劃方案報告。台北:作者。
教育部(民88b)。教育部第三八0次部務會報紀要〔線上資料〕。取自網址http://www.edu.tw/minister/compool/pres380.html.
教育部(民88c)。學習型家庭手冊。台北:教育部。
陳易甫(民86)。父母教養行為與子女教育抱負之關連性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國中學生為對象。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陳春秀(民90)。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雯(民91)。親子共讀團體對健康營造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雯(民89)。婚姻衝突家庭界限與青少年子女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怡伶(民84)。青少年母子互動與婦女及其子女心理社會幸福感-單親與雙親家庭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進隆譯(民83)。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文化出版。(Peter Senge原著,1990,譯自The fifth discipline :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郭煌宗、林蘭茵(民88)。母親之身心狀態與兒童發展狀態之相關研究。載於親子關係與幼兒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125-129頁。
郭靜晃、吳幸玲譯(民82)。兒童發展: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Philip and Barbara Newman原著,1991,譯自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 a psychosocial approach.)
張子正(民87)。統整式親職訓練團體方案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
張淑卿(民91)。母親參與親子讀書會對性別關係態度改變之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玲珠(民89)。國中生親子衝突來源及其處理策略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微縮片MOE:88-0123-876020)
莊麗雯(民91)。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莊耀嘉(民88)。家庭中人際互動結構與運作模式。本土心理學研究,12,3-46頁。
許瓊心(民88)。博物館家庭觀眾參觀行為與親子互動情形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碩士論文。
許桂華、何英奇(民87)。父母獲取順從策略及其影響因素之質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195-220頁。
黃政傑(民8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出版社。
黃朗文(民88)。青少年與手足關係之研究。東吳社會學報,8,p.123-154。
黃迺毓(民77)。家庭教育。台北:五南圖書。
黃紹烈(民89)。親子互動關係與電腦網路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高中高職學生。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瑛琪(民86)。由家庭系統分化的觀點探討家有青少年子女的親子關係。學生輔導,53,102-109頁。
黃德祥(民86)。親職教育(2版)。台北:偉華出版社。
彭懷真(民85)。婚姻與家庭(1版)。台北:巨流圖書。
曾春霞(民87)。台中市國小學童家長對學校實施親職教育的態度與需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端真(民87)。親職教育模式與方案(3版)。台北:天馬出版社。
楊子萱(民87)。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衝突經驗與因應之研究以家庭系統理論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秋燕(民82)。青少年親子衝突來源親子衝突情感經驗及親子衝突解決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政勳(民90)。基隆市國民中小學實施親職教育現況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民75)。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頁。
楊國賜(民89)。新世紀家庭教育的展望。成人教育,55,2-6頁。
葉光輝(民84)。社會化歷程中的父母教化方式與子女的行為發展。中華心理學刊,37,149-167頁。
葉光輝(民85)。親子互動的困境與衝突及其因應方式孝道觀點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2,65-114頁。
葉光輝(民88)。家庭中的循環性衝突。應用心理研究,2,41-82頁。
葉薇心作詞、祁少麟作曲(民84)。愛我們的家。選錄自天韻創作專輯之十-給我換顆心。台北:天韻有聲出版社。
雷庚玲(民85)。雙親對子女的言語傷害:父母說負向言語之分類架構及本土盛行率(I)(報告編號:NSC85-2417-H002-029-G6)。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讀者文摘(2002)。溝通可防毒害。讀者文摘,4月號,140頁。
廖永靜(民89)。一般學習型家庭方案執行策略彙編。載於教育部(民89,12月):一般學習型家庭方案執行策略彙編(47-89頁)。台北:教育部。
廖永靜、林淑玲(民88)。學習型家庭理論與新課題。載於教育部(民88,3月)學習型家庭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會議實錄(5-17頁)。台北:教育部。
廖梓辰(民91)。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張京棣、王鍾和(民89)。原住民青少年家庭互動與身心適應之關係〔線
上資料:科資中心編號RF8906-0057〕。取自網址http://sticnet.stic.gov.tw/sticlco/ttsweb.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著(民87)。兒童輔導原理(2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維琴尼亞‧薩提爾、約翰‧貝爾、珍‧歌柏及瑪莉亞‧葛茉莉等原著,陳登義、楊蓓翻譯(民87)。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譯自:The Satir
Model -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蔡佳芬(民88)。影響繼親家庭青少年偏差行為家庭因素之相關分析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家宇(民91)。「學習型家庭方案」參與者的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合著(民90)。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淑鈴(民91)。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學院教育心裡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奕蘭(民88)。親子互動、親子溝通訊息與兒童憂鬱的關係-高危險群憂鬱兒童與正常兒童的比較(報告編號:NSC88-2413-H143-00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劉惠琴(民89)。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理想的父母哪裡找?應用心理研究,7,42-46頁。
劉鎮寧(民89a)。學校本位的學習型家庭方案規劃與實踐之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主編:跨世紀展望未來家庭教育課程規劃與方案推展國際研討會實錄(141-167頁)。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劉鎮寧(民89b)。探討學習型家庭的概念內涵與規劃策略。成人教育,55,29-35頁。
劉鎮寧(民90)。輕鬆擁有學習型家庭。社教資料雜誌,270,p.5-6。
鄭玉英著(民83)。與家人共舞。台北:信誼圖書。
鄭秋紅(民82)。單親家庭親子互動關係、自我尊重、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淑貞(民82)。比較高社經與低社經情境母子互動關係之初步研究。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雜誌,12(2),164-176頁。
蕭寶玉(民85)。美國家庭識字方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鳳嬌(民87)。親子互動中策略運用對幼兒自我規範語言的影響(報告編號:NSC87-2413-H143-000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賴嘉凰(民88)。青少年氣質與父母管教態度對親子關係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秀(民90)。國中學生電腦網路使用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雪萍(民89)。青少年家庭功能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微縮片MOE:88-004-687010011)
謝麗紅(民91)。團體發展歷程之分析研究-以結構與非結構成長團體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5,195-214頁。
魏清蓮(民75)。整合式親職教育訓練方案之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惠娟(民87)。我國家庭共學方案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魏惠娟(民88a)。學習型家庭方案的規劃與實施策略。載於教育部(88年3月):學習型家庭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會議實錄(56-70頁)。台北:教育部。
魏惠娟(民88b)。學習型家庭方案-從理論到實踐。台北:五南圖書。
魏渭堂(民87)。親子遊戲治療團體方案設計與效果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學院輔導系碩士論文。
簡文英(民91)。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家長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高學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國英(民85)。青少年前期的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其比較及關連研究(報告編號:NSC-85-2413-H-031-00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鐘任琴著(民89)。家庭溝通與問題解決。台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發行。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A. (1997). Families and mathematics: A study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 Jour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8(4), p.484-512.
Anne, N. E. (2001). Family interaction factors and anxiety in adolescent females . University of Seattle Pacific.
Bahl, A. B. , Spaulding, S. A., & McNeil, C. B. (1999). Treatment of non-
compliance using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A data-driven approach. Education & Treatment of Children , 22(2), p.146-157.
Bette, T. C. (2001). Child conduct problems and parent support:A home-based counselling intervention . University of Victoria(Canada).
Bigner , J. J. (1986). Parent-child relations . New York:Macmillan , p.131.
Blumer, H. (1969). Symbolic Interaction : Perspective and Method. NJ : Prentice-Hall.
Donenberg, G. R. & Weisz, J. R. (1997). Experimental task and speaker effects o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of aggressive and depressed / anxious children .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 25(5), p.367-388.
Fiske, A. P. (1991). Structures of social life : The four elementary forms of human relations. New York : Free Press.
Gongla, P. A. & Thomoponson, E. H. (1987). Single-parent family . 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Ketsetzis, M. , Ryan, B. A. & Adams, G. R. (1998). Family processes ,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nd child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school-based social adjustmen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 60(2), p.374-388.
Langbourne, R. (1993). Observations : How to reach children in stores : Mark-
eting tactics grounded in observational research-Part 2.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 33(6), p.67-73.
Laura, H. & Jose, S. J. (1996).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predict anxiety in Mexican adolescents . Adolescence , 31 , p.955-964.
Lynn, H. (1981). The Foundations of Family Therapy. New York:Basic Books.
Mahoney, G. , Boyce, G. , Fewell, R. R. , Spiker, D. & Wheeden, A. C. (1998). The relationship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for at-risk children and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8(1), p.5-18.
Marie, L. D. (2001). Facilitation of parent and child interaction in an Even Start Family Literacy Program . 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 .
Mina, K. (2001). Marital conflict ,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 and children''s social adjustment:An examination of Mexican-American families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riverside .
Minuchin, P. (1985). Families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provocations from the field of family therapy. Child Development , 56 , p.289-302.
Morgaine, C. A. (1992). Alternative paradigms for helping families change themselves. Family Relation , 41(1), p.12-18.
Pinsof, W. M. (1992). Toward a scientific paradigm for family psychology: The integrative process system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5 , p.432-447.
Rose, G. M.(1999). Consumer socialization , parental style , and developmental timetabl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Journal of Marketing , 63(3), p.105-120.
Taris, T. W. & Semin, G. R.(1997).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during adolescence , and adolescent''s sexual experience: Control , closeness , and conflict.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 26(4), p.373-399.
Whitman, B. Y. , Betty, G. & Accardo, P. J. (1989). Training in Parenting Skills for Adul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 Social Work , 34(5), p.431-435.
Wood, B. (1993). Beyond the " Psychosomatic Family " : A Biobehavioral family model of Pediatric illness. Family Process , 32 , p.261-27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葉光輝(民84)。社會化歷程中的父母教化方式與子女的行為發展。中華心理學刊,37,149-167頁。
2. 葉光輝(民85)。親子互動的困境與衝突及其因應方式孝道觀點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2,65-114頁。
3. 楊國賜(民89)。新世紀家庭教育的展望。成人教育,55,2-6頁。
4. 劉鎮寧(民90)。輕鬆擁有學習型家庭。社教資料雜誌,270,p.5-6。
5. 劉鎮寧(民89b)。探討學習型家庭的概念內涵與規劃策略。成人教育,55,29-35頁。
6. 楊國樞(民75)。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頁。
7. 謝麗紅(民91)。團體發展歷程之分析研究-以結構與非結構成長團體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5,195-214頁。
8. 蕭淑貞(民82)。比較高社經與低社經情境母子互動關係之初步研究。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雜誌,12(2),164-176頁。
9. 黃瑛琪(民86)。由家庭系統分化的觀點探討家有青少年子女的親子關係。學生輔導,53,102-109頁。
10. 黃朗文(民88)。青少年與手足關係之研究。東吳社會學報,8,p.123-154。
11. 葉光輝(民88)。家庭中的循環性衝突。應用心理研究,2,41-82頁。
12. 許桂華、何英奇(民87)。父母獲取順從策略及其影響因素之質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195-220頁。
13. 莊耀嘉(民88)。家庭中人際互動結構與運作模式。本土心理學研究,12,3-46頁。
14. 周玉慧、吳齊殷(民90)。教養方式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行為:親子覺知的相對重要性。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4),439-476頁。
15. 林家興(民87)。親職教育實施方式的檢討與建議。測驗與輔導,151,3132-31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