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18: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珠琴
研究生(外文):Lin, Chu - Chin
論文名稱:國小資優生A型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Gifted Pupils’Type A Behavior and Life Adjust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張慶勳張慶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Ching - Shiu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1
中文關鍵詞:資優學生A型行為生活適應
外文關鍵詞:Gifted PupilsType A BehaviorLife Adjust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6
  • 點閱點閱:5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小資優學生在不同背景(性別、年級)下其A型行為、生活適應的差異情形,並且進一步了解資優學生A型行為和生活適應的關係如何。
本研究採用調查法及訪談法二種方式蒐集資料。首先,以林一真(民80)編製之「兒童A型量表」及吳新華(民80)編製之「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為研究工具,並以高雄市五、六年級328位資優學生為研究對象,施測所得的資料分析採用描述統計、t考驗、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訪談部分選出生活適應良好、普通、欠佳的高A型資優生六位為研究對象,並針對訪談所得資料進行內容分析。
本研究所獲得的結論如下:
(一)在A型行為方面,性別間有明顯的差別。男生在「整體A型行為 上」及「時間緊迫感」、「攻擊性與敵意」二層面上,均明顯高出女生。
(二)在A型行為方面,年級間沒有明顯的差別,不過五年級「努力競爭與成就」的程度高過六年級。
(三)國小資優生的A型行為以「努力競爭與成就」表現最高。
(四)在生活適應方面,性別間有明顯的差別。女生在「親和力」、「社交技巧」、「生活的目標」、「行為成熟度」、「情緒穩定性」、「適應感」及「整體生活適應」的表現都比男生好。不過男生「自我接受度」比女生好。
(五)在生活適應方面,年級間沒有明顯的差別。
(六)國小資優生的整體生活適應以「社交技巧」的表現最好,而「情 緒穩定性」的表現最差。
(七)資優生A型行為和生活適應有相關存在。關係組型為:「時間緊迫 感」、「攻擊性與敵意」和「生活適應」為顯著負相關;「努力競爭與成就」和「生活適應」為顯著正相關;「整體A型行為」和「整體生活適應」為顯著負相關。
八)A型行為與壓力關聯性疾病有關,如消化性系統、呼吸系統、頭痛。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建議,供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家長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 of gifted pupils’ demographic variables on Type A behavior and life adjustment. Moreover,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ype A behavior and life adjustment.
The study employed two kinds of survey methods to collect data: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e instruments include“The pupil’s Type A Behavior Inventory”and“The pupil’s Life Adjustment Inventory.”
The subjects were 328 fifth and sixth grade gifted pupils drawing from the elementary schools in Kaoshiung city. Six subjects with high Type A behavior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distributed in well life adjustment, ordinary life adjustment and ill life adjustment respetively.
The questionnair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pe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non-metric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content-analysis metohds.
The main findings were follows:
1.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between boy and girl gifted pupils’ Type A behavior. The Boy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irls on“overall Type A behavior,”“time urgency”and“aggressiveness and hostility.”
2.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between fifth graders and sixth graders gifted pupils’ Type A behavior. However, fifth grader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ixth graders on“competitiveness and achievement.”
3.The“competitiveness and achievement”was ranked the highest on the Type A behavior of elementary school gifted pupils.
4.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between boy and girl gifted pupils’ life adjustment.The girl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oys on“affiliation,”“social skills,”“goals for living,”“overall adjustment”and“behavioral immaturity,”“emotional stability,” “sense of adaptability.”However, the boy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irls on“physical inferiority.”
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between fifth graders and sixth graders gifted pupils’ overall life adjustment.
6. The“social skills”were ranked the highest, while the“emotional stability”was ranked the lowest on the overall life adjust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gifted pupils.
7. Type A Behavior of elementary school gifted pupil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life adjustment. Time urgency, aggressiveness and hostility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life adjust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achievement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ife adjustment. Type A Behavior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overall life adjustment.
8. Type A behavior is correlated with diseases related to pressure, such as“the peptic system,”“the respiratory system,”“headache.”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we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school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educators, the parents of the gifted pupil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ers.
[目次]
謝辭……………………………………………………………………………Ι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Ⅳ
目次……………………………………………………………………………Ⅵ
圖次……………………………………………………………………………Ⅷ
表次……………………………………………………………………………Ⅸ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A型行為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生活適應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33
第三節 資優生特質、A型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5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64
第三節 研究樣本…………………………………………………………… 6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8
第五節 研究程序…………………………………………………………… 74
第六節 資料處理…………………………………………………………… 7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9
第一節 國小資優生A型行為的差異…………………………………………79
第二節 國小資優生在生活適應上的差異………………………………… 84
第三節 國小資優生A型行為與生活適應的關係……………………………91
第四節 訪談結果與分析…………………………………………………… 94
第五節 主要研究發現………………………………………………………1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9
第一節 結論…………………………………………………………………109
第二節 建議…………………………………………………………………113
參考書目…………………………………………………………………… 117
一、中文部分……………………………………………………………… 117
二、英文部分……………………………………………………………… 126
附錄………………………………………………………………………… 130
附錄一 高A型行為傾向資優生之半結構式訪談題綱……………………130
附錄二 測驗工具使用同意書…………………………………………… 131
[圖次]
圖2-1 A型行為之認知社會學習理論模式圖………………………………14
圖2-2 不安全狀態觀A型行為之發因歷程圖………………………………16
圖2-3 A型行為之自我評價模式圖…………………………………………19
圖2-4 A型行為模式到生氣表達的演變圖…………………………………30
圖3-1 研究概念架構圖…………………………………………………… 63
圖3-2 研究實施流程圖…………………………………………………… 74
[表次]
表2-1 心理分析論學者Freud、Adler、Jung對適應的觀點表………… 37
表2-2 人本論論學者Rogers、Maslow對適應的觀點表………………… 38
表2-3 認知論學者Kelly、Ellis對適應的觀點表……………………… 39
表2-4 特質論學者Allport、Cattell對適應的觀點表………………… 40
表2-5 行為論學者Skinner、Dollar與 Miller對適應的觀點表……… 41
表2-6 社會學習論學者Rotter、Bandura與Mischel對適應的觀點…… 42
表2-7 性別與生活適應相關研究結果摘要表…………………………… 50
表2-7 性別與生活適應相關研究結果摘要表(續)…………………… 51
表2-8 年級與生活適應相關研究結果摘要表…………………………… 53
表2-9 資優生的特質及可能潛在的問題表……………………………… 56
表2-10 A型行為七類可觀察的反應方式摘要表……………………………57
表2-11 資優生特質、可能潛在問題與A型行為特徵比較表………………58
表3-1 整體資優生樣本分配情形表……………………………………… 65
表3-2 研究樣本男、女生分配表………………………………………… 66
表3-3 受訪學生基本資料與生活適應量表總得分情況一覽表………… 67
表3-4 受訪教師、家長基本資料一覽表………………………………… 67
表4-1 性別在A型行為上之差異摘要表……………………………………79
表4-2 年級在A型行為上之差異摘要表……………………………………80
表4-3 國小資優生在A型行為上之差異摘要表……………………………81
表4-4 性別在正面影響因素各量表得分差異摘要表…………………… 84
表4-5 性別在負面影響因素各量表得分之差異摘要表………………… 85
表4-6 性別在總適應得分之差異摘要表………………………………… 86
表4-7 年級在正面影響因素各量表得分之差異摘要表………………… 86
表4-8 年級在負面影響因素各量表得分之差異摘要表………………… 87
表4-9 年級在總適應得分之差異摘要表………………………………… 87
表4-10 國小資優生在生活適應十個分量表得分差異摘要表…………… 88
表4-11 A型行為的三個層面與適應三項分數相關矩陣表…………………91
表4-12 高A型行為傾向受訪資優生之訪談內容摘要彙整表………………94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文正(民80)。員工A型人格特質、主管領導型態和員工工作壓力之間 關聯性研究-以公民營加油站員工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柏元(民88)。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系統編號:87NTNTC 576024 )。
王蓁蓁(民89)。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系統編號:88NTNU 0331034 )。
朱敬先(民84)。健康心理學(初版三刷)。台北:五南。
行政院衛生署(91)。台灣地區主要死亡原因。檢索日期:91.7.22。取自 World Wide Web: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死因摘要/90年/表01.xls
何華國(民77)。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何榮桂(民70)。國小資賦優異學生認知能力, 學習成就與生活適應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昭(民70)。人格心理學(第三版)。台北:三民。
吳武典(民68)。資賦優異兒童的生活適應(焦慮反應)之評鑑。載於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印之資賦優異兒童教育,5,87-89。
吳武典(民81)。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武典、林繼盛(民71)。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之關係。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5,127-138。
吳新華(民77)。資賦優異學童之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台南師院學報,21,1-70。
吳新華(民80)。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編製報告。台南師院學報,24,125-160。
吳新華(民80a)。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報,24,199-253。
吳新華(民85)。兒童適應問題(初版)。台北:五南。
吳新華(民85a)。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指導手冊)(初版一刷)。台北:心理。
吳慧玲(民88)。國小兒童之家庭動力圖、風景構成圖與其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耀明(民88)。現實治療取向班級輔導活動對國小兒童生活適應及生 活態度輔導效果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3,299-336。
呂勝瑛(民74)。工作壓力的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8,157-190。
李丹主編(民79)。張欣戊校訂。兒童發展(再版)。台北:五南。
李水源(民87)。資優生的心理健康。國小特殊教育,25,1-4。
李坤崇(民84)。其實您不懂我的心-談如何及早發現適應欠佳兒童。國教之友,47(2),24-34。
李坤崇、歐慧敏(民 82)。國中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109-137。
李嗣蕙(民84)。國小學童A型行為組型與其家庭氣氛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源煌(民78)。兒童的壓力問題及其心理與行為反應。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慧強(民78)。家庭結構、母子關係和諧性對子女生活適應及友伴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榮才(民74)。不同教育安置對國民小學資賦優異學生學業成就、創造力及人格發展的影響。台南師專學報,18,169-202。
林一真(民78)。中國人A型量表編製初步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 36,13-24。
林一真(民79)。中國人A型量表之建構效度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 37,73-96。
林一真(民80)。兒童A型量表編製初步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 38輯,171-188。
林本喬(民70)。國民中小學資賦優異班學生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玉慈(民88)。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秀靜(民87)。淺談資優生的學習需求。資優教育季刊,68,16-21。
林宗鴻譯(民86)。Jerry M. Burger (1993)原著。人格心理學(Personality)(中譯本初版)。台北:揚智。
林宜美、陳美君與陳碧玉譯(民 88)。Linda Brannon與Jess Feist (1977)原著。健康心理學─行為與健康入門(初版)(Health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 and health, 3rd ed.)。台北:心理。(第九章)
林玟玟(民76)。教師A型行為特質、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彥妤、郭利百加等譯(民80)。Derlega與Janda原著(1986)。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Personal adjustment─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 , 3rd ed.)。台北:桂冠。
林珍妃(民87)。資優生與普通生親子間非理性信念與學生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江(民72)。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五南
林錦成(民78)。A型人格對顎關節及肌肉疼痛機能障礙症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系統編號:77NTU02058002)。
林麗琳(民84)。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侯望倫(民75)。員工工作壓力之實證研究-以護理人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
侯禎塘(民90)。資優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屏師特殊教育,2,1-9。
施佩芳(民89)。國小學童A型行為、導師權力類型與學校壓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永河(民78)。心理衛生學(第七版)。台北:大洋。
洪冬桂(民7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洪光遠、鄭慧玲譯(民84)。Lawrence A. Pervin(1993)原著。人格心理學(Personality: throry and research , 6th ed)。台北:桂冠。
洪莉竹(民80)。國小教師A型行為組型教師行為與班級氣氛、學生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悅倫與洪光宗(民90)。以生理反應指標驗證「兒童A型量表」之效度。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8(2),51-86。
徐慕蓮(民76)。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誼芳(民90)。國小資優生非理性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特殊教育系畢業論文。
高明年(民88)。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系統編號:87NTNTC 576014 )。
張春興(民72)。青年的煩惱與出路(三版)。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78)。張氏心理學辭典(初版)。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85)。現代心理學(初版18刷)。台北:東華。
張春興與李春綢(民66)。國小男女生學業成績的性別差異與其教師性別差異的關係。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0,21-34。
張進上(民84)。陪他一段-如何協助適應困難的學生。國教之友,47(2),19-23。
張馨仁(民90)。資優生過度激動特質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民88)。身心障礙學生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基準。88年8月10日教育部台(88)參字第88097551號令修正。
梁仲容(民85)。園藝治療輔導方案對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休閒態度影響效果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9,333-373。
莊耀嘉譯(民82)。黃光國校訂。Nicholas S. Dicaprio (1983) 原著。健康性格( The Good Life: models for a healthy personality) (中譯初版十五刷)。台北:桂冠。
許春霞(民91)。國小教師A型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班級氣氛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系統編號:90TMTC0576074 )。
郭為藩(民68)。資賦優異兒童生活適應(自我觀念)之評鑑研究。載於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印之資賦優異兒童教育,5,4-29。
郭為藩(民8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三版),台北:文景。
郭靜姿(民75)。壓力調適對於國中資優學生及前段班學生心理適應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系統編號:74NTNU2464013 )。
陳向明(民91)。黃淑貞編輯。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初版二刷)。台北:五南。
陳玫伶(民85)。國小資優學生完美主義傾向與自我觀念及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陳昭廷(民91)。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資賦優異學生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陳茜茹(民84)。班級氣氛與兒童生活適應和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台北市市立師範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貴龍(民76)。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 輔導學報,10,121-141。
陳瑩珊(民89)。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失落經驗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肇文(民85)。國小學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月美(民85)。單親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及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玉臻(民86)。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堅厚(民88)。人格心理學(初版)。台北:心理。
楊淑蘭(民79)。認知-行為取向團體諮商方案對A 型人格傾向大學生A 型非理性信念、行為組型、壓力知覺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系統編號:78NTNU2328012)。
楊淑蘭(民82)。競爭與卓越-A型行為組型理論及實務。台北:天馬。
楊慕慈(民89)。A型行為模式與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之相關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詹馨(民73)。適應的性質初探。國教世紀,2,6-7。
路君約(民70)。少年人格測驗手冊修訂本。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路君約等(民67)。心理學(第七版)。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趙富年(民70)。影響國中學生生活適應的家庭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宗幸(民88)。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對兒童知覺雙親衝突影響兒童生活適應歷程之調節效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美吟(民86)。台南市離異家庭國中生生活適應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焜輝(民69)。現代人的心理衛生(再版)。台北:天馬。
劉焜輝(民74)。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劉逸瑩(民89)。國小資賦優異學生生態系統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福鎔(民85)。小學教師A型人格特質、師生關係與學生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燕饒(民90)。國民中學資優學生時間管理、學習態度、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玉瑟(民84)。資優生的人格特質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志明(民77)。大學生A型行為組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典謨(民83)。高成就青年學生家庭影響之質的研究。台北:心理。
蔡典謨(民85)。協助孩子出類拔萃:台灣、美國傑出學生實例。台北:心理。
蔡典謨(民92)。協助孩子反敗為勝(初版一刷)。台北:心理。
盧雪梅(民78)。台北市國民小學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芳玲(民82)。資優生學校適應與人際關係問題之初探。資優教育季刊,47,4-6。
賴怡君(民9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發展與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裡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系統編號:90NTNU 0328010 )。
賴保禎、張利中、周文欽、張德聰、劉嘉年(民88)。健康心理學(初版)。台北縣:空大。
賴保禎、簡仁育(民70)。心理衛生(修正四版)。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靜瑩(民88)。國中A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佩倫(民89)。國小學童A型行為、音樂性向、家庭音樂環境與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韓梅玉(民85)。資優生智力、學科成就、自我概念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茂發(民67)。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63-86。
簡茂發(民75)。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簡茂發、蔡玉瑟、張鎮誠(民82)。國小資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學習行為、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8,225-247。
簡茂發與蔡玉瑟(民84)。國小資優學生的認知型式、內外控信念與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3,81-112。
羅婉麗(民90)。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Atwater, E. (1990).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growth in a changing world (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Burke, R. J., & Weir, T. (1978). Sex difference in adolescent life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The Jour of Psychologr, 98, 277-288.
Calhoun, J. F., & Acocella, J. R. (1983).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2nd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Carver, C. S. (1980). Perceived coercion, resistance to persuasion and the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4, 467-481.
Derlega, V. J., & Janda, L. H. (1986). Personal adjustment-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 (3rd ed.). Glenview, Ill:Scott, Foresman.
Droz, R., & Rahmy, M. (1976). Understanding Piage (15th ed.).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Glass, D. C. (1977). Behavior pattern, stres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illsdale, New Jersey: Erlbaum Associates.
Glass, D. C. (1990). Foreword. In M. J. Strube (Ed.), Type A behavior. [Special issue].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5 (1),Ⅴ-Ⅵ.
Haynes, S. G., Levine, S., Scott, N., Feinleib, M., & Kannel, W. B. (1978). The relationship of psychosocial factors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Framingham Study I: Methods and risk factor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07(5), 362-383.
Hoffman, M. A. & Others. (1993).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Adjustment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Sex Roles: A Journal of Research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478704)
Houston, B. K. (1988). Introduction. In B. K. Houston & C. R. Snyder (Eds.),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research, theory, and intervention (pp. 1-7). New York: John Wiley.
Hwang, H. S. (2001). Affect intensity, distress, gender role and defense use in college students: Patterns of relationships.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2001).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2 (2), 1083B. (AAT 3004700 Pro-Quest Dissertation Abstract)
Jenkins, C. D. (1971). Psychologic and social precursors of coronary disease (second of two part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84, 307-317.
Jourard, S. M. (1980). Healthy Personality: An Approach form the viewpoint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4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Kaplan, P. S., & Stein, J. (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Kilburg, D. F. (2002). Socialization of stress, coping, and adjustment in Japan. (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2002),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2 (9), 4253B. (AAT 3025457 Pro-Quest Dissertation Abstract)
Lamborn, S., Mounts, N. S., Steinberg, L., & Dornbusch, S. M. (1991). Pattern of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among adolescents from authoritarian, indulgent,an neglectful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62 (5), 1049-1065.
Lawler, K. A., Schmied, L. A., Armstead, C. A. & Lacy, J. E. (1990). Type A Behavior, Desire for Control, and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in Young Adult Women. In M. J. Strube (Ed.), Type A behavior .〔Special issue〕.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5 (1), 135-158.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Lessinger, L. M., & Martinson, R. A. (1961). The use of the 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Inventory with gifted pubils. Personnel Guidance Journal, 39 , 572-575.
Livson, N. Z. (1967). Perdiction of adult psychological health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al of Abnormal Psycholofy, 72, 509-518.
Matthews, K. A. (1982).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1 (2), 293-323.
Matthews, K. A., & Angulo, J. (1980). Measurement of the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in children: Assessment of children’s competitiveness, impatience-anger, and aggression. Child Development , 51 , 466-475.
Pervin, L. A. (1993).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6th ed.). New York: Wiley.
Phillips, J. S., Freedman, S. M., Ivancevich, J. M., & Matteson, M. T. (1990). Type A Behavior, Self-Appraisals, and Goal Setting: A Framework For Future Research. In M. J. Strube (Ed.), Type A behavior. [Special issue].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5(1), 59-76.
Price, V. A. (1982).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A model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Rosenman, R. H. (1990).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A Personal Overview. In M. J. Strube (Ed.), Type A behavior.〔Special issue〕.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 5 (1), 1-24.
Rosenman, R. H., Swan, G. E., & Carmelli, D. (1988 ). Definition, Assess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In B. K. Houston & C. R. Snyder (Eds.),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research, theory, and intervention (pp. 8-31). New York: John Wiley.
Sawrey, J. M., & Telford, C. W. (1971).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3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ternberg, R. J. (1985). Beyond IQ: A 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pp. 3-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rube, M. J. (1987). A self-appraisal model of the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In R. Hogan & W. H. Jones (Eds.), Perspectives in personality, 2, 201-250. Greenwich, Conn: JAI Press.
Tallent, N. (1978).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understanding ourseleves and others. New York: Litt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Inc.
Terman, L. M. (1959). Genetic studies of genius: Mental and physical traits of a thousand gifted children.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 485-555.
Thoresen, C. E., & Low, K. G. (1990). Women and the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Review and Commentary. In Strube, M. J. (Ed.), Type A behavior. [Special issue].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5 (1), 117-133.
Thorpe, L. P., Clark, W. W., & Tiegs, E. W. (1953). California test of personality. California Test Bureau.
Toynbee, A. (1964). Is American neglecting her creative minority ? In C. W. Taylor (Ed.), Widening horizonsin creativity (pp. 3-9). New York: John Wiley.
Zyzanski, S. J. (1978). Coronary-prone behavior patter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In T. M. Dembroski et al. (Eds.), Coronary-prone behavior (pp. 25-40). New York : Springer - Verlag.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