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保進(民85)。統計套裝程式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松崗。
王榮信(民89)。關於排灣-排灣族文明巡禮。屏東市: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王龍錫(民74)。屏東排灣族兒童速率概念之發展。屏東師專學報,3,43-59。任秀媚(民75)。山地單語與山地雙語兒童語文能力及智力之比較研究。新竹師專學報,13,256-241。朱建正(民88)。思考教室-談九年一貫中的幾何領域(下)。兒童的雜誌,159,74-77。余民寧(民84)。成就測驗的編製原理。臺北市:心理。
余民寧(民86)。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三民。
吳榮順(民83)。泰雅族之歌。臺北市:風潮有聲出版。
吳德邦(民87)。臺灣中部地區國小學童van Hiele幾何思考層次之研究。臺中市:臺中師院數理系。
吳德邦(民88)。簡介范析理幾何思考理論。進修學訊年刊,5,47-86。吳德邦(民89)。臺灣中部地區國小學童范析理幾何思考層次之研究-筆試部分。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III,35-65。
吳德邦、戴五騰、謝翠玲(民90)。使用五階段學習模式對國小一年級學生學習幾何概念之研究。文章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七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暨第十七屆科學教育學會年會,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民國90年12月7-8日。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 -25 11-S142-011,
吳燕和(民57)。排灣兒童的養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5,55-103。呂季霏(民90)。花蓮縣國小低年級泰雅族學生平面幾何概念之詮釋性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呂枝益(民89)。教科書中族群偏見的探討與革新。原住民教育季刊,17,34-51。巫有鎰(民86)。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作比較。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李亦園、歐用生(民81)。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臺北市: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建興、簡茂發(民81)。縮短山地學校與平地學校教學效果差距之改進 方案研究。臺北市: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阮昌銳(民85)。臺灣的原住民。臺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
周德禎(民90)。排灣族教育:民族誌之研究。臺北市:五南。
周麗玉(民83)。影響中小學科學教育的幾個教學問題。科學月刊,25(6),437-441。林宜城(民84)。南投縣山地地區國小兒童位值概念發展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林軍治(民74)。兒童數學學習之心理基礎。臺中市,教育廳。
林軍治(民81)。兒童幾何思考之VAN HIELE水準分析研究-VHL、城鄉、年級、性別、認知型式與幾何概念理解及錯誤概念之關係。臺中市:書桓出版社。
林碧珍(民82)。兒童「相似性」概念發展之研究--長方形。新竹師院學報,6,333-377。林蘭香(民88):花蓮縣國小一年級泰雅族新生數概念詮釋性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洪萬生(民85)。數學課程的文化衝擊。科學月刊,27(12),1027-1032。洪麗晴(民85)。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推理表現與其策略使用之差異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紀惠英(民87)。俗民數學與數學學習-從文化脈絡的觀點看數學學習。花蓮師院學報,8,69-97。紀惠英(民90)。山地國小數學教室裡的民族誌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紀惠英、劉錫麒(民89)。泰雅族兒童的學習世界。花蓮師院學報,10,65-100。胡永寶(民84)。原住民學生學習現況調查研究。國教園地,51/52,54-71。秦葆琦(民86)。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之發展與主要內容分析。原住民教育季刊,7,27-52。翁欣瑜(民91)。花蓮縣國小六年級泰雅族學童與平地學童幾何解題表現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高淑芳、何秀珠(民86)。桃竹苗地區山地國小學童之家庭環境、學習概況、行為困擾調查研究-訪視當地資深教師。原住民教育季刊,5,17-38。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景中(民84)。平面幾何新路。臺北市:九章。
張善楠、洪天來、張麟偉、張建盛、劉大瑋(民86)。社區、族群、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關係。臺東師院學報,8,27-52。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臺捷。
教育部(民87)。國民小學鄉土語言教材排灣語學習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梁明輝(民84)。臺灣原住民國民教育的檢討與改進。國教天地,108,22-27。許木柱(民76)。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許美智(民81)。排灣族的琉璃珠。臺北市:稻鄉。
許郁芳(民89)。排灣族百步蛇木雕紋飾之分析與探討。國教之聲,33(3),34-44。郭靜姿、張蘭畹、林秋妹、王曼娜、盧冠每(1999)。文化殊異學生之學習特質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325-344。陳全成(民85)。當前原住民教育政策與分析。原住民教育季刊,2,43-52。陳枝烈(民83)。排灣族山地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活動之研究。教育研究,40,52-63。陳枝烈(民85)。都市原住民兒童適應問題之探討-二個兒童的晤談。原住民教育季刊,1,33-57。陳枝烈(民86)。臺灣原住民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俊生(民65)。國民教育科學教育資料叢書:幾何圖形的認識。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陳順利(民88)。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以臺東縣關山地區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黃志偉(民91)。多元文化對數學課程的衝擊-民族數學的剝奪與回歸。師友,415,38-41。
黃志賢(民90)。原住民學生數學文字題解題行為之研究。明志技術學院學報,33,49-59。黃盈君(民89)。國小五年級學生三角形圖形概念之分析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黃茂夫、溫寶珠(民85)。原住民學生在山地或平地就讀之學習成效差異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3,21-48。黃森泉(民84)。原住民兒童族群社會化之研究。國教輔導,36(4),20-23。
楊孝濴(民85)。臺灣原住民教育均權體制之規劃。原住民教育季刊,2,26-42。
楊肅棟(民88)。原漢族別與學業成績關聯性之追蹤調查研究-以臺東地區國小學童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葛曉冬(民89)。花蓮地區國小泰雅族學生van Hiele幾何思考層次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鈴木質(民83)。臺灣蕃人風俗誌。臺北市:武陵。
劉好(民87)。平面圖形教材之處理。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八十六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之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
劉好(民90)。國小數學實驗班學生幾何迷失概念分析。國立嘉義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討會革新國民中小學數學教育議題。
劉佑彰(民91)。鄉鎮原住民學童文化參照架構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劉湘川、許天維、林原宏、郭伯臣(民83)。試題層次分析法在國小數學科上的應用。測驗統計年刊,2,1-15。劉敬洲(民83)。山地部落與平地教育背景之差異。國教之聲,28(2),19-37。劉錫麒(民66)。花蓮泰雅族兒童的泛靈論。花蓮師專學報,9,124-117。劉錫麒(民68)。花蓮布農族兒童夢概念的發展。花蓮師專學報,13,632-620。劉錫麒(民71)。花蓮泰雅族兒童時間概念的發展。花蓮師專學報,11,176-169。潘宏明(民85)。原住民國小學童數學解題後設認知行為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八十四學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1-218。
潘宏明(民88)。原住民母文化脈落下花蓮縣國民小學一年級原住民數學科課程與教材規劃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中涵(民85)。漫談原住民文化與漢文化之差異-評論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關係之研究。教改通訊,21,42-43。蔡春美(民69)。臺東縣山地兒童面積保留與面積測量概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盧銘法(民85)。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幾何概念之分析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賴玉粉(民84)。花蓮縣原住民、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我概念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謝佩均(民90)。原住民國小高低學業成就生學習適應之比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謝貴利(民86)。臺灣原住民原始木雕工藝。臺北市: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韓幼賢(民44)。屏東縣山地兒童智慧測驗研究報告。測驗年刊,4,272- 275。
簡淑真(民87)。文化與數學學習關係初探:以蘭嶼雅美族為例。臺東師院學報,9,283-306。譚光鼎(民85)。探討少數民族教育成就的理論模式。花蓮師院學報,6,25-72。譚寧君(民82)。兒童的幾何觀:從van Hiele幾何思考的發展模式談起。國民教育,33(5/6),12-17。蘇惠玉(民87)。從民族數學到多元文化關懷的數學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二、英文部分
Bishop, A. J. (1988).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its culture context.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9(2), 179-191.
Bishop, A. J. (1991). Mathematical enculturation:a culture perspectiv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Dordrecht;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Clements, D. H., & Battista, M. T. (1992). Geometry and spatial reasoning. In Grouws, D. A.(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pp. 420-464). New York : Macmillan Publisher.
Crowley, M. L. (1987). The van Hiele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ometric thought. In Mary Montgomery Lindquist (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geometry, k-12(pp. 1-16).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Fuys, D., Geddes, D., & Tischler, R. (1988). The van Hiele model of thinking in geometry among adolescents. Reston, VA: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Graham B.(1988).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aboriginal children. In A. J. Bishop(Ed.),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pp. 119-135). Dordrecht;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Hoffer, A. (1983). van Hiele based research. In R. Lesh & M. Landau(Eds.), Acquisition of mathematical concepts and processes(pp. 205-228.)New York:Academic Press.
Mayberry, J. (1983). The Van Hiele levels of geometric thought in undergradua
te preservice teacher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4, 58- 69.
Nickson, M. (2000).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s:A teacher’s guide to recent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 London ; New York : Cassell.
Senk, S. L. (1989). van Hiele levels and Achievement in writing geometry proof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3), 309-321.
Usiskin, Z. P. (1982). van Hiele levels and achievement in secondary school geometry(Final Report of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 in Secondary School Geometry Project). 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20288)
van Hiele, P. M. (1984). A child’s thought and geometry. In D. Fuys, D. Geddes, & R. Tischler(Eds. & Trans.),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selected writings of Dina van Hiele-Geldorf and Pierre M. van Hiele(243-252) Columbus, OH:ERIC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 fo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87697)
van Hiele, P. M. (1986). Structure and insight:A theor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Orlando, Fla:Academic Press.
Wanger, A. W. (1974). The development of short-term and incidental memory:A cross-cultur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45, 389-396.
Wirszup, I. (1976). Breakthroughts in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and teaching geometry. In J. L. Martin & D. A.Bradbard(Eds.), Space and geometry: Papers from a research workshop (pp.75-97).Columbus, OH:ERIC Center fo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3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