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丁志權(2002):第二代「師資培育法」的變革與展望。教育論壇,43
(4),30-36。
王美芬(1999):自然科教師專業成長與遠距輔導的可行性。現代教育論
壇(四), 279-296。臺北 : 教育資料館。
毛松霖(1997):國民小學自然科課程的回顧與展望。趙教授金祁榮退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我國科學教育的回顧與前瞻,165-193,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
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伍振鷟(1997):大學法與大學評鑑。大學評鑑。台北:五南。
吳清山(1996):師範學院專業教育的挑戰與因應:兼論國民小學師資教
育學分班的發展。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
和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的挑戰與展望,3-26。台
北:師大書苑。
吳明清(1997):大學教育學程及其評鑑。大學評鑑。陳漢強主編。台北:
五南。
吳明清(2001):教育向前跑: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吳英璋(2002):教育願景與一般教育問題。第一議題:科學教育目標、
現況與前瞻。第一次全國科學教育會議。取自http://www.edu.tw/high-school/sci/subject.htm
李田英(1991):中、美(加州、俄州)科學師資職前培育之比較。國際
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
李隆盛(2000):九年一貫生活科技課程的迷失與真實。「國民中小學『自
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統合研究小組會議」資料。教育部。
李隆盛(2001):我國中小學的科技教育。生活科技教育,34(8),2-10。林清江(1995):多元與卓越。師資培育評鑑國際學術研討會。教育部主
辦。
林樹聲(1999):從自然科課程之改變談我國國民小學自然科師資培育的
問題與建議。科教人,2期,9-18。
林樹聲(2002):從「課程改革」談九年一貫課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
習領域」之內容與實踐問題。教師之友,43(5),2-8。
林顯輝(1998):科學﹑技學和社會三者相結合的科學教育新理念。國教
天地, 87期,24-32。
洪文東(1996):科學師資培育之目標與課程取向。教育研究與發展,4
期,47-57。
洪振方(2000):從科學史、哲的深思啟發科學教育的反思。科學教育學
報,4期,1-2。
段曉林(2002):科學教育師資培育(中小學師資教育:職前培育)。第
三議題:科學教育師資培育。第一次全國科學教育會議。取自http://www.edu.tw/high-school/sci/subject.htm
莊嘉坤(1992):近代測量理論應用於科學態度測量之研究(Ⅰ):參數
之估計。屏東師院學報,5期,11-30。
高薰芳(2002):師資培育:職前教師教學系統發展。台北:高等教育。
教育部(1997):八十六學年度師資培育機構訪評報告。教育部中等教育
司編印。
教育部(1998):八十六學年度師資培育機構教育學程評鑑報告。教育部
中等教育司編印。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2001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大會參考資料。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綱要。
陳文典(2001):課程變革對教學及學習模式的衝擊及其可能的回應。科
學教育月刊,244,48-51。
陳美玉(1997):實踐智慧導向的師資培育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5),1-14。
陳奎熹(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國成(1998):科學教育癥結合在?科學月刊,348期,972-973。陳麗雪(2002):課程改革風潮下師資培育機構的困境。華梵學報,8卷,
頁97-111。
郭允文(1997):科學教育學術研究的回顧與前瞻。趙教授金祁榮退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我國科學教育的回顧與前瞻,79-106,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郭為藩、高強華(1987):教育學新論。台北:正中書局。
孫志麟(2000a):師資培育教育改革的思考(上)。師友,398,31-34。
孫志麟(2000b):師資培育教育改革的思考(下)。師友,399,41-45。
孫志麟(2002):師資培育教育的反思。現代教育論壇(六),347-361。
國民教育法(2003):取自http://www.nta.tp.edu.tw/~k2301/71aw/1a1ways/n4.htm
許籐繼(2001):學校組織權力重建。台北:五南。
曾志朗(2000):新世紀教育風貌-網路人、創意人、文明人。聯合報,
2000.1.5,第15版。
曾錦達(2002):我國民小學學師資培育課程分析。現代教育論壇(六),
333-337。
黃政傑(1998):翱翔於教改的天空。一週教育論壇系列叢書9。台北:
漢文。
黃淑馨(2002):從新世紀教師教學知能探析我國新師資培育制度。現代
教育論壇(六),362-367。
黃善美(2002):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小組的任務與運作初探。
教師之友,43(5),26-32。
熊召弟、陳嘉成(2001):台灣中小學科學教育演進史。亞太科學教育論
壇,第二期。
湯梅英(1995):師資培育回顧與展望:結構與理念之探討。師資教育回
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二、二十三於台
北市立師範學院。
張芬芬(1991):我國師範教育中的意識型態。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
討會,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十三日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德瑞(1996):如何從「師資培育法」提昇教師專業素質。教師天地,
83期,27-31。
張永宗(2002a):九年一貫科技課程評鑑之理念與方法(上)。生活科技
教育,35卷,9期,15-22。
張永宗(2002b):九年一貫科技課程評鑑之理念與方法(下)。生活科技
教育,35卷,10期,13-23。
張芳全(1999):教育學程導論。台北:元照。
張惠博(1993):邁向科學探究的實驗教學。教師天地,62,12-20。歐用生(1986):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楊深坑(1999):知識形式與比較教育。台北:揚智。
楊深坑(2002):科學理論與教育發展。台北:心理。
楊龍立(2002):西方科學教育理念變遷的啟示。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專
刊,39-57。
劉嘉茹(1997):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職前科學課程之變革。趙教授金祁榮
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我國科學教育的回顧與前瞻,165-193,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劉廣定(1999):正視國民基礎科學教育之危機。教育資料文摘,258期,28-34,
劉瑞圓(2001):。後現代主義的科學教育。生活科技教育,34(9),2-9。樊琳、李賢哲(2002):以「專題研究」培養國民小學職前教師科學探究
過程與教材開發能力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7(2),105-126。
蔡炳坤(2002):我國師資培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現代教育論壇(六),
318-332。
蔡清田(1999):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程之課程發展為例。發表於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10(1)。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台北:
五南。
蔡清華(1997):美國師資培育改革研究。高雄:復文。
瞿海源(1989):社會心理學新論。台北:巨流。
羅文基(1990):技職教育專題研究。高雄:復文。
羅珮華(1997):我國中小學師資培育機構之沿革。趙教授金祁榮退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我國科學教育的回顧與前瞻,195-217,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饒見維(1995):從師資培育的理念取向探討師資培育專業化的可能途
徑。師資培育專業化研討會,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三日於台北市立
師範學院。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饒見維(1997):師資培育之理念取向與典範之評析。教育資料集刊, 22,59-84。
蘇育任(2000):自然科教師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所需之基本能力。國教輔
導,40(1),2-9。
貳、英文部分
Bybee, R. W. & Ben-zvi, N. (1998). Science curriculum: Transforming goals to
practices. In B. Fraser & K. Tobin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cience education (pp. 487-498),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Conant, J. B. (1963). The Education of American Teachers. New York:
McGraw-Hill.
Feiman-Nemser, S. (1990). Teacher preparation: Structural and concept
alternatives. In Houston, W. Robert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A Project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s.
New York: Macmillam: 212-233.
Grossman, P. L. & Richert, A. E. (1988). Unacknowledged Knowledge Growth:
A Re-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4(1), 63-69.
Grossman, P. L., Wilson, S. M. & Shulman, L. S. (1989). Teachers ofsubstance: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for teaching. In Reynolds, M. C. (editor)
Knowledge Base for the Beginning Teacher, 23-36. Pergamon Press.
Harms, H. & Yager, R.E. (1981).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Science Teacher
(Vol.3), Washington D.C.,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Hirsh, E. (1997). Teacher training.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 5, 40.
Hofstein, A. & Yager, R. E. (1982). Societal issues as organizers for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80s. Science and mathematics.82(7), 539-547.
Latham, A. S., Gitomer, D. & Ziomek, R. (1999). What the tests tell us about
new teache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3-26.
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1983). A nation at risk: The
imperatives designed for education reform.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 and America’s Future (1996). What
matters most: teaching for America’s fu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1982. Standards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 C.: Author.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Pres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Reigeluth, C. M. (1994). The imperative for system change. In Reigeluth, C. M.
and Garfinkle, R. J. (Eds.). Systemic change in edu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3.
Stufflebeam, D. (1971).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Itasca, IL:
Peacock.
Van Zee, E. H., & Roberts, D. (2001). Using pedagogical inquires as a basis for
learning to teach: prospective teachers’ reflection upon positive science
learning. Science Education. 85(6), 733-757.
Zeichner, K. M. (1983). Alternative paradigms of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4(3), 3-9.
Zeichner, K. M. & Liston, D. (1987). Teaching student teachers to reflect.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