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22: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建中
研究生(外文):Chien-Chung Wang
論文名稱:中國大陸準備開放民營銀行的主要考慮因素
論文名稱(外文):The Main Points Of Prepare Opening To Private Banks in Mainland China
指導教授:范錦明范錦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in-ming Fah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大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4
中文關鍵詞:民營企業民營經濟民營銀行
外文關鍵詞:Private BankPrivate EconomicPrivate Enterpris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4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自1978年12月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民營經濟在中國大陸推行改革政策下,使得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放民營銀行的時機已然成熟,當前國有商業銀行的風險過於集中,國有銀行的改革緩慢,沒有適度競爭環境是國有商業銀行缺乏改革動力的主要原因。在中國大陸的金融領域逐步建立競爭機制,這可解決在國有商業銀行有大量存差的同時又存在著民營中小企業貸款困難的問題。

在計算過民營企業的資金缺口,發現到資金缺口確實存在後,配合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對金融業的負面衝擊,了解民營銀行與中國大陸金融開放之間的關係,提出中國大陸準備開放民營銀行的主要考慮因素。
After the 11th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a in December 1978 and the reform of economic policy of China,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have dramatically changed the economic scal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Mainland China. The timing for opening to private banks. The risks for China’s state-owned business banks are too concentrated, the pace for reforms in China’s state-owned business banks is slow, the lack of adequat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is the main reason for state-owned business banks’ lack of motivation for reforms. Competition mechanism can be gradually established in China’s financing area,It is a way that do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find it very difficult to secure a loan when the balance is great between the interest rates for depositors and those for borrowers in bank.

It is exist definitely after calculated the fund gap of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will the adverse impacts be on 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 upon China’s entry into WTO. To kn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vate banks and opening of financial sector. Pose the main points of prepare opening to private banks in Mainland China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步驟 ………………………………………..3
第四節 論文內容結構……………………………………………5

第二章 中國大陸民營企業對資金的需求………………….8

第一節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民營企業的主要發展趨勢……...9
第二節 中國大陸民營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14
第三節 中國大陸民營企業對資金需求數量估計與走勢……..20

第三章 中國大陸金融體制對民營企業的資金供給……...26

第一節 中國大陸金融體制對民營企業資金融通管道………..28
第二節 中國大陸金融體制對民營企業資金供給的數量估計..35
第三節 中國大陸金融體制對民營企業資金供需的缺口……..41

第四章 中國大陸入世對民營企業資金供需的影響….…..45

第一節 中國大陸入世在金融開放方面的承諾……………….47
第二節 外資銀行開放對民營企業資金供需缺口的影響 .…50
第三節 中國大陸對於開放外資銀行的因應對策…………….58

第五章 中國大陸開放民營商業銀行的主要決定因素...…64

第一節 對民營企業資金供需缺口的考量 ………………….65
第二節 對金融市場競爭格局的考量…………………….……71
第三節 對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考量………………………….76

第六章 結論…………………………………………….…..84

第一節 研究結論……………………………..……………..84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85

參考文獻……………………………………………………………….8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壹、書籍

1、喬.史塔威爾(Joe Studwell) 著,齊思賢譯,「中國熱」,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9月,台北,P.155~162。
2、干杏娣、徐明棋,「浴火重生:入世後中國金融的結構變革」,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上海,2000年12月。
3、丹尼斯.繆勒,「公共選擇理論」,上海三聯書店,上海,1991。
4、王松奇主編,「中國向不良資產宣戰」,中國經濟出版社,北京,2000年1月。
5、王昭嵐,「銀企關係制度比較研究」,人民出版社,北京,2001年11月。
6、王信賢,「中國大陸國企改革的組織焊接」,中國大陸研究,台北,2000年12月。
7、王春源、邱振淼,「中國大陸證券市場分析與證券法規彙編」,鼎茂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台北,2002年2月。
8、史芳銘,「大陸台商企業所得稅查核準則」,漢邦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台北,2002年12月。
9、史煒,「中國入世各產業開放時間表與對策」,羊城晚報出版社,廣州,2000年10月。
10、白欽先、郭翠榮主編,「各國金融體制比較」,中國金融出版社,北京,2001年8月。
11、石召奎,「中國AMC探源:我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運作透視」,中國計劃出版社,北京,2001年12月。
12、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關法律法規編委會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關法律法規-金融篇」,中國法制出版社,北京,2002年3月。
13、弗朗索瓦.沙奈(法)等著,齊建華、胡振良譯,「金融全球化」,中央編譯出版社,北京,2000年5月。
14、宋井源、馮瑞菊、戴毅、劉志平編著,「政府與國有企業的財政關係」,黃河水利出版社,河南,2000年。
15、佟光霽,「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黑龍江,2000年。
16、李江,顏波主編,「中國經濟問題報告」,經濟日報出版社,北京,1999年。
17、李萍主編,「銀行法新釋與例解」,同心出版社,北京,2001年8月。
18、李焰,「中國居民儲蓄行為研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1997年12月。
19、李榮謙編著,「貨幣銀行學」,台北,智勝文化出版社,1993。
20、李曼雲,「中國非銀行金融業發展對策研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7月。
21、李樹生,「農村經濟發展與金融市場化研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年6月。
22、貝多廣,「中國資金流動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3、阿赫塔爾.霍賽恩、阿尼斯.喬杜里主編,陳延軍、汪文件譯,「發展中國家的貨幣與金融政策」,上海,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1月。
24、周永亮,「中國經濟前沿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年5月。
25、周道許、元丕華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中國金融」,北京,時事出版社, 2000年4月。
26、林義相,「非華爾拉士均衡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27、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28、林鍾雄,「貨幣銀行學」,第6版,台北,1990年4月。
29、金曉斌,「現代商業銀行與工商企業關係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
30、吳曉求主筆,「中國資本市場:未來10年」,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0年4月。
31、胡海鷗、祝小兵、周延軍,「當代貨幣金融理論」,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32、胡鞍剛,「中國走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P.96~97。
33、查理斯.P.金德爾伯格著,朱雋、葉翔譯,「經濟過熱、經濟恐慌及經濟崩潰-金融危機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34、殷乃平,「中國金融體制簡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0月。
35、唐文琳主編,「中國金融業與WTO」,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36、夏博輝主編,「金融機構財務分析」,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年2月。
37、黃澤民,「日本金融制度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38、焦瑾璞,「WTO與中國金融業未來」,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2月。
39、郭世邦,「轉型時期國有商業銀行制度風險研究」,北京,中國財經經濟出版社,1999年。
40、褌銘慶,「金融不良資產處置」,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年10月。
41、張昌彩,「中國融資方式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42、張德斌,「網絡金融與風險投資」,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1年1月。
43、張曉軒、于洋、王麗娟編著,「韓國金融制度」,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6年7月。
44、陳崎主編,「走入WTO的中國金融」,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
45、陳琦偉、李濟生等著,「大牛鬥熊-中國股市透視」,上海,上海亞洲研究所,1992年7月,香港增訂2版。
46、楊永華,「利用外資與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年2月。
47、楊雅惠、龍嘯天,「大陸金融改革與開放之研究」,台北,金融研訓中心,1999。
48、楊琨,「商業銀行客戶經理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年2月。
49、楊景宇,「幹部金融法律法規知識讀本」,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年6月。
50、趙彥雲主編,「金融統計分析」,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12月。
51、劉永佶,「民主中國、法制經濟」,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年1月。
52、劉政,「私營經濟問題解答」,北京,地質出版社,1988年。
53、劉詩白,「産權新論」,重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5。
54、遲為國,「中國商業銀行體制構造研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年4月。
55、蔣超良、金鐘,「商業銀行與西方金融運作-中國銀行業改革的前車之鑑」,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三版。
56、韓雲,「鄉鎮企業積累機制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1月。
57、繆劍文、羅培新,「WTO與國際金融法律實務」,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58、魏建、張虹,「論金融不良資產的清算:以中國的不良資產為例」,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5月。
59、戴相龍主編,「中國人民銀行五十年」,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年。
60、蘇同華,「銀行危機論」,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6月。

貳、期刊

1、「一家城市信用社的民營銀行夢」,資本周刊,2003年1月7日。
2、「大陸利率頻頻下調問題」,台研兩岸前瞻探索雙月刊,台灣經濟綜合研究院,21期,2000年5月。
3、于良春、魏如山,「中國銀行業的市場結構分析」,山東金融,1999年5月號。
4、王信賢,「中國大陸國企改革的組織焊接」,中國大陸研究,2000年12月。
5、中國人民銀行,「外資銀行經營與監管月報」,2001年1月。
6、「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季報」1989、1998年第一期。
7、石巧榮,「我國中小金融機構的生存與發展空間」,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9月,第34卷第5期。
8、「民營金融的供給與均衡」,華南金融研究,第16卷第2期,2001年4月。
9、范立夫、范南、宋妮妮,「TBTF學理與我國中小銀行發展」,中國軟科學經濟論壇,2001年第8期。
10、李文志,「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私營經濟發展之研究」,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11月。
11、李元旭、黃岩、張向菁:「中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競爭力比較研究」,金融研究,2000年第3期。
12、李璋,黃丞,蔣馥,「發展我國民間金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3期,第9卷,總23期。
13、李富有,「民間資本供求及其自組織系統研究」,經濟學家,2003年01月17日。
14、林毅夫,「新世紀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模式」,中國改革,2001年第3期。
15、周翔,「國有商業銀行縣域金融市場退出行為分析及農行對策研究」,農村金融研究,2000年第11期。
16、夏小林,「非國有經濟增幅連年回落實証分析」,改革,1999年第4期。
17、高波、楊冰,「企業購併中地方政府行為分析」,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9年第2期。
18、賀立平,「克服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不對稱資訊障礙」,改革,1999。
19、單汨源、冷永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模式」,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2000年1月。
20、程惠霞,「中美發展中小銀行策略之比較」,上海金融,2000年第9期。
21、黃桂田、張紹炎,「制度短缺與激勵的失效」,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8年4月。
22、陳立榮,「淺論民營銀行在我國的發展」,南京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1期,總第55期。
23、陳宏輝、賈生華,「信用擔保:化解中小企業信貸難題的關鍵」,價格理論與實踐,浙江大學管理學院,2001年1月。
24、張維迎,「控制權喪失的不可彌補性與國有企業兼併中的產權障礙」,經濟研究,1998年7月。
25、楊華、伍青生、蔡來興,「論發展民營金融企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
26、楊雅惠,「大陸金融體制之沿革與問題」,台灣金融財務季刊,2001年6月。
27、趙旭,「對預算軟約束理論的評析」,黑龍江財專學報,2000年第6期。
28、趙毅主編,「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形成與處置:資產管 理公司運營的理論與實踐」,物價出版社,2001年9月。
29、趙鵬,「論漸進式改革中的國有銀行改革」,金融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2期,總第70期。
30、鄭良芳,「我國五大商業銀行改革的回顧與展望」,城市金融論壇,2000年6月。
31、聞嶽春等,「論產業和金融相結合」,浙江大學學報,1993年第6期。
32、「整頓雜亂股市、施行強力重典」,中國通,1998年8月。
33、「證券法出台-中國資本市場新的一頁」,中國經濟信息雜誌社,1999年第14期,總第168期。
34、魏強,「國有經濟債務症結及其化解」,金融理論與實踐,2003年2月,總第283期。
35、羅日華,「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制度分析」,法學,1998年第2期。
36、「窮廟富方丈現象」,北京「瞭望」新聞週刊,第十期,1997年3月10日。
37、「窮廟緣何出了富方丈」,民主與法制半月刊,第二十三期,1996年。

參、報刊

1、「中共向外資銀行開放五城市人民幣業務」,2003年1月08日,聯合報。
2、「中國二板市場八問」,2002年4月16,中國證券報。
3、王國兵,「吉林市調研報告-談國企與民營企業的差距」,2001年10月15日,中國經濟報。
4、「貸款擔保公司如何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2003年04月10日,金融時報。
5、「建構社區信用檔案」, 2002年10月4日,人民日報。
6、慎海雄、崔礪金,「三包一掛解私企資金饑渴」,經濟參考報,2003年4月16日。

肆、網頁

1、「三大資本框定中國經濟未來」京華時報 2002年1月15日,http://service.china.org.cn/searchbin/。
2、「中小企業融資難」,http://www.hz315.org.cn/gb/node2/node43163/node45026/userobject15ai707883.html。
3、「民營銀行:能拯救中國銀行業嗎?」,中國經濟時報,2000年12月8日, http://finance.sina.com.cn。
4、「拓寬中小企業三條融資路」,上海證券報網路版,2002年12月27日,http://finance.sina.com.cn
5、朱少平,「風險資本的退出渠道與二板市場的建立」,http://www.wjtz.com.cn/yanjiu/802.htm。
6、候曉惠,「關於産權問題的思考」,http://acad.ltcw.org/1999/page-4-05.asp。
7、陳建軍,「可改組難新建 中外資本猛烈撞擊民營銀行」,上海證券報, ,2002年12月27日,http://business.sohu.com/。
8、鄭秉文,「西方經濟學20世紀百年發展歷程回眸」,學術批評網,2001年5月22日。http://www.cacriticism.com 。




﹝英文部分﹞

1、Andrew G. Walder,「Workers, Managers, and the State: The Reform Era and the Political Crisis of 1989」,i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tate in China,edited by Brian Hook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
2、Coale, A. J. 1981. Population trends, population policy, and population studies m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7:85-97。
3、Gordon ,Robert J.:Macroeconomics,5th,1990。
4、Jack Calhoun,「Economics,private and public choice」,10th edition,,South-Western ,2003,
5、Janos Kornai&Bela Martos,「Non-price Control」,North-Holland,1981。
6、Lowell Dittmer and Lu Xiaobo,「Personal Politics in the Chinese Danwei under Reform」,Asian Survey,Vol. XXXVI,No. 3 (March 1996)。
7、Matutes , C.,P.Regibeau , and K.Rockett , 「Compensation Schemes and Labor Market Competition;Price Rate Versus Wage Rate」,Journa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Strategy, 3,1994,P.325~353。
8、S. Pudney:「Income and Wealth in Equility and Life Cycle:A non-paramatric analysis for China」,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Vol.8.1993,P.249~276。
9、Rees, A. 1979. The economics of-work and pay. New York: Harper & Row.,P.52~63。
10、Wei Yu,「Financing Unemployment and Pension Insurance」,in Dilemmas of Reform in Jiang Zemin’s China,edited by Andrew J.Nathan,Zhaohui Hong and Steven R.Smith(Boulder:Lynne Rienner Publishers,1999),P.127~138。
11、William A.McEachern,「Economics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5th,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1999。
12、Xiaonong Cheng,「Breaking the Social Contract」,in Dilemmas of Reform in Jiang Zemin’s China,edited by Andrew J.Nathan,Zhaohui Hong and Steven R.Smith(Boulder:Lynne Rienner Publishers,1999),P.107~12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皎正(1991),從護生臨床實習效果談護理臨床教學,護理雜誌,38(1),47-55。
2. 李皎正、王廷婉(1994),五年至護專臨床實習問題及相關因素的探討,護理研究,2(1),55-66。
3. 李皎正(1992),護理臨床教學特質之因素分析,護理雜誌,39(2),101-113。
4. 李選、陳夏蓮、陳淑齡(2001),21世紀護理高等教育面臨之衝擊與挑戰,護理雜誌,48(4),25-30。
5. 杜素珍、張嘉娟、胡瑞桃、廖美南(1998),臨床指導老師能立即教學需求之探討,長庚護理,9(4),31-40。
6. 林鉦棽(1999),組織承諾、工作滿足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各種不同理論模式之比較,中山管理評論,7(4),1049-1073。
7. 胡庭禎、林春華 (2000),病歷部門人員角色壓力與組織承諾關聯性之探討,弘光學報,35 (4)。
8. 唐福瑩(1992),臨床護理教師應培養的行為特質,護理雜誌,39(2),27-32。
9. 唐福瑩(1994),臨床護理教學教師之評值,榮總護理,11(1),29-36。
10. 唐福瑩、吳祥鳳(2001),臨床教學—教師態度之省思, 護理雜誌,48(4),44-49。
11. 張媚(1994),護理教師如何改進臨床教學,護理雜誌,41(2),32-37。
12. 張嘉娟、杜素珍、胡瑞桃、廖美南(1998),護生對臨床實習評價之探討,長庚護理,9(4),1-10。
13. 許淑蓮、林惠賢、黃秀梨(2001),護生初次實習壓力、身心社會狀態、因應行為與人格特質關係之探討,護理研究,9(3),233-246。
14. 許麗齡(2000),護理教育的省思與展望,護理雜誌,47(4),40-46。
15. 許麗齡(2001),21世紀之護理臨床教育,醫學教育,5(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