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壹、書籍
1、喬.史塔威爾(Joe Studwell) 著,齊思賢譯,「中國熱」,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9月,台北,P.155~162。
2、干杏娣、徐明棋,「浴火重生:入世後中國金融的結構變革」,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上海,2000年12月。
3、丹尼斯.繆勒,「公共選擇理論」,上海三聯書店,上海,1991。
4、王松奇主編,「中國向不良資產宣戰」,中國經濟出版社,北京,2000年1月。
5、王昭嵐,「銀企關係制度比較研究」,人民出版社,北京,2001年11月。
6、王信賢,「中國大陸國企改革的組織焊接」,中國大陸研究,台北,2000年12月。
7、王春源、邱振淼,「中國大陸證券市場分析與證券法規彙編」,鼎茂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台北,2002年2月。
8、史芳銘,「大陸台商企業所得稅查核準則」,漢邦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台北,2002年12月。
9、史煒,「中國入世各產業開放時間表與對策」,羊城晚報出版社,廣州,2000年10月。
10、白欽先、郭翠榮主編,「各國金融體制比較」,中國金融出版社,北京,2001年8月。
11、石召奎,「中國AMC探源:我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運作透視」,中國計劃出版社,北京,2001年12月。
12、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關法律法規編委會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關法律法規-金融篇」,中國法制出版社,北京,2002年3月。
13、弗朗索瓦.沙奈(法)等著,齊建華、胡振良譯,「金融全球化」,中央編譯出版社,北京,2000年5月。
14、宋井源、馮瑞菊、戴毅、劉志平編著,「政府與國有企業的財政關係」,黃河水利出版社,河南,2000年。
15、佟光霽,「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黑龍江,2000年。
16、李江,顏波主編,「中國經濟問題報告」,經濟日報出版社,北京,1999年。
17、李萍主編,「銀行法新釋與例解」,同心出版社,北京,2001年8月。
18、李焰,「中國居民儲蓄行為研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1997年12月。
19、李榮謙編著,「貨幣銀行學」,台北,智勝文化出版社,1993。
20、李曼雲,「中國非銀行金融業發展對策研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7月。
21、李樹生,「農村經濟發展與金融市場化研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年6月。
22、貝多廣,「中國資金流動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3、阿赫塔爾.霍賽恩、阿尼斯.喬杜里主編,陳延軍、汪文件譯,「發展中國家的貨幣與金融政策」,上海,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1月。
24、周永亮,「中國經濟前沿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年5月。
25、周道許、元丕華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中國金融」,北京,時事出版社, 2000年4月。
26、林義相,「非華爾拉士均衡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27、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28、林鍾雄,「貨幣銀行學」,第6版,台北,1990年4月。
29、金曉斌,「現代商業銀行與工商企業關係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
30、吳曉求主筆,「中國資本市場:未來10年」,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0年4月。
31、胡海鷗、祝小兵、周延軍,「當代貨幣金融理論」,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32、胡鞍剛,「中國走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P.96~97。
33、查理斯.P.金德爾伯格著,朱雋、葉翔譯,「經濟過熱、經濟恐慌及經濟崩潰-金融危機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34、殷乃平,「中國金融體制簡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0月。
35、唐文琳主編,「中國金融業與WTO」,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36、夏博輝主編,「金融機構財務分析」,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年2月。
37、黃澤民,「日本金融制度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38、焦瑾璞,「WTO與中國金融業未來」,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2月。
39、郭世邦,「轉型時期國有商業銀行制度風險研究」,北京,中國財經經濟出版社,1999年。
40、褌銘慶,「金融不良資產處置」,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年10月。
41、張昌彩,「中國融資方式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42、張德斌,「網絡金融與風險投資」,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1年1月。
43、張曉軒、于洋、王麗娟編著,「韓國金融制度」,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6年7月。
44、陳崎主編,「走入WTO的中國金融」,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
45、陳琦偉、李濟生等著,「大牛鬥熊-中國股市透視」,上海,上海亞洲研究所,1992年7月,香港增訂2版。
46、楊永華,「利用外資與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年2月。
47、楊雅惠、龍嘯天,「大陸金融改革與開放之研究」,台北,金融研訓中心,1999。
48、楊琨,「商業銀行客戶經理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年2月。
49、楊景宇,「幹部金融法律法規知識讀本」,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年6月。
50、趙彥雲主編,「金融統計分析」,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12月。
51、劉永佶,「民主中國、法制經濟」,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年1月。
52、劉政,「私營經濟問題解答」,北京,地質出版社,1988年。
53、劉詩白,「産權新論」,重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5。
54、遲為國,「中國商業銀行體制構造研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年4月。
55、蔣超良、金鐘,「商業銀行與西方金融運作-中國銀行業改革的前車之鑑」,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三版。
56、韓雲,「鄉鎮企業積累機制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1月。
57、繆劍文、羅培新,「WTO與國際金融法律實務」,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58、魏建、張虹,「論金融不良資產的清算:以中國的不良資產為例」,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5月。
59、戴相龍主編,「中國人民銀行五十年」,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年。
60、蘇同華,「銀行危機論」,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6月。
貳、期刊
1、「一家城市信用社的民營銀行夢」,資本周刊,2003年1月7日。
2、「大陸利率頻頻下調問題」,台研兩岸前瞻探索雙月刊,台灣經濟綜合研究院,21期,2000年5月。
3、于良春、魏如山,「中國銀行業的市場結構分析」,山東金融,1999年5月號。
4、王信賢,「中國大陸國企改革的組織焊接」,中國大陸研究,2000年12月。
5、中國人民銀行,「外資銀行經營與監管月報」,2001年1月。
6、「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季報」1989、1998年第一期。
7、石巧榮,「我國中小金融機構的生存與發展空間」,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9月,第34卷第5期。
8、「民營金融的供給與均衡」,華南金融研究,第16卷第2期,2001年4月。
9、范立夫、范南、宋妮妮,「TBTF學理與我國中小銀行發展」,中國軟科學經濟論壇,2001年第8期。
10、李文志,「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私營經濟發展之研究」,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11月。11、李元旭、黃岩、張向菁:「中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競爭力比較研究」,金融研究,2000年第3期。
12、李璋,黃丞,蔣馥,「發展我國民間金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3期,第9卷,總23期。
13、李富有,「民間資本供求及其自組織系統研究」,經濟學家,2003年01月17日。
14、林毅夫,「新世紀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模式」,中國改革,2001年第3期。
15、周翔,「國有商業銀行縣域金融市場退出行為分析及農行對策研究」,農村金融研究,2000年第11期。
16、夏小林,「非國有經濟增幅連年回落實証分析」,改革,1999年第4期。
17、高波、楊冰,「企業購併中地方政府行為分析」,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9年第2期。
18、賀立平,「克服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不對稱資訊障礙」,改革,1999。
19、單汨源、冷永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模式」,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2000年1月。
20、程惠霞,「中美發展中小銀行策略之比較」,上海金融,2000年第9期。
21、黃桂田、張紹炎,「制度短缺與激勵的失效」,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8年4月。
22、陳立榮,「淺論民營銀行在我國的發展」,南京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1期,總第55期。
23、陳宏輝、賈生華,「信用擔保:化解中小企業信貸難題的關鍵」,價格理論與實踐,浙江大學管理學院,2001年1月。
24、張維迎,「控制權喪失的不可彌補性與國有企業兼併中的產權障礙」,經濟研究,1998年7月。
25、楊華、伍青生、蔡來興,「論發展民營金融企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
26、楊雅惠,「大陸金融體制之沿革與問題」,台灣金融財務季刊,2001年6月。
27、趙旭,「對預算軟約束理論的評析」,黑龍江財專學報,2000年第6期。
28、趙毅主編,「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形成與處置:資產管 理公司運營的理論與實踐」,物價出版社,2001年9月。
29、趙鵬,「論漸進式改革中的國有銀行改革」,金融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2期,總第70期。
30、鄭良芳,「我國五大商業銀行改革的回顧與展望」,城市金融論壇,2000年6月。
31、聞嶽春等,「論產業和金融相結合」,浙江大學學報,1993年第6期。
32、「整頓雜亂股市、施行強力重典」,中國通,1998年8月。
33、「證券法出台-中國資本市場新的一頁」,中國經濟信息雜誌社,1999年第14期,總第168期。
34、魏強,「國有經濟債務症結及其化解」,金融理論與實踐,2003年2月,總第283期。
35、羅日華,「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制度分析」,法學,1998年第2期。
36、「窮廟富方丈現象」,北京「瞭望」新聞週刊,第十期,1997年3月10日。
37、「窮廟緣何出了富方丈」,民主與法制半月刊,第二十三期,1996年。
參、報刊
1、「中共向外資銀行開放五城市人民幣業務」,2003年1月08日,聯合報。
2、「中國二板市場八問」,2002年4月16,中國證券報。
3、王國兵,「吉林市調研報告-談國企與民營企業的差距」,2001年10月15日,中國經濟報。
4、「貸款擔保公司如何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2003年04月10日,金融時報。
5、「建構社區信用檔案」, 2002年10月4日,人民日報。
6、慎海雄、崔礪金,「三包一掛解私企資金饑渴」,經濟參考報,2003年4月16日。
肆、網頁
1、「三大資本框定中國經濟未來」京華時報 2002年1月15日,http://service.china.org.cn/searchbin/。
2、「中小企業融資難」,http://www.hz315.org.cn/gb/node2/node43163/node45026/userobject15ai707883.html。
3、「民營銀行:能拯救中國銀行業嗎?」,中國經濟時報,2000年12月8日, http://finance.sina.com.cn。
4、「拓寬中小企業三條融資路」,上海證券報網路版,2002年12月27日,http://finance.sina.com.cn
5、朱少平,「風險資本的退出渠道與二板市場的建立」,http://www.wjtz.com.cn/yanjiu/802.htm。
6、候曉惠,「關於産權問題的思考」,http://acad.ltcw.org/1999/page-4-05.asp。
7、陳建軍,「可改組難新建 中外資本猛烈撞擊民營銀行」,上海證券報, ,2002年12月27日,http://business.sohu.com/。
8、鄭秉文,「西方經濟學20世紀百年發展歷程回眸」,學術批評網,2001年5月22日。http://www.cacriticism.com 。
﹝英文部分﹞
1、Andrew G. Walder,「Workers, Managers, and the State: The Reform Era and the Political Crisis of 1989」,i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tate in China,edited by Brian Hook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
2、Coale, A. J. 1981. Population trends, population policy, and population studies m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7:85-97。
3、Gordon ,Robert J.:Macroeconomics,5th,1990。
4、Jack Calhoun,「Economics,private and public choice」,10th edition,,South-Western ,2003,
5、Janos Kornai&Bela Martos,「Non-price Control」,North-Holland,1981。
6、Lowell Dittmer and Lu Xiaobo,「Personal Politics in the Chinese Danwei under Reform」,Asian Survey,Vol. XXXVI,No. 3 (March 1996)。
7、Matutes , C.,P.Regibeau , and K.Rockett , 「Compensation Schemes and Labor Market Competition;Price Rate Versus Wage Rate」,Journa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Strategy, 3,1994,P.325~353。
8、S. Pudney:「Income and Wealth in Equility and Life Cycle:A non-paramatric analysis for China」,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Vol.8.1993,P.249~276。
9、Rees, A. 1979. The economics of-work and pay. New York: Harper & Row.,P.52~63。
10、Wei Yu,「Financing Unemployment and Pension Insurance」,in Dilemmas of Reform in Jiang Zemin’s China,edited by Andrew J.Nathan,Zhaohui Hong and Steven R.Smith(Boulder:Lynne Rienner Publishers,1999),P.127~138。
11、William A.McEachern,「Economics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5th,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1999。
12、Xiaonong Cheng,「Breaking the Social Contract」,in Dilemmas of Reform in Jiang Zemin’s China,edited by Andrew J.Nathan,Zhaohui Hong and Steven R.Smith(Boulder:Lynne Rienner Publishers,1999),P.10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