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文部分
Althusser, Louis.1984.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Essays on ideology. London:Verso.
Amsden, Alice H. 1985. ”The State and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in Evans, Peter B.、Rueschemeyer, Dietrich.、Skocpol Theda.(ed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ristotle. Everson, Stephen. (ed.)1988. The politic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shton, David. 1999.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London:Routledge.
Beck, Ulrich. 1992. 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Bell, Daniel.1973.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Basic Books.
Brubacher, John S. 1982. 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Drucker, Peter F. 1969. The age of discontinuity:guidelines to our changing society.,New York:Harper & Row.
Evans, Peter.、Rueschemeyer, Dietrich.、Skocpol, Theda.(eds.)1985.,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reeman, Christopher.1982.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London:Frances Pinter.
Giddens, Anthony.1989. 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A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ambridge:Polity Press.
Gilpin, Robert. 1981.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ld, Thomas B. 1986.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New York:M.E.Sharp.
Gramsci, Antonio. 1992. Prison notebooks. A. Buttigieg, Joseph.(ed),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reen, Andy. 1992. Education and the State Formation:the rise of education systems in England, France, and the USA. Houndmills:Macmillan.
Habermas, Jűrgen. 1975. Legitimation crisis. Boston:Beacon Press.
Habermas, Jűrgen. 1987.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Cambridge:Polity Press.
Habermas, Jűrgen. 1987. Toward a rational society. Cambridge:Polity Press.
Kerr, Clark. 1982. 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3ed.)
Lenin, Vladimir Ilich. 1939. Imperialism:the Highest Stage of Capitalism Development.,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Lyotard, J.F. 1984.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annheim, Karl. 1976. Ideology and utopia: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Routledge & Kegn Paul.
Marcuse, Herbert. 1991. One-Dimensional Man: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London:Routledge.
Marx , Karl.& Engels, Frederick. 1985.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London:Penguin Books.
Marx, Karl. 1970.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Oakeshott, Michael. 1975. On human conduct. Oxford:Clarendon Press.
OECD. 1996. The Knowledge based Economy.,Paris: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olpment.
Offe, Claus. & Volker, Rouge. 1981. ”Theses on the Theory of the state.”,in Roger Dale(ed.),Education and the state. Sussex:Falmer Press.
Offe, Claus. 1985. Disorganized capitalism: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s of work and politics. Keane, John.(ed),Cambridge, Mass.:MIT Press.
Perlmutter, Amos. 1981. Modern authoritarianism: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Sabine, G.H. 1963.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London:George G. Harrap.
Smith, Adam. 1910.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New York, E.P. Dutton & Co.。
Spero, Joan Edelman. 1982.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London:G. Allen & Unwin.
Strange, Susan. 1996. The Retreat of the state:the diffusion of power in the world econom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ucker, Robert C.(ed.)1978. The Marx-Engels reader. New York:Norton.
Weber, Max. 1994. Political writing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rd Bank. 2000.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9/2000.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中文部分
1. 官方文書:
行政院研考會. 1979. 教育政策與人力運用配合之檢討。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研考會. 1982. 「國立大專院校增班系所檢討報告」。教育資料文摘,49期2月號,頁42-48。
行政院研考會. 1984. 調整我國大學院校系組設置問題之研究。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國科會. 2000. 中華民國人文社會科學白皮書。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教育部. 1987. 教育部公報。第145期。
行政院教育部. 1997. 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教育部. 1999.「全國教育改革檢討會議」大會參考資料。國家圖書館。
行政院經建會. 1966. 第一期人力發展計畫。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經建會. 1968. 第二期人力發展計畫。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經建會. 1971. 第三期人力發展計畫。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經建會. 1972. 第四期人力發展計畫草案。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經建會. 1977. 人力發展專案計畫。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經建會. 1981. 「我國教育發展與其他國家之比較分析」。人力規劃研究報告第一輯,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經建會. 1981. 中華民國台灣經濟建設十年計畫人力發展部門計畫。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經建會. 1985. 「資訊人力之成長及未來需求推計」。人力規劃研究報告第五輯,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經建會. 1986. 中華民國台灣經濟建設人力發展部門中長期計畫。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經建會. 1987. 國家建設科技人才需求推估(民國七十四年至八十四年),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經建會. 1990. 中華民國第十期台灣經濟建設中期計畫人力發展部門計畫。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小組. 1982. 「七十一學年度大專及研究所科技系所調整方案」。教育資料文摘,49期2月號,頁49-62。
2. 專書:
于宗先、許松根. 1995. 「就業、生產與教育的綜合規劃」,劉克智主編,台灣人力資源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天下雜誌編輯. 1988. 走過從前回到未來-攜手台灣四十年。台北:天下雜誌。
王文科. 1976. 「教育素質與數量發展策略」,教育論叢。台北:文景書局,頁363-394。
王震武、林文瑛. 1996. 台灣教育的管制、規範或扭曲-「鬆綁原則」整合研究。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卡帕羅索、李邁.(Caporaso, James A.& Levine, David P.)合著 林翰譯. 1998. 政治經濟學理論。臺北:風雲論壇。
卡諾伊.(Carnoy, Martin.) 杜麗燕、李少軍譯. 1995. 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桂冠出版公司。
史邦強、許嘉棟、徐茂炫. 1996. 台灣經濟奇蹟的原動力。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布魯貝克.(Brubacher, J.S.) 林玉體譯. 1980. 西洋教育史。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弗利德曼.(Friedman, Milton.) 1986. 資本主義與自由。北京:商務印書館。
任德厚. 1992. 政治學。台北:作者自印。
朱敬一、戴華. 1996. 國家在教育中的角色。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羊憶蓉、吳惠林. 1996. 分流教育與經濟發展:政策分析與實際效果。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佛洛姆.(Fromm, Erich.) 莫迺滇譯. 1991 逃避自由。台北:志文出版社。
伯蘭尼.(Polanyi, Karl.) 黃樹民等譯. 1999. 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余煥模. 1997. 三十年來臺灣人力發展政策措施之演進。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吳泉源. 1997. 「高等教育與社會競爭力」。林本炫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台北:業強出版社。
吳惠林. 2001. 「知識經濟、科技與永續發展」。知識經濟社會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思亮館。
呂亞力. 1987. 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
李國鼎、陳木在合著. 1987. 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佩理安德森.(Perry Anderson)文貫中等譯 1990. 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桂冠出版公司。
拉卡托斯.(Lakatos, I. & Musgrave, A.)(eds.) 周寄中譯. 1992. 批判與知識的增長。台北:桂冠出版公司。
杭廷頓. (Huntington, Samuel.) 張岱云等譯. 1994. 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臺北:時報文化。
林玉體. 1990. 「一只看得見的手-學術自由政黨政治運作」。二十一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台北:師大書苑。
林玉體. 1994. 「西洋大學教育的發展與回顧」。大學教育的理想,台北:師大書苑。
林鐘雄. 1993. 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
波 特.(Potter, Michael E.) 李明軒、邱如美譯. 1996. 國家競爭優勢。台北:天下文化。
波格丹諾.(Vernon Bogdanor)等編 鄭正來等譯. 1992. 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The Blackwell Encyclopaedia of Political Thought)。北京:中央人民出版社。
金耀基. 2000. 大學之理念。香港:牛津出版社。
施建生. 1975. 「台灣的高等教育與高級人力」,于宗先編,台灣人力資源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施建生. 1993. 「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功能」,高希均、李誠主編,台灣經驗四十年。臺北:天下出版社。
柏金斯編.(Perkins, James A.)(ed.) 林清江譯. 1991. 高等教育的演進。台北:新亞。
若林正丈. 洪金珠、許佩賢譯. 1994. 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
韋 德.(Wade, Robert.) 張宗漢譯. 1994. 管理市場:經濟理論與東亞國家由政府主導工業化。臺北:五南出版公司。
孫 震. 1990. 邁向已開發國家。台北:三民書局。
馬庫塞.(Herbert Marcuse)著 1982. 工業社會和新左派。台北:商務印書館。
高希均. 2000. 「知識經濟的核心理念」。載於高希均、李誠(主編),知識經濟之路,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頁1-25。
高希均. 2002. 「新讀書主義」。一流書、一流人、一流社會,臺北:天下遠見出版。
高宣揚. 1991 新馬克思主義導引。台北:遠流出版社。
康島綠. 2001. 李國鼎口述歷史。台北:卓越世界文化公司。
張清溪、吳惠林. 1996. 教育應以經濟發展為目的?。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張應強. 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反思與建構。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梭 羅.(Thurow, Leste C.)1992. 世紀之爭:競逐全球新霸主。台北。天下文化。
梭 羅.(Thurow, Leste C.)1998. 資本主義的未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陳思賢. 1999. 西洋政治思想史-古典世界篇。台北:五南出版公司圖書。
傅高義.(Vogel, Ezra F.) 賈士蘅譯. 1992. 躍升中的四小龍。台北:天下出版公司。
傅斯年.,立緒文化編選. 2003. 「貢獻大學于宇宙的精神」。百年大學演講精華,台北:立緒文化。
黃俊傑. 1997. 「當前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及其展望」。知識份子與二十一世紀,台北:臺大出版中心。黃福濤. 1998. 歐洲高等教育近代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熊彼得.(Schumpeter, J.) 吳良健譯. 1999.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北京:商務印書館。
福 山.(Fukuyama) 1998. 李宛蓉譯. 誠信。台北:立緒出版公司。
赫黎胥.(Huxley , T.H.)1990. 科學與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諾 斯.(North, Douglass C.),劉瑞華譯. 1995. 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台北:時報出版社。
鮑里斯、季亭士.(Bowles and Gintis),李錦旭譯. 1989. 資本主義與美國學校的教育。台北:桂冠出版公司。
懷德海.(Whitehead, A.N.),吳志宏譯. 1997. 教育的目的。台北:桂冠出版公司。
懷德海.(Whitehead, A.N.),傅佩榮譯. 1990. 科學與現代世界。台北:立緒文化。
3. 期刊論文
方德琳. 1994. 「財團進軍高科技產業蔚為風潮」。財訊,九月號,頁232-236。
王素彎. 2001. 「知識經濟時代我國人力資源的因應與挑戰」。經濟情勢評論,第6卷第4期,頁1-21。
王麗雲. 1999. 「台灣高等教育擴張中國家角色分析」。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10卷第1期,頁1-37。
何懷碩. 2001. 「以石擊卵」。人生雜誌,221期。
吳惠林. 2001. 「知識經濟、科技與永續發展」,知識經濟社會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思亮館,頁3-20。
林世宗. 1998. 「落實憲法保障大學學術自由與自治權」。大學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法學院,頁16-27。
林衛禮. 2001. 「政策、大學、創投與美國生技產業之發展」。台經月刊,第24卷第12期。
邱兆偉. 1983. 「科技發展與人力資源-大學教育的規劃」。社會文化與科技發展研討會論文,台北:行政院科學發展委員會。
孫 震. 1986.「教育投資、人力資本與國家發展」。中央月刊,頁92-95。
孫 震. 1991. 「臺灣人力發展的回顧與檢討」。保險專刊,頁1-3。
張清溪,「高等教育擴張與人力規劃」。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研討會,2002年5月17日,頁35-39。
陳光榮. 2001. 「提升人力素質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策略」。經濟情勢評論,第6卷第4期,頁97-117。
陳信宏. 2001. 「知識經濟趨勢下我國產業發展之新思維」。科技發展政策報導月刊,4月號,頁260-267。
費景漢.,經建會綜合計畫處譯. 1989. 「台灣經濟發展政策的演變過程」。自由中國之工業,第72卷第1期,頁1-12。賀德芬. 1998. 「學術自由與學術倫理間的疏離和依附」。大學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法學院,頁85-113。
楊國樞. 1993. 「我對大學及大學教育的基本理念與看法(下)」。律師通訊,167期,頁23-28。葉俊榮. 1999. 「改善人文社會科學教學與研究環境」。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會議手冊,台北:國科會,頁81-89。
劉源俊. 1988. 「大學與政府的關係-兼論大學法的修改」。現代教育,第9卷,頁24-33。鄭為元. 1999. 「發展型『國家』或發展型國家『理論』的終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4期,頁1-68。
黎 琳. 2000. 「高等教育價值觀演變與現代大學理念」。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第2期。
羅華美. 2002. 「國家創新系統-知識經濟時代下高等教育政策的新思維」。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5卷第5期,頁36-45。
4. 學位論文:
丘愛鈴. 1997.「我國大學聯招政策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馬湘萍. 2000. 「高等教育功能之變遷及機構分類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強華. 1991. 「主要國家大學自主性之比較研究--中、法、英、美、西德、日本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許智香. 1993. 「臺灣的大學教育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發展的迷思」。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郭俊銘 . 2000. 「政府遷台後我國高等教育政策演變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5. 報紙:
朱敬一. 「人力規劃干預教育行不通」。中國時報,1995年4月17日。
周成功. 「基礎科學發展受嚴重擠壓」。中國時報,2003年4月8日。
三、網路資源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總諮議報告書,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
沈君山,「政府與大學之運作關係」,教改通訊,第8期,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8/j08/。周學信,後現代主義與台灣社會,http://life.fhl.net/Culture/postm.htm
教育部,「檢討教育體系,積極培養及引進人才」,全國知識經濟發展會議,http://www.aproc.gov.tw/kbe/link7-1.htm。
教育部,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http://www.sfmoe.org/asp_c/news/c_hotline_31.htm。
彭明輝,工具理vs人文理性,http://www.south.nsysu.edu.tw/sccid/column/c3/c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