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吳文程. 1996. 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雷飛龍譯. Giovanni Sartori著2000政黨與政黨制度。台北:韋伯出版社。
施正鋒. 1998. 當代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
王業立. 1991. 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出版社。
雷競旋譯. 迪韋爾樂著. 政黨概論。香港:青文文化。
程全生. 1976. 政黨與政黨政治。台北:華欣文化。
王雲五主編. 1992. 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政治學。台北:商務書局。
雷飛龍. 1983. 英國制度論集。台北:商務書局。
呂亞力. 1989. 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彭懷恩. 1994. 台灣政黨政治。台北:風雲論壇。
徐火炎. 1998. 台灣的選舉與社會分歧結構,收錄於陳明通與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
馬起華. 1992. 民權主義與民主憲政。台北:正中書局。
游盈隆. 1996. 民意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孟昭昶. 1995. 政黨政治知多少-德國的政黨政治。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顧俊禮. 2002. 德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楊智出版社。
彭懷恩主編. 2000. 德國政治體系。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郭秋慶. 1996. 德國選舉制度與政黨政治。台北:志一出版社。
廖雨辰,陳其邁. 1995. 新黨的震盪。台北:希望出版社。
王儀、蕭士奇. 1995. 新黨之路。台北:漢斯出版。
周陽山. 1995. 新黨的台灣情。台北:世界出版社。
江中明. 1995. 新黨危機。台北:商周文化出版。
林正杰譯. 1988. 綠色烏托邦。台北:前進出版社。
周陽山. 1998. 新黨的理念與政策─新黨政策白皮書。台北:新黨全委會。
葉陽明. 1986. 西德政黨論。台北:黎明出版。
江易平、李祖舜. 1994. 逆水而行-新黨故事。台北:商周文化出版。
吳行健. 1995. 家變-新黨不是政客的家。台北:日臻出版。
孫慶餘. 1995. 請問新黨。台北:稻田出版。
司徒隱. 1995. 新黨風雲。北縣板橋市:書卷樓出版 。
新黨. 1995. 新黨政策白皮書。台北:新黨出版。
新黨政策研究委員會. 1998. 新黨的理念與政策分析-新黨政策白皮書。台北:新黨出版。
新黨政策會. 1999. 認識新黨。台北:新黨出版。
(二)論文、期刊、雜誌
吳乃德. 1994. 「社會分歧與政黨競爭」。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78期。
郭曉雯. 2002. 「法國民族陣線-民族主義政黨的發展方向與侷限」。 東海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白佩玲. 1997. 「新黨反對模式之研究」。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范姜新基. 1995. 「新黨-台灣政黨政治分析」。 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論文。
包正豪. 1997. 「 第三屆新黨立委選舉提名策略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廖揆祥. 1993. 「德國綠黨之研究─其形成與議會化過程探討」。政治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廖揆祥. 1997. 「新社會運動對德國綠黨形成的影響」,四季紅雜誌,第三期。
蔡文璞. 1995. 「德國選舉制度對政黨體系的影響」。東吳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王宗銘. 1998. 「德國綠黨的興起.重挫與復興」。台灣綠黨向日葵期刊,第六期 。
劉義周. 1995. 「台灣的新政黨體系」。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1期。盛幸湲. 2002. 「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分析」。選舉研究,第九卷第一期。
朱雲漢,黃德福. 1990.「建立台灣政治經濟新秩序」。國家政策研究中心研討會。
林聰吉. 1993. 「歐洲新政黨組織結構之探討」。淡江法政學報第一期,頁190。
陳恆鈞. 1996. 「德國綠黨與環保運動支持者關係之研究」。空大行政學報,第六,期,頁229-242。劉義周. 1995. 「台灣的新政黨體系」。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0期,頁1-10。 游盈隆. 1994. 「政黨形象、意識型態與台灣選舉的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78期,頁61-99。
林佳龍. 2000. 「台灣民主化政黨體系變遷」。灣政台治學刊,第四期,頁3-55。
高永光. 1998. 「政黨競爭與政黨聯合-議題取向分析」。理論與政策,第12卷2期,頁157-173。彭懷恩. 1999. 「三合一選舉後的新黨動向預測」。新世紀智庫論壇,第五期,頁34-35。陳儒修、郭志榮. 1996. 「中產階級的歷史建構:從「新秩序」到新黨」。傳播文化,第四期,頁133-147。廖達琪. 1995. 「柔性或剛性-今後政黨性質走向」。政策月刊,第十一期,頁6-7。呂世昌. 1998. 「政黨與民主政治教育」。訓育月刊,37卷, 第三期,頁17-31。
林嘉誠. 1994. 「政黨組織屬性與黨內提名制度」。國家政策雙周刊,第92期,頁2-3。陳宏銘. 1996. 「競選策略與選舉效能: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長選舉三黨候選人行為研究」。東吳政治學報,第一期,頁103-131。葛永光. 2000. 「近代政黨政治的起源與發展」。歷史月刊,第146期,頁32-37。游清鑫.
吳東野. 1995. 「德國政黨體系的蛻變」。美歐月刊,第十卷第九期,頁105-118。周陽山. 1998. 「新黨挫敗的檢討」。新黨通訊,三月號。
周陽山. 1998. 「新黨不會成為泡沫政黨」。開放雜誌,第62期。
周陽山. 1998. 「憤怒的抗議」。新黨通訊,二月號
(三)報紙
吳玉山,「為台灣的民主政治喝采」。中國時報,1998年12月31日,四版。
朱雲漢,「新國民黨連線自立門戶是遲早的事」。中國時報,1993年7月30日。
周陽山,「新黨的基本理念」。聯合報,1998年8月20日。
周陽山,「北市長選戰-誠信與詭辯的對映」。聯合報,1998年6月1日。
周陽山,「新黨要扭轉主導價值,要挺得住在野歲月」。聯合晚報,1997年10月23日,第十一版。
周陽山,「新黨要開大局、走大路」。中國時報,1997年10月10日,第十一版。
周陽山,『新黨參選的意義』。中時晚報,1997年11月6日,第二版。
周陽山,「新黨危機中的警思」。中國時報,1998年3月9日。
周陽山,「新黨打難關 初選大挑戰」。聯合報,1998年3月16日。
周陽山,「新黨開放式初選的挑戰」。中國時報,1998年4月17日。
(四)網站
侯尚智,「綠色政治論綱」,北京大學應用倫理學中心網站。
張筱雲,「綠黨立大功 執政黨險勝 紅綠政府繼續當家」,智邦生活館網站@知識網。
吳釗燮,「棄新保宋 新黨自殘」,蕃薯藤新聞網。
二、外文部分
Fogt, Helmut. 1989. “The Greens and the New Left: Infulence of Left-Extremism on Greens Party Organization and Policies. In Kolinsky , Eva(ed) The Greens in West Germany Orhanization and Policy Making. Oxford:Berg。
Frankland, E. Gene. 1988. “ The Role of the Greens in the West Germam
Parliament Politics 1980-1987 . “ The Review of Politics Vol . 50, no.1
(Winter):99-123。
Frankland, E. Gene. 1989 “Parliamentary Politics and the Devlopmemt of the
Green Party in West Germany.”The Review of Politics Vol. 51, no.3
(Summer):386-411。
Michael Gallagher . 1992 . Repersentative Government in Western Europe. New York : McGraw-Hill。
Joseph Lapalombara, and Myron Weiner, 1966. Political Partie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NJ:Prinecton University Press。
M. Duverger. 1966. Political Parties :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 Translated by Barbara and Robert North . New York: 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