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關尚仁(1992),廣播電台經營策略。台北:廣播事業研討會論文引言集。
黃威威(1999),「台灣地區廣播產業定位分析」,傳播管理新思潮研討會-傳播、資訊與通信之整合:pp.298-352,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黃雅琴(1999),「台灣地區廣播電台網站資訊呈現之分析研究」,傳播管理新思潮研討會-傳播、資訊與通信之整合:pp.378-434,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天下雜誌編輯(1998),打開網路藏寶圖-數位世紀,網路遊龍各顯神通。台北:天下雜誌。
陳年興、林挺生(1997),「網際網路與廣電媒體」,光碟月刊,41期:pp.42-47。黃新生等(1996),新媒體經營策略:新電台、有線電視、網路媒體。台北:三思堂。
楊忠川(1996),「網際網路廣播站的經營策略」,廣電人,21期:pp.45-47。劉緒蘋(1996),「廣播網路的商機」,廣電人,24期:pp.13-14。鄭嫻慧(1997),「多功能的網際網路-網路廣播新興體」,資訊與電腦,202期:pp.133-134。
蕭倩如(1996),「說給你聽!-談網際網路上的廣播」,光碟月刊,27期:pp.51-55。
周雨時(2000),「廣播網路的現況與未來」,廣電人月刊,61期:pp.9-11。
張傑誠(1999),「網路音樂電台線上發燒,各大網站紛紛進駐」,Pchome電腦報。
http://www.pchome.com.tw/news/880520/19990520-12.html。
黃素貞(1998),花蓮地區廣播媒體運用網際網路之現狀分析-臨界大眾理論之初探運用,私立世新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威威、簡南山(1999),「傳統廣播電台進入網際網路廣播的外溢效果與挑戰-以台灣廣播電台發展網際網路廣播為例」,廣播與電視,13期:pp.1-20。
楊忠川(1996),「傳播生態的新衝擊-網際網路廣播時代的來臨」,廣告雜誌,62期:pp.125-127。洪懿妍(1997),網路使用者對電子報的認知圖像。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陶振超(1996),台灣地區全球資訊網(www)使用者調查。新竹: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葉耕榕(1999),東亞國際性航空公司企業網站互動性之探討。台北: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賴宏仁,梁定澎(1998),「台灣網路電子報的發展」,1998傳播管理新思潮研討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戴怡君(1999),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索。嘉義: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所碩士論文。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
吳育昇 (1998),「最新廣播收聽行為調查分析」,廣播月刊,2月份:30-31。周雨時(民89),「廣播網路的現況與未來」,廣電人月刊,61期:9-11。
張傑誠(民88),「網路音樂電台線上發燒,各大網站紛紛進駐」,Pchome 電腦報。http://www.pchome.com.tw/news/880520/19990520-12.html。
許文宜(民83),我國廣播電台「電話交談」(call-in)節目之研究---打電話者的使用動機與使用行為之關聯性分析,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陸中明(民83),「類型電台在美國及台灣的發展」,藝術學報,54期:165-178。黃俊英(民84),多變量分析,台北:中國經濟研究所。
楊忠川(民85),「傳播生態的新衝擊---網際網路廣播策略」,廣告雜誌,62期:125-127。
楊忠川(民85),「網際網路廣播網站的經營策略」,廣電人,21期: 45-47。鄭嫻慧(民86),「多功能的網際網路--網路廣播新興媒體」,資訊與電腦,202 期:133-134。
天下雜誌編輯(1999),「1999網路大調查」,天下雜誌,223期。
天下雜誌編輯(1998),「2000華人網路使用大調查」,天下雜誌,002期。
林佩儀(2000),網站設計與使用者滿意度之關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重昭(2000),企業網站互動性功能之研究。台中: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常勤芬(2001),台灣網路電台經營管理之研究-以銀河網路電台為例。台北:私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華簢(2000),網站架計架構與價格促銷時機對消費者喜好程度與評價之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
趙美慧、黃朝盟(2001),.com的策略規劃與設計。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吳芬滿(2000),網路廣播電台閱聽人生活型態與收聽行為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蔡淑如(2000),新聞網站互動性功能設計與使用者感知行為之初探-以聯合新聞網為例,高雄;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幼獅。
吳筱玫(1999),數位時代之「新聞」產製面貌—從兩個案例看網路媒體如何影響新聞形塑,「1999中華傳播學會」論文。
陶振超(1996),台灣地區全球資訊網(WWW)使用者調查。新竹;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陳彥豪(1995),將你的心情接在我的線路上—電腦資訊網路上的「電子報」業初探,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葉耕榕(1999),東亞國際性航空公司企業網站互動性之探討。台北;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宏仁,梁定澎(1998),「台灣網路電子報之發展」,高雄;1998傳播管理新思研討會論文。
天下雜誌(1999),「一九九九網路大調查」,Online Available: [http://archive.cw.com.tw/88_86/88年12月第223期.doc/106564488.6.htm]
天下雜誌》(2000):〈華人網路使用大調查〉,Online Available
[http:http://archive.cw.com.tw/Ecw/E天下第002期.doc/122563591.22.htm]
戴怡君(1999),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索,嘉義;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所碩士論文。
江敏霞(2000),餐飲業網站設計品質與網站成功之相關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邱皓政(2001),「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
林佩儀(2000),網站設計與使用者滿意度之關聯-以網路使用與購物經驗進行集群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周賢晏(1998),網頁設計方式與等候對網頁廣告價值之影響。中壢;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俊男(1997)。全球資訊網(WWW)畫面設計準則之研究。東吳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林必瑩(2001),台灣廣播電台網站的E-mail 互動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祖鳳(1996),「資訊科技對傳播媒體影響」,楊志弘主編,新媒體經營策略。台北:三思堂出版,p117-130。
陳怡靜(1999),我國廣播電台經營策略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志弘(2000),「網路媒體的互動功能之探討-論互動網路新聞的發展」,網路媒體的跨世紀挑戰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銘傳大學傳播學院,pp.1-21。
鍾誌勳(1996),「網路、新媒體、新思維、新市場」,楊志弘主編,新媒體經營策略。台北:三思堂出版,pp.161-172。
鍾誌勳(1996),「網路、新媒體、新思維、新市場」,楊志弘主編,新媒體經營策略。台北:三思堂出版,pp.161-172。
蕭文合(1996),「網際網路對媒體的影響」,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新竹:國家高速電腦中心(http://www.nchc.gov.tw/act/tnet/speech)。
周冠中,「網站經營模式面面觀」,網路生活,33期,民國87年。
陳育亮、黃妲儀、劉詠富,「電子商場的系統功能需求探討」,第三屆國際資訊管理研究暨實務研討會,民國86年11月。
劉昌龍,「電子網站」,電腦與通訊,第55期,1996年12月,頁3-8。
呂學堯(2000),網路商店經營成功模式之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周冠中(1998),「我國Internet應用現況調查」,資策會推廣服務處。
詹晉宗(1996),網際網路商業性質之資訊提供網站類型.經營特色與經營績效之三
者關係研究。台東: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昭勳(1999),SPSS For Windows 多變量統計分析,松岡電腦圖書公司。
鍾佑德(2000),網站特性頓網路購物風險與資訊搜尋策略影響之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洪偉釧(2000),網站可用性之研究-兼論我國政府網站管理者對於網站可用性的重視情形。台中: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碩士論文。
黃朝盟,趙美慧合著,民90,《•COM的策略規劃與設計》,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潘明宏&陳志瑋譯;C. F. Nachmias & D Nachmias著,民89,《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冊》,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李仲彬、黃朝盟,民90,「電子化政府的網站設計:台灣省二十一縣市政府WWW網站估」,《中國行政》,第69期,頁47-74。許銀雄,民88,「全球資訊網網站可用度評估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摘要。
陳信宏、余菁蓉、謝清佳,民89,「網站設計對網路使用滿意度之影響」,《第二屆網站經營學術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私立中原大學網站經營研究中心。
楊欣哲、王超弘,民88,「WWW網頁設計之準則與應用」,《工業工程學刊》,第16卷,第二期,頁265-276。魏竹聯(2000),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之媒體豐富性研究。中壢: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孫香蕙(1998),「台灣網際網路發展與問題初探」。廣播與電視,第三卷第四期,pp.1-20。
張文慧(1998),「企業界如何利用網際網路」。如何利用 Internet 行銷,台北:聯經出版社。頁21-42。
楊志弘(1998),「網路媒體的互動功能之探討兼論互動網路新聞的發展。「2000傳播管理研討會」。
林崇偉(2000),網路的媒體,媒體的網路-從傳播觀點試析平面媒體在網路世代的經營策略,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石番:傳播內容分析法 – 理論與實務。台北:幼獅文化,1997。
羅凱楊(1998),網路報紙使用者滿意度評估模式之建立。台北:台灣科技大學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育全(2000),企業網站戶動性功能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英文部分
Aaron Marcus, “Making multimedia usable︰user interface design,” New
Media , Feb 1995, pp. 98-100.
Blumler, J. G. & Katz, E. (1974).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Sage.
December, J. (1996). Unit of analysis for Internet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6(1), 14-38.
Ducoff, R. H. (1996). Advertising value and advertising on the web. Advertising Research, 36 (5), 21-35.
Eighmey, J. (1997). Profiling user responses to commercial web sites. Advertising Research, 37 (3), 59-66.
Franca Garzotto, Luca Mainetti and Paolo Paolini, “Hypermedia desig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issues,”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August 1995, Vol. 38, No. 8, pp. 252-262.
Ghose, S., & Dou, W. (1998). Interactive functions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appeal of Internet presence sit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March/April),29-43
Graham, L. (1999). The pinciple of Interactive dsign. Delmar Publishers.
Huizingh, E. K. R. E. (2000). The content and design of web sites: an empirical study.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7, 123-134.
Ha, L. & James, E. L. (1998). Interactivity reexamined: A baseline analysis of early business web site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42(4),457-474.
Heeter, C. (1989). Implications of new interactive technologies for conceptualizing communication. In J. L. Salvaggio,and J.Bryant(eds.), Media use in the information age:Emerging patterns of adoption and consumer use(pp. 217-235).
Hargreaves, Ian 2000 “Can Internet Newspapers be Truly Independent?”, New Statesman, Vol. 13, No.608, Jun 5, pp.52.
Heyboer, Kelly1998 “Newsroom Informants Dish the Dirt Online”, AJR, July/August . http://ajr.newslinkorg/ajrheyboerjuly98.html)
Hoffman, D. L. & Novak, T. P. 1995 “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
-mediated Environments: Comceptual Foundation”. (http://www2000.ogsm.
vanderbilt.edu/cmepaper.revision.july11.1995/cmepaper. html)
Keith, Michael C.(1997). The Radio Station. (4ed.) USA:Butterworth-Heinemann.
Kuchinskas, Susan(1999). Tune in to Internet Radio. Adweek. 40:118-125.
Martin(1999). Radio Reinvents Itself by Broadcasting Online. Baltimore Business Journal, 25: 21-23.
McQuail, Denis 199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third edition,N.Y.:Sage Publication.
Oetama, J. 1997 “Economic Development, Electronic Media and The Survival of the Newspaper Industry.” Media Asia, Vol.24, pp.5-11.
Palmer, J.W. & Griffith A. D. (1998). An emerging model of Web site design for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1 (3), 45-51.
Schultz, Tanjev 1999 “Interactive Options in Online Journalism: a Content Analysis of 100 U.
Thomas P. Novak , Donna L. Hoffman, “New Metrics for New Media: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Web Measurement Standards”, September 1996. Http://www2000. ogsm.vanderilt.edu/novak/web.stand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