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中文部分
1.Woetzel and Andrew Chen(2002),“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展望”,麥肯錫季刊,第四期。
2.上野欲也(1985),吳國楨譯,"產業政策的任務與界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pp. 83-91。
3.工研院IT IS計劃(2001),2001半導體工業年鑑,新竹市:工研院IEK中心、電子資訊研究組&ITIS計畫。
4.王文岳(1999),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產業制度的建立、發展與轉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5.司徒達賢(1992),競爭策略─產業環境及競爭者分析(周旭華譯)一書序,台北:天下文化。
6.伍琇鉅(2002),IC製造業之產業結構、關鍵成功因素及競爭策略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積體電路製造廠商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成碩士論文,新竹市。7.朱宏義(1998),推播媒體(Push Media)產業分析之初探研究─以台灣地區華文全球資訊網站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8.何蕙萍(2000),組織協調成本與虛擬組織特性之研究—以電腦軟體業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市。9.吳定(1991),公共政策,華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0.吳彥輝(1999),運用模糊層級分析法與管理才能評鑑模式之研究,國立中 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11.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3版),台北:臉譜。
12.李文雄(1996),“我國科技產業發展規劃與系統績效評估之探討”,台灣經濟金融月刊,32(2): pp. 37-51。
13.李清安(2000),台灣生技產業之政策分析-以行政院加強生技產業推動方案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14.李淑惠(2000),海運大眾運輸營運與服務績效評估-模糊多準則評估之應用,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新竹市。15.林建山(1991),產業政策與產業管理,環球經濟社。
16.段旭銘(2000),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財政系碩士論文,台北。17.范國雄(1997),中韓產業政策之比較及其影響之分析,私立文化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8.袁建中(2002),“兩岸半導體產業與台灣半導體未來發展策略之研究”,工研院ITIS產業評析。
19.馬維揚(1996),“我國高科技產業經營環境與策略探討”,台北銀行月刊,27(5): pp. 34-52。
20.高鴻翔(2001),“積極開放兩二岸經貿政策後對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之影響”,經濟情勢評論,7(3):pp. 21-55。
21.張有恆、徐村和(1993),模糊度量AHP法─交通運輸計劃評估新模式,中華民國第一屆模糊理論與應用研討會,pp. 365-371。
22.張芝榕(2002),“半導體產業2002年上半年回顧與2002年全年預測及展望”,IT IS產業評析。
23.張清輝(2000),我國半導體產業資源最適配置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24.曹兆年(1998),台灣汽車產業之政治經濟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所碩士論文,嘉義。25.許達凱(1993),我國積體電路產業環境分析及產業政策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為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26.郭秋玲(2001),“2001年IC產業回顧與展望”,ITIS產業回顧與展望系列之一。
27.陳世輝(1998),我國IC設計業競爭因素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28.陳怡琦(2002),“由兩岸貿易現況淺談三通測”,工研院IT IS產業評析。
29.陳易亮(2001),政府與產業的互動之研究:製鞋業與半導體業之比較,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台中。30.陳俊吉(1998),台灣半導體產業競爭優勢分析--以晶圓代工與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製造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管系碩士論文,台北市。31.陳碧珍(2001),“決策與判斷分析領域簡介”,公共事務評論,2(1),pp. 171-207。32.陳競新(1992),政商關係與產業政策:以汽車與資訊電子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33.章義明(2001),半導體產業競爭策略群組及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我國IC測試廠商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34.曾國雄、鄧振源(1989a),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pp. 6-22。35.曾國雄、鄧振源(1989b),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7),pp. 1-19。36.黃煒智(2002),“2002上半年大陸半導體產業回顧與展望”,工研院ITIS產業評析。
37.楊雅惠(1990),台灣策略性工業獎勵措施之成效評估:廠商調查分析,中華經濟研究院。
38.經濟部技術部產業智庫(2002),www.itis.org.tw/information/indananew(2002/11/24)。
39.經濟部統計處(2002),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主要經濟指標。
40.詹文男(1996),產業研究方法導論,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41.趙文璋(2001),“加入WTO後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趨勢”,臺灣銀行季刊,52(4): pp. 1-17。42.趙應誠(2002),海峽兩岸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與競爭優勢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43.劉平文(1986),我國錄放影機產業政策、企業策略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碩士論文,台北縣。44.盧淵源(1995),以模糊多準則決策方法建立無人搬運車系統之設置評估模式,國科會論文集,pp. 134-138。
45.諶家蘭、張宗凱(1999),“構成高科技產業標竿政策因素之初探”,科技管理學刊,4(2)。英文部分
1.Anderson, David R., Sweeney, Dennis J., and Williams Thomas A.(2000), An 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Science: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to Decision Making,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USA.
2.Belton, V. & Gear, A. E.(1989),”The legitimacy of rank reversal-a comment”, Omega, Vol. 13, No.3, pp. 227-230.
3.Belton, V.& Gear, A.E.(1985),The Legitimacy of Rank Reversal-A Comment, Vol.13, pp.227-230.
4.Bucjley, J. J.(1985), “Fuzzy hierarchical analysi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Vol.17, pp. 233-247.
5.Chalmers Johnson(1984), Dates on Industrial Polic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A.
6.Chen, S.J. & Hwang, C.L(1992), Fuzzy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ethod and Application, A State-of-the-Art Survey, New York:Spring-Verlag.
7.Hilpert Ulrich(1991),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high-tech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8.Millet, I. & Harkear, P. T.(1990),”Globally effectine Questioning i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48, pp. 88-91.
9.OECD(1972), Industrial Policy of 14 Member Countries.
10.Robert E. Driscoll & Jack N. Behrman(1988), National Industrial Policies, pp. 1-5, Cambridge.
11.Saaty, T. L. (1980), The Ana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Tork: McGraw-Hill.
12.Wang Chien-nan(1994), The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 of Taiwa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Taipei: Chung-Hau Institution for Economic Research.
13.William Diebold, Jr.(1980), Industrial Policy as an International Issue, pp.10-11, Mcgraw-Hill Book Co.,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