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文部份
1.中興工程顧問社(1976)。「高屏溪流域可行壩址之研究」。台北:作者。
2.中興工程顧問社(1989)。「台灣地區南部區域美濃水庫可行性規劃」。台北:作者。
3.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
4.交工樂隊(1999)。「我等就來唱山歌專輯」。高雄:串聯有聲出版。
5.李英明(1992)。「哈伯馬斯」。台北:東大圖書。
6.李允斐,鍾永豐,鍾秀梅,鍾榮富(1997)。「高雄縣文獻叢書系列9: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高雄:高雄縣政府。
7.何明修(2000)。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1986-1998)。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8.何明修(2002)。自主與依賴:比較反核四運動與反美濃水庫運動中的政治交換模式。收錄於東海大學社會學系主編,「全國研究生社會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轉移中的思考軸線,社會學的越界想像」。台中:東海大學。
9.美濃愛鄉協進會(1994)。「終結水庫神話-走出歷史宿命」。高雄:作者。
10.美濃愛鄉協進會編(1994)。「重返美濃」。台中:晨星。
11.美濃鎮誌編纂委員會(1997)。「美濃鎮誌」。高雄:美濃鎮公所。
12.美濃愛鄉協進會(2000)。「擁抱土地、河流與生命-美濃反水庫論述文集」。美濃。
13.孟樊(2001)。「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
14.洪馨蘭(2000)。客家、美濃、菸草文化之象徵化過程。收錄於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209-25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5.保護高屏溪綠色聯盟、高雄市綠色協會(1996)。「消瘦的水──世界河流會議論文集」。高雄。
16.保護高屏溪綠色聯盟、高雄市綠色協會(2000)。「水的故鄉──國際人工湖與地下水補注研討會」。高雄。
17.柯志明(1995)。農民、國家與農工部門關係-台灣農業發展過程中家庭農場之存續與轉型(1895-)。收錄於徐正光、蕭新煌主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15-38)。台北:東大圖書。
18.吳聰賢(1988)。現代化過程中農民性格之蛻變。收錄於李亦園、楊國樞編,「中國人的性格」(345-387)。台北:桂冠。
19.夏林清(1993)。「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有關台灣勞工的生活的調查報告(1987-1992)」。台北:張老師。
20.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21.徐振國(1988)。我國威權政體的發展及經濟制度的演變:其互動關係的初探。「政治學報」,16:21-47。22.高高屏水資源籌劃小組(2000)。附錄─南台灣水資源情勢的再分析與建議。於曾貴海著,「被喚醒的河流」(297-309)。台中:晨星。
23.曾貴海、張正揚等輯著(2000)。「高屏溪的美麗與哀愁」。台北:時報文教基金會。
24.翁興利、施能傑、官有垣、鄭麗嬌(1998)。「公共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5.翁興利(2000)。我國流域管理機制之規劃研究。「理論與政策」,14(3):65-86。26.彭懷恩(2000)。「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風雲論壇。
27.陳忠信(1989)。「國家政策與批判的公共論述」。台北:國家政策資料中心。
28.葉啟政(1991)。「制度化的社會邏輯」。台北:東大。
29.費孝通(1993)。「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台北:風雲時代。
30.張維安、黃毅志(2000)。台灣客家族群的社會與經濟分析。收錄於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179-20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31.張高傑(2001)。美濃反水庫運動中的技術政治。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2.黃光國(1995)。「知識與行動」。台北:心理出版社。
33.黃瑞祺(1990)。「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
34.楊懋春(1988)。「鄉村社會學」。台北:正中書局。
35.翟本瑞、張維安、陳介玄(1989)。「社會實體與方法──韋伯社會學方法論」。台北:巨流。
36.蔡宏進(1989)。「鄉村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37.廖正宏、黃俊傑(1992)。「戰後台灣農民價值取向的轉變」。台北:聯經。
38.經濟部水資源局(1998)。「美濃水庫問與答(第3版)」。台北:經濟部水資源局。
39.經濟部工業局(1994)。「土地與水資源對製造業發展之影響研究」。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40.經濟部水資源局(1999)。「高屏地區美濃水庫工程計畫」。台北:經濟部水資源局。
41.經濟部水資源局(1999)。「美濃水庫綜合諮詢顧問專案計畫總報告」。台北:經濟部。
42.鍾永豐(1994)。一場起於反水庫卻永無止盡的社區運動-美濃愛鄉協進會成立過程。「瀰濃會訊」,1:4-7。
43.蕭新煌(1995)。多元化過程中社會與國家關係的重組。在徐正光、蕭新煌主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355-377)。台北:東大圖書。
44.蕭新煌(1990)。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在徐正光、宋文里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21-46)。台北:巨流。
45.顧忠華(1999)。「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晨文化。
46.Bell, D. (1995)。「後工業社會的來臨」(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台北:桂冠。
47.Beetham, D. (1994)。「馬克斯.韋伯與現代政治理論」(徐鴻賓、徐京輝、廖立偉譯)。台北:桂冠。
48.Carnoy, M.著,杜麗燕、李少軍譯(1995)。「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桂冠。
49.Castells, M. (2002)。「認同的力量」(夏鑄九、黃麗玲等譯)。台北:唐山。
50.della Porta, D. & Diani, M. (2002)。「社會運動概論」(苗延威譯)。台北:巨流。
51.Habermas, J. (1990)。「溝通與社會演化」(林朝成、沈力譯)。台北:結構群。
52.Lindblom, C., E. (1991)。「政策制定過程」(劉明德譯)。台北:桂冠。
53.Nash, K. (2001)。「當代政治社會學:全球化、政治與權力」(林庭瑤譯)。台北:韋伯文化。
54.Wolf, E., R. (1983)。「鄉民社會」(張恭啟譯)。台北:巨流。
B. 英文部份
1.Chung, Yung-Feng (1996). Sociology and Activism: the Meinung Anti-dam Movement 1992-1994. Florida University.
2.England, K., V., L. (1994). Getting personal: reflexivity, positionality, and feminist research.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46(1): 80-89.
3.Kitschelt, H. (1986).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s and political protest: anti-nuclear movements in four democracies.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6: 57-85.
4.Lather, P. (1986). Research as praxis. Ha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6(3): 257-277.
5.Offe, C. (1985). New social movements: changing boundaries of the political. Social Research, 52, 817-868.
6.Rochon, T., R., & Mazmanian, D., A. (1993).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policy process. The Annals of the AAPSS, 528: 75-87.
7.Shumaker, P., D. (1975). Policy responsiveness to protest group demand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37: 488-521.
8.Tilly, C. (1994). Social movements as historically specific clusters of political performances. Berkeley Journal of Sociology, 38: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