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10: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宗仁
研究生(外文):HSU TSUNG JEN
論文名稱:運用科學博物館教學輔助自然科學習對國小學生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he impact on learning outcome and attitude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natural science by visiting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NMNS)
指導教授:王盈丰王盈丰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中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5
中文關鍵詞:傳統教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習成就學習態度
外文關鍵詞:Traditional Teaching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Learning OutcomeLearning Attitud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4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4
運用科學博物館教學輔助自然科學習對國小學生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
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傳統教學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稱科博館)教學,對於國小學生的自然科學習成就和自然科學態度之影響,並進而探
討國小學生,對於科博館教學輔助自然科學習的看法。
本研究以中部某國民小學五年級三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班級為單位,分別為:實驗組一(接受學校傳統自然科教學)、實驗組二(接受科博館教學)及實驗組三(先進行學校傳統自然科教學後,再實施科博
館教學),進行實驗教學。
參與本研究之學生於實驗教學前,先進行「自然科學成就測驗前測」及「自然科學態度量表前測」,接著進行實驗教學;實驗教學後再進行「自然科學成就測驗後測」、「自然科學態度量表後測」及「科學博物館輔助教學意見調查表」。以實驗組各組之「自然科學成就測驗後測」成績及「自然科學態度量表後測」成績為依變項,而以「自然科學成就測驗前測」成績及「自然科學態度量表前測」成績為共變量,進行獨立樣本單因
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研究問題之考驗,研究主要發現如下述:
一、在學習成就方面:接受傳統教學與運用科博館教學輔助自然科學習的學生,在自然科學成就測驗上的表現未達到顯著差異(F=.953,p>.05
)。
二、在學習態度方面:接受傳統教學與運用科博館教學輔助自然科學習的學生,在自然科學態度量表上的表現未達到顯著差異(F=2.655,p>.05
)。接受傳統教學與運用科博館教學輔助自然科學習的低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態度量表上的表現達到顯著差異(F=3.996,p<.05)。
三、大多數的學生,對運用科博館教學輔助自然科學習的方式,多持正面肯定的態度,認為透過科博館的學習,能夠激起學習自然科學的動機,增進自然科學的學習態度。
關鍵詞:
傳統教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習成就、學習態度
The study of the impact on learning outcome and attitude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natural science by visiting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NMNS)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n learning outcome and attitude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ho studied natural science by receiv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in class and by visiting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NMNS). The study went further int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opinions about learning the subject of natural science with the help of visiting a science museum.
The subjects in this study were fifth graders from three classes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central area of Taiwan. One of these three classes learned natural science by using traditional methods ; another learned by visiting a science museum; the other studied natural science by employing traditional methods and then visiting a science museum.
All the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had to, prior to the trial teaching, take pre-tests on “Achievement in Natural Science” and “Attitude Measurement in Natural Science.” After the trial teaching, the post-tests on “Achievement in Natural Science” and “Attitude Measurement in Natural Science,” 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visiting a science museum as assistance in learning the subject were conducted. Test scores from the pre-tests on “Achievement in Natural Science” and “Attitude Measurement in Natural Science” were common variables, while those from the post-tests on “Achievement in Natural Science” and “Attitude Measurement in Natural Science” were dependent variables. Data was collected to be submitted to one-way analysis of covariance and came up with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In terms of learning outcome, there was no distinguished difference between test scores of those students who accepte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those who accepted the teaching way of visiting a science museum on the test of “Achievement in Natural Science”( F=.953,p>.05).
2. In terms of learning attitude, the students who learned natural science by traditional methods and visiting a science museum had no distinguished performance on the test of “Attitude Measurement in Natural Science”(F=2.655,p>.05). But the low-achievement students who studied natural science by accepting traditional methods and employing the teaching way of visiting a science museum as a supplementary learning showed a remarkable difference on the test of “Attitude Measurement in Natural Science”(F=3.996,p<.05).
3. Most students held positive attitude about utilizing the teaching way of visiting a science museum as a supplemental way to enhance their learning. They thought that the teaching way of visiting a science museum could stimulate their motivation and improve their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natural science.
Keywords:
Traditional Teaching,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Learning Outcome, Learning Attitude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博物館教育 ………………………………………………9
第二節 博物館與學校教育之關係………………………………11
第三節 科學博物館………………………………………………18
第四節 博物館與學校教育相關之研究…………………………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27
第一節 研究對象…………………………………………………27
第二節 研究架構…………………………………………………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31
第四節 研究程序…………………………………………………35
第五節 資料處理…………………………………………………39
第四章 結果………………………………………………………40
第一節 接受不同教學安排的學生,在「自然科學成就測驗」
表現之結果………………………………………………40
第二節 接受不同教學安排的學生,在「自然科學態度量表」
表現之結果………………………………………………53
第三節 科學博物館輔助教學意見調查表之結果………………67
第五章 討論………………………………………………………89
第一節 不同教學安排、成就水準對「自然科學成就測驗」
影響之討論………………………………………………89
第二節 不同教學安排、成就水準對「自然科學態度量表」
影響之討論………………………………………………91
第三節 科學博物館輔助教學意見調查表之討論………………93
第四節 運用科學博物館輔助自然科學習之探討………………9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101
第二節 建議………………………………………………………104
參考文獻 ……………………………………………………………108
一、中文部分………………………………………………………108
二、英文部分………………………………………………………113
附錄
附錄一………………………………………………………………116
附錄二………………………………………………………………127
附錄三………………………………………………………………130
附錄四………………………………………………………………132
附錄五………………………………………………………………135
附錄六………………………………………………………………137
附錄七………………………………………………………………143
表 次
表2-1 學校科學教育與博物館科學教育之比較…………………16
表3-1 實驗組各組參與人數…………………………………… 27
表3-2 自然科學成就測驗雙向細目表…………………………33
表3-3 實驗組之實驗程序表………………………………………38
表4-1-1 實驗組各組學生在自然科學成就測驗前、後測得分平均數之差異性t考驗摘要表 …………………………………41
表4-1-2 實驗組各組學生在自然科學成就測驗前測得分之差異性t考驗摘要表 ………………………………………………42
表4-1-3 實驗組各組學生在自然科學成就測驗前、後測得分之迴歸
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42
表4-1-4 實驗組各組學生在自然科學成就測驗得分之單因子共變數
分析摘要表 ………………………………………………42
表4-1-5 實驗組各組高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成就測驗前、後測得分平均數之差異性t考驗摘要表……………………………44
表4-1-6 實驗組各組高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成就測驗前測得分之差異性t考驗摘要表…………………………………………44
表4-1-7 實驗組各組高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成就測驗前、後測得分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表 ……………………………46
表4-1-8 實驗組各組高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成就測驗得分之單因子
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46
表4-1-9 實驗組各組中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成就測驗前、後測得分
平均數之差異性t考驗摘要表 …………………………46
表4-1-10 實驗組各組中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成就測驗前測得分之差異性t考驗摘要表 ………………………………………48
表4-1-11實驗組各組中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成就測驗前、後測得分
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48
表4-1-12 實驗組各組中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成就測驗得分之單因子
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48
表4-1-13實驗組各組低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成就測驗前、後測得分
平均數之差異性t考驗摘要表 …………………………50
表4-1-14實驗組各組低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成就測驗前測得分之差異性t考驗摘要表 ………………………………………50
表4-1-15實驗組各組低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成就測驗前、後測得分
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50
表4-1-16實驗組各組低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成就測驗得分之單因子
共變數分析摘要表…………………………………………52
表4-2-1 實驗組各組學生在自然科學態度量表前、後測得分平均數之差異性t考驗摘要表 …………………………………54
表4-2-2 實驗組各組學生在自然科學態度量表前測得分之差異性t
考驗摘要表 ………………………………………………54
表4-2-3 實驗組各組學生在自然科學態度量表前、後測得分之迴歸
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54
表4-2-4 實驗組各組學生在自然科學態度量表得分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56
表4-2-5 實驗組各組高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態度量表前、後測得分
平均數之差異性t考驗摘要表 …………………………56
表4-2-6 實驗組各組高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態度量表前測得分之差異性t考驗摘要表 ………………………………………56
表4-2-7 實驗組各組高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態度量表前、後測得分
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58
表4-2-8 實驗組各組高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態度量表得分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58
表4-2-9 實驗組各組中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態度量表前、後測得分
平均數之差異性t考驗摘要表 …………………………58
表4-2-10實驗組各組中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態度量表前測得分之差異性t考驗摘要表 ………………………………………60
表4-2-11實驗組各組中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態度量表前、後測得分
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60
表4-2-12 實驗組各組中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態度量表得分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0
表4-2-13實驗組各組低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態度量表前、後測得分
平均數之差異性t考驗摘要表 …………………………62
表4-2-14實驗組各組低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態度量表前測得分之差異性t考驗摘要表 ………………………………………62
表4-2-15 實驗組各組低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態度量表前、後測得分
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64
表4-2-16 實驗組各組低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態度量表得分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4
表4-2-17 實驗組各組低成就學生在自然科學態度量表得分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64
表4-3-1 受試學生對學習情況看法的人數、百分比摘要表………68
表4-3-2 受試學生對教師角色及運用科博館輔助教學看法的人數、百分比摘要表 ……………………………………………71
表4-3-3 受試學生對科博館教學的態度人數、百分比摘要表……74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29
圖3-2 研究程序圖…………………………………………………35
圖4-3-1 受試學生對學習情況看法的正向態度人數百分比直條圖
…………………………………………………………… 69
圖4-3-2 受試學生對教師角色與運用科博館輔助教學看法的人數百
分比直條圖 ………………………………………………72
圖4-3-3 受試學生對運用科博館輔助教學態度的人數百分比直條圖
…………………………………………………………… 75
圖4-3-4 參觀天文氣象展示區後滿意理由百分比直條圖…………77
圖4-3-5 劇場教室中滿意理由百分比直條圖………………………78
圖4-3-6 再次參觀科學中心及劇場教室意願百分比直條圖………79
圖4-3-7 科博館教學與傳統教學之比較……………………………81
圖4-3-8 受試學生的自然科學習態度之人數百分比直條圖………82
參 考 文 獻
壹、中文部份
于瑞珍(民90)。教育理論在博物館教育上的應用。博物館學季刊,15(2),
15-24。
于瑞珍(民87)。博物館為學校做些什麼?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實務研討會彙
編,87-93。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王文科(民8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美芬、熊召弟(民84)。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出版
社。
王秋土(民89)。如何籌建博物館。台北市:文建會。
王盈丰(民90)。一個讓人樂在學習的園地-談科博館劇場教室裡的「教」與「學」。博物館學季刊,15(2),107-114。
王維梅譯(民76)。博物館是未來教育的新工具。博物館學季刊,1(1),31-38。
王維梅(民79)。解說員--教育尖兵。博物館學季刊,5(3),13-17。
方炳林(民68)。教學原理。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左曼熹譯(民81)。學生觀眾對博物館教育活動的看法。博物館學季刊,
6(2),13-18。
左曼熹(民92)。以展示參觀活動單為媒材的博物館教學活動設計: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經驗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7(2),111-121。
呂秀玉(民91)。國立故宮博物院學生優質導覽探析。博物館學季刊,16
(3),77-95。
吳明清(民80)。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
版公司。
辛治寧(民86)。教育學習單於博物館教育之應用。史博館學報,第5期,
121-131。
何青蓉(民89)。從終身學習談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14(2),7-14。
李坤崇(民88)。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麗芳(民86)。博物館學習與學校教育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1(3),
3-9。
林政弘,張沛華合著(民84)。我國博物館經營管理之探討。台北市:教
育部社教司。
林清山(民81)。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林勝義(民86)。博物館功能與民眾之終身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7-12。
林錦雪(民84)。CAI與傳統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之國小學生學習自然科學成就和態度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美虹、陳英嫻(民84)。月相盈虧之概念改變,師大學報,40,509-548。
胡木蘭(民87)。台灣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上)。美育,100期,51-56。
胡木蘭(民87)。台灣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下)。美育,101期,43-52。
施明發(民90)。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於博物館教育的啟示。博物館學季
刊,15(2),25-38。
施明發(民89)。如何規劃博物館教育活動。台北市:文建會。
高大剛(民88)。非營利組織行銷溝通特性、顧客特質、服務品質與顧客
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私立逢甲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孝儀(民86)。七十年到七千年--從宮廷博物院邁向民族博物院的歷程。
亞太地區博物館館長會議論文集,頁11。
秦裕傑(民77)。博物館人語。台北市:漢光文化事業公司。
秦裕傑(民78)。讓大家都知道--中小學生參觀科學博物館評量。臺灣教育輔導月刊,39(4),2-5。
秦裕傑(民85)。現代博物館。台北市: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出版
社。
郭丁熒(民79)。由教育意義與本質談博物館教育功能之發揮。博物館學
季刊,5(3),53-56。
郭生玉(民74)。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精華書局。
郭為藩、高強華合著(民77)。教育學新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處(民75)。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三、四期建
築及設備計畫。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處。
陳英豪、葉懋堃、李坤崇、李明淑、邱美華(民80)。國小學生科學態度量表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4,頁1-25。
陳惠美譯(民79)。科學博物館的科學教育。博物館學季刊,4(3),31-38。
陳錦芬(民86)。電腦網路教學的詮釋與活動設計。國民教育,37(5),49-61。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民88)。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介。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陳正治(民90)。博物館輔助學校科技教學策略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科技博物,5(2),46-61。
陳慕迪(民91)。國小教師利用科學博物館教育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合作模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輝樺(民87)。科學中心的科技展示。博物館學季刊,12(1),39-49。
張春興(民8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淑智(民87)。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劇場教室設計原理。博物館學季刊,12(4),59-65。
張淑智(民88)。博物館劇場教室單元活動設計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譽騰(民83)。博物館論文集--走在博物館的時空裡。台北縣,稻香出
版社。
張詩悌(民86)。板橋林家花園解說效果之探討。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功明、劉幸真(民87)。博物館參觀經驗之比較─以省美館與科博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2(3),3-34。
許瑛玿、謝惠珠、鄒治華、張俊彥(民91)。調查台灣地區國中學生颱風概念理解現況。科學教育月刊,252期,2-11。
黃釗俊、李念魯、李應葦、陳輝樺(民85)。科學博物館內展示教育和科教活動的學習理念探討-以「彗星撞木星」天文特殊事件展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23-38。
黃淑芳(民86)。現代博物館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台灣省立博物館。
黃嘉郁(民89)。運用科學博物館展示輔助學校環境教育--以科工館「水
資源利用」展示設施為例。科技博物,4(2),47-61。
黃嘉郁(民89)。博物館的非制式科學教育。科技博物,4(4),48-57。
康軒文教事業(民91)。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十冊。台北縣:康軒文教
事業。
康軒文教事業(民91)。國民小學自然課本。台北縣:康軒文教事業。
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靳知勤(民83)。由科學教育的目標看科學博物館在教育上的定位。博物
館學季刊,8(2),65-70。
靳知勤(民85)。博物館解說在大眾科學教育中的角色與功能--科學解說
人員的觀點。科學教育學刊,4(2),197-220。
靳知勤、段曉林、高慧芬(民86)。科學博物館實施教師研習之理論探討與規劃研究。科學教育學刊,5(1),85-110。
靳知勤(民87)。親子觀眾在科學博物館恐龍廳中之參觀偏好、口語互動與行為特性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6(1),1-29。
靳知勤、劉冠任(民87)。以STS理念推展科學教育----非制式教育環境
中的可行策略。博物館學季刊,12(3),91-100。
靳知勤(民88)。博物館教育社群结社構想。博物館學季刊,13(4),79-84。
葉貴玉譯(民77)。如何為學生設計「自我導覽」手冊。博物館學季刊,2 (4),
29-34。
楊榮祥(民83)。由國際數理教育評鑑談我國科學教育。科學月刊,25(6)
,410-425。
劉幸真(民81)。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觀眾意見調查報告。博物館學季刊,
6(2),51-58。
劉幸真(民86)。學校到博物館參觀教學之探討--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星
象教學談起。博物館學季刊,11(3),39-47。
劉冠任(民89)。科博館教育人員對「龜展偶劇秀」表演活動之省思。博物
館學季刊,14(2),107-114。
劉德勝、黃釗俊、王明仁、陳輝樺(民86)。國中學生天文知識背景調查。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三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理學院。
蔡竺君(民89)。網路輔助自然科學習對國小學生成就及態度影響之個案
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蔡淑惠(民90)。台中科博館展示設施對國中生展示成果之評估--以生命
科學廳為例。科學教育月刊,242期,14-27。
謝文和(民86)。博物館在終身學習社會的角色。博物館學季刊,11(4),13-16。
蘇麗英譯(民84)。博物館目標上的問題與承諾。博物館學季刊,9(2),
45-51。
貳、英文部份
Beer,V.(1987).Do Museums Have “Curriculum?”.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2(4),101-105.
Bloom,J.N.,and Mintz,A.(1990).”Museums and the Future of
Education”.In Museum Education Roundtable (Ed.),Patterns in Practice,73.
Borun, M. (1997). Measuring the immeasurable:A pilot study of museum effecttiveness. (Available from Associ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Center,Washington, DC)
Chin, C.C. (1995):Interpreters’perceptions about the goals of the science museum in Taiwan.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San Francisco, CA, April 22-25, 1995).(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87334)
Dow,P.B.(1993).Teaching with objects:No fault learning ? Social studies,84(5),230-231,(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476708).
Ford,C.(2000).Museum-theatre.Museum Practice,1(5),pp.62-70.
Gennaro,E.D.(1981).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previsit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on learning from a museum field trip
exper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8,275-279.
George,A.S.(1999).Learning in museums:We learn what we live.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 ,24(3),pp.S6-S7.
Grinder,A.L.,& McCoy,E.S.(1985).The Good Guide:A Source Book for Interpreters, Docents and Tour Guides.Scottsdale,Arizona:Ironwood Press.pp.147.
Griffin,J.,& Symington,D.(1997).Moving from task-orientaated to learning-orientated strategies on school excursions to museums. Science education, 81(6), 763-779.
Hein,G.E.(1998).Learning in the museum.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Kimche,L.(1978).Science centers:A potential for learing.Science,
199,270-273.
Koran,J.J.,Jr.,Lehman,J.R.,Shafer,L.D.,&Koran,M.L.(1983). The relative effects of pre-and postattention directing devices on learning from a "walk-through" museum exhibi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341-346.
Koran,J.J.,Jr.,Longino,S.J.,&Shafer,L.D.(1983).A framework for conceptualizing research in natural history museums and science cent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325-339.
Linn,M.C.(1980).Free-choice experiences:How do they help children learn? Science Education,64,237-248.
Lord,B.,& Lord,G.D.(1997).The Manual of Museum Management.London:
The Stationery Office.
Shortland,M.(1987).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Nature,328,
213-214.
Stronck,D.R.(1983).The comparative effects of different museum tours on children's attitudes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0,283-290.
Tunnicliffe, S.D. (1997): The effect of the presence of two
Adults--chaperones or teachers--on the content of the conversations of primary school groups during school visits to a natural history museum. Journal of Elementary Science Education, 9(1), 49-65.
Wright, E.L.(1980).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a museum experience on the biology achievement of sixth-grad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7,99-104.
Wellington,J.J.(1990).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in science:the role of the interactive science centers. Physics Education,
25(5),247-25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正治(民90)。博物館輔助學校科技教學策略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科技博物,5(2),46-61。
2. 陳錦芬(民86)。電腦網路教學的詮釋與活動設計。國民教育,37(5),49-61。
3. 秦裕傑(民78)。讓大家都知道--中小學生參觀科學博物館評量。臺灣教育輔導月刊,39(4),2-5。
4. 胡木蘭(民87)。台灣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下)。美育,101期,43-52。
5. 胡木蘭(民87)。台灣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上)。美育,100期,51-56。
6. 邱美虹、陳英嫻(民84)。月相盈虧之概念改變,師大學報,40,509-548。
7. 林勝義(民86)。博物館功能與民眾之終身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7-12。
8. 李麗芳(民86)。博物館學習與學校教育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1(3),
9. 何青蓉(民89)。從終身學習談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14(2),7-14。
10. 呂秀玉(民91)。國立故宮博物院學生優質導覽探析。博物館學季刊,16
11. 左曼熹(民92)。以展示參觀活動單為媒材的博物館教學活動設計: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經驗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7(2),111-121。
12. 王維梅(民79)。解說員--教育尖兵。博物館學季刊,5(3),13-17。
13. 王盈丰(民90)。一個讓人樂在學習的園地-談科博館劇場教室裡的「教」與「學」。博物館學季刊,15(2),107-114。
14. 于瑞珍(民90)。教育理論在博物館教育上的應用。博物館學季刊,15(2),
15. 陳輝樺(民87)。科學中心的科技展示。博物館學季刊,12(1),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