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01: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佳賢
研究生(外文):Lin Chia Hsien
論文名稱:國民小學知識分享平台之規劃與建置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he Plan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Sharing Platform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廖春文廖春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ao Chuen W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中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5
中文關鍵詞:國民小學知識分享平台規劃與建置知識管理
外文關鍵詞:elementary schoolknowledge-sharing platform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knowledge manag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6
  • 點閱點閱:53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知識分享平台的規劃與建置,首先藉由文獻探討釐清知識管理的基本概念與知識分享平台的內容架構,再根據實際運作的國小網站與教育社群網站的內容建置,進行個別縱向分析與群體橫向分析比較,然後經由比較分析結果,歸納出國民小學知識分享平台所應具備的內容項目,最後依據這些內容項目,實際規劃與建置國民小學知識分享平台。本研究的目的如下:一、探討學校網站與知識管理之關係。二、分析國內小學網站做為知識分享平台之適用性。三、探討網際網路對於知識傳播的助益。四、探討虛擬社群與知識創新之關係。
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選定15所國民小學網站及5個教育社群網站做為研究對象,然後以「知識分享內容架構」與「網站瀏覽評鑑層面」這兩個層面來進行網站的內容分析。「知識分享內容架構」包括「知識擷取」、「知識儲存」、「知識應用」、「知識分享」、「知識創新」、「知識社群」等六大層面;而「網站瀏覽評鑑層面」則包括「導覽介面」、「美工設計」、「內容豐富」、「易閱讀性」、「呈現速度」、「網站識別」等六個項目。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學校網站成為最佳的知識入口:學校網站應當與企業網站一 樣,重新建構成為知識的入口網站與分享平台,容納組織內外的知識,並隨時提供組織成員方便的檢索與儲存的工具。
二、國小網站架構兼顧理想與現實:在現行的網站架構下,重新歸納與統整知識分享平台所應具備的項目與內容,再加上社群網站的概念,讓國民小學網站不只是靜態知識的儲存,也是動態知識流通、應用與創新的場所。
三、知識服務突破地域與時間限制:網路的發達除了讓傳統教育突破地域與時間的限制之外,也促進了自主學習與終身教育的風潮,學校做為教育單位,更應該讓知識的傳播多元化,讓學生與教師能夠自主學習,所以學校網站便成為這一波網際網路革命下最佳的知識傳播工具。
四、虛擬社群促進知識的轉化創新:學校面除了提供實體社群進修與研習的機會之外,也應當在網站上提供各種工具,如留言版、討論區、聊天室等互動工具,以促進虛擬社群的形成,藉由社群成員彼此互動,快速地創造、分享與流通知識的管道。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所歸納之結論與心得提出幾項建議,以作為學校、教師、學生及未來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sharing platform in elementary schools. First, it clarifies the basic concep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sharing platform by literature review. Second, it makes comparisons between individual websites of elementary schools and educational communities which are running in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ir constructions longitudinally and transversely. Third, it concludes the items and contents that a knowledge-sharing platform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should have through the results of comparisons. Finally, it actual outlines and constructs a platfor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clusion.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ing: 1.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bsites of elementary school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2. To analyze the applicability of elementary schools as the knowledge-sharing platform in Taiwan. 3. To explore the benefits of virtual community that spread knowledge through Internet. 4.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rtual community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In order to reach the purposes mentioned above, websites of 15 elementary schools and 5 educational communities were selected and the contents of these site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wo dimensions: “Knowledge-sharing framework” and “Evaluation of internet surfing”. In “Knowledge-sharing framework”, it includes “Knowledge-collection”, “Knowledge-storage”, “Knowledge-application”, “Knowledge-sharing”, “Knowledge-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community”; while “Evaluation of internet surfing” covers “Interface”, “Design”, “Content”, “Readability”, “Speed” and “Identificat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1. School websites have become the best portal of knowledge sharing: school websites should be the same as those of enterprises that were re-constructed as the portal and sharing platform of knowledge, that contain all the knowledg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organization, and that provide convenient tools to search and save for the members of the organization.
2. Websites of primary schools consist of theory and reality: under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websites, items and content that the sharing platform should be concluded and integrated along with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websites. Consequently, websites of elementary schools are the space not only to store knowledge, but also to demonstrate that knowledge can be circulated, applied and innovated.
3. Knowledge services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ime and areas: the popularity of Internet allows traditional education not only breaks the limitation of time and areas, but also promotes the trend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lifelong education. As units of education, school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diversify the spreading of knowledge, make students and teachers able to study autonomously. For these reasons, websites of schools become the best tool of knowledge-spreading during the revolution of Internet.
4. Virtual community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knowledge: elementary schools should provide not only the opportunity of research and further study, but also the interactive tools such as guestbook, message board and chat room to accelerate the forming of virtual community. Through mutual interaction of members in the community, channels of knowledge can be quickly created, shared, and circulated.
Finally, this study provides some recommendations to schools, teachers, students and future research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知識管理之內涵 11
第二節 知識管理導入學校行政與教學之流程 27
第三節 網際網路之意涵與相關概念 37
第四節 國民小學知識分享平台之規劃與建置相關研究 47
第五節 國民小學知識分享平台之架構 5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9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0
第三節 研究流程 62
第四節 分析層面說明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67
第一節 案例個別分析 67
第二節 案例綜合分析 138
第五章 國民小學知識分享平台之雛型網站架構與功能 147
第一節 網站架構功能與規劃 147
第二節 雛型網站設計 15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57
第一節 結論 157
第二節 建議 159
參考文獻 165
一、中文部份 165
二、英文部份 171
附錄 175
附錄一 175
附錄二 181
一、中文部份
丁惠民(民89)。虛擬社群的運作機制與技術管理。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12,7-14。
尤克強(民89)。知識管理的實踐策略。遠見雜誌,170,296-297。
尤曉鈺(民90)。國民小學知識管理現況之調查研究─以台北市和嘉義縣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王如哲(民89)。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王誕生、林柏章(民90)。教育界推動知識管理的可行策略與做法。師友,408,48-51。
白景文(民89)。知識管理創造智創企業。管理雜誌,315,66-68。
立威資訊研究室(民88)。21世紀電腦概論與實務應用。台北市:立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何雲蓮(民91)。個人知識倉儲之模式與架構設計。私立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余榮輝(民89)。汽車產業競爭策略之研究-以和泰汽車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有順(民89)。網路社群知識分享過程之研究─以企業管理教學網站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政達(民90)。知識管理在學校行政之應用。教育學刊,17,219-232。
吳清山、黃旭鈞(民89)。學校推動知識管理策略初探。教育研究月刊,77,18-32。
吳毓琳(民90)。知識管理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筱茵(民90)。數位時代的知識管理。能力雜誌,545,48-53。
李國光、賴明豐(民91)。組織知識轉換之內隱知識的分享與互動。研習論壇月刊,14,22-24。
李藍怡(民91)。PCB手插件工作指派之知識管理系統。私立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汪正中(民91)。教師的知識管理平台。師友,420,44-48。
阮紹薇(民89)。電腦網路中「虛擬社群」現象與經營策略之探討。大學圖書館,4(1),60-80。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民88)。杜拉克─經理人的專業與挑戰。(李田樹譯)。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民89a)。知識管理。(張玉文譯)。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姿妙(民89)。兒童學習網站品質評鑑準則之發展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傑毓、曾慈君(民89)。知識管理架構中虛擬社群應用之研究。2000年科技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林義楠(民89)。Intranet上以RDB為核心的文件編輯器之研究。私立元智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錦洪(民91)。XML為基礎之知識管理系統--以金融監理業務為例。私立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邱璟明(民88)。網際網路線上服務品質衡量模式之建立。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俞國華(民91)。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施向玨(民91)。軟體開發實作階段的知識管理。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洪明洲(民88)。網路教學。台北市:華彩軟體。
計惠卿(民90)。從知識管理看教育資源網站之規劃建置。中等教育,52,70-86。
馬曉雲(民89)。知識管理實務應用。台北市:華彩軟體。
高一菁(民90)。迎向新的知識工程─知識經濟與教育改革(專訪台灣師大教育系陳伯璋教授)。教育研究月刊,89,5-19。
張志明(民89)。「知識經濟」時代的學校行政。學校行政雙月刊,6,38-49。
張明輝(民90)。知識經濟與學校經營。現代教育論壇。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哲綸(民91)。知識管理資訊系統之策略規劃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榮嘉(民91)。知識管理在國民小學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教育部(民86)。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民91年11月14日,取自:http://www.edu.tw/information/infpln/bascont.htm。
陳士伯(民90)。政府知識管理與資訊化。研考雙月刊,221,58-67。
陳中基(民91)。以CommonKADS為基礎的知識管理系統模式建構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陳永隆、莊宜昌(民92)。知識價值鏈。台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傑洛米.霍普、湯尼.霍普(Hope, J. & Hope, T.)(民88)。笑傲第三波。(王瓊淑譯)。台北市:經典傳訊。
曾國鴻、陳榮宗(民90)。技職院校採行知識管理策略遭遇之困境及對策。技術及職業教育,63,20-24。
湯令儀(民89)。知識分享網路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湯瑪斯.史都華(Stewart, T.)(民88)。智慧資本─資訊時代的企業利基。(宋偉航譯)。台北市:智庫文化出版杜。
黃貝玲(民89)。虛擬社群的發展現況與趨勢分析。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12,15-22。
勤業管理顧問公司(民90)。知識管理推行實務。(許史金譯)。台北市:商周出版社。
楊其清(民90)。組織內部知識移轉流程之研究-以惠普科技顧問事業群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其清(民90)。結合網路與知識管理的優勢。管理雜誌,322,104-107。
楊哲彥(民91)。協同式知識管理系統架構之設計。國立成功大學製造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楊清閔(民89)。知識活動下的人力資源策略。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溫明正(民91)。以知識管理行學校行政改革。教育資料與研究,45,47-48。
葉威呈(民91)。知識管理為基的企業入口網站之研究與建立。私立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葉威徹(民90)。營建工程知識管理系統之建置。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詹佳琪(民89)。虛擬社群成員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廖春文(民90)。知識管理在學校行政實際應用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9,1-33。
廖偉堯(民91)。整合知識管理系統及線上學習機制。私立逢甲大學工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廖勝能(民90)。學校組織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榮欽科技主筆室(民89)。2000電腦概論彩色書。台北市: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蒙以亨、鄭仲亨、陳彥龍、陳木安(民90)。以知識管理技術建構企業資訊入口網站的策略運用。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25,30-35。
趙國仁講,李宜玲整理(民90)。以「企業知識社群」理念打造「企業資訊入口網站」,落實企業知識管理目標。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26,73-76。
劉京偉(民89)。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台北市:商周出版社。
劉常勇(民89)。何謂知識?。民91年11月9日,取自:http://www.cme.org.tw/know/。
劉常勇(民89)。知識管理的定義。民91年11月9日,取自:http://www.cme.org.tw/know/。
劉淑娟(民89)。知識管理在學校營繕工程之運用。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民85)。大陸版辭源(單卷合訂本)。台北市:遠流。
潘欣宜(民88)。以網路外部性觀點思考網際網路上資訊中介商之經營策略。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采芳(民88)。顧問業知識管理系統架構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鄭文暹(民90)。企業導入知識管理促進組織知識整合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鄭玄宜、陳可德(民89)。網際網路快易通。台北市:第三波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鄭凱雄(民91)。個人知識倉儲系統之建構與管理。私立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戴文坡、普賽克(Davenport, T. H. & Pausak, L.)(民88)。知識管理。(胡瑋珊譯)。台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鍾貴初、簡煒耿(民85)。輕鬆認識電腦網路系列─Internet。台北市:全欣資訊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羅文基(民90)。知識管理在教育上的應用。翰林文教雜誌網路版,19。民91年11月18日,取自: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magazine.htm
羅家德(民89)。EC大潮:電子商務趨勢。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嚴秀芬(民90)。網路社群於知識分享平台應用之規劃與建置先期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工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東偉(民91)。優質好站設計鑑賞I。台北市:金禾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二、英文部份
Allee, V. (1997). 12 principl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raining & Development, 51(11), 71-75.
Bukowitz, W. R. & R. L. Williams (1999).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fieldbook. London: Prentice Hal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 D. (2000). The challenges of electronic collabor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 In S. Rock (Ed.). Knowledge Management: A Real Business Guide. London: Caspian.
Davenport, T.H., Long,D.W. & Beers,M.C. (1998), 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3-57.
Despres, C. & Chauvel, D. (1999). Knowledge management(s).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3(2), 110-123.
Drucker, P. F. (1993). Post-capital society.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Gilbert, Myrna & Gordey-Hayes, Martyn. (1996).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chnovation, 16(6), 301-312.
Harris, D. B. (2003). Creating A Knowledge Centr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On-line] (http://www.dbharris.com/ckc.htm).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motivation of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2), 91—100.
Herzberg, F. (1968). Work and the nature of man. London: Granada.
Jones, Q. (1997) Virtual-communities, virtual settlements & cyber-archaeology: A theoretical outline ?. [On-Line] (http://www.ascusc.org/jcmc/vol3/issue3/jones.html).
Machlup, F.(1983). Semantic quirks in studies of inform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Mougayar, W. (1998). Opening digital markets: Battle plans and business strategies for internet commerce. New York: McGraw-Hill.
Nijhof, W. (1999).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In Academ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HRD) Conference Proceedings. (ERIC No. ED 431 948).
Nonaka, I. & H. Takeuchi(1995).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lanyi, M. (1996). The tacit dimension. London: Routledge.
Purser, R., Pasmore, W. & Tenkasi, R. (1992). The influence of deliberations on learn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Management, 9, 1-28.
Senge, P.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Bantam Doubleday Dell.
Senge, P. (1994). The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The Marsh Agency and The Spieler Agency.
Senge, P. (1997). Sharing knowledge. Executive Excellence. Vol. 14, Iss. 11, Nov. 1997, 17-18.
Spence, J.T. & Helmreich, R.L. (1983). Achievement-related motives and behaviors. In J.T. Helmreich (Ed.),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es: Psych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Approaches, 7-74. San Francisco: W.H. Freeman.
Stott, K. & Walker, A. (1995). Teams, teamwork & teambuilding: The manager’s complete guide to teams in organizations. New York: Prentice Hall.
Sundstrom, E., Demeuse, K. P. & Futrell D. (1990). Work teams: Applications and effectiven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5, 120-133.
Sveiby, K. (2000) Measuring intangibles & intellectual capital: an emerging first standard. [On-Line] (http://www.sveiby.com.au/Emerging).
Thurow, L. (2000). Building wealth: the new rules for individuals, companies, and nations in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Tompoe, M. (1993). Motivating knowledge workers─The challenge for the 1990s. Long Range Planning, 26(3), 49-55.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2000). Introduction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Retrieved September 4, 2002, from http://www.uts.edu.au/fac/hss/Departments/DIS/km/introduct.htm
Wellman, B., Janet S., Dimitrina D., Laura G., Milean G. & Carloine H. (1996), Computer networks as social networks: collaborative work, telework and virtual communi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2, 211-23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白景文(民89)。知識管理創造智創企業。管理雜誌,315,66-68。
2. 尤克強(民89)。知識管理的實踐策略。遠見雜誌,170,296-297。
3. 丁惠民(民89)。虛擬社群的運作機制與技術管理。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12,7-14。
4. (27) 劉正田,企業無形資產價值評估問題之探討,會計研究月刊,第170 期,頁21-28,民國89年1月。
5. (26) 鄭惠之,智慧資本之評價與管理研討會紀實,會計研究月刊,第180 期,頁18-26,民國89年11月。
6. (14) 洪振添,智慧資產之評價模式,會計研究月刊,第180 期,頁27-34,民國89年11月。
7. (5) 吳安妮,談價值管理創造企業競爭利基,會計研究月刊,第178 期,頁12-14,民國89年9月。
8. 吳政達(民90)。知識管理在學校行政之應用。教育學刊,17,219-232。
9. 吳清山、黃旭鈞(民89)。學校推動知識管理策略初探。教育研究月刊,77,18-32。
10. 呂筱茵(民90)。數位時代的知識管理。能力雜誌,545,48-53。
11. 李國光、賴明豐(民91)。組織知識轉換之內隱知識的分享與互動。研習論壇月刊,14,22-24。
12. 阮紹薇(民89)。電腦網路中「虛擬社群」現象與經營策略之探討。大學圖書館,4(1),60-80。
13. 張志明(民89)。「知識經濟」時代的學校行政。學校行政雙月刊,6,38-49。
14. 陳士伯(民90)。政府知識管理與資訊化。研考雙月刊,221,58-67。
15. 曾國鴻、陳榮宗(民90)。技職院校採行知識管理策略遭遇之困境及對策。技術及職業教育,6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