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ac57:fc92:1c8d:566e)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8: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健德
研究生(外文):Liu, Chien-Te
論文名稱:適性化學習系統設計開發與驗證之研究:以網路法律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Developing and Evaluating the Adaptive Learning System: An example of the Law in the Internet
指導教授:賴冠州賴冠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ai, Guan-Jo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中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測驗評量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6
中文關鍵詞:適性化法律知識網路多媒體適性化學習系統
外文關鍵詞:adaptivelawnetmultimediaadaptive learning syste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6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適性化網路學習系統之適性化演算設計,利用該演算法將難度適中之教材呈現給學習者,以適宜學習的時間達到應有的學習成效。研究首先針對現今個別化教育理論與網路適性化系統的發展與狀況作一探討,並進而探求學習者的學習特性與教材難度的相關性;根據文獻中的概念及本研究發展建立之理論與數學模型,得到學習者與教材難易的對應關係;依據此關係,給予學習者合適的教材。
接著針對該學習模型,探討學生學習中學習能力的提升與其他學習影響因子的改變,提出課程適性化之方法,建立一適性化的學習系統。並依照研究結果,以網路法律問題為課程範例,運用發展之演算法與內容呈現適性化和導覽適性化兩方面的技術,實作一學習系統,做進一步的驗證與分析。
本研究之學習系統經由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實際適用後,發現該演算法與設定之參數,確實能使系統依假設之程序運作與課程適性化,且該系統亦能供給別的課程與設定其他參數來做實驗。
研究最後將發展的演算法及實驗結果與四個已發表並實作的適性化課程選擇演算法做討論與比較。經由這些討論,發現本研究發展之演算機制,在各學習因素的考量與動態適性化的效率,比起那些方法皆有顯著的發展,而這也是本研究最大的貢獻。
This thesis proposes an adaptive learning model for the adaptive distance learning system. The adaptive learning model could select the appropriate course to users in an acceptable time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learning performance. This thesis first studies the current learning systems, and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rner’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eaching material’s difficulty. Owing the relationship, the appropriate course could be applied for each learner.
This thesis also establishes an adaptive learning model to exploit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the learning ability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In this thesis, the knowledge of the law is applied for verifying the proposed adaptive learning model. The adaptive learning system is implemented for evaluation and verifica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e superiority of the proposed adaptive learning model over that of other models in from the litera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國小電腦教室概況 11
第二節 個別化教學 13
第三節 適性化教學影響因素 25
第四節 適性化網路學習 32
第三章 適性化策略與架構 39
第一節 適性化策略與實現 39
第二節 系統設計 46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進行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3
第四節 研究步驟 57
第五節 系統建置 61
第六節 系統試用設計 70
第五章 研究成果分析與討論 73
第一節 系統運作流程 73
第二節 試用結果分析與討論 7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結論 91
第二節 建議 93
參考文獻 95
附錄一 「國中小學生網路法律常識」問卷 103
附錄二 「國中小學生網路法律常識」問卷統計資料 108
附錄三 適性化教學系統資料庫格式 121
附錄四 適性化教學網路法律學習網站教學教案設計範例 124
附錄五 適性化教學網路法律學習網站測驗題庫示例 145
附錄六 適性化教學系統主要模組功能畫面 146
附錄七 適性化教學系統網路法律學習網站學習者使用流程畫面 149
附錄八 「網路法律學習網站」試用經驗問卷 152
附錄九 「網路法律學習網站」試用經驗問卷分析結果 153
中文部份
王寶墉(1995)。現代測驗理論。台北:心理。
何榮桂(2001)。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85,5-14。
何榮桂(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策略。資訊與教育,88,1-2。
李世林(2001)。智慧型適性化教學系統開發平台之研究。中華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90CHPI0392024。
李青蓉(1999)。從空大網路面授經驗談互動性策略。隔空教育論叢,11,169-192。
李咏吟(1985)。最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遠流。
李咏吟、單文經(1985)。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李建億、古豪、林憲霸、林幸福、洪式合(1998)。適用於國小學童的網路學習資源網頁編寫之研究。論文發表於東華大學主辦之「TANET 1998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花蓮。
李雪莉(2001)。來到電腦教室彷彿看到日出。2002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lcenter.com.tw/Newsites/trend/trend6-1.htm
李雪莉(2001)。資訊教育大量投資開路。2002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lcenter.com.tw/Newsites/trend/trend6-3.htm
余民寧(1991)。試題反應理論的介紹(一):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研習資訊,8(6),13-18。
余民寧(1992a)。試題反應理論的介紹(二):基本概念和假設。研習資訊,9(1),5-9。
余民寧(1992b)。試題反應理論的介紹(三):試題反應模式及其特性。研習資訊,9(2),6-10。
吳作樂(1995,5月13,14日)。資訊革命可能引發第二次文藝復興。中國時報,18版。
吳幸玲(2002)。以遞迴方法推估非同步網路教材難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90NKNU0395011。
吳明隆(1998)。電腦態度的意義及其量表內含的探究。資訊與教育,65,48-55。
吳錫修、蔡新民(1999)。以XML設計資訊網教學課程之瀏覽控制機制。遠距教育,12,45-52。
吳鐵雄、林奇賢(1998,4月)。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中學習活動追蹤系統與其應用。論文發表於高雄師範大學電算中心主辦之「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ICCAI 1998)」,高雄。
林玉体(1980)。西洋教育史。台北:文景。
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生傳(1999,5月)。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創新。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辦之「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革新」,台北。
林孝禹、邱文雅、柯伯旻、江佳玶(2003年,2月27日)。奇摩不當襲用蕃薯藤網站內容案。智慧財產電子報,3。2003年1月18日。取自http://iip.nccu.edu.tw/iip/NEW-iip/e-paper/2003/003/YahooYAM.htm
林信男(2001)。適性化學習網站之研究:以高中數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9NCTU0394065。
林紀慧(1998)。個別差異和學習路徑策略與電腦超本文學習成效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1,1-14頁。
林進材(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林寶山(1992)。個別化理論教學與實際─凱勒教學模式之研究。台北:五南。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
卓輝泰(2002)。依學習風格建構中學適性數位學習模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90CCU00392126。
孫光天,陳新豐,吳鐵雄(2001)。線上適性測驗系統回饋對電腦態度影響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1-18。
黃光雄(1988)。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武元、許榮隆、古松民(2000,10月)。非同步的教材特性模式之研究。載於國立成功大學計算機與網路中心舉辦之「TANET 2000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頁400-407),台南。
黃武元、王錦裕、楊岱霖(2001)。適性化學習系統之製作。教學科技與媒體,55,36-49。
黃漢臣(2002)。如何「安全地」收發電子郵件-電子郵件所引發法律議題之探討。2002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secureonline.com.tw/sol_main_t06-1b.asp?id=273
教育部電算中心(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2002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edu.tw/moecc/information/itpolicy/itprojects/itinfra.htm
教育部(2001)。九十年度「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2002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edu.tw/information/expand/90comclass/900312-1.doc
教育部(2003)。九十二年教育部補助資訊種子學校建置與教師團隊培訓作業要點。2003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edu.tw/moecc/information/itpolicy/itseed/92itseedplan.doc
章忠信(1997)。網路服務業者之著作權侵害責任。萬國法律,97,39-64。
章忠信(2000)。網路著作權的幾項深思。2002年12月1日,取自
http://www.copyrightnote.org/paper/pa0013.doc
陳榮裕、趙雅芬、陳美文(2001)。MP3事件成大與IFPI有條件和解。2002年12月1日,取自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special/mp3/main.htm
陳俊隆(2000)。一個以多代理人為基礎之智慧型教學代理人。逢甲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8FCU00392010。
陳冠碩(2000)。適性化的多重代理學習架構在遠距教學系統的應用。世新大學資訊管裡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9WCJC0396001。
郭淑芳、張基成(1998)。企業教育訓練實施遠距教學之途徑。遠距教育,7,30-37。
郭禎祥(1998)。從寫實到寫意─中西繪畫風格的比較與藝術鑑賞CAI製作。課程與教學,1(2),15-36。
許怡安(2001)。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素養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9NCCU0472013。
許麗玲(2000)。認知風格在虛擬實境遠距學習遷移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8NKNU0036018。
曹雅方、徐新逸(2001)。國小教育學程資訊教育相關課程設計之需求評估。論文發表於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廿一世紀2001中小學資訊科技教育課程與教學粵港澳研討會」,香港。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葉學志(1994)。教育概論。台北:正中。
楊欣兼(1998)。在WWW上針對使用者偏好模型的一種線上自我導向學習方法之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6YZU00392056。
楊岱霖(2002)。動態適性化學習系統之研究。元智大學電資與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9NKNU0395008。
楊家興(1987)。ICAI智慧型輔助教學簡介。視聽教育雙月刊,28(5),29-37。
謝冠章(2002)。網路學習之學習路徑控制機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90NSYS5396043。
劉尚志、陳佳麟(2002)。MP3、Napster、Gnutella挑戰網路著作權。2002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ipeclaw.com.tw/argue_case/arguecase_04.shtm
劉明洲、陳龍川(1998)。教學網頁的系統性發展。論文發表於東華大學主辦之「TANET 1998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花蓮。
劉靜怡(2002)。網路音樂的死路或轉機?-Napster判決的分析與省思。2002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ipeclaw.com.tw/argue_case/arguecase_napster_01.shtm
韓善民(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簡介。資訊與教育,61,2-8。
韓善民(1998)。我國資訊教育基礎建設簡介。研習資訊,15(2),16-21。
韓善民(2000)。資訊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77,3-7
韓善民(2001)。我國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81,7-12。
英文部份
Block, J. H. (1980). Promoting excellence through mastery. Theory into Practice, 19(1), 66-74.
Bra, P. D., & Brusilovsky, P. (Eds.). (1999). Adaptive hypermedia: from systems to framework. ACM Computing Surveys 31(4). Retrieved October 15, 2002, from http://www.cs.brown.edu/memex/ACM_HypertextTestbed/papers/25.html
Brandt, R. (1979). A conversation with Benjamin Bloo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7(2), 157-161.
Brusilovsky, P. (1996).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adaptive hypermedia. User Modeling and User-Adapted Interaction 6, 87-129.
Castelli, C., & Colazzo, L. (Eds.). (1998). Cognitive variables and patterns of hypertext performances: Lessons learned for educational hypermedia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7(2/3), 177-206.
Carroll, J. B. (1963). A model of school learning.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4, 723-733.
Carroll, J. B. (1989). The Carroll model - A 25-year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view. Educational Research, 18(1), 26-31.
Charles, C. M. (1980). Individualizing instruction. St. Louis, MO: mosby.
Dunn, R. & Dunn, K. (1975). Educator’s self-teaching guide to individualizing instructional programs. New York: Parker.
Gagné, R. M. & Briggs, L. J. (1974).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New York: Holt, Rinhart and Winston.
Gagné, R. M.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4th ed.). New York: Holt, Rinhart and Winston.
Guskey, T. R. (1985). Implementing mastery learning. Belmont, CA: Wadsworth
Heinich, R., Molenda, M., Russell, J. D., & Smaldino, S. E. (2001).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Columbus, OH: Prentice Hall.
Johnston, K. L. (1985). Examining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mastery learning in a classroom sett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2(6), 543-554.
Kemp, J. E. (1977). Instructional design : a plan for unit and course development. Belmont, CA: Lake.
Kulik, C. C. & Kulik, J. A. (1987). Mastery testing and student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15, 325-345.
Lawless, K. A., & Kulikowich, J. M. (1998). Domain Knowledge, Interest, and hypertext navigation: A study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Journal of Education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7(1), 51-69.
Marquardt, M. J. (1996). Build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A systems approach
to quantum improvement and global success. Now York: McGraw-Hill.
Mohan, M., & Hull, R. E. (Eds.) (1974).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 Chicago, IL: Nelson-Hall.
Pascoe, R., & Sallis A. (1998, October). A pedagogical basis for adaptive WWW textbooks. North American Web Developers Conference, Fredericton, New Brunswick, Canada.
Perkowitz, M., & Etzioni, O. (1997, August). Adaptive web sites: an AI challenge. In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ages16-23, Nagoya, Japan.
Perkowitz, M., & Etzioni, O. (1999). Towards adaptive web sites: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case study. Retrieved October 15, 2002, from http://www8.org/w8-papers/2b-customizing/towards/towards.html.
Walberg, H.J. (1975a). Educational process evaluation. In M.W. Apple, M.J. Subkoviak & H.S. Lufler (Ed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alysis and responsibility, (pp. 237-268). Berkeley, CA: McCutchan.
Walberg, H. J.(1975b). 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 educational individualization. In H. Talmage. (Eds.), Systems of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p. 15-18). Berkeley, CA: McCutcha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武元、王錦裕、楊岱霖(2001)。適性化學習系統之製作。教學科技與媒體,55,36-49。
2. 孫光天,陳新豐,吳鐵雄(2001)。線上適性測驗系統回饋對電腦態度影響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1-18。
3. 林紀慧(1998)。個別差異和學習路徑策略與電腦超本文學習成效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1,1-14頁。
4. 吳明隆(1998)。電腦態度的意義及其量表內含的探究。資訊與教育,65,48-55。
5. 余民寧(1992b)。試題反應理論的介紹(三):試題反應模式及其特性。研習資訊,9(2),6-10。
6. 余民寧(1991)。試題反應理論的介紹(一):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研習資訊,8(6),13-18。
7. 李青蓉(1999)。從空大網路面授經驗談互動性策略。隔空教育論叢,11,169-192。
8. 何榮桂(2001)。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85,5-14。
9. 章忠信(1997)。網路服務業者之著作權侵害責任。萬國法律,97,39-64。
10. 郭淑芳、張基成(1998)。企業教育訓練實施遠距教學之途徑。遠距教育,7,30-37。
11. 郭禎祥(1998)。從寫實到寫意─中西繪畫風格的比較與藝術鑑賞CAI製作。課程與教學,1(2),15-36。
12. 楊家興(1987)。ICAI智慧型輔助教學簡介。視聽教育雙月刊,28(5),29-37。
13. 韓善民(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簡介。資訊與教育,61,2-8。
14. 韓善民(1998)。我國資訊教育基礎建設簡介。研習資訊,15(2),16-21。
15. 韓善民(2000)。資訊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7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