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e11:74e4:2207:41a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16: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淑君
研究生(外文):Shu-Chun Huang
論文名稱:國小學童聽覺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指導教授:楊志堅楊志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Chien Yang, Ph.D.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中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測驗評量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7
中文關鍵詞:口語理解聽覺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家庭環境
外文關鍵詞:Verbal ComprehensionListening ComprehensionReading ComprehensionHome Environ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5
  • 點閱點閱:33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0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7
本研究旨在編製聽覺理解測驗,以探討國小學童在聽覺理解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之表現情形,並分析不同背景因素之學童在這兩方面的差異情形。研究者以台中縣市國小一、二年級學童共460名為對象,研究結果發現:
一、國小一、二年級學童聽覺理解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因年級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年級越高表現越好。
二、國小低年級不同成就組學童之聽覺理解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其成長變化很一致。
三、聽覺理解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有顯著的正相關,且隨著年級的增加而相關愈高。
四、一年級學童在聽覺理解能力的表現顯著優於閱讀理解能力,二年級學童在聽覺理解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的表現則無顯著的差異。
五、本研究中,均優型學童人數在一年級、二年級分別有15.2﹪、16.1﹪;均低型有15.7﹪、20.9﹪;優聽型有3.5﹪、0.4﹪;優讀型有1.3﹪、2.2﹪。
六、入學前學過注音符號之學童,在聽覺理解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的表現上,顯著優於沒有學過注音符號之學童。
七、國小低年級學童,其聽覺理解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隨雙親教育程度提高而增加,並達到顯著差異。
八、國小低年級學童聽覺理解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大致會因親子閱讀時間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九、國小低年級學童聽覺理解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不因性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十、國小低年級學童聽覺理解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不因親子說故事時間不同、與媒體接觸時間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及限制,提出對未來研究及教學的建議。
With a self-mad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test, this study aims to (1) investigat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2)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hildren from various backgrounds in the aspects of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 subjects involved are 460 first-grade and second-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chung. The findings are presented as follows:
1.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grade students in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Higher graders perform better than lower ones.
2.It is shown among the lower grad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a similarity of their developments in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3.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s positively correlative to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 higher the grade, the more obvious is the correlation.
4.First-grade students perform better i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than reading comprehension. However, ther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second-grade students.
5.In this study, first- and second-grade students superior in both aspects account for 15.2% and 16.1%; inferior in both aspects, 15.7% and 20.9%; superior in listening, 3.5% and 0.4%; and superior in reading, 1.3% and 2.2% respectively.
6.Students who have learned 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i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an those who have not.
7.Lower grade students’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is influenced by their parents’ education background. The higher the education degree, the better their children perform. And the difference is obvious.
8.Lower grade students’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is mostly correlative to the hours they and their parents spend on reading together.
9.Gender does not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lower grade student’s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10.Lower grade students’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is apparently influenced by the hours they and their parents spend on telling stories and the time they are exposed to media.
Finally, further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future studie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定義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6
第一節 閱讀歷程的相關研究………………………………… 6
第二節 聽覺理解與閱讀理解的意義和重要性……………… 15
第三節 聽覺理解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 20
第四節 聽覺理解與閱讀理解測驗編製之相關研究………… 30
第五節 小結……………………………………………………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和步驟……………………………………… 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0
第四節 研究程序……………………………………………… 5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 53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55
第一節 測驗工具分析 …………………………………………55
第二節 學童聽覺理解能力表現分析 ……………………… 57
第三節 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表現分析 …………………………62
第四節 聽覺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之表現情形 …………65
第五節 不同背景因素學童之能力表現及差異分析………… 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2
第二節 研究限制 ………………………………………………95
第三節 研究建議……………………………………………… 95
參考文獻 ……………………………………………………… 98
壹、中文部分 .…………………………………………………98
貳、英文部分 …………………………………………………103
附錄 .……………………………………………………….…105
附錄一 國民小學一、二年級聽覺理解測驗施測說明………105
附錄二 國民小學一、二年級聽覺理解測驗(預試題本)…106
附錄三 國民小學一、二年級聽覺理解測驗(正式題本)…114
附錄四 國民小學一、二年級聽覺理解測驗答案……………120
附錄五 聽覺理解測驗試題檢核說明…………………………122
附錄六 學童背景調查問卷……………………………………124
附錄七 閱讀理解測驗加注音組預試試題難度、鑑別度指數一覽表…………126
附錄八 閱讀理解測驗不加注音組預試試題難度、鑑別度指數一覽表……… 127
表目錄
表 3-2-1 預試樣本人數分配表……………………………..39
表 3-2-2 研究樣本人數分配表……………………………..40
表 3-3-1 理解測驗預試試題雙向細目表…………………..43
表 3-3-2 聽覺理解測驗預試試題信度分析表 …………..45
表 3-3-3 句意理解測驗預試試題難度、鑑別度指數一覽表 46
表 3-3-4 短文理解測驗預試試題難度、鑑別度指數一覽表 48
表 3-3-5 閱讀理解測驗預試樣本人數分配表……………… 49
表 3-3-6 聽覺理解測驗及閱讀理解測驗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50
表 3-3-7 閱讀理解測驗注音情形之t-test分析摘要表……………..50
表 3-3-8 理解測驗正式試題雙向細目………………………………..51
表 4-1-1 聽覺理解測驗信度分析表…………………………………..55
表 4-1-2 聽覺理解各分測驗之相關係數表…………………………..56
表 4-2-1 不同年級在聽覺理解分測驗與全測驗之t檢定………… ..57
表 4-2-2 不同成就組學童在聽覺理解測驗之描述統計……………..59
表 4-2-3 聽覺理解測驗之 T分數和百分等級 ….…………………..61
表 4-3-1 不同年級在閱讀理解分測驗與全測驗之t檢定………… ..62
表 4-3-2 不同成就組學童在閱讀理解測驗之描述統計……………..64
表 4-4-1 聽覺理解測驗與閱讀理解測驗之相關係數表……………..65
表 4-4-2 聽覺理解測驗與閱讀理解測驗之成對樣本t檢定摘要表….66
表 4-4-3 聽覺理解不同成就組在閱讀理解測驗之平均數、標準差及變異數分析…..67
表 4-4-4 閱讀理解不同成就組在聽覺理解測驗之平均數、標準差及變異數分析…..68
表 4-4-5 聽覺理解不同成就組在聽覺理解測驗和閱讀理解測驗之表現………..69
表 4-4-6 聽覺理解測驗不同成就組在閱讀理解測驗之得分分析表…..71
表 4-5-1 一年級不同性別在聽覺理解測驗和閱讀理解測驗之t檢定摘要表…….…..73
表 4-5-2 二年級不同性別在聽覺理解測驗和閱讀理解測驗之t檢定摘要表….……..74
表 4-5-3 入學前是否學過注音符號在聽覺理解和閱讀理解測驗之t檢定摘要表…...76
表 4-5-4 填答問卷之家長人數分布情形……………………….…….77
表 4-5-5 一年級雙親不同學歷在聽覺理解和閱讀理解測驗之變異數摘要表………..78
表 4-5-6 二年級雙親不同學歷在聽覺理解和閱讀理解測驗之變異數摘要表………..79
表 4-5-7 一年級雙親學歷重新分組後在聽覺理解和閱讀理解測驗之變異數摘要表..80
表 4-5-8 二年級雙親學歷重新分組後在聽覺理解和閱讀理解測驗之變異數摘要表..81
表 4-5-9 親子互動人數分布情形……………………………………..83
表 4-5-10 一年級親子互動不同在聽覺理解和閱讀理解測驗之變異數摘要表………..84
表 4-5-11 二年級親子互動不同在聽覺理解和閱讀理解測驗之變異數摘要表………..85
表 4-5-12 與媒體接觸人數分布情形……………………………………………………..87
表 4-5-13 學童聽故事時間不同在聽覺理解和閱讀理解測驗之變異數摘要表………..89
表 4-5-14 學童閱讀時間不同在聽覺理解和閱讀理解測驗之變異數摘要表…………..90
表 4-5-15 學童看電視時間不同在聽覺理解和閱讀理解測驗之變異數摘要表………..91
圖目錄
圖 2-1-1 閱讀理解的基本模式…………………………………………9
圖 2-1-2 閱讀理解的延伸模式………………………………………..9
圖 2-1-3 整合型計畫的閱讀歷程與其認知成分…………………… 11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38
圖 3-4-1 研究流程圖………………………………………………….52
圖 4-2-1 不同成就組學童在聽覺理解能力之發展情形…………….59
圖 4-3-1 不同成就組學童在閱讀理解能力之發展情形………..….64
圖 4-4-1 一年級不同成就組學童在聽覺理解和閱讀理解測驗之表現...70
圖 4-4-2 二年級不同成就組學童在聽覺理解和閱讀理解測驗之表現...70
壹、中文部分
王瓊珠(2001)。台灣地區讀寫障礙研究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c):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31-344。
朱穆桂(2002)。國民小學學童口語理解量表相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武典、張正芬(1984)。國語文能力測驗之編製及其相關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1,37-52。
吳敏而(1990)。兒童語意與語法的發展。華文世界,56期,15-22。
吳敏而(1994a)。幼兒閱讀的輔導。載於國民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研究第三輯,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1-9。
吳敏而(1994b)。國民小學學生文章理解層次分析。載於國民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研究第三輯,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79-91。
吳敏而(1994c)。由中英文閱讀策略的比較看中文閱讀教學。載於國民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研究第三輯,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11-27。
李志強(1995)。學生聽說能力測評之研究。載於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東師範學院語教系。
李保玉(1991)。山地與一般地區學前兒童語文學習能力之研究。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委託研究專題報告。
李偉德(2001)。國小三年級學童詞彙能力與閱讀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寶琳(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閱讀文化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文娟(2002)。國小低年級兒童口語理解能力之表現情形及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台傑、吳金花(2000)。國民小學閱讀障礙學生閱讀錯誤類型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9,37-58。
林清山(1995)。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惠芬、林宏熾﹙2000﹚。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聽覺理解錯誤類型分析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4,233-256。
林寶貴、杞昭安(1996)。兒童認知發展能力測驗之編製及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1-20。
林寶貴、林美秀(1994)。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之編訂及其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259-281。
林寶貴、楊慧敏、許秀英(1995)。中華國語文能力測驗之編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1-24。
林寶貴、錡寶香(2000a)。中文閱讀理解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9,79-104。
林寶貴、錡寶香(2000b)。兒童口語理解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9,105-125。
林寶貴、錡寶香(2000c)。國小兒童語言能力評量工具之發展。中華聽語學誌,15,46-59。
邱上真、洪碧霞(1997)。國語文低成就學生閱讀表現之追蹤研究--國民小學國語文低成就學童篩選工具系列發展之研究。國科會報告,NSC84-2421-H017-002-F5。
邱上真、洪碧霞(1999)。國民小學國語文低成就學童的篩選。載於學童閱讀困難的鑑定與診斷研討會文集。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宣崇慧(2000)。學前聽障及聽常兒童讀寫發展能力與口語發展能力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華葳(1997)。國語文低成就學生之閱讀理解能力研究(第二年)。國科會報告,NSC86-2413-H194-002-F5。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6(2),1-11。
柯華葳、李俊仁(1999)。閱讀困難的理論架構及驗證。載於學童閱讀困難的鑑定與診斷研討會文集。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柯華葳、胡永崇(1996)。二、五年級學童在閱讀理解上的困難初探。發表於國科會教育學門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譯自Kenneth S. Goodman)。台北:心理。
洪碧霞、邱上真(1996)。國民小學國語文低成就學童篩選工具系列發展之研究(Ⅰ)。發表於國科會教育學門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
洪碧霞、邱上真(1997)。國民小學國語文低成就學童篩選工具系列發展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5,83-107。
洪碧霞、邱上真、林素微、葉千綺(1998)。國小中低年級國語文成就測驗題庫建立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5(2),1-18。
洪碧霞、邱上真、葉千綺、林素微(2000)。國小學童國語文能力成長組型之探討。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7(1),1-25。
洪慧芳(1993)。文字組合規則與漢語閱讀障礙:對漢語閱讀障礙學童的一項追蹤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儷瑜、陳美芳(1997)。國語文低成就學生在閱讀歷程的視知覺和聽覺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科會報告,NSC84-2421-H003-013-F5。
洪蘭、曾志朗、張雅美(1993)。閱讀障礙兒童的認知心理學基礎。載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學習障礙與資源教學。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74-86。
張正芬、鍾玉梅(1986)。學前兒童語言發展量表之修訂及其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7-52。
教育部(1998)。法令規章: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或鑑定基準。取自http://www.edu.tw/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
許家吉(2002)。國小語文能力發展測驗編製及對特殊教育學生應用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郭生玉 (1993)。心理與教育測驗。精華書局
陳明彥(2002)。國小學童語言能力、閱讀理解能力與寫作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芳(1997)。國小學童聽覺理解與聽覺記憶能力之研究─不同國語文程度學生的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5,293-305。
陳美芳(1998)。國小學童口語語言理解與閱讀理解能力之關係。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171-184。
陳美芳(1999a)。國語文低成就學童口語理解能力的發展。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189-204。
陳美芳(1999b)。學童口語理解能力之研究。載於學童閱讀困難的鑑定與診斷研討會文集。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陳麗春(1994)。聽力訓練─理論與教學。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世杰(1996)。閱讀低成就學童及一般學童的閱讀歷程成份分析研究。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
黃秀霜(1999)。中文認字能力之評量與診斷分析。載於學童閱讀困難的鑑定與診斷研討會文集。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楊秀文(2001)。不同語文理解類型學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明宗(2002)。數學試題分析模式的建制-以「九十學年度四技二專入學測驗」商業類「數學科」試題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芷芳(1994)。國小不同後設認知能力兒童的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樞、楊有維、蕭育汾(1969)。學前與國小兒童口頭語言之發展及其相關因素。載於楊國樞、張春興主編: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台北:環宇。
董宜俐(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編製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鄒慧英(2000)。國小寫作檔案評量應用之探討。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3,141-181。
靳洪剛(1994)。語言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劉力、李志強(1995)。聽說活動過程的心理學分析及其對教學的啟示。載於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東師範學院語教系。
劉瓊文(2001)。多元化閱讀理解評量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陽教(1999)。我國中小學國語文基本學力指標系統規劃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錡寶香(1998)。國小學童語意與語法能力之研究。國教學報,10,165-196。
錡寶香(2000)。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童語言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0,69-96。
謝美寶(2002)。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龔淑芬(2001)。國民小學聆聽教學的探討。
取自http://www.zhps.edu.tw/chinese/education.html
Aaron, P. G., & Joshi, R. M. (1992). Reading problems: consultation
Aaron, P. G., Kuchta, S., & Grapenthin, C. T.(1988). Is there a thing called dyslexia? Annuals of Dyslexia, 38, 33-49.and remedition.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Carlisle, J. F. & Felbinger, L. (1991). Profiles of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34(6), 345-354.
Carlisle, J. F. (1989). Diagnosing comprehension deficits through listening and reading. Annals of Dyslexia, 39, 159-176.
Carlisle, J. F.(1991). Planning an assessment of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Topics in Language Disorders, 12, 17-31.
Conners, F., & Olson, R.(1990).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dyslexia and normal readers: A component analysis. In Balota, D. A., Flores, G. B., & Ranyner, K. (Eds.), Comprehension process in reading. NJ: Erlbaum.
Gagn’e,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1993).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2nd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Gunning, T.G.(1996). Greating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all children. Boston, MA:Allyn & Bacon.
Howe E. B.(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Implications for reading aloud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hip. Available: http://global.umi.com/pqdweb
Marinac, J. V. & Ozanne, A. E. (1999).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The bridge between literal and discourse understanding. Chil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rapy, 15, 3, 233-246.
Osterlind, S. J. (2001) Constructing test items:multiple-choice, constructed-response, performance, and other formats. (2nd ed.) Boston, 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Pearson, P. D., & Johnson, D. D. (1978).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Rasool, J. M., & Royer, J. M.(1986). Assessment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using the sentence verification technique: Evidence from narrative and descriptive texts.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79, 180-18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美芳(1997)。國小學童聽覺理解與聽覺記憶能力之研究─不同國語文程度學生的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5,293-305。
2. 張正芬、鍾玉梅(1986)。學前兒童語言發展量表之修訂及其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7-52。
3. 洪碧霞、邱上真、葉千綺、林素微(2000)。國小學童國語文能力成長組型之探討。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7(1),1-25。
4. 洪碧霞、邱上真、林素微、葉千綺(1998)。國小中低年級國語文成就測驗題庫建立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5(2),1-18。
5. 洪碧霞、邱上真(1997)。國民小學國語文低成就學童篩選工具系列發展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5,83-107。
6.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6(2),1-11。
7. 林寶貴、錡寶香(2000b)。兒童口語理解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9,105-125。
8. 林寶貴、錡寶香(2000a)。中文閱讀理解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9,79-104。
9. 林寶貴、楊慧敏、許秀英(1995)。中華國語文能力測驗之編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1-24。
10. 林寶貴、林美秀(1994)。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之編訂及其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259-281。
11. 林寶貴、杞昭安(1996)。兒童認知發展能力測驗之編製及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1-20。
12. 林惠芬、林宏熾﹙2000﹚。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聽覺理解錯誤類型分析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4,233-256。
13. 吳敏而(1990)。兒童語意與語法的發展。華文世界,56期,15-22。
14. 吳武典、張正芬(1984)。國語文能力測驗之編製及其相關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1,37-52。
15. 陳美芳(1998)。國小學童口語語言理解與閱讀理解能力之關係。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17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