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3: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賴明歆
論文名稱:網際網路的權力分析
指導教授:張維安張維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0
中文關鍵詞:網際網路網際權力資訊社會電子佈告欄BBS權力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7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伴隨著網際網路之成長與使用所延伸的相關的議題,如網路與教育、網路使用之法律、規範、成癮、文化、社區、經濟、人際關係、網路情色、虛擬實境、資訊高速公路,這些都可能有著網際網路規劃時所產生非預期結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而其中網際網路的權力關係運作正是存在許多非預期結果的背後因素之一,本研究依循Jordon在Cyberpower一書中的安排,將網際網路的權力分析分別放在虛擬個人(virtual individual)、虛擬社會(virtual social)、虛擬想像(virtual imaginary)的三個層次作為討論架構。
網際權力之於個人的所有物的概念,本研究認為可以進而討論反抗全球化運動的組織或是弱勢族群運用網際網路作為動員工具的使用。因掌握新工具的使用正是網路賦予個人權力概念下的延伸。而在虛擬社會的層次中,使用者與線上菁英的依存關係造就彼此不可分離的命運鎖鍊。最後本研究以BBS作為個案觀察的焦點,討論網際網路權力在此一網路空間中,所呈現的運作狀態並與相關的研究產生對話。
本研究認為,網際權力在個人身上的形式,形成主題式的BBS站台與個人看板興起是網際網路能夠讓個人在集體的想像下,運用網路賦予個人的權力建築屬於彼此的網路生活空間。而在BBS中與其他網路空間存在著相同的權力運作問題,小從個人的隱私無法得到保護,到管理者使用權限介入相關的討論,透過細微無形的監視。所以從研究的結果發現,一般使用者在認為「匿名」特性的保護下形成彼此的「橫向的不可見性」,而管理者對資料的掌握、使用者的動態則產生了「縱向的可見性」,這就是傅柯描述「敞視監獄」的數位版形式,因而使得一般人在不知覺的狀態下接受網路空間的使用。最後,當我們在無法脫離監視社會時,可以從反省與面對作為「資訊社會」的生活態度出發,並以人文關懷的角度思考作為社會學所應有的批判的一種行動與實踐方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緣起……………………………………………… 1
第二節 問題與研究分析架構…………………………… 2
第三節 提出個案─電子佈告欄(BBS) ………………… 7
第四節 網際網路研究方法的反省………………………10
第二章 從虛擬個人看網際網路的權力形式
第一節 從虛擬個人的角度出發…………………………17
第二節 權力作為反抗工具的展現………………………18
第三節 作為新工具的可能性與限制性…………………23
第三章 互動虛擬社會下的網際權力運作
第一節 進入互動的虛擬社會…………………………27
第二節 虛擬社會中的權力理論--傅柯的權力觀…… 28
第三節 命運的鎖鍊?─使用者與技術權力的迴旋………32
第四節 對抗科技菁英?─逆勢而為的自由軟體運動 …… 33
第四章 無限想像下的網際權力分析
第一節 跨越界線的虛擬想像……………………………38
第二節 「資訊社會」的天堂與地獄?………………… 39
第三節 現代社會的弔詭─無所不在的監視………………45
第四節 反省與面對--作為「資訊社會」的生活態度………48
第五章 網際網路權力個案討論─以電子佈告欄為例
第一節 電子佈告欄(BBS)的運作方式……………………51
第二節 管理者與使用者的對話空間…………………………54
第三節 BBS作為動員工具的觀察………………………………61
第六章 結論 ─不可逆轉年代下的實踐方式………………… 67
參考文獻………………………………………………………… 72
附錄一 訪談對象相關資料………………………………………77
附錄二 台灣學術網路使用規範…………………………………78
附錄三 BBS站管理使用公約……………………………………79
Bell, Daniel (1989)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The Coming of the Post IndustrialSociety.) 高銛等譯。臺北:桂冠出版。
Brin, David (1999)《透明社會-個人隱私VS資訊自由》,蕭美惠譯,台北:先覺。
Castells, Manuel(1997)The Power of Identity ,Oxford:Blackwell.
Castells, Manuel (1998)《網路社會之崛起》,夏鑄九譯,台北:唐山。
Denzin, Norman K. (1999) Cybertalk and Method of Instances. In Steve Jones(ed.), Doing Internet Research : Critical Issues and Methods for examining the Net(1-27) . Thousand Oaks,Calif :Sage.
Dertouzos, Michael L. (1998)《未來的社會--信息新世界展望》,周昌忠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Ebo, Bosah. Ed.(1998) Cyberghetto or Cybertopia? Praeger.
Hamman, Robin (1996) One Hour in the eWorld Hot Tub : a brief ethnographic project.
Available:http://www.socio.demon.co.uk/project.html .
Geertz, Clifford (1973)“Deep Play : Notes on the Balinese Cockfight’’. In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412-453) New York :Basic Books.
Giddens, Anthony 1982/1995. Sociology:a Critical Introduction《批判的社會學導論》。廖仁義譯 台北︰唐山。
Giddens, Anthony (1998)《民族--國家與暴力》,胡宗澤/趙力濤譯,北京:三聯。
Gragam,Gordon (2002) The Internet:A philosophy Inquiry 江淑琳 譯 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Jordan, Tim(1999), Cyberpower: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yberspace and the Internet. London: Routledge.
Kendall, Lori (1999) Recontextualizing“Cyberspace’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for On-Line Research In Steve Jones(ed.), Doing Internet Research : Critical Issues and Methods for examining the Net(57-74) . Thousand Oaks,Calif : Sage.
Kucharz ,Thomas (2001) 虛擬空間體驗,路淮南 譯 當代:空間專題 第167期。
Mann, Chris and Stewart, Fiona (2000).Internet Communiation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 A Handbook for Researching Online. London : Sage
McCrone ,John (1995) Watch You Watch Me,New Scientist(146): 36-39.
Mele, C.(1999) “Cyberspace and Disadvantages Communities: the Internet as a Tool for Collective Action.” 290-310 in 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 edited by Marc A. Smith and Peter Kollock. London: Routledge.
Morse, D.(1997) 網路辭典,楊長苓∕王原賢∕謝孟叡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Orwell ,George (1991) 《一九八四》董樂山譯,台北:志文。
Ritzer, George(1995)《社會學理論》上,下冊,馬康莊 陳信木 譯。台北:巨流。
Scott, James(1990)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hidden transcripts / C.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hields ed.(1996) Culture of Internet , Sage Publication.
Slouka, Mark(1998)張義東譯,《虛擬入侵:網際空間與科技對現實之衝擊》台北:遠流。
Spears,R.(1994) “Panacea or panopticon? The hidden power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1(4): 427-59.
Turkle, Sherry (1998),《虛擬化身》,譚天、吳佳真譯,台北:遠流。
Webster ,Frank (1999) 《資訊社會理論》,馮建三 譯 台北:遠流。
Young, R. & Rohm, W.G. (2000)《紅帽旋風》鄭鴻坦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王佳煌(1998)商品拜物教與資訊拜物教:資本主義電腦化與「資訊社會」意識形態之批判,《思與言》,36(3):203-259。
王琪(1995)《尋找資訊社會》台北:三民。
吳津茹,〈傅柯的權力與空間概念之研究〉,http://huafan.hfu.edu.tw/~ph/PAP/1st/ paper108.htm。
李英明(2000)《網路社會學》,台北:揚智。
李禮君(1998)《網路中的女性集結與動員:以女權上路新聞網與女性主義BBS站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人多 (2000) 論傅柯的《主體與權力》--一個批判性的導讀 《當代雜誌》第151期。
張茂桂 (1994) 《民間社會,資源動員與新社會運動─台灣社會運動研究的理論志向》香港社會科學學報。
張維安(2001)文字線上訪談的特質及其限制,資訊社會研究(1)嘉義:南華社會所 279-297。
張維安 等(2002a) 再論網際網路與災難復原:美國與日本地震災害案例之觀察 新竹清大社會所:2002網路與社會研討會。
張維安 (2002b) 數位監獄?資訊現代化的弔詭,《清華大學通識教育系列講座教材---資訊倫理》。
張維安 (2002c) 資訊科技與非預期的社會影響,《資訊與教育》,第92期P7-18
張錦華 (1993)《從意識型態到權力/知識─福柯的後現代主義與傳播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陳瑤恬 (1996) 《後工業社會的新媒體─網際網路的文化研究》 政大社會所碩士論文。
傅柯著,尚衡譯(1994)《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台北市,桂冠圖書
傅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市,桂冠圖書
黃厚銘 (1998)〈面具與人格認同─網路的人際關係〉第三屆虛擬社區研討會。
黃厚銘(2001)《虛擬社區中的身份認同與信任》,台灣大學社會所博士論文。
黃慧櫻 (1997) 《從TANET BBS發展脈絡,看幾個跨出虛擬世界的異議BBS 》 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
葉啟政 (1996)〈對資訊科技社會來臨的一些思考〉,第一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
翟本瑞(2000)《教育與社會-迎接資訊時代的教育社會學反省》,台北:揚智。
翟本瑞(2000)「網路文化研究方法反省」,E-Soc Journal,第9期,http://www.nhu.edu.tw/~society/e-j/09/e-j1015.htm#翟2。
翟本瑞(2001)《網路文化》,台北,揚智。
鄭陸霖,林鶴玲 (1997) 〈資訊社會轉型中的台灣社會運動經驗〉,第一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
鄭陸霖,林鶴玲 (2001) 「台灣社會運動網路經驗初探:一個探索性的分析」,台灣社會學刊,25期,p111-156。
蘇峰山(1996)〈傅柯對權力之分析〉,收入黃瑞祺編《歐洲社會理論》,台北:中研院歐美所。
賴曉黎(2000)《資訊得共想與交換---黑客文化的歷史、場景與社會意涵》,台灣大學社會學所博士論文。
黃瓊儀(2001)《權力--在虛擬與真實之間》,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治本(2002)〈網路生活風格社群的研究〉,新竹清大社會所:2002網路與社會研討會。
孫治本(2002)<BBS上的社群>,《當代》網路社會與網路社群專輯 一八一期:pp. 14-33。
葛皇濱(2001) 轉譯網際網路、黑客倫理與自由軟體運動,新竹清大社會所:2001網路與社會研討會。
王俊秀(2000) 網路化社會下的環保運動:環境社會學的論述,新竹清大社會所:2000網路與社會研討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 (1989)《著作權法之立法探討》,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陳豐偉(2000)《網路不斷革命論》,台北:商周出版。
李丁讚 (1997)《公共論述、社會學習與基進民主:對『食物中毒』現象的一些觀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毛榮富(2001)網路社會的神話塑造──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台灣大學社會所博士論文。
潘怡君、陳怡伶,<電子郵件市場可期>,資策會FIND網際網路資訊情報中心,http://www.find.org.tw/forum.asp。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