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08: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雅淑
論文名稱:錯置的自由─台灣金融弊案的社會學意義
指導教授:吳泉源吳泉源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3
中文關鍵詞:經濟社會學市場金融自由化金融弊案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6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試圖從台灣金融自由化的經驗,分析所謂「自由市場」的形成並非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趨勢,不論是金融市場的開放與各種金融管制的解除都是計畫性的安排,市場交易的公平性與公開性都需要透過制度規範來維持,國際金融歷史提醒我們,一個自由放任不受約束的市場將會危害社會穩定與公平原則。「金融弊案」對我們最重要的意義不是在於揭發政商勾結、人為貪贓等個別的金融犯罪問題,而是象徵金融市場缺乏制度性規範所導致資源分配秩序的混亂。
本研究認為「金融弊案」產生與金融自由化過程中市場機制過度的擴張有關,尤其是直接金融市場的興起,導致市場交易關係慢慢侵蝕舊有金融秩序所立基的非契約性關係;以追求最大利潤為動機之自由市場理論預設,動搖企業本業長期經營的動機;金融市場的變遷影響了金融機構的經營模式與生存條件,也改變了企業經營的型態與集資方式;並且導致大量的社會儲蓄流入股市追求短期獲利,扭曲整體經濟發展方向,使得企業與社會大眾過度投入股市從事投機性的金融活動。使得產業、金融機構、社會整體經濟發展暴露在高度不穩定的環境之中,隨時有產生連鎖性危機的可能性。
在「金融弊案」爆發之後,對金融監理機制與法律制度規範來維持金融市場交易的穩定性、開放性與公平性的需求更為迫切,顯示出維持「自由的市場」需要更嚴密妥善的計畫。在解除過去金融管制政策的同時需要其他力量來約束與規範種種不合理損害社會整體利益的行為,也需要更多的制度設計維持金融市場的穩定與交易的公平。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分析台灣過去金融自由化到金融危機的發展歷史經驗藉此論證「金融自由化」理論之矛盾與脫離現實,釐清「金融自由化」所指稱的「自由」與「自由真正的意涵」之間的差異。

第一章 前言 6
第一節 問題緣起 6
第二節 研究問題及其意義 11
第三節 理論與文獻回顧 19
第二章 金融不穩定本質─以亞洲金融風暴為例 33
第一節 何謂金融市場? 33
一、貨幣 33
二、金融市場(financial market) 36
三、金融機構 37
第二節 亞洲金融風暴的背景分析 39
一、金融危機 40
二、亞洲金融風暴的成因 41
第三節 亞洲金融風暴中的台灣 49
第三章 台灣金融自由化 53
第一節 台灣金融市場發展歷史 54
1990年之前台灣金融概述 56
(1)金融制度 56
(2)金融市場結構 58
第二節 台灣金融自由化歷程 65
一、金融自由化 65
二、台灣金融自由化的動力 66
三、台灣金融自由化的過程及衝擊 68
(一)金融自由化的過程 68
(二)金融自由化的衝擊 70
四、金融自由化的經濟效應 82
五、小結 86
第四章 金融弊案的社會意義 89
第一節 前言 91
第二節 1998台灣企業危機 95
第三節 台灣金融弊案的分析 103
第四節 小結 133
第五章 結論:在金融風暴之後 137
第一節 金融控股公司的興起 138
第三節 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迷思 142
第四節 金融自由化的迷思 145
第五節 總結 150
參考書目: 154
中文部分 154
英文部分 161
圖表 1:研究問題分析表 10
圖表 2:分析架構圖 18
圖表 3:理論分析表 28
圖表 4:金融機構逾放比率表 38
圖表 5:亞洲金融風暴成因分析表 48
圖表 6:台灣金融市場發展歷史分析表 55
圖表 7:新銀行成立時間表 70
圖表 8:新銀行資本性質表 72
圖表 9:台灣經濟利益團體類型與經濟特權圖 73
圖表 10: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市場的消長表 75
圖表 11:金融機構數量表 76
圖表 12:投資新銀行之主要財團及公司名單 78
圖表 13:金融自由化前後銀行績效之比較 84
圖表 14:金融自由化之後對金融市場產生的衝擊 90
圖表 15::財務危機企業財團向銀行貸款統計 96
圖表 16:台灣企業財務危機時間表 97
圖表 17:新票券公司一覽表 108
圖表 18:廣三集團的企業組織表 115
中文部分
王振寰
1993〈台灣的政治轉型與新政商關係的形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123-63。
1996《誰統治台灣?》。台北:巨流。
左峻德、朱正中
1998〈東亞金融危機對我國之影響及因應對策〉。《經濟情勢暨評論》13:9-23。
江自強
1994 《新銀行開放之後對金融中介的影響》,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仲英、王廷光、楊世傑
1994《金融》。台北:商周文化。
李宗榮
1994《國家與金融資本:威權侍從主義下國民黨政權銀行政策的形成與轉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桐豪
1998〈台灣能從亞洲金融風暴中學得什麼?〉。《政策月刊》,31:8-10。
1998〈檢視問題金融機構發生原因與處理政策〉。《基層金融》,37:1-13。
李清如
1999〈上億元借貸案立委排行榜〉。《新新聞》,638:89-94。
李國鼎
1992〈金融政策與金融體制之轉變〉。《自由中國之工業》12:1-19。
李勝彥
1999〈我國金融自由化與紀律化〉。《中央銀行季刊》,21(3):4-12。
李禮仲
2001〈金融接管看農會信用部的明天〉。中央日報,11月6日全民論壇。
沈中華、王健安
2002〈是「粗心放款者」,還是「壞的借款者」使銀行經營績效低落〉。《台
灣金融財務季刊》,3 (1):141-158。
邱正雄
2000〈台灣經濟金融發展的經驗對當前金融安定政策的啟示〉。《國家政策
論壇》1:41-46。
2001 〈台灣處理亞洲金融危機之經驗與當代金融架構下短期資本移動對新興市場經濟的影響〉。《國家政策論壇》11:41-46。
2001〈我國金融自由化、波動度與透明化〉。《經濟前瞻》74:96-105。
周 濟
1998〈從投資效率探討台灣在亞洲金融風暴初期受害較淺的原因〉。《國策
專刊》2:5-8。
1998〈金融風暴對亞洲及台灣經濟的影響〉。《經濟情勢暨評論》3:1-8。
林庭瑤
2001《新細胞,舊基因─台灣金融制度變革遲緩的社會學分析》。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維朗
1991《台灣金融機構擠兌事件之比較研究─以彰化四信及台中商銀為例》。
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嘉信
2001《奇案現形記》。台北:商周文化。
林鐘雄
1988《貨幣銀行學》。台北:三民。
1991《防制地下金融活動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考會。
林寶安
1994《台灣地方金融與地方社會─信用合作社的發展歷史與社會意義》,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1〈開放新銀行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收錄於《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務》,頁275-304,台北:韋伯文化。
林繼恆
2000〈資產管理公司政策與資產再生公司〉。《台灣金融財務季刊》。2:73-79。
吳若予
1995〈對「政經分離論」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策期刊》124:10-11。
吳泉源
1993〈金融自由化的迷思:一個經濟社會學的考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5:13-7。
吳惠林
1998〈金融風暴的省思及因應方式〉。《經濟情勢暨評論》4:1-22。
吳燕玲、李濠仲
2001〈黑妖小心!陽光判官來了。〉。《新新聞週報》737:25-37。
洪震宇
1996《從金融壓抑到金融開放∼剖析90年代的金融開放政策》。清華大學
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麗玲
1989《我國銀行開放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
士論文。
胡忠慈
1999〈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亞太區域之各國銀行安全體系之發展〉。《台灣
經濟研究月刊》22:46-53。
南方朔
1997〈亞洲金融風暴的真象與危機〉。《新新聞》561:68-75。
1998〈一封讀者投書─點燃全球狙擊之火〉。《新新聞》600:40-44。
徐正光
1991〈新銀行的政商關係〉,自由時報,8月26日。
徐立德
1998〈金融自由化的回顧與展望─兼論新銀行的角色〉。《華信金融季刊》
1:3-10。
馬洪、孫尚清
1985《經濟與管理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孟起
1995《鴻源風暴檔案─79年台灣地下吸金怪獸鴻源的生與死》。台北:時
報。
黃天麟
1995《金融市場》。作者自印。
許甘霖
1999〈民粹金權主義─黨資本、金錢遊戲與政治動員〉,發表於台灣社會
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
許振明
2000《金融危機後台灣問題廠商及金融機構之探索研討會實錄》。許振明
主編。台北:孫運璿基金會。
2001〈由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的過程談金融監理〉。《國家政策論壇》8(1):
47-56。
2002〈金融改革之評析〉。《國家政策論壇》2:96-106。
許嘉棟
1983a〈台灣金融自由化之檢討與展望〉。《基層金融》,26:1-12。
1983b〈台灣之金融體系雙元性與工業發展〉。頁109-49,收錄於《台灣工業發展會議論文集》。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1985 《台灣金融體制之研究》。許嘉棟、梁明義、楊雅蕙、劉壽祥、陳坤
銘合著,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1986 〈中華民國實施利率自由化之檢討〉。《經濟前瞻》2:80-2。
1995 《台灣貨幣與金融論文集》。許嘉棟主編。台北:聯經。
1996 〈台灣的金融制度與經濟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陳介玄
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北:聯
經。
1995《貨幣網路與生活結構─地方金融、中小企業與台灣世俗社會之轉
化》。台北:聯經。
陳兆勇
1996《從銀行放款行為看台灣的金融雙元性》。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陳東升
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
巨流。
陳師孟等
1992《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台北:澄社。
陳萬淇
1985《個案研究法》。台北:萬泰。
曾國烈等
1996《金融自由化所衍生之銀行監理問題探討:美、日經驗對我國之啟
示》。台北:中央存保公司
黃永仁、楊金龍、羅庚辛、林培洲
1983《台灣地下金融問題─民間合會與地下錢莊》。南投:基層金融研訓
中心。
湯治婷
1998《我國開放民營銀行設立政策之政經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
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百顯
1986《我國資金疏導問題之研究》。財政部金融司。
梁國樹
1994〈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現況與展望〉。《產業金融季刊》83:2-14。
溫世仁
1998《東亞金融風暴》。台北:大塊文化。
雷文鳳
1999〈邱復生拿下台開為期不遠〉。《財訊》206:191-193。
劉佩怡
2002《台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地方派系、信用合作社的三角結構分析》。
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進慶
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
鄭禮忠
2000《「唯經濟論」的謬誤:1999年台北市有線電視收視戶抗爭的道德經
濟意涵》。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家德
2001〈人際關係連帶、信任與關係金融-以鑲嵌性觀點研究金融組織之利
基〉。《清華社會學評論》2:19-50。
瞿宛文
1995〈國家與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151-175。
1998〈金融自由不能當教條〉。《天下雜誌》201:174-175。
1998〈擴大政策空間救危機〉,《天下雜誌》209:56。
蕭全政
1995〈政府在當前國民經濟中的角色〉。《國策期刊》124:12-13。
Albert, Michel著、莊武英譯
1995《兩種資本主義之戰》。台北:聯經。
Chancellor, Edward著、齊思賢譯
1999《貪婪時代》。台北:時報。
Galbraith, John Kenneth著、劉北成譯
1992《權力的剖析》。台北:時報。
Gilpin, Robert著、楊宇光譯
1994《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桂冠。
Henderson, Callum著、寰宇證券投資顧問公司譯
1998《亞洲風暴─金融危機與政經效應》。台北:聯經。
Krugman, Paul著、盛逢時譯
1999《失靈的年代-克魯曼看蕭條經濟》。台北:先覺。
Polanyi, M著、黃樹民、石佳音、廖立文譯
1990《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台北:遠流。
Robert K. Yin著、尚榮安譯
2001《個案研究》。台北:弘智。
政府出版品
中央銀行
1999《中央銀行年報》,中央銀行經研處編印。
1998《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編。
監察院財政及經濟委員會
1999《近年來我國發生之金融危機專案研究調查報告》。
財政部金融局
2001《財政部金融局統計提要》,財政部金融局統計室編印。
2001《金融業經營概況調查》,財政部金融局統計室編印。
剪報資料
中國時報,2000/07/06,〈信合社肥肉 朝野立委搶食〉。
2000/07/07,〈從東港信用合作社事件看當前政經失序的隱憂〉。
2000/07/07,〈國會勢力糾結基層金融〉。
2000/07/08,〈檢調:東港信合社確涉不法〉。
2000/08/22,〈立委:台開官股決策過程才是關鍵〉。
2000/08/27,〈台開案 官商民代共犯結構呼之欲出〉。
2000/08/27,〈北簡檢察長黃世銘表示「典型五鬼搬運 交保違公平正義」〉。
2000/08/30,〈金融掃黑市重建金融體系的基礎工程〉。
2000/08/31,〈舊政商集團的輓歌〉。
中時晚報,2000/08/17,〈人物側寫:周繼鵬 王令麟親信〉。
2000/08/26,〈王令麟 密織立院政商網〉。
2000/08/28,〈台開購地處處遷就常委〉。
工商時報,2000/07/10,〈金檢東港信合社特定人員護航〉。
2000/08/17,〈台開購地弊案 高建文、周繼鵬涉嫌重大〉。
2000/08/22,〈檢調懷疑有人主導台開兩大民股勢力牟取不法暴利〉。
2000/08/27,〈台開案始末 民營化引爆一連串驚奇〉。
判決書
89/11/18 台灣屏東地方法院八十八年度訴字第五四五號判決。
90/04/09 台灣台中地方法院八十八年度訴字第三六七號判決。
91/10/18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九十年度訴字第八七號判決。
92/02/11 台灣高等法院九十年度上易字第二五五號判決。
英文部分
Collins, Mayer and Xavier Vives
1994 ”Money and Banking: Theory and Evid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10:1-13.
Denizer, Cevdet.
1997“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New Bank Entry on Market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Turkey.”World Bank Working Papers, no. 1839.
Diaz-Alejandro,Carlos.
1985 ”Good-Bye Financial Repression, Hello Financial Crisi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1-24.
Eichengreen, Barry
1996 Globalizing Capital: A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Evans, Peter
1995 Embedded Autonomy : 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rederick,Jim
2002“Collateral Damage─Pumped-up Oil Prices From a War in Iraq Could Tank Japan’s Hopes For an Economic Recovery.”Time160(13):53.
Frederic, S. Mishkin
2001 Financial Policies and the Prevention of 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Cambridge : NBER.
Goldthorpe, John H.
1978 “The Current Inflation: Towards a Sociological Account.” in Fred Hirsch
and John H. Goldthorpe 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fl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eilbroner, Robert L.
1985 The Nature and Logic of Capitalism. New York: W.W. Norton.
Herman, Edward S
1997“The Global Attack on Democracy, Labor, & Public Values.”Dollars and Sense 213:10-16。.
Hutchinson, Frances and Burkitt, Brian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 Credit and Guild Socialism. New York: Routledge.
Johnson, Chalmers
1982,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 :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 1925-1975.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indleberger, Charles P.
1978. Manias, Panics, and Crasbes: 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es. New York: Basic Books.
Krugman, Paul
1998“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Foreign Affairs 73(6):62-78.
Lo, Dic
1999“The East Asian Phenomenon: the Consensus, the Dissent,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t Crisis.”Capital & Class. 67:1-23.
Minsky, Hyman P.
1991 “Bank Failure Contag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y 28(3):271-286.
Pang, Eul-Soo
2000“The Financial Crisis of 1997-1998 and the End of the Asian Developmental State.”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2(3):570-93.
Preston, Peter W.
1998“Reading the Asian Crisis: History, Culture and Institutional Truths.”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0(3):241-260.
Radelet, Steven and Jeffrey Sachs
1998“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Diagnosis, Remedies, Prospects.”Cambridge: Harvar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chuman, Michael
2002“Swimming in Debt─Japan’s Banks Are Back on the Critical List After a Stock-market Plunge and Darker Economic Tidings.”Time 160(10):3.
Thurnwald, R.C.
1935 Black and White in East Africa: the Fabric of A New Civilizaition . New York: Periodicals Service Co.
Weiss, Linda
1997“Globalization and the Myth of the Powerless State.”New Left review 225 :3-27.
1998 The Myth of the Powerless State (Cornell Studies in Political Economy).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9“State Power and the Asian Crisis.”New Political Economy 4(3):317-342.
2000“Managed Openness: Beyond Neoliberal Globalism.”New Left Reviews . 238 :126-140.
Wolf, Charles Jr.
1999“Financial Crises and the Challenge of 〝Moral Hazard〞.”Society 36(5):60-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