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2 22: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東賢
論文名稱: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基因改造食品的認知與態度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asearch on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s Gene Modified Food of Grade five and six pupils in primary school
指導教授:程台生
指導教授(外文):Tai-Sheng C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南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7
中文關鍵詞:基因改造食品基因改造技術基因認知與態度生物技術
外文關鍵詞:GMFgene modificationgenerecognition and attitudebiotechnolo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4
  • 點閱點閱:7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的目的在瞭解並分析國小高年級學童,如何獲得基因改造食品的相關資訊、對此類產品的觀念及瞭解狀況、以及探討標示與否對於兒童購買行為之影響。研究初期以台南市海東國小高年級學生為對象,選取四班,做為初步問卷調查,調查學對基因改造食品的看法和觀念。最後,研究者以自編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基因改造食品的認知與態度研究之調查問卷」,以台南市與高雄縣之六年級為研究對象,共430份問卷來分析。資料分析採用描述性統計、t考驗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學童對基因改造食品的認知與態度的差異情形。亦請43位老師填寫問卷,請他們針對問卷的內容發表意見和看法,多數老師贊成列入小學的課程來教學。
此外,也希望藉由學童對基因食品的認識,可發展出一套「基因改造食品」的模組教學,從學生的討論發表和實驗,澄清各種對於基因的觀念,使科學能往下扎根。學生對於議題的討論,更可以做出價值判斷,在面對其本身的消費時能自由的選擇。希望國小老師能運用其創造思考教學法,使學生能了解陌生、抽象和難以理解的基因和基因改造食品等相關課程和議題。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國小高年級學生對基因改造食品的訊息管道的來源是以電視為主,其次為老師、親友、書籍雜誌、報紙和網際網路。
二、國小學生認為可由基因改造作物製成的食品依序為玉米粒罐頭(62.3﹪)、黃豆沙拉油(52.4﹪)和洋芋片(41.8﹪)。
三、在購買基因改造食品時,兒童對於食品本身的安全性非常重視。
四、國小高年級學生對基因改造食品的認知與態度的t考驗,在縣市、性別及吃素的變項方面並無顯著差異存在。只有是否聽過基因改造食品的變項,有顯著的差異。
五、國小高年級學生對基因改造食品的認知與態度的單因子獨立樣本的差異分析,在各行政區間和母親教育程度的變項,皆有顯著的差異存在。
六、國小高年級學生對基因改造食品的認知與態度的單因子獨立樣本的差異分析,在父親教育程度、父親職業、母親職業及學校區域的變項,皆未達顯著的差異存在。
七、在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基因改造食品的認知與態度的相關程度中,可發現各個量表之間彼此之間有相關。尤其,在總量表和基本看法的相關程度,已達r=.664的高相關。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find out and analyze Grade Five and Six pupil’s information, concepts, understanding, recognition, and discussion concerning gene modified food and products of the same kind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their own purchasing behavior. At initial stage of research, pupils from Class Four of Hai-tung Primary School in Tainan were selected to be research targets. They were asked to fill in a concept and idea of the questionnaire about gene-modified food. Finally, the researcher made a “questionnaire for research on Grade Five and Six pupil’s re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s gene modified food” with grade-six pupils in Kaohsiung and Tainan as research targets. 430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taken back totally.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earcher analyzed the variance of pupil’s re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s gene modified food. 43 teachers and 60 student’s parents were invited to fill in a questionnaire and were asked to give their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A majority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approved that GMO should be listed as one of subjects in primary school.
Hope that a series of gene modified food models can be developed and used for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pupil’s awareness on gene food so as to clarify all sorts of concepts according to pupil’s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Pupils can also make a value judgment upon discussion and select their own foods freely. Hope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 can help pupils to understand subjects concerning unknown, abstract and unbelievable gene food and gene modified food.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below:
1. Grade Five and Six pupil’s gene modified food information sources include TV, teacher, relative and friend, book and magazine, newspaper and network.
2. Pupils think such foods can be made of gene-modified corps as canned corn (62.3%), soybean salad oil (52.4%), and potato crisps (41.8%).
3. Pupils pay much attention to food safety when purchasing foods.
4. According to T-test on Grade Five and Six pupil’s re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s gene-modified foo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s in terms of county and city, gender and vegetarian.
5. According to one-way ANOVA on Grade Five and Six pupil’s re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s gene-modified food, obvious difference exists among administrative regions, grades, and mother education level.
6. According to one-way ANOVA, no obvious difference exists in terms of farther education level, father’s profession, mother’s profession, and school location.
7. According to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Grade Five and Six pupil’s re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s gene-modified food, it is found that parameters are in connection with each other. Especially, correlation degree between parameter sheet and basic opinion reached r= 0.664.
目錄
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錄…………………………………………………………………………….Ⅳ
圖次…………………………………………………………………………….Ⅵ
表次…………………………………………………………………………….Ⅸ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1
第三節 待答問題…………………………………………………………3
第四節 名詞釋義…………………………………………………………4
第五節 研究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對科學態度的研究………………………………………………8
第二節 有關有性繁殖、DNA和染色體的概念學習與教學研究……..9
第三節 有關基因改造食品之發展現況………………………………..12
第四節 我國基因改造食品管理與標示………………………………..22
第五節 國內有關基因改造食品議題的研究…………………………..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28
第一節 研究對象及取樣方法…………………………………………..28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29
第三節 研究工具………………………………………………………..30
第四節 資料處理及統計方法…………………………………………..3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31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描述性統計分析………………………………..31
第二節 變異數分析……………………………………………………..52
第三節 平均數的差異檢定-t考驗分析法……………………………62
第四節 積差相關分析法………………………………………………..71
第五節 實地前往大賣場調查基因改造相關產品標示狀況…………..72
第六節 對基因改造食品的認知與態度的分析與討論………………..7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77
第一節 結論……………………………………………………………..77
第二節 建議……………………………………………………………..79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79
參考文獻………………………………………………………………….……81
附錄一 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基因改造食品的認知與態度研究調查問卷…………….…...86
附錄二 市售包裝食品標示有non-GM或非基因改造等類似詞句之產品標示調查…….90
附錄三 國內基因改造食品管理辦法…………………………………………………. …..91
附錄四 衛生署受理食品安全審查的申請案件……………………………………………94
附錄五 基因轉殖植物之生物安全性管理納入「植物種苗法」規範……………………95
附錄六 2000年台灣基因改造食品檢驗大公開……………………………………………96
附錄七 作者簡歷……………………………………………………………………………97
參考文獻
牛頓雜誌編輯部(民89)。基因大狂潮。台北:牛頓。
王文科(民9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書局。
王美芬、熊召弟(民84)。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晴怡(民90)。基因轉殖食品態度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貞惠(民90)。改善學生遺傳概念學習之研究-應用「巨觀」-「微觀」-「符號表徵」導向之概念改變之教學模式。中華民國第十七屆科教年會論文彙編。
王雅亮(民91)。非制式右腦科學教育教學模式之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生物科技實驗教室教學為例。科技博物,6,2,42-57。
古德業(民89a)。各主要國家與國際經貿組織對基因改造產品(GMO)之管理現況。農政與農情,第94期,29-36。
古德業(民89b)。各主要國家與國際經貿組織對基因改造產品(GMO)之管理現況。「基因轉殖生物相關議題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農業化學會,頁53-54。
朱浤源(民88)。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
朱文深(民89)。基因轉殖食品之發展現況與發展。食品工業月刊,第32卷第2期,1-17。
朱文深(民90)。生物技術與基因改造食品。環境與檢驗。第34期,7-26。
朱玉賢、李毅等編著(民87)。現代分子生物學。台北:藝軒。
江晃榮(民90)。不可思議的生物科技。台北:世茂。
杜姿瑩(民90)。基因改造食品現況。食品市場資訊, 5-9。
李銘珠(民91)。貧瘠土地增產20﹪不是夢。聯合報,第12版。
李美枝編著(民78)。社會心理學,大洋出版社。
李震山(民90)。論行政提供資訊─以基因改造食品之資訊為例。月旦法學,第69期,20-21。
吳明清(民85)。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書局。
吳明隆(民91)。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文魁資訊。
吳惠國(民89)。我家也有桃麗羊─生物科技大事記。台北:幼獅。
余民寧(民86)。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林清山(民81)。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芳美、顏厥安(民89)。基因科技之倫理、法律與社會影響。科學發展月刊,28(5),327-333。
林如森(民91)。甜甜米-高蛋白-可代替牛奶。聯合報,第6版。
林礽麒(民81)。惹人爭議的基因改造食品。消費者報導,第235期,27-29。
林榮耀(民89)。國科會基因重組實驗準則新版草案。國家科學委員會,[On- line]。Available web site: http://nscnt07.nsc.gov.tw/News/890726.html。
林怡杏(民89)。基因轉殖食品之檢測。食品工業,32卷第2期,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 42-50。
林學正(民90)。淺談基因改造作物與食品。台肥月刊,第42卷第8期,44-47。
邱皓政(民8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周桂田(民91)。基因科技的全球化與在地社會風險。科學發展,354,32-39。
教育部(民90)。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時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郭重吉(民77)。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351-374。
郭生玉(民74)。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生玉(民86)。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陳俐齡(民90)。當生鮮蔬果用「蠍子基因」加料。生技時代,1,76-80。
陳俐齡(民91)。遺傳新世代GMO引爆物種革命。生技時代,11,18-23。
陳俐齡(民91)。基改植物全面入侵你生活。生技時代,11,24-29。
陳俐齡(民91)。擁抱基改食物大論辯。生技時代,11,30-35。
關寶生(民91)。傳統、有機、基改作物「三分天下」。生技時代,11,36-38。
陳任道(民89)。基因工程運用在改變作物的巨量營養成份─脂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食品工業,第32卷第2期,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頁27-41。
陳業勇(民90a)。國小學生「動物生殖」觀。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573-614。
陳業勇(民90b)。國小學生「動物生殖」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文薔(民89)。再談基因轉殖食品。健康世界,297期,27-32。
莊嘉坤(民86)。學童對自然科的態度與科學學習。國教天地,121,26-34。
莊嘉坤(民82)。科學態度與認知心理學基礎。國教天地,100,16-24。
莊嘉坤(民81)。從態度的概念談科學態度的研究。國教天地,94,31-43。
莊嘉坤(民80)。科學的態度的評量。國教天地,90,76-86。
黃台珠(民78)。中學生遺傳學習錯誤概念的探討。中華民國第五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黃秀英(民88)。國中生物文本調整與學生閱讀理解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湯清二(民89)。我國非主修生物大學生對DNA認知的瞭解與改善學習的策略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科學教育學刊,8,1,101-121。
湯清二(民82)。我國學生生物細胞概念發展研究-迷思概念之晤談與概念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報,4,141-170。
湯清二(民79)。迷思概念與科學教學改進研究(I)。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報,1,367-397。
張賴妙理、涂志銘、鄭湧涇(民90年)。符合建構論者理念的教學策略對生殖與遺傳學概念學習成效之影響。中華民國第十七屆科教年會論文彙編。
張春興(民8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84a)。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84b)。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有勝、廖啟成(民87)。各國生技食品管理制度之簡介。食品工業,第30卷第10期,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頁1-8。
彭志英主編(民90)。食品生物技術。台北:藝軒。
楊坤原、鄭湧涇(民87)。認知風格、認知策略、遺傳學知識與遺傳學解題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6,3,271-284。
楊坤原、張賴妙理(民90)。二階段式遺傳學迷思概念診斷工具的發展與效化。中華民國第十七屆科教年會論文彙編。
樊琳、李賢哲(民90)。小小基因工程師-一個國小/國中科學創造思考教學之教案實例。科學教育月刊,237,61-64。
劉廷英、朱文深(民87)。生物技術在食品工業之應用。食品工業,第30卷第10期,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頁48-57。
歐文凱(民90)。基因轉殖有機物對全球農產品貿易市場影響之經濟分析。農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蔡佳蓉(民91)。基因改造食品標示對消費者認知與行為之影響分析。第三屆全國會議經濟研討會。國立暨南大學。
衛生署(民89)。民眾對生物科技及基因改造食品的認知及態度,[On- line]。Available web site: http://food.doh.gov.tw/gmo/gallup.htm。
薛靜瑩、林陳涌(民88)。學生遺傳先前概念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217,2-16。
薛靜瑩(民86)。國小國中學生的遺傳先前概念。國立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秀月(民79)。小學師院學生熱與溫度概念的另有架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聖校(民89)。情意溝通教學理論-從建構到實踐。台北:五南。
鍾聖校(民83)。對科學教育錯誤概念研究之省思。教育研究資訊,2(3),89-110。
魏金財(民81)。小學遺傳概念教學與教學科技-一個嘗試性的做法的實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6,13-19。
顏火龍(民89)。APA格式在我國學術研究的應用。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3,1-62。
蘇懿生、黃台珠(民87)。對科學的態度-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科學教育月刊,215,2-13。
蘇遠志(民89)。基因食品面面觀。台北,元氣齋出版社。
蘇遠志(民90)。國際基因改造食品標示制度的發展趨勢(上)。農業世界雜誌。218,10-15。
邊成忠、李湘雄(民90)。生命魔法師。台北:弘智。
「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基因科技的人文議題」論文集-國科會人文處、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台北(2001年3月17日-5月19日)。
Lee M. Silver著,李千毅,莊安祺譯(民86)。複製之謎─性、遺傳和基因再造。台北:時報文化。
Lewis Wolpert著,周業仁譯(民87)。胚胎大勝利。台北:天下遠見。
John Naisbit著,伊萍譯(民88)。高科技,高思維。台北:時報文化。
Richard E. Mayer著,林清山譯(民85)。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Susan R. Barnum著,翁秉霖、鄭信男和邱華賢編譯(民89)。生物科技概論。台北:學富。
Fraser, B. J. (1977). Sele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ttitude scales for curriculum evauation.ibid, 61(3), 317-329.
Gauld, C. (1982).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science eduation: a critical reappraisal. Sci. Edu., 66(1), 109-121.
Haladyna, T., & Shaughnessy, J. (1982).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a quantitive synthesis. Sci. Edu., 66(4), 547-563.
Lee,Tien-Ying (李田英) (1993). Comparisons of development ,science process skill,and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among Republic of China preserivice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science backgrounds. Sci. Edu., 77(6), 625-636.
Mager, R. F. (1968). Developing 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Fwaron, California.38.Moore,R.W.& Sutman, F. X. (1970). The development,field tes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ventory of science attitudes. J. of Res. In Sci. Teach., 7,85-94.
Enriquez, J. & Goldberg, R. A., (2000, March-April). Transforming life, transforming business: the life-science revolu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96-104.
Napolitano, C. L., & Ogunseitan, O. A., (1999).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 genetic engineering applied to human reproduction,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46, 191-204.
Sparksa, P. & Shepherd, R., (1994). Public perceptions of the potential hazards associated with food production and food consumption: An empirical study, Risk Analysis, 14 (5), 799-80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稚美(2000)。學校實踐多元智慧論的方針和挑戰。教師天地,106,14-21。
2. 莊明貞(1996)。國小社會科教學評量的改進途徑--從「真實性評量」實施談起。教育資料與研究,13,36-40。
3. 莊明貞(1995)。在國小課程的改進與發展--真實性評量。教師天地,79,21-25。
4. 陳啟明(1999)。另類的教學評量-卷宗評量,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1),78-84。
5. 柯份(2000)。多元智慧教學在學校教育的應用。北縣教育,37,30-35。
6. 武金蘭(1997)。高職學生學習及進路輔導的幾項建議。諮商與輔導,134,43。
7. 何縕琪(1997)。卷宗評量法在教學上之應用。測驗與輔導,143,2957-2959。
8. 何金針(2002)。知識經濟時代高職教育應有的努力。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8,24-28。
9. 江南發(1994)。從青年期的身心發展談高職的施教重點。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23,23-28。
10. 陳淑美(1989)。智力的定義與理論(二)。諮商與輔導,46,22-24。
11. 楊宗仁(2000)。多元智慧理論及其教育意涵。北縣教育,37,36-43。
12. 廖智倩(2001)。多元智慧理論在體育教學上的應用。中華體育,15(2),17-22。
13. 董媛卿(1994)。職業學校學生行為特質分析及建議。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23,29-31。
14. 劉豐旗、張瑞村(1998)。技職教育課程之基礎研究-高職機械、電機類科學生技術能力發展之研究(工業電子)。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43,34-38。
15. 王雅亮(民91)。非制式右腦科學教育教學模式之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生物科技實驗教室教學為例。科技博物,6,2,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