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1. 王嵩山,2001《當代原住民的藝術》,台北藝術館,台灣台北。
2. 石 磊,1971《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84《排灣族的的家庭結構原始及其演變》,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3. 台灣省通誌,1950《台灣省通誌卷八》(第一、二冊)(同胄志),第七冊:省文獻會。
4. 伊能嘉矩著、溫吉編譯,1957《台灣文化志(下卷)》,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5.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1996《台灣踏查日記上下冊》,遠流出版社,台灣台北。
6.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移》,台北:常民文化。
7. 李亦園,1960《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文化》,台北:聯經。1970《文化的圖像上下冊》,台北:允晨。
8. 阮昌銳,1996《台灣的原住民》,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9. 李莎莉,1992《排灣族的衣飾文化》,台北:自立晚報。
10. 何聯奎、衛惠林,1956《台灣風土誌》,台北:中華。
11. 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7《八十六年度全國文藝季屏東縣排灣文明系列活動成果專輯》,台灣屏東。
12. 原住民文教基金會,民87《跨世紀原住民文化白皮書》,台北。
13. 宮本延人著、魏桂邦譯,1970《台灣的原住民族》,台北:晨星。
14. 高業榮,1991《萬山岩雕-台灣首次發現摩岩藝術之研究》,台灣屏東。1992《凝視的祖靈-試論排灣族石雕祖先像的兩種風格》,<第一屆山胞藝術季美術特展專輯>,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1998《台灣原住民的藝術》,台北:東華書局。2000《屏東縣前清南路古道研究計畫》,<第一期浸水營(三條崙)越嶺道之研究>,屏東縣政府。
15. 孫禮軍、蔡曉寶、王育武、趙偉成,2001《建築的基本認知》,天津出版社,中國。
16. 許功明、柯惠譯合著,1994《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稻香出版社,台灣台北。
17. 陳奇祿,1961《台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台北:南天。1993《台灣土著文化研究》,台北:聯經。
18.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心靈工作坊,台灣。
19.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1996《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遠流出版社,台灣台北。
20. 森丑之助著、楊南郡譯,2000《生蕃行腳》,遠流出版社,台灣台北。
21. 黃 旭,1995《雅美族之居住文化及變遷》,稻香出版社,臺灣台北。
22. 黃叔璥,1722《台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第四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46年。
23. 童春發,2001《台灣原住民族史∼排灣族篇》,台灣省文獻會。
24. 黃應貴,1964《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1993《人觀、意義與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95《空間、力與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25. 鈴木質著、林川夫審定,1991 《台灣蕃人風俗誌》,台北:武陵。
26. 鈴木質著、陳柔森主編、王美晶譯,1999 《台灣原住民風俗》,台北:原民文化。
27. 潘立夫,1996《排灣文明初探》,屏東縣立文化中心,屏東。1997《1996年排灣部落訪問及其文明探索》,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8《Kavulungan排灣族文明》,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28. 蔡光慧,2001《大武山原始叢林裡的尋夢者:排灣原住民的開拓史觀》,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季刊第22期29. 劉其偉,1991《文化人類學》,藝術家出版社,台北。1997 《原始藝術探究》,玉豐出版社,台灣台北。30. 潘 英,1997《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原出版社,台北。
31. 劉益昌、曾振名、高業榮,1994 《國道南橫公路路線研選文化遺址調查報告》,中華顧問工程公司出版,台灣台北。
32. 蔣高宸,1997 《雲南民族住屋文化》,雲南大學出版社,中國。
33. 蔣 斌,1984 《重修台灣台灣省通志屏東縣志》。卷七同胄志,台灣台北。
34. 簡扶育,1999 《搖滾祖靈-台灣原住民藝術家群像》,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35. 簡炯仁,2000 《屏東平原先人的足跡》,屏東縣立文化中心,台灣屏東。
36. 關華山,《雅美族的生活實質環境與宗教理念》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7期37. 羅漢田,2001 《庇蔭─中國少數民族住居文化》,北京出版社,中國北京。
(二)論文集
1. 李靜怡,1997 《排灣族舊來義社居住的復原與意義初探》,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建築碩士論文。2. 黃俊銘,1982 《排灣族北部型住屋變遷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3. 洪盟財,1998 《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住屋型式之變遷》
4. 蔡光慧,1998《排灣族原住民部落社會的建立與族群的關係(1630-1894)》,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5. 蔣 斌,1980《排灣族貴族制度再探討以大社為例兼論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的特性》,台大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 鍾興華,2002《從Vetsik(徽號)看排灣族社會文化之變遷-以Chivetskadan部落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7. 關華山,1981 《雅美族的生活實質環境與宗教理念》,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143-175。8. 簡瑞宏,1995《排灣族原住民居住空間架構之研究-以屏東縣七佳聚落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二、外文部分
(日文)
1. 千千岩助太郎,1960《台灣高砂族の住家》,南天書局,台北。
2. 小川尚義、淺井惠倫,1935《原語-台灣高砂族傳說集》,台北帝國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台北。
3. 移川子之藏,1935《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2卷,台北。
4. 鈴木作太郎,1932《臺灣的蕃族研究》,南天書局,台灣台北。
5.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33《蕃族調查報告書》,南天書局,台灣台北。
(英文)
1. R.Amos 、張玫玫譯,1991《住屋形式與文化》,明文書局,台北。
2. Chen Chi-lu,1957《Houses and Woodcaring of the Budai Rukai》台灣研究,台北。
3. Chen Chi-lu,1958《A Cultural Configuration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Bulletin of the Ethn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Taiwan。
4. Tang Mei-Chun,1966《The property System and the Divorce Rate of the Lai-I Paiwan in Taiwan》,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刊,台灣。
5. Tang Mei-Chun,1973《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Burial Custom and Funeral Rites of Lai-I :An Abriginal Village in Taiwan》,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刊,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