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論題是「魏晉言意思想研究」。首章說明本文研究的動機、研究的方法,以及前人研究的成果。第二章介紹魏晉言意思想的學術淵源為《老子》、《莊子》、《易傳》三玄。先秦道家老子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發其端,說明常道不可說,可說者即非常道。莊子則在繼承老子的基礎上,有言:「可以言論者,物之粗者;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從言到意到道,莊子層層遞進,最後臻於「超言意」境,達到先秦道家言意思想的高峰。至於儒家《周易.繫辭傳》則提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點出「言不盡意」語源之所出。因此歐陽建才會說:「世之論者,以為言不盡意,由來尚矣。」此為「緣起部」。第三章分別析論魏晉各家的言意觀,如荀粲的「言象不盡意論」、王弼的「忘言忘象得意論」、嵇康的「言非意」、歐陽建的「言盡意論」、郭象的「寄言出意」、張湛的「言意兼忘」、張韓的「不用舌論」庾闡的「蓍龜論」等言意思想,對其殊義及勝義進行探討,構成本論文主要內容。此為「析論部」。第四章說明「言不盡意」對魏晉文學及佛學的影響。最後,對魏晉言意之辨之「言盡意」與「言不盡意」二論出發,對其語言所涉及的真理領域(外延真理與內容真理)及「不可說」的問題,加以說明,並回顧、反省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