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王為(1999):關於海灘剖面測量的若干問題,熱帶地貌,中國廣 州: 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系地貌研究室,20(1):48-53
2.王鑫(1993):陸海交互作用計畫,科學月刊,台灣台北:科學月刊雜誌社,24(8):630-631
3.王寶燦、黃仰松(1989):海岸動力地貌,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71pp.
4.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1971):海岸工程規劃設計,台灣台北: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475pp.
5.石再添、林雪美等(1994):台灣地區七十六條重要河川理論水力蘊藏量與地表逕流係數研究報告,台灣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117pp.
6.石再添、張瑞津、林雪美、張政亮、連偵欽(1992):台灣西部海岸沙丘之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台灣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19:99-1487.石再添、張瑞津、林雪美、張政亮、劉明錡、陳政典(1995):台灣西南部河口地區之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台灣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23:109-150
8.石再添、張瑞津、林雪美、張政亮、劉明錡、陳政典(1995):台灣東部河口地區之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台灣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24:1-38
9.石再添、張瑞津、林雪美(1996):台灣北部河口地區之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台灣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26:57-116
10.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1995):海岸濕地、沙丘、沙洲與潟湖敏感地區之調查研究─台灣西部海岸資源調查與環境影響因子之分析探討,台灣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pp.16-54
11.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1992):新竹南寮附近海岸侵蝕與堆積問題初步研究,台灣新竹:新竹市政府,pp.1-14
12.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港灣技術研究所(1991):台灣西海岸沖淤調查研究(一),台灣台中:港灣技術研究所,pp.36-55
13.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港灣技術研究所(1994):台灣西海岸沖淤調查研究(四),台灣台中:港灣技術研究所,pp.3-27,122-132
14.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港灣技術研究所(1996):新生地開發與漂沙防治研究,台灣台中:港灣技術研究所,pp.3-1-3-3
15.沈煥庭、李九發、朱慧芳、周福根(1988):長江河口懸沙輸移特性,長江河口動力過程和地貌演變,中國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pp.205-215
16.沈煥庭、李九發、肖成猷(1997):人類活動對長江河口過程的影響,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國北京:科學出版社,2(1):48-54
17.沈煥庭著(2001):長江河口的物質通量,中國北京:海洋出版社,pp.1-28,42-91
18.李春初(1997):潮汐作用為主的河口三角洲特徵,地理學報,中國北京:科學出版社,52:39-44
19.林朝棨(1957):台灣省通志稿卷一,台灣地形,台灣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424pp.
20.林雪美(1996):台灣西部河口之地形學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灣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209pp.21.林雪美(1998):台灣西部河口地形的短期變動,海峽兩岸環境海岸地形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昆明:雲南地理研究所與地理學會,pp.44-64
22.林雪美、林憶伶(1999):利用自動水準儀記測河口沙洲地形的短期變動─以屏東楓港溪口為例,地理教育,台灣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28:219-23723.林雪美、張喬盛(2001):台灣東部河口地形的變動時距與循環,師大地理研究報告,台灣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34:145-17924.林雪美、彭佳偉、張喬盛(2002):颱風事件對台灣河口地形的影響分析─以水漣溪及中港溪為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台灣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37:1-22
25.林銘崇、莊文傑(1985):濁水溪河口海岸地形變化之數值模式,台灣水利季刊,台灣台中:台灣水利出版委員會,33(3):13-23
26.吳玟儒(1998):屏東地區封閉型河口水文之短期變化特性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98pp.27.吳啟南、吳哲榮、李元炎(1998):新竹海岸遙測變遷分析研究,台灣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遙感探測技術發展策劃小組,pp.2-75
28.邱永芳(1994):淡水港鄰近地形變遷研究,港灣報導,台灣台中:港灣技術研究所,30:39-4929.邱永芳(1999):八里、林口海岸漂沙調查及海氣象與地形變遷四年監測計畫報告,台灣台中: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港灣技術研究中心,pp.5-1-5-2
30.邱永芳(2001):港灣構造物損壞原因及維護之探討,海下技術,11(1):45-50
31.范光龍(1988):台灣附近的海域,科學月刊,台灣台北:科學月刊雜誌社,19(5):348-35132.侯和雄、李忠藩(1980):台灣中西部海岸沿岸漂沙與波能關係之研究,土木水利,台灣台北:土木技術雜誌社,7(3):69-83
33.侯和雄、許榮華(1981):沿岸漂沙量推算方法之評估,河海工程,台灣台北:國立台灣海洋學院河海工程學會,15:63-7034.侯和雄(1987):台灣海峽外傘頂洲灣內波能量分析與漂沙量之研究,台灣台北:行政院交通部運輸研究所,pp.24-49
35.孫林耀明(1988):台灣西岸海埔地自然特性及開發利用之分析,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台灣台北: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pp.18-2236.許世遠(1997):長江三角洲地區風暴沈積研究,中國北京:科學出版社,pp.25-40
37.許民陽(1998):颱風─對花東海岸地質環境的影響,地質,台灣台北:中國地質學會,18(1):1-1638.許民陽(1999):花東海岸的侵蝕後退研究,土木技術,2(3):64-8939.許泰文、簡仲和、張瑞欣(1997):平面漂沙模式在和美漁港之應用,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台灣台北: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9(1):129-13840.康乃恭(1962):台灣海埔地之河川與河口,台銀季刊,台灣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3(2):156-172
41.莊士賢、詹森、蔡雪芳、鄭永勝、江文山、范崇慧、李德藩、謝正倫(1996):台灣西部海岸變遷調查研究計畫─後龍溪至淡水河間近岸海域地形測量與海底表質取樣調查研究,台灣台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pp.9-20,99-120
42.陳文姿(1998):新竹市海岸地區環境資源管理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228pp.43.陳吉餘(1957):長江三角洲江口段的地形發育,地理學報,中國北京:科學出版社,23(3):38-47
44.陳俶季(1980):應用觀測波浪資料預測漂沙量,河海工程,台灣台北:國立台灣海洋學院河海工程學會,12:91-9945.陳國彥(1980):台灣暴潮災害,氣候與災害,台灣台北:固地文化出版有限公司,pp.247-294
46.陳鎮東、王冰潔(1997):台灣的湖泊與水庫,台灣台北:渤海堂,pp.139-143
47.梁乃匡、張金基、林柏青(1993):七十一年度台灣北部海岸海洋環境調查報告,港灣技術研究所第十三號專刊,台灣台中:港灣技術研究所,pp.37-50
48.郭金棟(1988):海岸工程,台灣台北: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pp.330-404
49.郭金棟(1990):台灣海岸地形變化及其未來之開發利用,台灣台北:行政院科技顧問組,105pp.
50.黃生、盧菺苗(1990):河口動力學,中國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pp.1-145,211-270
51.黃兆慧(2002):台灣的水庫,台灣台北:遠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pp.88-93
52.黃朝恩(1980):台灣島諸流域特徵極其相關性的地形學研究,文化大學地理研究報告,台灣台北:文化大學地理系,4:1-9353.黃毓嵩(1984):河川工程,台灣台北:銀禾出版社,pp.191-198
54.湯麟武(1989):港灣及海域工程,台灣台北: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882pp.
55.曾若玄(1978):漂沙量與波浪、沿岸流關係,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研究所,pp.18-24,33-35
56.惲才興(1988):長江河口潮灘沖淤和灘槽泥沙交換,長江河口動力過程和地貌演變,中國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pp.229-236
57.喬彭年、周志德、張虎男(1994):中國河口演變概論,中國北京:科學出版社,pp.49-54,62-74,85-110
58.須洪熙(1984):水文與工程,台灣台北:中國工程師學會,pp.108-114
59.張石角(1994):臺灣海岸之自然環境與國土資源評估,工程環境會刊,台灣台北:工程環境學會,13:3-22
60.張政亮(1992):蘭陽平原海岸沙丘之地形學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135pp.
61.張菀文(2002):淡水河口地形變遷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台北: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82pp.62.張智原(2000):台灣西北部海岸變遷之研究─淡水河口至新竹頭前溪口段,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台北: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146pp.63.張喬盛、林雪美(2000):花東海岸河口沙洲形態短期變動之研究,第五屆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pp.236-252
64.張喬盛(2001):花東海岸河口沙洲形態短期變動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123pp.
65.張瑞津(1980):粒度分析在地學研究的意義,中等教育,台灣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31(2):36-38
66.張鴻洋(1979):台灣西海岸中部波能量推算模式與漂沙量之關係,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台北: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pp.12-2567.漢光文化編輯部(2000):台灣海岸之美─西部篇,台灣台北:漢光文化,54pp.
68.楊文衡、徐宏良(1994):台灣西北海域漂沙與地形變遷之研究,中華民國第十六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台北: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pp.54-69
69.經濟部水資會(1985):台灣西部河川輸沙量推估研究,經濟部74年度研究發展專題,台灣台北,57pp.
70.經濟部水資源局(1999):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台灣水文年報,台灣台北,pp.95-98,149-150
71.趙今聲、趙子丹、員瑛、秦崇仁、王超(1993):海岸河口動力學,中國北京:海洋出版社,598pp.
72.鄧國雄(1985):地形學的新觀念,大夏地理,台灣台北:文化大學地理系,4:1-6
73.謝欽春、李伯根、夏小明、李炎(1994):浙江甌江口南岸潮灘相帶的時空變化,地理學報,中國北京:科學出版社,49(6):509-516
74.蕭開泰(1998):台灣西北部海水浴場灘沙粒度與灘面形態之變化,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93pp.75.薛曙生、曾鈞敏(2001):台灣河口管理策略之探討,海洋工程學刊,台灣台南:台灣海洋工程學會,1(1):83-10876.嚴愷(1992):中國海岸工程,中國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pp.31-103,314-319
日文部分
1.椹木亨(1982):漂砂と海岸侵食,日本東京:森北出版株式會社,pp.1-5
2.澤本正樹、首藤伸夫、谷口哲也(1987):阿武隈川河口沙洲的變形過程,土木學會論文集,日本仙台:東北大學工學研究科,387(II-8):179-188
3.佐藤道生、岩渕巧、長尾昌朋、澤本正樹(1991):1989年8月出水後阿武隈川河口沙洲變形調查,東北地方主要河川の比較河口學,日本仙台:東北大學工學研究科,pp.82-86
4.岩渕巧、澤本正樹(1991):大規模出水による阿武隈川河口砂洲の變形,東北地方主要河川の比較河口學,日本仙台:東北大學工學研究科,pp.97-98
5.堀川清司(1991):海岸工學,日本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pp.127-158,229-280,321-344
6.澤本正樹、岩渕巧(1991):中期的に見た阿武隈川河口砂洲變形過程,東北地方主要河川の比較河口學,日本仙台:東北大學工學研究科,pp.87-96
7.水村和正(1992):海岸海洋工學,日本東京:共立出版株式會社,239pp.
8.須賀堯三(1993):河川工學,日本東京:株式會社朝倉書店,pp.120-131
9.平山健一、堺茂樹、笹本誠(1994):岩手縣內中小河川的河口變動,河口研究,日本仙台:東北大學工學研究科,4:5-1
10.堺茂樹、島谷任克、長林久夫(1996):東北太平洋沿岸の中小河川の河口變動,河口研究,日本仙台:東北大學工學研究科,11:3-1-3-4
11.千受京、出口一郎(1997):由良川河口周邊の長期的地形變動,河口研究,日本仙台:東北大學工學研究科,15:13.1-13.3
12.田中仁、村上啟治(1997):七北田川における短期的地形變動,河口研究,日本仙台:東北大學工學研究科,15:5.1-5.2
13.田中博通、小管晉(1997):天童川の河口變形,河口研究,日本仙台:東北大學工學研究科,15:11.1-11.4
14.細山田得三、早川典生、犬飼直之(1997):阿賀野川河口砂洲の長期的變動について,河口研究,日本仙台:東北大學工學研究科,15:8.1-8.4
15.堺茂樹(1997):米代川の河口變動特性,河口研究,日本仙台:東北大學工學研究科,15:26.1-26.4
16.千受京、出口一郎(1998):由良川河口地形の變形特性について,“日本の河口”,平成7-9年度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A)(1)研究成果報告書,日本仙台:東北大學工學研究科,pp.111-129
17.貝塚爽平(1998):發達史地形學,日本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pp.184-189
18.長林久夫、山崎雅洋、木村喜代治、堺茂樹、平山健一(1998):東北地方における中小河川の河口變動特性,“日本の河口”,平成7-9年度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A)(1)研究成果報告書,日本仙台:東北大學工學研究科,pp.64-75
19.松富英夫(1998):汀線位置變化の波動性からみた子吉川周邊の漂砂動向,“日本の河口”,平成7-9年度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A)(1)研究成果報告書,日本仙台:東北大學工學研究科,pp.28-36
20.前田勝朗(1998):最上川河口砂洲の變遷,“日本の河口”,平成7-9年度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A)(1)研究成果報告書,日本仙台:東北大學工學研究科,pp.37-42
西文部分
1.Barrie, J. V. & Currie, R. (2000): Human Impact on the Sedimentary Regime of the Fraser River Delta, Canada,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J. C. R.), 16(3): 747-755
2.Bird, E. C. F. (1996): Beach Management, N. Y.: Wiley, pp.57-61, 73-86, 281
3.Burningham, H. & Cooper, J. A. G. (1998): Mesoscale Evolution of a West Donegal Estuary, J. C. R., SI (26): 24-30
4.Clark, J. R. (1996):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Handbook, N.Y.: Lewis Publishers, pp.18-19
5.Cooper, J. A. G. (1994): Sedimentary Process in the River-dominated Mvoti Estuary, Geomorphology, 9:271-300
6.Cooper, J. A. G. (2001): Geomorphological Variability Among Microtidal Estuaries From the Wave-dominated South African Coast, Geomorphology, 40: 99-122
7.Davies, J. L. (1980): Geographical Variation in Coastal Development, London: Longman, 212pp.
8.Goudue, A. (1994): Geomorphological Technics, N.Y.: Routledge, pp.3-30, 363-364
9.Hamblin, W. K. & Christiansen, E.H. (1998): Earth’s Dynamic System, N. J.: Prince Hall, pp.410-423
10.Haslett, S. K. (2000): Coastal Systems, London: Routledge, 6-8, 173-176
11.Hickin, E. J. (1995): River Geomorphology, N.Y.: Wiley, pp.235-248
12.Hitoshi Tanaka & Keiji Murakami (1997): Short-Term Topography Change at the Nanakita River Mouth, Proceeding of Korea-Japan Estuaary Workshop ’97, Japan: Tohoku University, pp.24-29
13.Phillips, J. D. (1999): Event Timing and Sequence in Coastal Shoreline Erosion: Hurricanes Bertha and Fran and Neuse Estuary, J. C. R., 15(3): 616-623
14.Lessa, G. C. (2000): Morphodynamic Controls on Tides and Tidal Currents in Two Macrotidal Shallow Estuaries, NE Australia, J. C. R., 16(4): 876-989
15.Li, J. F., He, Q., Zhang, L. L. & Shen, H. T. (2000): Sediment Deposition and Resuspension in Mouth Bar Area of the Yangtze Estuary, China Ocean Press, 14(3): 339-348
16.McManus, J. (1998):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Estuarine Sedimentation, Estuary, 21(4): 622-634
17.Levisen, M. V. & Van Dolah R. F. (1997): Spacial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s Within the Charleston Harbor Estuary Following Drainage Modification, J. C. R., 13(1): 141-146
18.O’Reagan, P. (1996): The Use of Contempory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Coastal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a Review, J. C. R., 12: 192-204
19.Perillo, G. M. E. (1995): Geomorphology and Sedimentology of Estuaries, Amsterdam: Elsevier, pp.1-48, 179-206, 423-446
20.Pilkey, O. H. & Cooper, J. A. G. (2002): Longshore Transport Volumes: A Critical View, J. C. R., SI. 36: 572-580
21.Ritter, D. F., Kochel, R. & Miller, J. (1986): Process Geomorphology, Dubuque: Wm. C. Brown Publishers, pp.439-444, 468-483
22.Schumm, S. A. (1988): Variability of the Fluvial System in Space and Time, Scales and Global Change, N.Y.: Wiley, pp.225-250
23.Viles, H. A. & Spencer, T. (1995): Coastal Problems: geomorphology, ecology and society at the coast, London: E. Arnold, pp.93-102, 181-192
24.Williams, A. T. & Simmons, S. L. (1997): Estuarine Litter at the River/Beach Interface in the Bristol Channel, United Kingdom, J. C. R., 13(4): 1159-1165
25.Woodroffe, C. D. (2002): Coasts: forms, process and evolution, London: Cambridge Press, pp.7-9, 19-21, 123-125, 442-464
26.Wright, L. D. (1977): Sediment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at River Mouths: A Synthesis, N. Y.: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88: 857-868
27.Yang, S. L., Ding, P. X. & Chen, S. L. (2001): Changes in Progradation Rate of the Tidal Flats at the Mouth of the Chagjiang (Yangtze) River, China, Geomorphology, 38:167-180
28.Yang, S. L., Ding, P. X. & Chen, S. L. (2001): Temporal Changes in Bed Level of a River Mouth Channel, Yangtze River Mouth: with Emphasis on the Response to River Discharge and Storm, J. C. R., 17(2): 29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