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13: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顏碧吟
研究生(外文):Yen, Pi-Yin
論文名稱:由農業資材行的運作看栽培技術的發展與擴散──以屏東平原蓮霧產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velopment and Diffusion of Farming Techniques via Agricultural Supply Shops -- A Case Study of Wax Apple Industry in Pingtung Plain
指導教授:陳憲明陳憲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Hsien-M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地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草根性農業知識農業資材行空間擴散空間互動社會網絡社會資本
外文關鍵詞:indigenous agricultural knowledgeagricultural supply shopspatial diffusionspatial interactionsocial networkssocial capita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0
  • 點閱點閱:12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原產於熱帶南洋的蓮霧果樹,經過近三十年來栽培技術的發展,在台灣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蓮霧產業。在知識經濟時代,蓮霧栽培技術的發展歷程,引起我們研究的興趣。此種草根性農業知識是如何形成與運作?在原有的台灣農業知識推廣體系之外,過去較少討論到的農業資材行,在蓮霧產業中展現另一組推廣體系。他們兼有農民及資材販售身份,在蓮霧產業中,設有屏東平原各鄉鎮的連鎖分店,此社會群體如何在蓮霧栽培技術發展歷程中崛起?其社群互動過程對於栽培技術的創新發展有何作用力與影響力?本文從屏東平原蓮霧產業資材行的視角著手,以地理學、及社會學社會網絡觀點加以探討。
  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首先,屏東平原蓮霧栽培技術的特色與發展歷程,因為屏東平原各鄉鎮地理環境的差異,促使各種產期調節管理模式的興起。1981年以前林邊黑珍珠蓮霧成功的經驗,帶給屏東各鄉鎮果農很大的啟示,而位於屏南適宜區以外的屏北,即以人為技術達成,現今果農常使用的蓋黑網、剃光頭…等方法,大部分來自屏北地區。在蓮霧栽培技術發展初期,對於栽培技術有所創新及掌握的果農,在其他果農的技術追逐下成立資材行,尤其是屏北地區為最。本文以屏東里港佳群、輝光、及潮州一心農業資材行說明。
  就技術空間擴散型式而言,屏東平原蓮霧產業資材系統與各地果農間的技術交流,形成了資材系統社會網絡,呈現栽培技術的階層式空間擴散,即是總店-分店-果農、技術來源區-技術接收區-果農的空間結構。藉由資材系統社會網絡的關係鄰近性,吸納收編分散各地果農田間經驗,在空間互動中,再一次促進栽培技術的創新,並連繫屏東以外嘉義梅山蓮霧栽培技術的改變,呈現再區位擴散型態。資材系統社會網絡在技術的空間擴散與空間互動,是屏東平原蓮霧產業重要的區域特色。
  就其社會網絡運作而言,屏東平原蓮霧產業資材系統社會網絡,是鑲嵌在經濟、社會關係中。資材行與果農間在技術交流、資材販售關係中,以巡園、技術諮詢、技術座談等方式進行。資材系統內各資材分店,在朋友、師徒關係中,藉由系統組織運作進行技術擴散。不同資材系統之間,技術互為評比。屏東平原蓮霧栽培技術的創新發展,有很大一部分是藉由資材系統社會群體互動過程中形成。當蓮霧產業面臨市場飽合的變遷,資材系統以技術擴散社會網絡的互信基礎,帶領果農轉作他種作物,或轉換為社會資本,參與內外銷集貨作業,以社會網絡連繫的空間向度,突破在有限短暫時間內快速集貨的限制,減少交易成本,展現出彈性、即時的特色。
  總而言之,屏東平原蓮霧產業資材行在栽培技術的發展與擴散,發揮重要的影響力。他們原居於蓮霧產業農糧體系農業生產部門,連繫到上游的農業技術部門,並在下游的行銷部門扮演要角,值得我們有系統地探討之。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rming techniques have made wax apples, which are originated from the Southeast Asia and transplanted to Pingtung Plain, flourish in Taiwan.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we have been highly interested in how the indigenous agricultural knowledge of wax apple industry has been shaped and operated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In addition to the Taiwanese agricultural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extension system,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shops also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diffusing the agricultural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Why did these social groups form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wax apple farming techniques? How di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roups and the societies influence the innovation of the techniques? Geographic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are therefore very important and helpful in clarifying these ideas.
  The followings are what we have found out. First of all, the geographical difference of the towns in Pingtung Plain urged many types of wax apple farming techniqu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black-pearl’ wax apple in LinBian led the farmers of other towns, especially those in the North Pingtung Plain, to develop many kinds of farming techniques.
  Next,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shops of wax apple industry were opened by the farmers who innovated or mastered the farming techniques. Some of them even established the groups including branches distributing in Pingtung county even in Meishan, Chiayi.
  The diffusion of agricultural knowledge between agricultural supply shops and farmers formed the social networks of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shops’ groups , which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type of hierarchical diffusion of the wax apple industry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in Pingtung Plain, and the type of relocation diffusion in Meishan, Chiayi. The organizational or relational proximity of the social networks prompt the groups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hops to collect the farmers’ cultivating experiences more quickly and widely. The spatial interaction of many farmers’ experiences in many places motivates further innovation of wax apple farming techniques. The social networks of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shops’ groups are embedded economically and socially in Pingtung Plain, and transformed to the social capital for promoting the marketing sector.
  In brief, the groups of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shops have a great effect upon the development and diffusion of the wax apple farming techniques. They were once part of the wax apple farming industry, and then were connected with the the agri-technologies industry in the upper stream and the food retailing in the down stream of the agro-food system. Such development is worthy to discuss and probe systematicall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文獻回顧、研究概念與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區的選定與概況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歷程
第二章 屏東平原蓮霧栽培技術的發展
 第一節 屏東平原蓮霧果樹生長特性
 第二節 屏東平原蓮霧栽培技術概況
 第三節 屏東平原環境差異下蓮霧栽培技術的發展
 第四節 屏東平原蓮霧栽培技術擴散的方向與特性
第三章 屏東平原蓮霧產業資材行與果農間社會網絡的形成──栽培技    術的擴散
 第一節 蓮霧產業資材行的興起歷程
 第二節 資材行與果農間技術擴散與社會網絡的形成
 第三節 資材行社會網絡內蓮霧果農技術的取得與經營概況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屏東平原蓮霧產業資材行社會網絡內部運作與外部競爭
 第一節 資材行系統社會網絡的發展與空間分布
 第二節 資材行系統內各分店之技術擴散與創新
 第三節 資材行系統外的技術交流
 第四節 資材行系統社會資本的運作──在行銷的展現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屏東蓮霧產業資材行與嘉義梅山栽培技術的發展
 第一節 梅山鄉蓮霧栽培概況
 第二節 梅山鄉蓮霧栽培技術之發展與經營型態──以1998年為分界
 第三節 屏東平原蓮霧栽培技術在嘉義梅山的再區位擴散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1. 中文部分
中興大學土壤調查試驗中心(1991):土壤管理手冊。台中:中興大學。
王德男(1977):蓮霧。台北市: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王德男(1983):促進蓮霧提早開花調節產期之研究。中華農業研究,32  (2),129-138。
王德男(1984):蓮霧的栽培。台灣農村,19(9),21-30。
王德男(1985):蓮霧產期調節。載於梁鄂主編:果樹產期調節。台北:  豐年社。頁113-120。
王德男(1993):臺灣首創蓮霧栽培新技術-「剃光頭」裁培法。農藥世  界,113,10-13。
王德男(1995):蓮霧。載於豐年社: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二)。台  北,豐年社。頁89-100。
王珏玲(1990):林邊鄉蓮霧栽培業之探討。屏中學報,1,110-121。
王俊雄、蕭崑杉(2000):農業知識資訊推廣體系之研究。臺灣土地金融  季刊,37(2),239-269。
江崇榮等(2002):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第一期計畫屏東平原水文地質  調查研究總報告。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室(2000):88年農業統計年報,89年版。行政院  農委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室(2001):89年農業統計年報,90年版。行政院  農委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室(2002):90年農業統計年報,91年版。行政院  農委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2000):建立蓮霧普林式示範班可  行性之探討。台北:行政院農委會。
朱燕華(2001):緒論:經濟生活的社會文化分析。載於朱燕華、張維安  編:經濟與社會-兩岸三地社會文化的分析。台北:生智。頁1-   21。
汪明輝、陳憲明(1988):地理學中的空間組織及其研究意涵。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地理教育,14,14-27。
李宗儒(2002):熱帶農特產品運銷瓶頸與對策。論文發表於亞熱帶農作  物產業之研究與發展研討會。屏東:台灣省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李賢德(1998a):蓮霧草根性技術創新之發展。載於林富雄主編:蓮霧產  銷經營管理專輯。屏東:台灣省高雄區農業改良場。頁1-16。
李賢德(1998b):蓮霧外銷不是夢,試辦香港已成功。高雄區農業專訊,  24,18-19。
李賢德(1999):普林式蓮霧產銷示範班之發展。載於李賢德主編(1999,  2002增印):果樹產銷班企業化經營研討會專輯。屏東:台灣省高雄  區農業改良場。頁9-38。
何亞威(1985):農業上山下海:以科技超越時空。載於天下編輯:再創  台灣新契機-從農業到高科技。台北,天下。頁34-41。
宜蘭縣政府主計室(1984):宜蘭縣統計要覽,34期。宜蘭縣政府。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敬農(1975):蓮霧。農友月刊,26(20),16-18。
林富雄編(1997):蓮霧產銷班草根性技術創新經驗發表會專輯。屏東,  台灣省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林富雄主編(1998):蓮霧產銷經營管理專輯。屏東:台灣省高雄區農業  改良場。
林仔邊月刊(2001):採訪蓮霧農(一)。林仔邊月刊,44,5-6。
林芳穗(2002):臺灣地區7-Eleven的電子商務空間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建智、賴榮茂(1996):蓮霧栽培經驗談。載於許玉妹編:台灣熱帶地  區果園經營管理研討會專刊。屏東:台灣省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吳建智(1999):如何提高蓮霧產銷班經營利潤。載於李賢德編(1999,   2002增印):果樹產銷班企業化經營研討會專輯。屏東:台灣省高雄  區農業改良場。頁61-66。
吳麗珠編(2000):2000花現林邊蓮霧節。屏東: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  會。
施添福(1990):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   告,16,115-137。
洪士程、何坤耀(1995):果實套袋技術。農藥世界,148,33-39。
屏東縣政府主計室(1958-2001):屏東縣統計要覽。屏北:屏東縣政府。
屏東縣政府(1991):屏東縣綜合發展計畫。屏東:屏東縣政府。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園藝研究室(1998):高屏地區蓮霧栽培管理。2002年  12月04日,取自http://kdais.iyard.org/12/var-5.htm。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編印(1992):蓮霧肥培管理。屏東:台灣省高雄區農  業改良場。
高淑惠(2001):組織學習過程之研究-以台灣蓮霧產銷班為例。國立臺  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雄縣政府主計室(2001):高雄縣統計要覽,52期。高雄縣政府。
莊惠如(2002):臺南東山和雲林崙背洋香瓜產銷活動的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信次主編(1991):臺灣果樹彩色圖說。嘉義: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嘉義  農業試驗分所。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中冊。台北:南天。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昭郎(1993),農業試驗改良機構技術創新傳播之研究。台灣農業,29  (1),27-46。
陳秀芬(1985):彰化平原鮮食葡萄栽培的擴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耀勳(2002):加入WTO後台灣農業之轉型發展。農政與農情,125,53-  56。
張其仔(1997):社會資本論:社會資本與經濟增長。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
張清池編(1997):梅山地名溯源。嘉義:財團法人梅山文教基金會。
張錦秀(1990):台灣蓮霧產銷之經濟分析。嘉義農專學報,23,125-   150。
黃基倬、王德男(2001):颱風災害對臺灣蓮霧生產之影響。農業世界雜  誌,217,66-71。
黃基倬、王德男、翁一司(2001):蓮霧選購與貯放要領。農業世界雜   誌,220,82-87。
黃瓊慧(2001),屏東平原農業土地利用的轉變:1950-1990年代-以蓮   霧、檳榔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童元昭(2001):「農村」社會分化初探:以屏東長青村為例。國立臺灣  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7,89-113。
楊儒民(1989):蓮霧芽體形態發育及植株浸水調適之研究。國立臺灣大  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弘任(2002):看不見的技術-「蓮霧變成黑珍珠」的技術發展史。科  技、醫療與社會,2,1-56。
臺灣省農林廳(1949-1999):臺灣農業年報。台北:臺灣省政府農林廳。
嘉義縣政府(1997):嘉義縣綜合發展計劃-鄉鎮市發展網要計劃(五)。嘉義縣:嘉義縣政府。
劉昭吟(2003, 1月):創新的慾望:臺灣蝴蝶蘭產業化之育種意義的改   變。論文發表於全球化與中國內陸區域發展兩岸學術研討會。臺北  市: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賴爾柔(1998):農業技術創新與採用之研究-以葡萄產業為例。臺灣經  濟,25,62-79。
賴榮茂(1999a):遮光對蓮霧成樹催花效果之影響。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研  究彙報,11(1),1-12。
賴榮茂(1999b):蓮霧產期調節之省思。高雄區農業專訊,28,22-23。
賴榮茂(2000):蓮霧遮光處理應注意的事項。高雄區農業專訊,31,10-  11。
賴榮茂(2002a):蓮霧以黑網遮光調節產期,食用安全沒問題。農業世界  雜誌,222,18-21。
賴榮茂(2002b):謹慎用藥-確保蓮霧產業永續發展。高雄區農業專訊,  40,16-17。
蕭崑杉(1996):農業知識流動的概念分析。臺灣農業,32(3),48-61。
蕭崑杉(1997):農業知識體系之研究-農業研究與學校教育之整合關   係。農業推廣學報,13,1-18。
蕭崑杉(2000):知識經濟的農業推廣策略。農業推廣學報,17,105-   128。
戴旭如、黃春旺(1985):高經濟作物-蓮霧供需與企業化經營改善之研  究。屏東:國立屏東農業專科學校農業經濟科。
謝志一(2002):草根、知識與黑珍珠:屏東蓮霧技術發展的脈絡式研   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秀娟(2002):蓮霧栽培技術登峰造極。農業世界雜誌,222,31-39。
  豐年社(1995):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二)。台北,豐年社。
蘇丁順(1998):蓮霧催花概論。載於林富雄主編:蓮霧產銷經營管理專  輯。屏東:臺灣省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羅家德(2001):關係網絡與企業。載於朱燕華、張維安主編:經濟與社  會-兩岸三地社會文化的分析。台北:生智。頁101-104。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  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頁195-221。
2. 英文部分
Blaikie, P.(1978). The theory of the spatial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 a spacious cul-de-sac .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 2 , 268-295.
Blij, H.J. & Murphy A.B.(2003). Human Geography: Culture,     Society, and Space(7th ed.). John Wiley & Sons.
Bowler, I.R.(1992).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Bowler, I.R.(Ed.). The Geography of Agriculture in       Developed Market Economies. New York: Longman. 7-31.
Bryson, J.R., Daniels, P.W., Henry, N. & Pollard, J.(2000).    Introduction. In Bryson, J.R., Daniels, P.W., Henry, N. &   Pollard, J.(Eds.). Knowledge, Space ,Econom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11.
Feldman, M.P.(2000). Loc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spillovers, and agglomeration. In   Clark, G.L., Feldman, M.P. & Gertler, M.S.(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 New York: Oxford.    373-394.
Fukuyama, F.(1995). Trust :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ew York : Free Press. 李宛蓉譯    (1998):誠信:社會德性與繁榮的創造。台北:立緒。
Gertler, M.S.(2001, June). Tacit knowledge and 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context or the undefinable tacitness of being  (the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elson and Winter DRUID    Summer Conference , Aalborg, Denmark.
Gregory , D.(1985). Suspended animation : the stasis of      diffusion theory. In Gregory, D. & Uurry, J.(Ed.). Social   Relat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s. Basingstroke,        Hampshire : Macmillan. 296-336.
Gregory , D.(1994). Diffusion. In Johnston , R.J. , Gregory ,   D. & Smith, D.M.(Eds).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3rd ed.). Oxford, UK ; Cambridge, Mass. : Blackwell      Publishers.
Hay , A.(1994). Spatial interaction . In Johnston , R.J. ,     Gregory , D. & Smith, D.M. (Eds).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3rd ed.). Oxford, UK ; Cambridge, Mass. :      Blackwell Publishers.
Howells, J.(2000).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location. In     Bryson, J.R., Daniels, P.W., Henry, N. & Pollard, J.     (Eds.). Knowledge, Space, Econom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50-62.
Johnston, R.(1994). Innovation. In Johnston, R.J., Gregory, D.   & Smith, D.M.(Eds.).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3rd   ed.). Oxford, UK ; Cambridge, Mass. : Blackwell. 290-291.
  Lowe, J. & Pederson, E. (1983). Human Geography : An      Integrated Approach. New York : Wiley.
Marglin, S.A.(1996). Farmers, seedsmen, and scientists:      systems of agriculture and systems of knowledge. In      Decolonizing Knowledge — From Development to Dialogue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5-247. 卜永堅譯(2000),農民、種  籽商和科學家:農業體系與知識體系。載於許寶強、汪暉選編,發  展的幻象。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頁245-339。
Massey, D.(1985). New directions in space. In Gregory, D. &    Urry, J.(Eds.)(1985). Social Relat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s. London : Macmillan. 9-19.
Mitchell, K.(2000). Networks of ethnicity. In Sheppard, E. &    Barnes, T.J.(Eds.). A Compan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     Oxford : Blackwell. 392-407.
Page, B.(2000). Agriculture. In Sheppard, E. & Barnes, T.J.    (Eds.). A Compan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 Oxford :      Blackwell. 242-256.
Rigby, D.L.(2000). Geography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Sheppard, E. & Barnes, T.J.(Eds.). A Compan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 Oxford : Blackwell. 202-223.
Shaw, A.B.(1985). Constraints on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adoption. Economic Geography, 61(1), 26-45.
Storper, M.(1997). Regional economies as relational assets. In   Lee, R. & Wills, J.(Eds.). Geographies of Economies.      London :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248-257.
Swedberg, R. & Granovetter, M.(1992). Introduction. In       Swedberg, R. & Granovetter, M.(Eds.). 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Boulder : Westview Press. 1-26.
Thrift, N. & Olds, K.(1996). Refiguring the economic in      economic geography.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3),    311-337.
Troughton, M.J.(1986). Farming systems in the modern world. In   Pacione, M.(Ed.). Progress in Agricultural Geography.     London : Croom Helm. 93-123.
Wallace, I.(1985). Towards a geography of agribusines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9, 491-514.
Whatmore, S.(1995). From farming to agribusiness: the global    agro-food system. In Johnston, R.J., Taylor, P.J. & Watts,   M.(Eds). Geographies of Global Change. Oxford: Blackwell.   36-49.
Whatmore, S. (2000). Agricultural geography. In Johnston,     R.J., Gregory, D., Pratt, G. & Watts, M.(Eds.).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4th ed.). Oxford:        Blackwell. 10-13.
3. 報紙資料
永記杯蓮霧選美會-各組金榜出爐(1991,1月3日)。中國時報,屏東縣  新聞,14版。
朱惠如(2001,11月13日),蓮霧策略聯盟黑金剛價格俏。聯合報,雲嘉  南生活圈,19版。
李錦環(2002年,12月10日),蓮霧取洋名,外銷溫帶地區。聯合報,屏  東焦點,17版。
枋寮農民搶市,催生蓮霧(1994,9月9日)。中國時報,屏東縣新聞,14  版。
促銷南州蓮霧,昨辦評選會(1991,3月18日)。中國時報,高屏澎東縣市  新聞,14版。
南州蓮霧,取名甜蜜果(1996,3月28日)。中國時報,屏東縣新聞,17   版。
唐秀麗(2000,7月8日),梅山「黑金剛」蓮霧,打響知名度。聯合報,  嘉義縣市新聞,18版。
翁禎霞(2003年,1月22日),蓮霧禮盒搶手,一天出貨上萬台斤。聯合   報,屏東縣新聞,18版。
許武彬(1983,6月1日),林邊蓮霧碩大香甜聞名遐邇。聯合報,屏東   版,6版。
發奎(1983,2月7日),七分蓮霧地.收益百餘萬。聯合報,高屏澎東   版,7版。
黑珍珠蓮霧,評選會將登場(1991,3月19日)。中國時報,屏東縣新聞,  14版。
蓮霧選美,比大,比甜(1998,3月11日)。中國時報,屏東縣新聞,17   版。
蓮霧早熟.物稀為貴(1983,12月14日)。聯合報,3版。
潮州農會歌唱慶祝農民節(1992,2月20日)。中國時報,屏東縣新聞,14  版。
慶祝農民節,鄉鎮展絕活(1996,2月7日)。中國時報,屏東縣新聞,17  版。
慶祝農民節,黑珍珠選美(1998,2月5日)。中國時報,屏東縣新聞,17  版。
寶智華(2002,6月28日),梅山黑霸王蓮霧,大如拳頭。聯合報,嘉義焦  點,17版。
寶智華(2002,9月5日),「黑霸王」有錢未必買得到。聯合報,嘉義焦  點,17版。
鹽埔蓮霧大賽,品質再提升(1991,2月10日)。中國時報,屏東縣新聞,  14版。
麟洛蓮霧比賽成績揭曉(1994,4月16日)。中國時報,屏東縣新聞,14   版。
農民過節,蓮霧選美(1999,2月7日)。中國時報,屏東縣新聞,21版。
4. 網站資料
行政院知識經濟發展方案網頁,                   http://www.ey.gov.tw/web/docu/kedp01.htm。
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
蓮霧產業資訊網,http://210.69.75.102:7007/85/index.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